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发布时间: 2018-11-15 02:18: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31

题记:《旗袍》,是女人们永远的时装梦,男人如果真爱你的女人,就该给她买套真正属于她的旗袍。 在人们的印象里,能代表最中国元素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和玉,而在我看来,我们着实不应该忽略了旗袍,能够最全面诠释东方美学理想的是东方的女性美,而能够把

旗袍

  题记:《旗袍》,是女人们永远的时装梦,男人如果真爱你的女人,就该给她买套真正属于她的旗袍。

  在人们的印象里,能代表最中国元素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和玉,而在我看来,我们着实不应该忽略了旗袍,能够最全面诠释东方美学理想的是东方的女性美,而能够把东方女性美烘托到极致的是旗袍。外国人给旗袍的命名是Chinesedress,以中国的名义给服装命名的,不是汉服、唐装,而是旗袍。

  中国的服饰在唐朝以前上流社会走的是飘逸、宽博的路线,以汉服为代表,适应了士大夫们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女性服饰完全从属于男性服饰的中飘逸与宽博,只是在色彩上略显丰富和亮丽而已。唐代因为受胡风和异域文化的影响,往开放张扬一路发展,女性地位显著提高,对自身形体美的展现意识突然膨胀,除了头饰的华丽外,低胸敞领束腰成了一个朝代的标志性服饰规定,但这种过份的张扬也使唐代的伦理观屡遭后人诟病,终于在宋明理学的一阵狂风暴雨之后,女人们被封建假道学包裹得严严实实,连脚趾头都不允许露出裙摆之外,女人们的脚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被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包裹着,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所以我对明清两朝几乎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清朝,一个前期闭关锁国、狂妄自大,中后期门户大开、自暴自弃,让现当代中国人用了整整近百年的奋斗仍无法全面恢复元气的屈辱王朝,几乎找不到它一点的好,如果真要找,唯一留给后世的贡献,我看只有旗袍这一概念的出现了。

  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满族旗人的衣袍,其实最初并非专指旗女衣袍,旗人男子所穿衣袍也称旗袍,主要特点是: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这种服饰功用有点类似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早是出于保暖和劳作、征战的方便。男人们为了骑马御寒需要,多在旗袍外多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对襟小棉袄,时称马褂。可以说,满人对汉人的武力征服,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旗袍与马褂的,但武力上的短暂征服是永远无法与文化上的长期渗透相抗衡的,旗袍和马褂融进了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和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最终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服饰形式被普遍认可接受。有清一代三百年,女人们所穿的外套全是满汉融合后的旗袍,包括慈禧老佛爷和王孙贵胄们的妃嫔和淑女名媛。就我们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清代的旗袍与我们通常见到的窈窕淑女样的旗袍款式相去甚远,有清一代虽然皆着旗袍,但仍然是被封建理学包裹得严严实实,女性的形体曲线美没有得到丝毫呈现,相反的我们从老照片看到的反而有一种阴森的恐怖感,清朝只不过是为后人贡献了一个旗袍的名称和它的立领及下摆开衩而已,我对清朝并没有因旗袍的出现而增加一丝好感。现代意义上对旗袍的改良是在清末洋务运动开始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指导下,大批的留学生将西方服饰中简洁修身实用的着装理念,直接传递给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旗袍开始向中西融贯的方向发展。

  民国的小资情调向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营造这种小资情调主角的有红酒、咖啡、雪茄和留声机里播放的周旋的《花好月圆》,但所有这些小资元素和张爱玲笔下穿着旗袍,扭臀摆跨,行走于各类都市会所、烟街柳巷的女人们相比,一下子都显得黯然失色了。虽然张爱玲本身对东方女性的形体美多的是诟病,甚至称女人们从后面看,即使站着也像是坐在马桶上,因为中国女人的肌肉纤维太柔弱,无法做到自然翘臀,但同时她又是个旗袍的狂热粉丝,显然她清楚的明白,唯有旗袍能将东方女性的形体弱点掩盖于无形,却将其修长柔美,纤巧玲珑的一面发挥到极致。民国是中山装和旗袍的时代,尤其是旗袍,整个民国似乎就是为旗袍而存在的。除张爱玲外,萧红、张兆和、林徽因、谢冰心、王映霞、陆小曼、阮玲玉、周旋、胡蝶、赵四小姐赵一荻、宋氏三姐妹……这一个个民国旗袍女性背后的故事,展现的是一幅幅迤逦绮丽的文化群芳图,引得多少时人与后人如痴如醉。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属于满清的一切,包括“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特征的装束在一夜之间也销声匿迹了,旗人服袍暂时走向沉寂,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新女性对美和政治的渴望,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文明新装”开始流行,一方面是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另一方面是城市女性对旧式旗女长袍的改良,新式旗袍开始粉墨登场,时装的流行也由苏州、扬州移向上海。上海是个新兴的对外开放城市,各种或革命或外来的风尚迅速涤荡了服饰装扮上的陈规陋习,审美观趋向简洁淡雅,注重体现女性自然的形体美。女学生中开始流行一种长及足背的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由于女学生是新知识女性的代表,是文明、时尚的象征,整个社会包括各界名流时髦女性纷纷作女学生装扮,新式旗袍迅速成为中国现代真正意义的流行时装。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饰。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民国时期的旗袍有京派与海派之分,它们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随着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上海时髦女性又不断将旗袍进行改良,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款式,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领口增高,四周的滚边变窄,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加显得婀娜多姿。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

  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这种时髦的装扮很快从上海,到南京、广州、香港,风靡全国各地,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中国女性几乎都穿上了旗袍。?#p#分页标题#e#

  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线条和韵律问题,含蓄流畅的线条和富于节奏感的韵律一直是艺术家们所热衷追求的,一弯曲水上的流觞回旋,一行秋雁的蓝天阵列,一脉青山的起伏蜿延,一角屋脊,一块怪石,一尊陶瓷,都能引起人们内心对线条和韵律的愉悦,而这种优雅的愉悦总是规范于含蓄,和谐于自然,并且通常是到山水田园里去捕捉这种线条和韵律的灵感,不同于西方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线条和韵律,把女性作为灵感的来源,即使是唐伯虎十美图中对女性形体美的表现也只是在含蓄的吴带当风里给你予浅尝辄止的诱惑。中国人的这种美学理想在书法艺术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人就是通过对书法的学习而掌握了线条和形体的概念,并将这种概念推及到绘画,再由绘画推及到建筑和一切的艺术,包括服装的剪裁。在过去几千年的时光时,女人们书法般流畅的曲线一直无法在她们最关注的服装里得到酣畅的展现,即使是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那飘举的彩绸只是作为飞翔的象征游离于肌体之外,而且更多的是对仙女们姿态的想象,更多的是给你宗教的虔诚念想而非活体的感性诱惑,有点类似于巴黎T型台上多数的时装走秀,无法行走于生活。旗袍则以贴身的形式在女人身上直接勾勒出几笔漂亮的行书,款步轻移,摇曳多姿,是一部婀娜潇洒的《兰亭序》,即可聚光于众星拱月的T型台,也可穿梭于寻常巷陌、小桥流水,真正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全结合,雅俗共赏,无处不可。所以,中国人对女性线条美的觉醒和把握应该是从民国的新式旗袍开始的,绘画上的女体写生和服装上的形体剪裁几乎同步并行。

  如果让中国的旗袍与日本和服及韩朝的传统女装站在一起,那就是活脱的西施两边各站一个东施了。两个邻国的服饰都是盗版了中国的唐装,日本女人用和服的宽松、肥大来掩饰她们天生的矮小和粗腿,采用平面裁剪,直线构图的形式,后面还要打个大大的结,让人误以为是背包。日本的服饰词典里不存在量体裁衣一词,一件和服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穿,就像拿个鸟笼往身上一罩就完了,几乎看不见半点形体曲线,只露出雪白的脖子与后背那一小斜线了,或许她们真的对自己的身材太缺乏自信了,唯有这后背到脖子的一小斜线尚可多少吸引点男人的目光。但聪明的日本女人还是找到了用殷勤到甜腻的礼貌博得世人的怜爱,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对日本少女说再见的姿态津津乐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徐志摩是怜惜起她们的白脖和雪背了。看着那些穿着和服,踩着木屐,撑着油纸伞的日本女人,我们心中只有同情的份了。朝韩的传统女装更是糟糕,他们除盗版唐装外,还抄袭了中国明代女装样式,不料明服到了朝鲜半岛不知怎么就变成那个样子,他们的那种短衣长裙以前被称为“露乳装”,竟将乳房下半部露出,是为哺乳和劳作的方便。《大长今》等古装韩剧如果真要忠实于历史,那估计都要被称为三级片了。日本侵朝后,觉得朝鲜妇女的衣着有伤风化,强令妇女遮住胸部,才变成现在个样子。可是不管再怎么变,这种服装套在这些顺服的女人身上简直跟鸡笼无异。女人的曲线美对这两位邻邦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日韩两国抄袭中国服饰的功夫如果排除气候和实用因素外,单审美水平来说,真的只能算是笑颦了,中国的旗袍往他们中间一站,那傲人的曲线和自信的仪态真是鹤立鸡群了。中国的旗袍在所有东方诸国的女性服装里堪称一枝独秀,配上平底布鞋让你感受到的是清纯质朴,配上高跟鞋让你感受到的是高贵摩登,东西方两种美学理想在旗袍身上水乳交融,风华绝代。

  旗袍是件艺术,堪称女装中的皇后。她集中了中国古典文化中所有美的元素,兼收了西方文化中适合中国品味的元素,即雍容华贵又不失简约凝练,同时又集天地造物精华和精巧技艺于一身,天生的贵族气质。单是面料就有棉布、麻纱、绸缎、娟丝等,根据季节变换和不同穿着场合,面料和花纹选择有不同的要求,它不但直接决定了衣型和穿着的舒适度,还体现了主人不同的身份和审美趣味。以往以丝绸面料为主,现在主要以桑蚕丝、棉质、聚脂纤维三种面料居多,桑蚕丝面料最为贵重,又分生丝和熟丝两种,生丝质地较硬,衣型挺括,熟丝质地柔顺,丝绸触感强,但较脆弱。中国在商代时就已是农桑并重了,春秋战国时诸国交往频繁,贸易发达,是中国第一个最讲究穿着打扮的时代,不要说王侯公卿,就是从臣客卿也是穿珠履,佩金玉,出入高车驷马。爱美成为一种风尚,齐桓公爱衣紫,国人皆紫衣,楚王好细腰,楚女多饿死,屈原在《涉江》中提及自己好奇服高冠,“年既老而不衰”,孔子更是对种种礼服规制作了严格的规范。当时衣服材料越来越精细且名目繁多,河南襄邑的花棉、山东齐鲁的冰纨、文绣、绮、缟风行全国,吴越的细麻布,燕国的毡裘,楚国的印花绸子都是极好的面料,各国能工巧匠极尽其能,各类服饰争奇斗艳。丝绸已在服饰上大量使用,为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储备。这以后,丝绸一直是中国中上层服饰的主角,随着时代的兴衰而起落,民国新式旗袍出现以后,丝绸成为全民性高档服饰面料的首选。蚕又称天虫,蚕丝是一种活体生命的延续,当人体的肌肤与蚕丝相接触时,人与蚕丝与自然就有了频率上的共振,你的呼吸、脉博、心跳甚至你的思想情感都会为蚕丝所感知,就像玉之与人,这件旗袍带上了你生命的气息,她便和你有了心灵上的感应,是容不得第二个人的。旗袍之于女人,就像女人之于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爱了,就彻彻底底的爱,地老天荒,矢志不渝。

  除面料上的讲究外,旗袍的制作完全不同于日韩传统女服的千人一服,像拿个鸟笼或鸡笼随便往哪个女人身上一罩就完事了,那是对女性形体美的糟蹋。男人们有心情为阿猫阿狗们裁件漂亮的衣裳在街上溜,却不愿意为自己的女人订制一件合体的衣裳,起码在过去,身为日韩的女人是枉为女人了。中国民国时期的新式旗袍则完全不同,在剪裁上遵循的最重要原则就是

  量体裁衣,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意识觉醒在服饰上的直接体现,服饰的改变又影响到社会风尚的转变,中国的女性从此可以做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挺胸拨背的傲然行走于中国这个无限大的T型台上,日本的女人却仍然只能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小心翼翼的踟蹰于男人们的胁下。旗袍的魅力在于服式上下相连,通体剪裁,特别是配上高跟鞋能使“三围”显山露水,身材修长者亭亭玉立,身材矮小者娇小玲珑;在于旗袍式样的干净利落,能与各种服饰搭配;在于它用料节省,做工简便,穿着便利,经济实惠;还在于旗袍用料不拘一格。然而旗袍对大多数女人来说,既是诱惑又是拒绝,这种拒绝首先是对身材的拒绝,通常情况下除肤色要白外,旗袍对女性身材的要求是肩膀要溜,腰要细,臀要丰满,脖子要长,胸部大小要恰当,个头适中,1.60-1.70米最合适,太胖太瘦太高太矮都穿不出那种妩媚婀娜的感觉来。这种身材要求也正好符合了中庸之道的审美观,是儒家审美理想对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被证明是最完美的审美规范:中和之美。中国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之美,它不以死板的尺寸来界定,而以视觉上的舒服愉悦为旨归,这种舒服愉悦我们称之为和谐,所以旗袍虽然对身材有一定的要求,但更看重来自身体的协调,明白自身身体的优缺,通过对旗袍一定的剪裁,再加鞋和丝袜以及发型、包、丝巾、衬里、手饰等的搭配,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得体的要求。得体和谐才是旗袍剪裁与穿着的高级要求,这种和谐又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获得的,静静的挂着并不能完全显出旗袍的美来,旗袍必须是穿在某个合适的女人身上,尤其是走动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显出她的美来。穿着旗袍的女人是一首流动的诗行,在优雅的律动里,那一笔笔行云流水般的行书纷呈洒落。#p#分页标题#e#

  旗袍对女人身材的拒绝还在其次,真正的拒绝是对内在气质的拒绝。钟情旗袍的女人,必须外修形体,内炼涵泳。旗袍之于女人,可以脸蛋身材肤色都不怎么样,但必须要有内涵。能把旗袍穿出味道的,一定是女人中的精品,她不一定有娇美的容貌,但言谈举止一定端庄典雅,待人接物一定自信内敛,遇事一定沉着冷静,心底一定纯洁善良,并且含蓄中存一分气宇轩昂,温雅中有几丝骄傲矜持。她们历经世事,睿智而了悟,可以从容婉约知性地看待世间纷争。旗袍可以雀跃于她们明澈活泼的青春,更流连于她们含蓄温婉的盛年,甚至醇厚凝练的晚年。有味的女人是一块温润晶莹的碧玉,一把明式的紫砂,是一壶陈年的龙井,一缕舒缓的沉香,茶香水润,余香蔓延。有味的女人必是爱读书的女人,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是花瓶,不是粉蝶,更不是河东吼狮,她们知性独立而柔顺依偎,高贵典雅而不失平和,前卫新潮而不缺内敛。她们懂得衬里和佩饰的协调,懂得服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不求昂贵只重品味,高贵的发髻,翡翠首饰,配以雅致坤包,玲珑的高跟鞋。她们时时修炼身心,愉悦他人,丰盈自己,从画中走来,在爱情的滋养里芬芳如花,这样的女人,在旗袍的诠释下,风华绝代。旗袍这种高层次的拒绝又反过来牵引了女性对自身文化品味和气质修养的重视,她们懂得内在的打磨比外在的保养护理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阅。“时时常拂试,无使惹尘埃”,这样的女人值得男人一生去珍惜。

  旗袍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在东西方现代文明交响下的一幅绝美图画,在女性身上简单的几笔勾勒,就让西方人明白了什么是纯正的东方女性之美,雍容华贵,风姿卓约。近几十年,由于各种原因,旗袍曾受到一度的冷落,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只是在少数人中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出现,旗袍对市场似乎起不到影响作用了,但旗袍于身俱来的高贵、古典、优雅、婉约和神秘却一直让女人们魂牵梦萦。随着国际舞台中国风的兴起,旗袍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服饰代表,被众多设计师们注入新颖的元素,一再地重新演绎,他们将中国元素变形,放大,使得中国元素变得更为时尚优雅,中西合璧的改良与创意灵感更让旗袍从沧桑变幻的往昔中焕然一新。近年来,旗袍在各类影视作品中的一再演绎,各类名星在各种重大场合仪式上的亮相,再加相关政商界要人的推波助澜,旗袍几乎夺走了所有女性的心,如痴如醉。

  旗袍的诱惑既是人类原始本能的诱惑,性感、欲望、爱与被爱,就像旗袍裙裾下时而露出的长腿,或者是那隆起的胸部,或者是那些不可捉摸的眼神、红酒、咖啡、音乐;又是文明理性适度审美驾驭下的诱惑,内敛、含蓄、知性而优雅。经典往往能够穿越时空,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泯灭,在适当的另一个时空,她会以一种更加时尚的形式来演绎,可以预言,未来走红的将是时尚改良的旗袍,现代的时尚元素加上古典元素的结合,并不会逊色于那些韩装或是牛仔裤,在设计和穿着上,她都更有弹性、更兼容,更有底蕴,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旗袍永远是一个时尚的焦点,每个中国女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旗袍梦。她们喜欢将一生中最美丽最重要的时刻用旗袍来展现,婚礼的上半场是象征纯洁的婚纱,那是他们爱情的上半场,青春、激情、纯洁,但此后不会再穿,婚礼的下半场是象征永恒的旗袍,成熟、内敛、忠贞,那是他们爱情的下半场,真正的幸福与考验从一刻开始,她们将之托付给了中国的旗袍,适当的时候她们还会穿上几回,或者拿出来摩挲凝视一番,回忆着曾经的美丽与幸福。有一套旗袍,值得女人们用一生一世去珍藏,那是爱,是那个值得她们托付一生的男人。

  2019年4月2日

本文标题: 旗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84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爱梦醒之后,泪无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