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首七言律诗提个标题

发布时间: 2023-05-06 10:09: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1

七言律诗关于学习的标题怎么写寒窗苦读十二载,提名金榜一朝时。大学放纵自由日,毕业迷茫无人知。艺多不压身子骨,瀚海学业精于勤。书到...

给这首七言律诗提个标题

七言律诗关于学习的标题怎么写

寒窗苦读十二载,提名金榜一朝时。大学放纵自由日,毕业迷茫无人知。艺多不压身子骨,瀚海学业精于勤。书到用时方恨少,学问深处方成仁

这首诗从格式上来讲是仿七律,即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从七律的平仄上来讲,不符之处颇多,且凡是七律或五律的格式,第3、4句,第5、6句,都需以对偶对仗的形式来完成。楼主文笔基础很好,不遵照其格式韵律,有些可惜了。可参照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进行修改。

若问诗题,可为:《七律.学须勤勉无止境》。

下面是一首恰巧我昨天写成的一首七律,很不成熟,但平仄格式韵律都基本合格,仅仅供以参考,一起交流进步。也是参照(七律长征)的平仄格式来仿写而来的。惭愧了。

《七律.怀古思雄》

狭川古道倚奇峰,==平平仄仄仄平平

剑影残硝草复生。==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叹英雄埋恨骨, ==仄仄平平平仄仄

犹悲野冢断归鸿。 ==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年将帅身形瘦,==平平仄仄平平仄

现下绅商体态丰。==仄仄平平仄仄平

热血忠魂无探问, ==仄仄平平平仄仄

缺德戏子窃高名。 ==平平仄仄仄平平

你这个不叫七律,平仄格律不符合,基本的押韵都没做到。
苦读
寒窗
学习

杜甫七言律诗

我只要题目rn还有《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春》是不是七律啊

1、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2、蜀相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5、野望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以上三首的确是七律。

题张氏隐居二首

春山无伴独相求,

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

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

对君疑是泛虚舟。

郑驸马宅宴洞中

其二

主家阴洞细烟雾,

留客夏簟青琅〔王干〕。

春酒杯浓琥珀薄,

冰浆碗碧玛瑙寒。

误疑茅屋过江麓,

已入风磴霾云端。

自是秦楼压郑谷,

时闻杂佩声珊珊。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今夕行

今夕何夕岁云徂,

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

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

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

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

家无儋石输百万。

高都护骢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

声价〔焱欠〕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会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

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

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

东将入海随烟雾。

诗卷长流天地间,

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

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一作玉女)回云车,

指点虚无引归(一作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

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

富贵何如草头露?

蔡侯静者意有馀,

清夜置酒临前除。

罢琴惆怅月照席,

几岁寄我空中书?

南寻禹穴见李白,

道甫问讯今何如?

兵车行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赤县官曹拥才杰,

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

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

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

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

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

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

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

麟角凤觜世莫识,

煎胶续弦奇自见。

尚看王生抱此怀,

在于甫也何由羡?

且过王生慰畴昔,

素知贱子甘贫贱。

酷见冻馁不足耻,

多病沈年苦无健。

王生怪我颜色恶,

答云伏忱艰难遍:

疟疠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惟生哀我未平复,

为我力致美淆膳。

遣人向市赊香粳,

唤妇出房亲自馔。

长安冬□(艹俎)酸且绿,

金城土酥静如练。

兼求畜豪且割鲜,

密沽斗酒谐终宴。

故人情义晚谁似?

令我手脚轻欲旋。

老马为驹信不虚,

当时得意况深眷。

但使残年饱吃饭,

只愿无事常相见!

元都坛歌寄元逸人

故人昔隐东蒙峰,

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元都坛,

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归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

芝草琅〔王干〕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地何萧爽。

乐游园歌

(原注:晦日贺兰杨长史筵醉中作)

乐游古园萃森爽,

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

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

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

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言失〕荡荡,

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回舞袖翻,

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

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

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朝亦(一作已)知贱士丑,

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

独立苍茫自咏诗。

白丝行

缫丝须长不须白,

越罗蜀锦金粟尺。

象床玉手乱殷红,

万草千花动凝碧。

已悲素质随时染,

裂下鸣机色相射。

美人细意熨贴平,

裁缝灭尽针线迹。

春天衣著为君舞,

蛱蝶飞来黄鹂语。

落絮游丝亦有情,

随风照日宜轻举。

香汗清尘污颜色,

开新合故置何许?

君不见才士汲引难,

恐惧弃捐羁旅。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衣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革空〕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一作管)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

叹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时晚,

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

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

结根失所缠风霜。

醉时歌

(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诸公衮衮登台省,

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

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

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轲,

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

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

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

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

痛饮真吾师。

清夜沈沈动春酌,

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

焉知饿死填满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

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

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

生前相遇且衔杯。

醉歌行

(原注:别从侄勤落第归)

陆机二十作文赋,

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

世上儿子徒纷纷。

骅骝作驹已汗血,

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

笔阵独扫千人军。

只今年才十六七,

射策君门期第一。

旧穿杨叶真自知,

暂蹶霜蹄未为失。

偶然擢秀非难取,

会是排风有毛质。

汝身已见唾成珠,

汝伯何由发如漆?

春光潭(一作澹)沱秦东亭,

渚蒲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

树搅离思花冥冥。

酒尽沙头双玉瓶,

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

吞声踯躅涕泪零。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献纳司存雨露边,

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

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趋青琐闼,

晴窗检点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

唯待吹嘘送上天。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

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

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

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

百壶那送酒如泉?

〔氵美〕陂行

岑参兄弟皆好奇,

携我远来游〔氵美〕陂。

天地黯惨忽异色,

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利汗漫泛舟入,

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

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

舟子喜甚无氛埃。

凫□(“翳”下换“鸟”)散乱棹讴发,

丝管啁啾空翠来。

沉竿续蔓深莫测,

菱叶荷花净如拭。

宛在中流渤〔氵解〕清,

下归无极终南黑。

半陂以南纯浸山,

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

水面月出蓝田关。

此时骊龙亦吐珠,

冯夷击鼓群龙趋。

湘妃汉女出歌舞,

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

苍茫不晓神灵意。

少壮几时奈老何,

向来哀乐何其多?

秋雨叹三首

雨中百草秋烂死,

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

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

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

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伏雨秋纷纷,

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

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

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衤周〕,

相许宁论两相直?

长安布衣谁比数,

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

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

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

泥污后土何时干?

天育骠骑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

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

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

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含(一作合)变化,

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朴张景顺,

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

别养骥子怜神骏。

当时四十万匹马,

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

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行影,

鸣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马要〕□(“衷”中换马)与骅骝,

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沙苑行

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

缭以周墙百馀里。

龙媒昔是渥洼生,

汗血今称献于此。

苑中〔马来〕牝三千匹,

丰草青青寒不死。

食之豪健西域无,

每岁攻驹冠边鄙。

王有虎臣司苑门,

入门天厩皆云屯。

〔马肃〕〔马霜〕一骨独当御,

春秋二时归至尊。

至尊内外马盈亿。

伏枥在□(“炯”换土旁)空大存。

逸群绝足信殊杰。

倜傥权奇难具论。

累累〔土追〕阜藏奔突,

往往坡陀纵超越。

角壮翻同糜鹿游,

浮深簸荡鼋鼍窟。

泉出巨鱼长比人,

丹砂作尾黄金鳞。

岂知异物同精气,

虽未成龙亦有神。

骢马行

邓公马癖人共知,

初得花骢大宛种。

夙昔传闻思一见,

牵来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态何□(上山下酋)□(上山下卒),

顾影骄嘶自衿宠。

隅目青荧夹镜悬,

肉鬃〔石畏〕□(“儡”换石旁)连钱动。

朝来少试华轩下,

未觉千金满高价。

赤汗微生白雪毛,

银鞍却覆香罗帕。

卿家旧赐公取之,

天厩真龙此其亚。

昼洗须腾泾渭深,

夕趋可刷幽并夜。

吾闻良骥老始成,

此马数年人更惊。

岂有四蹄疾于鸟,

不与八骏俱先鸣。

时俗造次那得致,

云雾晦冥方降精。

近闻下诏喧都邑,

肯使骐□(“麟”换马旁)地上行。

魏将军歌

将军昔著从事衫,

铁马驰突重两衔。

披坚执锐略西极,

昆仑月窟东崭岩。

君门羽林万猛士,

恶若哮虎子所监。

五年起家列霜戟,

一日过海收风帆。

平生流辈徒蠢蠢,

长安少年气欲尽。

魏侯骨耸精爽紧,

华岳峰尖见秋隼。

星躔宝校金盘陀,

夜骑天驷超天河。

搀枪荧惑不敢动,

翠蕤云□(“旗”其换肖)相荡摩。

吾为子起歌都护;

酒阑插剑肝胆露,

钩陈苍苍玄武暮。

万岁千秋奉圣明,

临江节士安足数!
杜甫的七律有很多,我知道的有以下一些:
《题张氏隐居二首》
《郑驸马宅宴洞中》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城西陂泛舟》
《秋雨叹三首》
《赠田九判官》
《悲陈陶》
《悲青阪》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腊日》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紫宸殿退朝口号》
《题省中院壁》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曲江对雨》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题郑县亭子》
《望岳》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九日蓝田崔氏庄》
《崔氏东山草堂》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卜居》
《堂成》
《蜀相》
《宾至》
《狂夫》
《江村》
《野老》
《所思》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恨别》
《南邻》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客至》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进艇》
《寄杜位》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野望》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断作,简李公》
《登高》
《登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宿府》
《阁夜》
《永怀古迹》

《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村》都是七律
  杜甫的律诗,包括七言律诗是杜甫作品中成就最高的。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他的律诗第一个成就是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不但写羁旅、山水等,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其次手法技巧圆融,合律而看不出声律的束缚,被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如此。
  就七言律诗而言,杜甫用律诗写组诗,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督抚律师中的登峰造级之作。以律诗,特别是以七言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的贡献。
杜甫七言律诗
示儿
可以算一首
此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的来龙去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甚广。毛泽东史诗般地再现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关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至今仍众说不一,或者鲜为人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考证,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一、究竟创作于何时?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毛主席诗词》37首,其中包括《七律·长征》。“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生前出版的最为权威的一个版本。毛泽东注明《七律·长征》写于1935 年10 月。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人们的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存在诸多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
《党史博采》(纪实)2021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一节的开头写道:“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吴起镇待了三天,即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从锡制文具盒里取出砚台,研好墨,用驼毫小楷笔蘸了一下墨汁,在一张宣纸上一气呵成,写就了《七律·长征》诗。”
萧永义在《毛泽东诗词史话》中认为:1935年9月2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把党中央和陕甘支队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大体作于这一时期。 郭思敏在《毛泽东诗词辨析》中说: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来到甘肃通渭,在全军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讲了长征的意义并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丁正梁在《挑战者之歌》一文中说: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全军副排长以上的会议,毛泽东向全体干部讲了长征的意义并朗诵了这首诗 。沙先贵在《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中说:1935年10月2日,部队到达甘肃通渭。在200多人参加的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种说法似乎也与毛泽东的传略相吻合。根据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关于落脚陕甘的战略决策,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接着该书提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根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5年10月,过了岷山,长征则将取得胜利,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第二种观点是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
季世昌在《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中描述道:1935年9月,红军到达甘肃通渭。这天下午,召开了有两百多人参加的副排长以上干部会。在聂荣臻政委的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会场,并发表讲话。他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毛泽东看大家热情很高,说道:“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他高亢有力地朗诵起他的长征诗。 毛泽东在副排长以上干部会上朗诵诗这一情景,很多书籍、文章上都有记载。季世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一天,但至少他认为《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这次干部会当天甚至是会议之前。
研究者对这次会议具体时间的认定不尽相同,有细微差别。蒋建农、郑光瑾在《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中写道:9月29日,红军到达通渭,进行两三天休整和动员,毛泽东在干部会上讲话中即兴朗诵。 龚国基在《诗家毛泽东》中写道:1935年9月29日下午,在一个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这次干部会上发表讲话。接着,毛泽东便用清脆的湖南乡音,铿锵有力地朗诵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胡为雄著《毛泽东诗赋人生》也是这种说法:29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在一个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接着,他用雄浑的湖南乡音,一字一顿地吟诵起他的新作《七律·长征》。 张友平、张静思所提出的时间则稍微有些不同: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在甘肃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召开的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朗诵了此诗。这首诗作者定稿于1935年10月。
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提到长征诗,当时红军刚过完雪山不久,时间还不到十月。胡安吉在《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中回忆说:那是1935年9月, 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来到通渭,休整一天。这天下午,支队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议。会场设在城东的一个小学校里。聂荣臻政委陪着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微笑着,向大家摆了摆手, 然后用他那宏亮的声音从容地开始讲话。他讲了很多,从长征的意义,讲到敌人的失败,讲到我们的胜利。最后,毛主席说:“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 不知行不行!”接着,毛主席便雄壮地朗诵了《七律·长征》诗。 按照胡安吉的描述,《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份。胡安吉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曾亲耳聆听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诗,他的回忆应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很多毛泽东诗词研究者关于《七律·长征》问世时间的说法,基本都源于胡安吉的回忆文章,只是因为引用时一转再转,才发生了一些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9月29日,为了纪念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六十五周年,由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和上海电视台共建的主体造型为“V”形的《七律·长征》诗碑(右边刻着长征诗文本,左边刻着长征路线图,中间托起一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五角星),就在毛泽东当年首次公开吟诵“长征”诗的所在地——文庙街小学正式落成。笔者查询甘肃省通渭县人民政府网站,在“通渭简介”栏目中写道: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长征途经通渭时,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榜罗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陕甘支队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时首次朗诵了《七律·长征》。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依据,如果进行更多的文献回顾,可能还能梳理出更多的材料。上述材料中,有几处都提到了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提到了文庙街小学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词这一细节。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具体时间。红军到达甘肃通渭以及召开排以上干部会的时间,有的说是在9月份,有的说是10月份。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确定:“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 逄先知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也认定中央红军到达甘肃通渭的时间为1935年9月27日。 这也就是说,第一种观点中认为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到达甘肃通渭”的说法和历史史实不符。这样看来,可以认为:1935年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渭县榜罗镇。然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途经通渭重镇榜罗后到达通渭县城;9月29日,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了副排级以上的干部会议,而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朗诵了他的《七律·长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判断: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创作于中央红军长征接近胜利之时。二、1935 年9 月29日,在甘肃省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召开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朗诵诗作,说明《七律·长征》这首诗已经基本成稿。三、《七律·长征》这首诗初稿的形成时间可以推断为1935年9月29日当天甚至更早。四、毛泽东对长征感受颇深,感慨良多,所以他曾经写下好几首关于长征题材的诗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五、写诗填词毕竟是艺术思维的创作活动,一般不会留下确切的历史记载,作者自己也未必能准确记住创作时间。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于1935年10月,长征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七律·长征》是带有“总纲”性的一首诗。因此,到1963年毛泽东给自己的诗作标注写作时间时,很自然地把将其确定为1935年10月,这种理解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二、究竟如何流传?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见之于出版物的作品,也是首次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国外的诗作。
1936 年6月,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了4个月的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长谈,长征诗就是毛泽东在一次长谈中抄录给他的,并经英语翻译吴亮平帮助他译成英文。斯诺在1958年出版的《复始之旅》一书中讲,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他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
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个胶卷回到北平。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一些报刊上。1937年初,他把这些发表了的英文打字稿提供给了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王福时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社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汇编成《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于1937年4月在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三篇见闻外,其余的内容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三十二幅照片、十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长征”一诗的手迹。“长征”一诗以《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为标题,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在该书《毛泽东——苏维埃的台柱》部分,斯诺写道:“他更提到红军如何举行了向西北的长征。关于这次长征,他写了一首古典的诗。” 这是有关毛泽东诗词作品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时隔40多年以后,王福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撰写了题为《抗日战争前夕斯诺帮助出版的一本书》的文章,回忆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编译出版的过程,并且特别提到“这本书还第一次发表毛主席著名的长征诗”。
1937年10月,斯诺的英文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戈兰茨出版公司出版。1938 年2 月,获得斯诺授权的上海抗日救亡人士胡愈之等人以“复社”名义集体翻译、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更名《西行漫记》。在《西行漫记》中《长征》一章,斯诺写道:“我把毛泽东主席关于这一六千英里的长征的旧体诗附在这里作为尾声,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 《西行漫记》在几个月内便轰动国内、香港及海外华人。毛泽东的“长征”诗也随之更为世人所知。《七律·长征》由此成为第一首在国外发表的毛泽东诗作。
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之前,国内的一些报刊、书籍也曾刊登过这首“长征”诗。如四川著名爱国诗人梅英主编、1938年3月出版的抗战杂志《血光》;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8月1日出版的《淮海报》副刊《文艺习作》;冀南书店1947年10月出版的《二万五千里》一书;1948年7月1日中共东北局宣传部主持出版的《知识》杂志第七卷第六期(总第42 期)“纪念党的生日特刊”刊登了锡金(即蒋锡金)文章《毛主席诗词四首臆释》;1949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等。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毛主席诗词三首》,其中有《七律·长征》,题作《长征诗》,并注明转载自东北《哈尔滨日报》。1954年2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史资料室编辑出版的《党史资料》(属党内文件)第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标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5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系内部发行),在前面第一篇文章前也刊登了这首诗。 上述这些出版物登载的“长征”诗,和原稿相比大同小异,但有的在传抄、排版过程中多有误字、错字现象,这就使得这首“长征”诗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1957年1月,经作者修改审定,《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包括《长征》诗在内的18首诗词,《长征》诗至此完全定型。
随着《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特别是《西行漫记》的广泛传播,加上解放区一些刊物的登载,毛泽东的长征诗也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众多的人群中流传开来。
在延安,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举行成立周年纪念时,举办了一个一年来的文艺创作与活动展览会,其中展出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稿。这是毛泽东首次以书法形式公开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
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经唱和毛泽东的长征诗。袁国平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战斗中牺牲,说明袁国平的和诗肯定早于1941年1月。袁国平的和诗写道:
和毛主席长征诗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夜驰茫荒笑开颜。
长征诗曾经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陈志昂在1996年第4期《音乐研究》的《论毛泽东诗词歌曲》的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根据地流传的,似乎只有七律《长征》,可能这也是最早被谱成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约从1940 年起,这首由王承骏(久鸣) 谱曲的《长征》,在敌后根据地开始传唱。”
就连国统区的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知道长征诗。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民主人士柳亚子曾请求毛泽东“写长征诗见惠”。
三、手迹有何珍闻?
毛泽东曾经多次把《七律·长征》作为珍贵礼物赠给友人。根据郭思敏的说法,《七律·长征》现在所见存留作者六件手迹。 而季世昌则指出:这首诗现在所见有七件手书。 其实,两人的说法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季世昌所指的第七件手迹其实是根据毛泽东赠送给李银桥的手书改动而成,也就是通常所见的手书,用“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水”字放大之后替换“金沙浪拍云岩暖”中的“浪”字。这里不一一罗列六件手迹的具体时间和题款。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期间抽调了江西省的文艺团体来表演节目或是跳舞。邢韵声是江西省农垦局文工团演员,有幸与另外三个团员陪毛泽东跳舞。经过几次一起跳舞、散步、游泳和聊天,毛泽东对邢韵声的印象非常好。邢韵声见毛泽东戴的是一块老掉牙的手表,表带表壳都失去了光泽,表盘模糊。在临别那天早晨,她把自己那块瑞士产的英那格手表送给了毛泽东:“主席,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送你这块表作纪念吧!”毛泽东略一迟疑,便郑重地收下了那块手表。毛泽东说:“小邢,你是个大方人罗,我也不能小气。”他边说边走到办公桌边,拿起练笔时写下的诗稿《七律·长征》,说:“就送首诗给你吧!”邢韵声小心叠好,放进西装裙的口袋里。由于口袋浅小,诗稿有大半截露在外面。毛泽东见了,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要过诗稿,仔细包好后递给邢韵声,说:“好好放好,不要让大家看见。我是作为朋友送给你的。大家都没有,你有,人家会嫉妒的。”后来,毛泽东到南方巡视,又与邢韵声有过几次会面。握手时,他发现邢韵声还没有买表,他自己出钱让人通过瑞士驻华使馆,订购了一块瑞士手表,叫吴旭君专门送到她家里,说没有手表怕影响她工作。毛泽东赠送的诗稿和手表,邢韵声一直珍藏着。
1962年4月,跟随毛泽东15 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要调到天津工作。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设晚宴,饯别李银桥全家。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写道:“我曾请毛泽东为我写字,老人家已经写好,写在一个很长的折子里。老人家说:‘近来没有新诗,抄了一首旧诗送给你吧。’打开看时,是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的七律诗《长征》。我恨满意,收好折子坐回到沙发上。这时,吕厚民同志给我们全家和毛泽东一道又合了一张影。照片中我手中拿的就是毛泽东的折子。”邸延生著《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也有详细描述。毛泽东的手迹是写在荣宝斋精制的折子上的,诗后落款为“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银桥回家后才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少了一个“索”字。第二天,李银桥拿着诗折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边加了一个“铁”字六分之一大小的“索”字。离开毛泽东,李银桥又去请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在毛泽东写诗的折子后面题写了赠言。郭沫若看了毛泽东写的折子,赞不绝口,并说“索”字加写的就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即兴在后面写了一首律诗。
李银桥到天津后,和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过从甚密。一次,林铁的夫人弓彤轩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李银桥如实回答:“送了我一幅《长征》诗手书。”弓彤轩要欣赏,看过以后,又说要拿回去在报纸上发表,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李银桥虽然心里十分不情愿,但碍于脸面,还是答应了。
不久,《长征》诗手迹果然在一家省报上首家发表了。随后,李银桥吃惊地发现送还的《长征》诗“手迹”却是一份复制件!其判别根据是:原件的背面有中央领导和郭沫若题签的内容,而送还的“手迹”却没有。李银桥意识到问题严重,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催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当他决心不顾一切要追回手迹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不久,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起来。“罪”名之一就是未经同意擅自发表毛主席《长征》诗手书、捞稿费。毛泽东有一次来到天津,关切地问起李银桥,当时的天津市革委会主任解学恭详细汇报了李银桥的“严重”问题,毛泽东却只是付之一笑,并限期放人。
1976年毛泽东逝世,李银桥工作也几经变动:先是从天津调回北京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副局长,后又调公安部任老干部局副局长。他工作繁忙,找寻手迹的事也只得搁置起来。1989年,李银桥离休之后,曾经多方苦苦查找毛泽东手迹下落,但始终毫无结果。这个既有政治意义,又有艺术意义的无价国宝,至今不知所终。
四、究竟如何修改?
从1937年王福时汇编出版《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次面世开始,《七律·长征》多次发表,毛泽东一生中也多次手书此诗。不同刊物的诸多版本和毛泽东手迹的具体文字,与1957年1月《诗刊》正式发表的《七律·长征》的定稿相比,有多处不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似)等闲。
五岭逶迤(苍茫)腾细浪,
乌蒙磅礴(滂薄)走泥丸。
金沙水(浪)拍云崖(悬岩)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最)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一过)尽开颜。
“好诗不厌百回改”,毛泽东对长征诗的文字反复推敲,也为我们留下了动人的诗坛佳话。这么多处的改动,因何修改,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毛泽东本人对其中的一处修改进行了说明。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毛泽东所说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指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罗元贞教授。
罗元贞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日本史。他也是嗜好中国诗词成癖的学者,对此有颇深的造诣。解放初期,罗元贞反复吟诵《七律·长征》时,发现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经有一个“浪”字了,而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又出现了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且与律诗规则相违,不如把后一个“浪”字改为“水”字更好些。于是,1952年元旦,他提笔呈书毛泽东,祝贺新年并谈到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与修改建议。毛泽东读到来信后,觉得这个意见提得很好,并于1952年1月9日给罗元贞亲笔回信:
元贞先生:一月一日来信收到,感谢您的好意。此复。
顺颂
教祺!
毛泽东 一月九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1957年在《诗刊》发表时,已采纳了罗元贞的意见,将“浪拍”改为“水拍”。
1958 年12 月,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排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说:“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1963 年1 月,毛泽东还应英译本《毛主席诗词》译者的请求,就自己诗词中的一些词句,作了口头解释。他对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解释是:“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当年,《解放军文艺》杂志发表了一篇学习《七律·长征》的文章,认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现了运动战思想。毛泽东得知后一笑,说:“我看不出有运动战思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小标题是什么

是《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

“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小标题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七言律诗题目怎么取

讵敢言归讵敢官,人生路也愿长安,尊龙影动神碑壮,鲜血旗红广场佥。
熟走多年穷视睹,常来一惑几拈掂,冥中恰是谁扶我?遥向天街百拜酸。
我没才华,歪写吧,抑或出律,属有感而发,你琢磨着看。

己可以根据七律诗的具体内容来书写,也可以参照其他七律诗来写。


本文标题: 给这首七言律诗提个标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069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们认为哪句诗称得上是千古名句冯至的诗是什么水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