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3-15 16:00: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7

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诗吗,详解?她自然是喜欢欣赏的,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要不然又怎会吟出李义山著名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残...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诗吗 详解?

她自然是喜欢欣赏的,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要不然又怎会吟出李义山著名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残荷听雨声”?她是寂寞的,也是孤傲的,李白也很少有欣赏赞美的人,除了谢灵运和孟浩然这样的。虽然他们的性格迥然不同,也跨了几个朝代,但这种孤傲是相同的吧。
这个要分开来看,在思想上他们确实是有共鸣的。当时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意乃暗藏永夜不寐,相思之意尽现。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黛玉当然是喜欢的,所以前面说不喜欢的话,并非实意。
然而另一方面,黛玉写诗最强调“不要以文害意”,从这上面看,就能说是“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了。因为李商隐写诗非常喜欢讲究“奇趣”,喜欢完文字游戏。有些诗所用的韵字又少又怪,如此做当然显示出了自己的作诗本领,但却有“以文害意”之嫌。就如纪晓岚也有评曰“堕入恶趣,不复以诗格绳之。”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的的诗?

题目中写为什么说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这个判读结论其实是有争论的。具体如下:

认为林黛玉真不喜欢李商隐的有证据:

(林黛玉)

证据1,《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82年版,下同)第四十回:

为了池中的残荷,林黛玉跟贾宝玉和薛宝钗有过争论,涉及到过李商隐: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还争什么,林妹妹直接发话了,就是不喜欢啊!

证据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要学诗,大部分诗人都提到了,偏偏李商隐这个大诗人没提到: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教香菱学诗)

看看,这么多大诗人,提了一个遍,偏偏李商隐不提,难道李商隐的诗不好,只有一个理由,不是不好,是不喜欢。

认为林黛玉喜欢李商隐的有证据,有意思的是证据完全一致,也是上面两个,对于第一个,反驳的理由是既然不喜欢,为啥又只喜他这一句呢?对于第二个,那么多诗人都提及了,独不提李商隐,只能说明李商隐是最喜欢的,不想让新诗人香菱开始就接触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也说不定。

(李商隐)

李商隐自然是大诗人,诗的各种体裁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都写到上品的诗人(其他的李、杜、王都还只在某一体裁上胜出,李商隐却是全才),林黛玉自然不会错过,何以,自己高调声明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呢?老曹没有写明白,上面提到的两个证据,正方和反方都可以用。

(留得残荷听雨声)

再往深处说,林黛玉之所以证据1里说不喜欢李义山却又拿李义山说事,主要是为了给贾宝玉和薛宝钗的“语义联盟”闹意见,贾宝玉,你不能顺着薛宝钗,这一片残荷,是我喜欢的,不管李义山写过没有,我都喜欢,你们别拔??证据2里香菱是初学者,不安排香菱学李商隐的诗,原因是李商隐的诗太过晦涩难懂,语义不明,而初学者显然要从浅近的王维、李白等入手??所以,不管是证据1还是证据2,都不能认定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或者很喜欢李商隐。

当然,还有很多观点,盛唐晚唐之别说林黛玉喜盛唐不喜晚唐因此不喜李商隐,甚至由此引申到贾府的衰荣兴败;身世悲苦说说李商隐的身世跟林黛玉相仿,所以林不喜李诗,甚至由此争论到因为悲苦所以不忍读,由于悲苦或者有更多的共鸣之类;李商隐谈情说爱诗过多显得伤风败俗说则争论林黛玉不屑于在正式场合表达,林黛玉在行酒令的时候都敢说《西厢记》的句子有啥不敢说的之类;??还有很多种说法,都各说各理,却又似乎都不让人信服。

(到底是枯荷,还是残荷?)

关于这一点,我倒是认可《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和蒙曼老师的观点:林黛玉是个清爽鲜明的人,喜欢的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旗帜鲜明的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态度暧昧,这才是重点,爱情至上,真情真性的林妹妹是个爽快的人,你个李商隐爱不敢爱,恨不敢恨,爱也不清楚,恨也不清楚的人写的诗,怎么可能让她喜欢,至于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因为这一句状景句子,有画面感,有情绪,画面是清晰的,情感也是清晰的,甚至林黛玉还在这里把李商隐的”枯“荷的直接表状态的“枯”字加以强化,改成了“残”字,情绪更加清晰了。

总之,林妹妹如果不喜欢李义山,原因最直白的就是林妹妹是旗帜鲜明的敢爱敢恨的性格,他不喜欢李商隐晦暗隐涩的性格,由此不喜欢他这个人,不喜欢他的诗是自是当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林黛玉也喜欢吟诗,为何却不喜欢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由于隐晦朦胧,文辞需要认真思索一番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林黛玉又是喜欢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她认为写诗的第一件事是意图,而措辞只是最后的技巧,甚至有时还不管诗的平仄格律,只管自己的趣味。他们的诗歌风格迥异,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楼里曾有,主角们畅游大观园,众人乘着船在池塘边快乐地玩耍。说道要叫人拔塘里的破荷叶子,林黛玉说了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她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这残荷了。这里的李义山,也就是李商隐,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大诗人。此时林黛玉的这句也就表达自己内心。

再者,有一章回讲到,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时候,当时提到了很多诗人大家,列举了很多诗人大家,但唯独没有李商隐。林黛玉可以说是在《红楼梦》中才华是最好的女子,只是她的诗作风温婉、悲戚缠绵多些,而且在大观园诗社中,可是多次夺魁的。对于前人的诗,林黛玉也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自然不可能不熟知李商隐。可见林黛玉并不喜欢李商隐,那之前就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真心有些不喜欢。

曹大家写《红楼梦》,安排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可以说是朦朦胧胧的,甚至说是隐晦的。这种爱情气氛,自从薛宝钗来到贾府,就一直全书延续下去了。林黛玉、贾宝玉算是一直生活在这样那样的相互猜测之中。所以作者安排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或者说不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也是因与林黛玉她的爱情,太相似了,作者这般安排两位诗人的关系自然不为过。

因为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作诗风格,也不喜欢李商隐的个人品格。林黛玉喜欢抒情的诗歌,而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却不适合林黛玉。
因为诗人李商隐写的诗总是描写的很模糊,不管是写情还是写物,林黛玉感觉太像她和宝玉的感情了。所以有点不喜欢他的诗。
林黛玉喜欢吟诗,但是他不喜欢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我感觉是因为李商隐的是大多都是悲情的,读起来都会让人感觉狠悲伤
因为两个人都是女生,难免会对对方有所比较的心态,而李商隐作为宋朝的出名的女诗人,自然会让林黛玉有所比较,从而不喜欢他的诗。

林黛玉为什么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以林黛玉的身世经历,对李商隐的诗应该很有共鸣啊,为什么“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要知道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先要对他二人分别解码:
李商隐: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诗,瑰丽旖旎,又包藏细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但李商隐同时又是一个难懂的人。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个编程高手,费尽心机,使了全套的本事,编出一个程式来,又加上密码,把自己重重深锁,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让人看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所谓诗言志,诗歌本是用来抒情的,像那谁说: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所以诗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意与失落,即便这一首里没有,下一首也必定会带出来。然而李商隐太深沉,他诗中没有自己,下笔不为言志,完全是为写诗而写诗。他是一个细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别人的心事,于是把它写出来,自己却撇得干干净净,并不牵连在里边;又因为是写别人,落笔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实在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他的诗很多都成了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大多写情事,却不是元稹笔下的那种艳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隐隐约约的,含而不露,似有若无,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之外,大约也跟他所处的时代有些关系。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乱半个多世纪之后,唐王朝经过那8年丧乱,折筋断骨,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在她苟延残喘的岁月里,不复再有当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统治权被那些气度并不恢弘的人轮番把持,人们为了自保,都收敛起来,含蓄而隐忍。李商隐就活在这样的夹缝里,又陷身于党争的漩涡,同牛党李党都有一些关系,却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闷,所以他的诗,从来看不到意气风发的时候,仿佛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形态,一副孤寒索落模样,莫测高深。
他的专辑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锦瑟,这应是他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隐蔽晦涩,也许从来都没有人真正读懂过,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十四个字,字字珠矶,却更像是天书,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少年时期读到它,脑袋里一阵发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赋予了我N多沧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阅历,然而再读起来,除了发愣,竟然还是发愣,它于我依然是解不开的迷;只它的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总算明白了:还是与情字有关,是人到中年,百无聊赖,于是回忆回忆曾有过的情路历程,聊以打发时光。
人到中年之后,命运的玄机已尽被打开,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着简直就是在苦熬,此时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留些希望,奔着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种生存的勇气,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为接卢敖游太清”,悲凉如杜甫也会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此时再看去都是那么虚幻,为了与庸常的生活相对抗,他们尽量把话说得高调,如此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而李商隐的世界里一片灰色,压抑且逼仄,一丁点儿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个人孤寂无聊,于是写诗来消遣,却把这境界又传染给别人: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读到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哗地一声喷涌而出,却又突地收住,并不肆意泛滥,毕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复再有少年时的戾气,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调险,往而不复,很多时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适当的时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
没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林黛玉体弱多病,行动似弱柳扶风,又满怀心事,好弄小性,难以伺候。这其实是只看到冰山的一角,又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有着这样观点的人肯定不知道,林黛玉还曾写过这样的诗: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她是那种外表冲淡、内里炽热的人,虽然执着,却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并不拖泥带水,牵牵连连。
象林妹妹这样热烈而决绝的人,顶多只会对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的句子发发愣,却决不会喜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结局,更遑论“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样有失身份的表述。虽然她也流泪,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户纸没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势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换成了一副温润的情怀,她是一副直肠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隐,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对生活了无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也不能说李商隐完全没留希望,一般地他也说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然仍是隐晦,但还是隐含了那么一丁点儿情调,也算是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亮色。还有那首著名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履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虽仍有掩饰不住的怅惘,却分明地是一种自嘲,实实在在地是在写他自己。
要知道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先要对他二人分别解码:
李商隐: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诗,瑰丽旖旎,又包藏细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但李商隐同时又是一个难懂的人。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个编程高手,费尽心机,使了全套的本事,编出一个程式来,又加上密码,把自己重重深锁,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让人看不到他的庐山真面目。
所谓诗言志,诗歌本是用来抒情的,像那谁说: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所以诗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情感倾向,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得意与失落,即便这一首里没有,下一首也必定会带出来。然而李商隐太深沉,他诗中没有自己,下笔不为言志,完全是为写诗而写诗。他是一个细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别人的心事,于是把它写出来,自己却撇得干干净净,并不牵连在里边;又因为是写别人,落笔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实在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他的诗很多都成了无题诗。这些无题诗,大多写情事,却不是元稹笔下的那种艳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隐隐约约的,含而不露,似有若无,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除了跟个人性格有关之外,大约也跟他所处的时代有些关系。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乱半个多世纪之后,唐王朝经过那8年丧乱,折筋断骨,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在她苟延残喘的岁月里,不复再有当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统治权被那些气度并不恢弘的人轮番把持,人们为了自保,都收敛起来,含蓄而隐忍。李商隐就活在这样的夹缝里,又陷身于党争的漩涡,同牛党李党都有一些关系,却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闷,所以他的诗,从来看不到意气风发的时候,仿佛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人的形态,一副孤寒索落模样,莫测高深。
他的专辑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锦瑟,这应是他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隐蔽晦涩,也许从来都没有人真正读懂过,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十四个字,字字珠矶,却更像是天书,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少年时期读到它,脑袋里一阵发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岁月赋予了我N多沧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阅历,然而再读起来,除了发愣,竟然还是发愣,它于我依然是解不开的迷;只它的最后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总算明白了:还是与情字有关,是人到中年,百无聊赖,于是回忆回忆曾有过的情路历程,聊以打发时光。
人到中年之后,命运的玄机已尽被打开,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着简直就是在苦熬,此时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留些希望,奔着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种生存的勇气,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为接卢敖游太清”,悲凉如杜甫也会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论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此时再看去都是那么虚幻,为了与庸常的生活相对抗,他们尽量把话说得高调,如此才有勇气继续活下去,而李商隐的世界里一片灰色,压抑且逼仄,一丁点儿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个人孤寂无聊,于是写诗来消遣,却把这境界又传染给别人: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读到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哗地一声喷涌而出,却又突地收住,并不肆意泛滥,毕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复再有少年时的戾气,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调险,往而不复,很多时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适当的时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
没通读过红楼梦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林黛玉体弱多病,行动似弱柳扶风,又满怀心事,好弄小性,难以伺候。这其实是只看到冰山的一角,又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有着这样观点的人肯定不知道,林黛玉还曾写过这样的诗: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她是那种外表冲淡、内里炽热的人,虽然执着,却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并不拖泥带水,牵牵连连。
象林妹妹这样热烈而决绝的人,顶多只会对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的句子发发愣,却决不会喜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类的结局,更遑论“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样有失身份的表述。虽然她也流泪,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户纸没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势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换成了一副温润的情怀,她是一副直肠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隐,在历尽人世沧桑之后对生活了无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也不能说李商隐完全没留希望,一般地他也说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然仍是隐晦,但还是隐含了那么一丁点儿情调,也算是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亮色。还有那首著名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履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篷”,虽仍有掩饰不住的怅惘,却分明地是一种自嘲,实实在在地是在写他自己。
http://post.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449141433&z=67836083&pn=0&rn=50&lm=0&word=cherrychang#449141433
说着,众人都笑了,一齐出来。走不多远,已到了荇叶渚。那姑苏选来的几个驾娘早把两只棠木舫撑来,众人扶了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刘姥姥、鸳鸯、玉钏儿上了这一只,落后李纨也跟上去。凤姐儿也上去,立在舡头上,也要撑舡。贾母在舱内道:“这不是顽的,虽不是大河,也有好深的。你快著给我进来。”凤姐儿笑道:“怕什么!老祖宗只管放心。”说着便一篙点开。到了池当中,舡小人多,凤姐只觉乱晃,忙把篙子递与驾娘,方蹲下了。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宝玉上了那只随后跟来,其馀老嬷嬷散众丫鬟俱沿河随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个月,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按: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义山的诗”特指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黛玉接口宝钗的“闲了天天逛”而说“不喜‘欢’”,意思是不像他人一样爱逛园子,与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一致。第二个“喜”字通“嬉”。“喜喜”故复修辞格,重不见重、特犯不犯。儒教作书人东鲁孔门【梅溪】张廷瓒(1655-1702)《传恭堂集》卷四《题画》其二:“霜落横塘水浅清,低回翠羽不胜情。采莲歌断秋容老,飒飒枯荷作雨声。”)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本文标题: 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931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形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的诗如何优雅地读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