杜牧《赠别》:离别一定是伤感的话题吗

发布时间: 2023-06-20 11:00: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6

诗词赏析||《赠别二首》杜牧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

杜牧《赠别》:离别一定是伤感的话题吗

诗词赏析||《赠别二首》杜牧

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豆蔻”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第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全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全诗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杜牧这首写惜别的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end

品鉴经典,在诗情画意中品味人生。如果你也对诗词有感觉,请点亮下面的小红心,鼓励我继续带你品诗。

杜牧的诗词《赠别二首》(其二)赏析




   《赠别二首》(其二)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多情却似总无情”,作者对情的概括十分精辟,明明多情,作者却说无情,为什么多情总似无情呢?纳兰性德在《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里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人若是爱得太深,爱得太重,反而更难以表达内心的深情,在旁人看来就好像无情一样。“唯觉樽前笑不成”,在送别的宴席上,本来想强颜欢笑,使离别不至于太伤感,但在心爱的人面前,却总也笑不出来。作者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应了对伊人的款款不舍之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借物抒情。案头的蜡烛还在燃烧,时不时溢出烛泪,分明就是在替我们的离别而伤心落泪。“蜡烛”是有烛芯的,所以作者说“蜡烛有心”,在诗人的眼里烛芯是有情的,是依依“惜别”之心。“替人”二字,使情意更深了一步;好像是说离别双方强忍住了泪水,而蜡烛却无法抑制,“替”他们而垂泪。“到天明”又点出了宴饮话别的时间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伊人的依依不舍。


  这首诗语言精炼,清新俊逸,离思缠绵悱恻,情意深长。





  扩展阅读:杜牧的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同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还著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阿房宫赋》等。


杜牧的《赠别》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赠别》诗中的离别是愁苦的,诗人为什么想到“笑”?却又为何“笑不成”?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正因为爱得太深,太多情,别筵上 凄然相对,倒像是彼此无情。举樽道别,多想强颜欢笑呵,但内心悲苦,总也笑不成。你看,那默默燃烧的蜡烛,它也有一颗离别的心灵。为咱俩流淌着热辣辣的泪水,直到天明。
离别在即,本愿彼此能相互祝福,祈愿再见的美好,能笑着道别,让对方不要担心;但实在很在乎于彼此,叫我如何能开心起来,但表面上不敢伤心,心中却早已伤心。

黯然销魂话离别 ——品读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言及杜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妇孺皆知的《清明》诗、《泊秦淮》诗等。生于官宦世家,长于大唐帝国江河日下之际,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文化宿命在杜牧身上得以较好的体现。正是有了杜十三在诗歌,尤其在绝句方面的井喷式创作,并为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与李商隐相比肩而成就了晚唐诗坛一时的辉煌。也正是有了“小李杜”继承前人而又独辟蹊径的突破,为行将衰微的唐诗注入一股新鲜血液,让“诗在唐朝”才有了完整性的承续。

不论是咏史诗、怀古诗,还是写景抒情诗,杜牧以诗人敏锐的视觉模山范水,咏叹历史风物,开启的是“诗别是一家”的杜诗境界。而《赠别》诗则跳出固化的诗题风格,宕开一笔,撷取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诗人别样的情怀与眼界。《赠别》诗共两首,第一首诗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歌妓的婀娜轻盈的体态和貌美如花的容颜。直接描写与衬托相结合技法的使用,让诗歌表现出别样的韵致。而第二首诗落笔点则是离别。“离别之情乃黯然销魂之情。”“人生最痛唯别而已。”作为生命中的常态,离别从古至今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情韵为文学王国增添一抹亮色,即使充满伤感与悲戚,但正是各种悲怆之意的抒写,才让离别更多呈现出“哀而不伤”的审美风韵。

诗歌是对生活的书写,也是对社会的映照,更是对人生的感喟。喜与忧,情感特质不同,但带给读者则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审美体验。而以离别为题材的诗歌,不论是朋友之别、亲人之别,还是情侣之别,由于天各一方的时空阻隔无法突破,而表现出一种悲剧感。从《诗经》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路慢溯,经过《汉乐府》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蓄势,到了唐代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当然,宋词中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元曲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让以诗状别,以文述别具有了浓郁的生命气息。

言归正题,杜牧的《赠别》(其二)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从结构与描写角度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二两句从送别主体的角度进行刻画,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鲜秾的情感的描写,但“诗中有画”的画面感的构筑,给人一种如在眼前之感:送别者与离别者对面而坐,四目相对。纵使有千言万语,但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彼此只能化作无尽的伤感。脉脉含情的注视,空气近乎凝固,没有谁愿意打破这种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围筑,更让人伤怀。而“樽前笑不成”的特写镜头的定格,由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残酷,让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变得更为炽烈;三、四两句不是沿着前两句的情感脉络书写,而是宕开一笔,转换刻画的角度,移情于物,通过有心的蜡烛点点滴落的烛液,似离人的眼泪的描摹,更添伤情。而“到天明”三个字,不仅写出相对而视时间之长,更状出依依不舍的深情。

同所爱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愁肠百结的。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要写离别的悲苦,诗人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一首离别之作,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自然风物本无情,一旦移入文人墨客的笔端,就具有了浓郁的主观情味。“景为情生”,东方文化的含蓄性特质诱发出的是抒情主人公在抒写情感时,更多不是直白地呈现,往往会借助其他的与情感相关联的事物加以表达。而杜牧的《赠别》诗,有机地把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直笔和曲笔有机结合,双向叠加围筑的抒情时空不仅有了色彩,更有了质感。短暂的生命个体,“渺沧海之一粟”,渺小与短暂的无法改变性催生出人生世态太多的悲凉。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种普世性的心理期许,但现实的残酷只能造就一对对痴男怨女。“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望眼欲穿,造成的“相思以终老”的悲凉。杜牧的悲戚除了带有自我的主观色彩,更具有普适性的情感诉求。诵诗读文识人的知人论世的阅读价值投注,当现代人再次展读品味杜牧的诗歌时,除了读出诗人独特的情感寄托,还应该从中间找寻到引发共鸣的情感因子。杜牧与爱恋之人的不忍离别,一个方面是对那份挚情的珍惜与守护,另一个方面多少也暗含着对世事无常的感喟。生命本已渺小,投放到社会洪流之中,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世事变迁,聚少离多,情愿也好,不愿也罢,因为是社会的一份子,你无法掌控和扭转。一叶浮萍,一粒纤尘,仕途变换,人生动荡,生命无常,当这些交叠在一起时,面对点点滴落的烛泪,怎让诗人不伤悲。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若干年前杜牧所经历的,当下的人又有几人可以逃脱呢。 陈士同
本文标题: 杜牧《赠别》:离别一定是伤感的话题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166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理解《登高》唐朝·杜甫每种事都有利有弊,那写诗有坏处吗 如果有,那是什么 (除了大家说的影响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