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咏秋」

发布时间: 2023-02-13 14:0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8

语文出版社,古诗词赏析求语文出版社的全年级的古诗词赏析,用DOC文件发送到273497052@qq.comrn加百度名,rn高分...

什么是「咏秋」

语文出版社 古诗词赏析

求语文出版社的全年级的古诗词赏析,用DOC文件发送到273497052@qq.comrn加百度名 rn高分悬赏!力求!
  1.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王绩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有《东皋子集》。
  《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诗文解释】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词语解释】

  郭:外城。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诗文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事实上,李白这首诗虽是常见的送别诗,但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别具特色。
  秋词
.汉乐府《长歌行》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王绩

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③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皋,水边地。王绩称他在故乡的躬耕、游息之地为东皋。薄暮,日将落之 时。
②徙倚:犹徘徊、枋徨。
③“长歌”句:薇,羊齿类草本植物,其嫩叶可食。或以为此句诗意,乃作者联想 到《诗经》中有关“采薇”的片段,长歌以抒苦闷。或以为此句诗意,即长歌《 采薇歌》,怀念伯夷、叔齐。从作者心态和全诗脉络看,前解较切。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诗文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有《东皋子集》。
《早寒江上有怀》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诗文解释】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词语解释】

郭:外城。
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诗文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清人仇兆鳌评说:「太白诗词‘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杜诗详注》)事实上,李白这首诗虽是常见的送别诗,但意致缠绵,语近情遥,有弦外之音,读之令人神往。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别具特色。
<秋词>二首
唐 刘禹锡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

⑥何许:何处,哪里。

【解说】深秋时节,霜降林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却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一声鸣叫,告诉诗人有住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赏析】
这是梅尧臣的写景名篇,作于康定元年(1040)任襄城县知县时。
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梅尧臣有这样一段话:“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来评价这首诗写景的亲切生动。
浣沙溪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浣溪沙 北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写生机勃勃之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抒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之情)
(主题:从嫩芽、溪水的,领悟人生应积极进取,表现作者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其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僵卧 ① 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② 。

夜阑 ③ 卧听风吹雨,铁马 ④ 冰河入梦来。

[ 注释 ]

① 僵(jiāng)卧:挺直躺着。 ② 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 夜阑(lán):夜深。 ④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 赏析 ]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再送一个!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急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百度文库上看一下
晕倒.小不点

静诺《咏秋兰》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秋兰原文:

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咏秋兰注释

1长林:指大片的树林,广阔的树林。荒:荒芜。幽姿:谓清幽秀美的姿态。逗:此处有散发、溢出之意。2每向句:谓秋兰即使在风中亦傲骨挺然,不屈服。几因句:谓兰于霜冻之后仍然散发芳香。3名流:指文人雅士,有名望的人。佩:古人多有佩戴兰花以示清雅、以求吉祥的习惯。空谷:犹言深谷。《诗-小雅-白驹》有「胶胶白驹,在彼空谷。」即此意。扬:昂扬,张扬。4孤怀:谓清高孤傲的情怀。湘江句:谓屈原流放于湘江畔所作的兰橘颂歌,一直付诸乐律,传唱至今。清商:古五音之一,商声。 南北朝 时,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四声统称为清商。后则以之指各种乐曲。

咏秋兰鉴赏

  向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是谓其品操高洁,风姿清雅,历来诗家吟诵者甚多。静诺此诗,一承前辈诗人旨趣,对兰草的清香傲骨,雅姿洁品作了进一步的阐扬。当然,诗言其志,内中自然寄托著诗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说诗人以兰自况,亦无不可。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诗人爱兰,爱得很深沉很真挚,犹如千余年前楚三闾大夫屈原那样。这便是诗人的心声。 诗词作品: 咏秋兰 诗词作者:【 明代 】 静诺 诗词归类: 【秋天】、【咏物】、【写花】

竹萱归浣女 写得什么意境

我也不太知道 我的答案不准确
王维山居秋暝的欣赏 赏玩景物、冶游山水,往往著眼的是春景的可爱或者夏日的生意,至於秋凉时分,虽则别有一番清高爽朗的气息,毕竟萧凉肃杀的景况也是难以避免的遗憾。骚人墨客伤春去、悲秋来、怀过往、叹今後,发成篇采,总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客寄他乡的游子,在秋日团圆时候最是有种「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激动,如果不是看开红尘,决心归隐,面对即将萧条的山色,如何能有恬静的归宿感呢?再者,山林中孤单的人事与冷落的空间之下,心灵的境界若不超逸旷达又如何能够妥善的调适呢?王维得力於佛理的精研与融通,以及天份上一种对大自然敏锐自适的情感,所以在心意的呈现上,表达出了千古绝唱的〈山居秋暝〉。

贰、【原诗徵引】: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韵文衍译】:

刚经过雨水洗涤的山上更显得空灵清明了,【注:新雨後,刚下完雨。】
夜晚来临之际四处弥漫著秋天寒凉的气息。
明丽的月亮挥洒光芒照耀在幽静的松林间,
清澈的泉水漾晃泠泠地流经河川上的岩石。
竹林边的喧闹声诉说著洗衣女子即将回家,【注:浣,洗涤。】
水面上莲叶动摇原来是渔船下水後的波动。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谢就任凭著它们凋谢吧,【注:春芳,春天的花草。随意,任随其意,任凭之义。】
此情此景下隐居的王孙自然决心山间久留。【王孙,贵族之後裔,犹言贵公子,《楚辞�6�4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本诗句脱胎自此,故暗指隐居的高士,亦为诗人自我的写照。】

肆、【作者题解】:

(一)、【作者略传】:王维(699~759),字摩诘,太原祁人,因父徙家於蒲,遂为河东人。依《旧唐书》本传,生於唐武后圣历二年,卒於唐肃宗乾元二年,年六十一岁。维九岁知属辞,事母至孝,与弟王缙俱以孝、文闻名。开元九年春(721),举进士,旋因事贬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726)春秩满,自济州离任,到淇上为官,不久弃官在淇上隐居。约开元十七年(729),回到长安闲居,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约此前後维妻亡故,终身不再娶。二十一年,张九龄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五月又加中书令,此後不久,王维作《上张公令》诗献给九龄,请求汲引。二十三年春,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受到李林甫排挤、打击,谪为荆州长史,王维对此深感沮丧,曾作《寄荆州张丞相》诗,抒发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绪。同年,王维奉命出使凉州,并在河西节度使幕中任职。二十六年,复返长安,此後,半官半隐,并不热衷仕进。期间,於蓝田辋川购置别业,并於此时有大量山水田园的诗篇问世。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起,十五年六月攻陷长安,玄宗出幸蜀,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缚送洛阳普提寺,八月安禄山宴其群臣於凝碧池,命梨园诸工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听闻,悲甚,乃赋《凝碧诗》,後得以此诗赦免。肃宗乾元元年(758)春复官,後累官至尚书右丞,二年七月卒,葬於辋川。

(二)、【题解探讨】:〈山居秋暝〉一诗,描述山间雨後秋凉的向晚景致,恬静幽绝中别有一番宁谧清空的美感,作者领略其乐并明白表达隐居的心愿。本诗写作的年限无法确定,依诗意所言,作者坚定表露出隐居闲逸的志向,可据此推得诗作的产生当与诗人「隐居」时期攸关。王维一生的隐逸生活盖有三次,年少时期曾经和好友祖自虚领略过隐逸山野的生活,为时甚短,後因自虚病故而告终结,之後,王维开始锐意仕进,此一时期所曾有的隐居心境与〈山居秋暝〉一诗的坚定意志并不相侔,王从仁指出:「当然,这种隐居生活与他晚年的半官半隐是不同的,只不过是去领略一下山林的风光,体会一番高人隐士的安逸而已。」(《王维和孟浩然�6�4王维生平》,国文天地出版)因此,本诗的产生背景不当安置於年轻时期。王维第二次的隐逸生活,是在为官淇水(今河南北部)之际,诗作〈淇上即事田园〉中云:「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王维淇上之隐居依此得知,据王从仁说,约略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二年间,王维「大约过著清客兼隐士的生活」。此一时期的隐居心意已定,但并不坚决,依陈铁民《王维集校注》所编年诗作,〈淇上即事田园〉一诗的前一首〈偶然作〉中有:「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几回欲奋飞,踟躕复相顾」的句子,太行山起自於河南济源县与王维任官淇上距离有限,所以本诗当与淇上隐居的时期有所联系,从诗中「踟躕复相顾」的矛盾心情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的笃定意志来看,心境上恐怕有一段差距。因此,〈山居秋暝〉一诗,应该是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时期的作品,当时王维虽仍任职朝廷,但在心境上已经屏除一切的非分之想,所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非空谈而已,《旧唐书�6�4王维传》记载,王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为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清苦安贫的生活,是具体实践在王维的後半生的,所以将〈山居秋暝〉一诗视为王维晚年的作品,不仅符合实际生活,而且在心境上亦相当贴切。由於描写山中景物空灵幽美、格调高雅,对人物刻画又有画龙点睛之效,非诗人亲身体会绝对难以营造,因此将写作时期安置於王维隐居辋川别业的中後期,约略唐玄宗天宝年间,惟确切范围仍无法遽以论断。伍、【内容赏析】:

「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诗作一开始,就点破时、空间以及季节的特色:首先,在时间上,明白指出场景是下过雨後的向晚时分,由「晚来」秋意转浓,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到来是渐进式的,而夜色的渐晚呼应著後文的「竹喧归浣女」之句,洗衣女子回家的时刻应只有傍晚之际才有可能,因为过早有农忙家事,过晚夜黑可怖,都非恰当的时候。其次,在空间上,是在宁谧空旷的山林中,同样呼应著「竹喧归浣女」一句,由於山林清空所以洗衣女子的谈笑声,传递甚远,令诗人写下「喧闹」的字眼来作为形容,也可见得原本山间是阒无人声的。

时间递次推移,显现出来的景致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是仰视角度,照临松间的明亮月光是「静寂清朗」的呈现;「清泉」是俯视角度,流经石上的清澈山泉是「动态幽咽」的象徵。这里的取景,前面撷集其「静」,後面藉有「声」来反衬静景,予人一种「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感受,因为「清泉」,所以是冷绝,因为「明月」所以是清空,由此可说冷绝而清空的景象栩栩跃入读者眼帘了。吴乔《围炉诗话》上说:「右丞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极是天真大雅,後人学之,则为小儿语也。」「天真大雅」的形容说明王维这一联诗句是浑然天成的,而且在天然的境界中具有极为「雅致」的美感,若非心灵境界已经臻入高妙之地,恐怕是难以写就如此诗句的,所以後人心境未能达到王维的层次,却妄想模拟高妙,自然会「为小儿语」而贻笑大方了。

颔联既然是静态的勾勒,颈联自然转入了动态的摹写。所以王维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宁谧中难得的嘈杂声是洗衣女子回家的时分,在静阒中唯一撼动场景的波纹是来自於渔夫船只的划过,前者状其「声」,後者画其「动」,声音属於听觉的描写,动作属於视觉的描述,两相配合,呈现出一派山色宁静的插曲,活络了景致过度死寂的危机。也可以说是在一条笔直平和的静音中添加几许动汤的乐符,藉此可以挽救单调呆板的节奏,使之朗润秋意萧索的气象。再者,上一联是描景色的,本联是写人物的,然山中图案的真正底蕴应该是静有动相、动有静相的,颔联在夜色宁静中依靠著淙淙流水生动画面,是静极而生动的景象,而颈联在渔舟浣女的动态中反映出短暂的喧闹,过後仍然恢复原本的宁谧安详,所以是动极而生静的情况,两联互相应对,结构严谨而生机盎然。

最後表明作者意向:既然此情此景如此安详而有生意,所以即使季节的更替也不能改变作者的意志 —— 春天的花草若要凋谢就任凭著它们凋谢吧,此情此景之下,隐居的王孙自然而然决心在山间久留。「随意春芳歇」中,「随意」这两个字可堪玩味,施蛰存《唐诗百话》:「它是唐宋人的口语,相当於现代口语的『尽管』。」按:若据此,则合并下句翻译作:「尽管春天的花草已经凋谢,景色不再优美,王孙还是可以留下。」(国中国文第三册把「尽管」改译作「纵使」,语气更强)如此翻译也是一种旷达,然「随意」一词,是否只能如施氏所说的应该翻译作「尽管」的意思呢?恐怕未尽必然。观看唐诗里王绩〈赠程处士〉:「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这些诗句中的「随意」,就不能强解作「尽管」的意思,反而是「任随其意」、「任凭其意」的诠释要来得通达些。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曾说过一句名言:「诗无达诂」,解释诗句并没有一定的意涵必须遵守,因此,「随意春芳歇」的「随意」用语,可以视诗句境界的呈现而予以架构:解释为「尽管」是为了强化诗人留居山间的决心,对全诗有提勒的功效,使全诗归结甚为警醒;而解释为「任凭」则更显得旷达的心灵是任随著花开花落而丝毫不受影响的,语气恬淡自适,超然物外,意境不仅委婉而且闳越对事物代谢的感伤之意,另且,「随意春芳歇」一语,呼应著「王孙自可留」的「自」字,「自」是自然而然,不假思索,毫无阻遏,宛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冲达写意,不经意而自然融入、自然不离,毫无刻意的强调却心意已然呈现,如此呼应,提鍊诗境更上一层,应属更为贴切的诠释才对。有人以为:「全诗著重在一个『暝』字」(《新译唐诗三百首》,三民出版),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亦说:「此诗著眼在『秋暝』二字,除明点秋字外,又用『春芳』陪衬。其馀如『晚来』、『明月』、『归』、『下』诸字,都是写『暝』字的」(台湾中华书局),笔者反倒认为,若将通篇诗眼落在「自」字,则更显得活灵活现,著眼於「自然的心境」,除可呼应全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以及松、竹与莲的超逸之境,还可呈现诗人恬静旷远的人格特质,如此「自然写意」正应验了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超然清空之妙,较诸秋色的「暝」,理应生色不少。

陆、【意境之妙】:

关於意境美,《唐诗三百首辞典》指出:「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许正中《唐代律诗析赏》亦说:「『新雨後』三字渲染清新的景象,奠定全篇基调,一反通常咏秋的萧瑟气氛。」(东大出版)以此,王维〈山居秋暝〉的意境呈现,最主要在於「清」字,明月的清辉,山色的清丽,流泉的清泠,心境的清雅,格调的清高…,在在都是本诗所自然透显的色调。而就诗作内涵的欣赏而论,意境美的把握,可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景致的超逸,其二是心境的不染。

就「景致的超逸」而言,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最是脱俗,最能表达出清迥的色韵:明月照临松间,山泉奔流足下,就像新洒树林的秋雨一样,在冷冽之中别有一番空灵的韵致。也正因「新雨」之後,天上乌云尽除,霁月当空,一派朗丽清空的气象高挂松林之上;而雨後提供山泉充沛的源头活水,冷清明澈,晶莹可见,透显的色调是冰泠雅致的。所以在此,颔联的诗句反倒成了首句「空山新雨後」的具体注解了。

其次,就「心境的不染」来说,起句的「空」与末句的「留」,最堪玩味,山空宁谧,王孙愿留,在此之间,涵咏著千丝万缕的因缘,却都融化在景致的静雅与心境的明洁之中了,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则是作为动态的调和。「竹喧归浣女」,洗衣女子的出现表明著村落的特色,夕暮浣归,其乐融融;「莲动下渔舟」,渔人夜间捕鱼营生,也为澄静的山色带来几许活力,由此可知,王维的隐居山野并非穷极人烟罕至的绝境中,而是在幽静的山村里贴近大自然的脉动,即而不斥不离,贴近而不起尘念,诗中点示山间清明并非千巉绝壑、不通人迹之处的空寂萧索,而是身处山村、心不著境的空灵之美。再者,就佛理来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生意,在佛学来讲这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的「有为」外相,终究毕竟成「空」,也就是说,虽则有洗衣女子的喧汤宁谧,虽则有渔船入水的拨弄平静,但毕竟只是短暂的波动,唯有「空」能「留」下,而此一空灵「自然留驻」,王孙徜徉此山此境,不恋世美,悠然写意的蕴藉宛然在目。

王维山水诗的成就,在历来声誉甚隆,唐�6�4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中评论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用「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八个字来形容〈山居秋暝〉一诗的意境之美,可说甚为恰当。再者,在王维的诗境中,辽阔而孤冷的景象是很常见的,如「大漠孤烟直」、「日色冷青松」、「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等等,这或许得自於笃信佛法的修养使然,佛家讲求「空寂」,心不著境,所以呈现在诗人笔下的境界往往是辽阔的、敻远的、清寂的印象,本诗一反常态,能从秋意中捻出「清空」的美感,是王维驾驭山水田园诗境的成功成熟之处,深深值得後人细细吟咏。

柒、【形式之美】:

颔联与颈联的形式结构,最见工整。颔联中「明月松间照」其实是「明月『照』松间」,「清泉石上流」,写的是「清泉『流』石上」,两句将动词安置句末,作为反衬笔法;而颈联中「竹喧归浣女」描状的是「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刻画的是「莲动渔舟『下』」,两句将动词倒装句中,作为格律的变动,使得形式之美不落入於单调之嫌。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律诗句法,不宜重复。如颔联『照』、『流』二动字用在句末,颈联『归』、『下』二字就不宜再用在句末,成为『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与上联相重。」即就诗句形式的活络,点出美感。再者,如前文所言,起句的首字「空」与末句末字的「留」,前後呼应,因清空、因境空、因灵空、因明空,所以王孙驻留、愿留、而自留,两相对比,亦可视为形式之美。

捌、【归纳总结】:

王维字摩诘,竺摩法师《维摩经讲话》中提到:「维摩诘是梵语,秦译『净名』」,王维字号如此,想必与该经渊源甚深,维摩诘居士为佛教中究竟空如的大士,现居士相而应化众生,《维摩诘所说经》中描述其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观看王维晚年行径,可以发现效法「维摩诘」居士所示举止的痕迹,即或不然,至少在心境上意欲贴近佛理真如的清净之意相当明显。《维摩诘所说经》:「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严净」,王维身居辋川山村,虽应尘俗,不染尘念,所以在诗作意境上的布置往往清空雅致,非常人所及,此一因缘,应该得力於佛理的点染吧。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傍晚,浣女从河边洗衣回来,经过竹林

关于秋天的画面和词语

秋高气爽、天高气爽、秋高气肃、沁人心脾、清爽宜人
一、秋高气爽 [ qiū gāo qì shuǎng ]
【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出自】: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译文】:爱你的玉山草堂清静,喜欢秋季天气清爽空气清新。
二、天高气爽 [ tiān gāo qì shuǎng ]
【解释】: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
三、秋高气肃 [ qiū gāo qì sù ]
【解释】: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自】:宋·张抡《醉落魄·咏秋》词之四:“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
【译文】: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西风又拂过轻盈的菊花
四、沁人心脾 [ qìn rén xīn pí ]
【解释】: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出自】: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译文】:一小部分的清泉使人感到舒适
五、清爽宜人 [ qīng shuǎng yí rén ]
【解释】:宜:舒适。指气候清新爽快,沁人心脾。
【出自】:上海6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冯骥才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秋月
年代:【宋】 作者:【程颢】 体裁:【七绝】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注释](1)青溪:清澈的溪水。(2)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3)红尘:泛指人世间。

[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简析:这是首怀古之作。诗人登楼远眺,凭吊秦汉官苑留下的遗迹,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慨。全诗将萧瑟的秋景与怀古的愁情融为一体,对仗工整,章法谨严。
  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而欲来风满楼:云起日落,暮色将至;风满楼头,山雨欲来。作者准确地表现出自然景物变化的瞬间,充满了张力与动感。尤其是最后一句,写暴风雨前的景象,让人如临其境,形象鲜明,寓意深远。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①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

[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歇:消歇,凋谢。

对这首诗的赏析,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两句点出此处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且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暗示了山中如世外桃源,景物美妙怡人。

B.中间两联写“月照松间”“石上清泉”“竹林浣女”“莲丛渔舟”,特别是第三联,以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

C.《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本诗反其意而用之,“山中”生活实为作者意之所向,有归隐之意。

D.首联写环境,颔联侧重写人,颈联侧重写物,在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千古秋诗咏悲喜

老马

  古人咏秋多是悲凉之声。最早的悲秋诗文大概是战国时
代宋玉的《九辩》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这是一幅凛冽的悲秋图。唐代诗仙李白在《月
下独酌》中描绘了这样的秋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怀才不遇,佯狂醉酒,流露了无限的无奈与幻想,饱含
凄切悲伤。

  古人悲秋,常悲国家多战乱之苦痛。唐朝诗人王昌龄
《丛军行》诗云:“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秋风。更
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在黄昏独坐,临秋风吹
起羌笛,寄情关山明月,感时伤怀,表达了边塞征人思念家
园之苦。而悲秋之作最甚者,可谓杜甫的《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秋。
杜甫有感于国家的战乱,政治腐败,自己年老多病,报国无
路。诗中风、猿、燕、木、江、病、鬓、酒共融一体,同表
一愁,可谓咏秋诗作之绝唱。

  古人咏秋,也常发泄平日里的幽怨,秋怨之多、之深,
别有一番情致。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曲》曰:“桂魄初生
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
归。”初秋的月夜,少妇的单薄的丝衣懒于换去,孤独地抱
着精美的银筝轻轻拨弹。由于夫君远征,自己心怯空房不愿
进入。全诗将少妇的幽怨描画得淋漓尽致。秋怨之作最著名
的当推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
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宫女在玉阶伫立,痴望皎皎秋月
良久,连罗丝织袜都被夜露打湿了。回到室内,仍依依不舍
地望着明月,深夜不寐,写尽了宫女的哀怨,未着一“愁”
字,却把怨意从她望月的动作和神情中体现出来。

  同是咏秋,由于人的心绪不同,色调也不同。唐代诗人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
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描绘了山中秋日晚景,明月承“晚来”,
清泉承“新雨”,松、石承“空山”,因浣女归而竹喧,因
渔舟下而莲动。诗的最后说,春芳要消歇就消歇吧,秋光如
此美好,令人留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清新明朗,
意境雅致优美,读来令人心怡神爽,表达了作者陶醉山林自
得其乐的志趣和情怀。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这
样的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对“秋水”,“孤鹜”对“长天”,对仗工整贴切。
秋水长天,水天一色,两相衬映,落霞流金,孤鹜凌空,意
境开阔高远,空灵洒脱,充满了喜悦、欢畅、旷达的意蕴。
这是一幅大自然和谐而优美的秋暮水墨画面,千百年来盛传
不衰。咏秋更为奇妙的是,清朝才子纪晓岚写江面渔船的一
首七绝:“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
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你看,江面秋景写得何等生动别
致,何等神韵清丽。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喜秋之作,全诗欢
畅、明快、轻巧,极具艺术感染力。

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更是别具一格。“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已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辛弃疾的咏秋词不少,而且我对他的词有所偏爱,那种豪迈的气势、那种血泪般的痛、那种大海似的沉郁,给秋天的词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也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辛弃疾《鹧鸪天》:“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曲折多变;巧妙采用前人诗句,辞意含蓄。通过比兴等手法,寄托政治感想。
词语: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画面:1.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扬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象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 2.秋天的水果是五颜六色。有红彤彤的石榴、那粒粒儿就像红玛瑙,晶莹透亮!还有那一串患葡萄,紫莹莹,鲜嫩嫩!像是倒挂的串串宝石!还有黄澄澄的梨儿,就像一个个大大的葫芦。农民伯伯天天看呀,乐呀,就像小朋友们成功了一样欢喜!
秋高气爽 春华秋实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的语文书后的十首古诗是什么?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越调]天净沙·秋思①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③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④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秋思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阔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对比分析】两首曲子的共同点:1、都是描绘秋天;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两首曲子的不同点:1、马致远的《秋思》作为描绘秋天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曲子,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词;白朴的《秋思》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没有象马致远的《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让观众自己去体会。2、马致远的《秋思》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白朴的《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马致远的《秋思》从一开始就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写出了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白朴的《秋思》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显示出作者的心情和马致远的《秋思》作者心情还是有差别的。3、色彩感的不同:马致远的《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写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却是灰色的;白朴的《秋思》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不一样!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马致远的《秋思》和白朴的《秋思》相比,知道马致远的《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的多的白朴的《秋思》,在给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马致远的《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马致远的《秋思》。

[越调]天净沙·江上

张可久

嗈嗈①落雁平沙,依依②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作者介绍】张可久(约1280~1348后),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注释】①嗈嗈(yōng):雁叫声。平沙:水边的沙地。 ②依依:轻柔的样子,描述野鸭轻飞的样子。鹜(wù):野鸭子。此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种从容闲适的情趣。

[越调]天净沙

无名氏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赏析】这首元曲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远景两句,前一句“平沙细草斑斑”是说溪边的细沙上长着斑斑的矮矮细细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说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声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塞外长城附近,就是河北内蒙陕西向北的地方,这句是说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较早。这一句总的交待了时间地点,写的是近景,是诗人眼前看到的东西。第二句以一声雁叫打破这个近景,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顺着雁叫声从眼前的景色向远处看去的动作,远处是黄云红叶青山,颜色绚烂,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

【注释】1.寂寥:寂静;空旷。2. 春朝:春天的早晨。这里可译作春天。3. 排云上:冲云直上。排:推开;冲出。4. 便:就;于是。5.碧霄:蓝天。嗾,教唆,指使。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化自宋玉《九辩》中留下的“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了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被称为杜少陵,杜工部等,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诗风格显得“沉郁顿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面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构成对仗,而且还有句中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精辟,达到了奇妙难言的境界。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簌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的笔力。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宏阔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颈联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相互交融。尾联作结,并紧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加难以排遣。本来会意兴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了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多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和自己的潦倒不堪。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便跃然纸上。

童区寄传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太府。太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日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后迁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有《柳河东集》。

【译文】儿童区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边放牧一边打柴,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带他)走了四十多里,要到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装)害怕得发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样。强盗以为他好对付,就互相敬酒痛饮,喝醉了。一个强盗去商量买卖;另一个躺着,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里察看他睡着了,把捆手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绳子终于被割断,就拿起刀来杀了他。(孩子)还来不及逃远,去商量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孩子,十分震惊,将要杀害他。(孩子)急忙说:“当两个人的仆人,哪比得上当一个人的仆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并且好好待我,怎么处置都行。”去商量买卖的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了这个僮仆,不如把他卖了;与其卖钱两个人分,不如我一个人独占。幸好(孩子)杀了那家伙,好得很!”就藏起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孩子到集市上窝藏强盗的人家,(把孩子)越发捆绑结实。半夜,孩子自己翻转身,让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把它烧断,虽然烧伤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杀了这个要卖掉他的强盗。接着大声哭叫。整个集市的人都大吃一惊。孩子说:“我是区家的孩子,不该做别人的仆人。两个强盗抓了我,我幸好把他们都杀了。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管集市的小吏报告州官,州官又报告上级官员太府。太府召见孩子,发现孩子原来既幼小又老实。刺史颜证觉得他与众不同,留他当衙门小吏,(他)不肯。就给(他)衣服,(让)小吏护送(他)回到乡里。乡里抢劫绑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孩子比秦武阳还小两岁,却杀了两个强盗,怎么能接近他呢?”

李寄①

干宝

东越闽中有庸岭②,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长七八丈,大十馀围④,土俗常惧⑤。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长⑨,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⑩。共请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14),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15),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16),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20)。怀剑(21)将犬(22)。先将数石米糍(23),用蜜炒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25),目如二尺镜。闻糍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26)。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27),悉举出,咤言曰(28):“汝曹怯弱(29),为蛇所食,甚可哀愍(30)。”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31),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32)。

【作者介绍】干宝(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
【注释】①本篇写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②东越:汉初小国。在今浙江东南及福建一带。闽中:郡名。庸岭:山名。在今福建邵武县。
③隰(xī):低湿之地。④围:计量圆周的长度单位,旧说尺寸长短不一。 ⑤土俗:当地风俗。此指当地百姓。 ⑥东治:据《晋书·地理志》“建安郡”下注,“东治”当作“东冶”。东越国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军事长官。属城长吏:所属县城的长官。长吏,地位较高的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⑦下谕:下令,晓谕。巫祝:古代以歌舞娱神、与神交通的人。⑧啖(dàn):吃。⑨令长:皆县官,万户以上的大县为令,万户以下的为长。⑩气厉不息:指大蛇气焰凶猛,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儿。(12)朝(zhāo):初一日。(13)啮(niè):咬。(14)尔时:这时。预复募索:预先又招募寻找童女。(15)将乐县:县名,在今福建西北部。(16)无相:没有福相。 (17)缇萦(tíyíng):汉初临淄淳于意幼女。其父因罪当受肉刑,缇萦随父入长安,上书请为官婢以赎父罪。汉文帝怜而赦其父罪,并除肉刑。事见刘向《列女传》。济:救助。(18)潜行:偷偷逃走。(19)告请:向官府申请。咋(zé):咬。(20)诣:到。(21)怀剑:怀中藏剑。 (22)将犬:带着狗。(23)米糍(cí):用米蒸制的食品。(24)炒(chǎo):用炒过的麦子磨成的面粉,俗称“炒面”。(25)囷(qūn):谷囤。(26)创:伤口。(27)髑髅(dúlóu):死人头颅。(28)咤(zhà):感叹。(29)汝曹:你们。(30)哀愍(mǐn):哀叹、怜悯。(31)聘:送礼物以迎娶。(32)歌谣:当指歌颂李寄斩蛇的歌谣。

【译文】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去咬,李寄从蛇后头砍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予她父亲为将乐县的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了赏赐。从这以后东冶再也没有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说虎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你要拉是拉不粗来
本文标题: 什么是「咏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844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描写桃花盛开的诗句诗词爱好者,你想住在哪首诗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