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年华,那场说不清的辜负

发布时间: 2018-10-25 02:0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122

(一) W和J,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同学。虽然是同村同学,却不是青梅竹马,从小学五年级,彼此才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此之前,W对J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个聪明、成绩好但又非常淘气、顽劣的男孩。小学最后一学期,W和J座位是前后排,便成了欢喜冤家。 J是个

最美年华,那场说不清的辜负

  (一)

  W和J,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同学。虽然是同村同学,却不是青梅竹马,从小学五年级,彼此才有了更深的印象。

  在此之前,W对J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是一个聪明、成绩好但又非常淘气、顽劣的男孩。小学最后一学期,W和J座位是前后排,便成了欢喜冤家。

  J是个爱恶作剧的男孩,欺负W是家常便饭。放学回家路上,J会趁着W不注意,拉她的书包,拿她的书,害得W经常背著书包拼命跑,J却以此为乐;就连在村子里,W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J看见了也会过来捣乱;学校里,吵着吵着,J又会转过身来,把W桌上的书推落一地…….作为报复,有几次在J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W用脚悄悄地勾走他的凳子,在J坐下的时候,坐了个仰朝天,W坐在后面,掩著书本偷偷地笑。

  他们也有和睦相处的时候。W和J都是班里的好学生,数学是W的心头痛,J却数学很好,W就经常向J请教不会做的数学题,和谐的画面,W至今想起还是觉得那么美。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没有学业上的压力,那段时光,他俩肆无忌惮地争吵、和好,日子却像春天的百花,开得繁花似锦!

  快毕业的时候,每个人都照了一寸的黑白毕业证照。本来是要好的女生和女生,男生和男生之间交换照片,后来蔓延到男女同学之间也开始交换。

  一天课间,J转过身来,对W说:“我们换一张照片好吗?”

  “好啊!”W想也没想和他交换了一张。

  不久以后的一个周末,W在家里,突然听到外面一群男孩起哄的声音,并隐约听到有人喊着W的名字,W跑出去一看,看到村里的一群男孩子,挤在W家门口不远处的一条弄堂里,相互推桑着,齐喊着W和J的名字。不知道事情缘由的W,走到门口,还没明白回事,看见J也在其中,脸上一脸坏笑。显然,那是对着W喊的,意思是,W和J是一对什么的。那个年代那个年龄又在一个小山村里,被人说成和谁一对的事儿,是件很丢脸的事。就记得当时,W跑进房间,躲在家里委屈地哭了。事后,从别人那里,W了解到事情的起因,这是由交换照片引起的闹剧:在村里,J把和同班女生交换来的照片给同村同伴们看,虽然不止W一个女生的照片,但同村的只有她。就这样,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开始在一群男孩之间开始起哄。

  回到学校,W怒气冲冲地向J想要回自己的照片,J一脸坏笑,说:“我已经把所有女生的照片泡到水里了,没有了!”W把J的那张一寸黑白照片还给了他。这场风波并没有影响他俩在学校时的愉快相处,但只要有机会,坐在后排的W,时不时就用脚狠狠踢J,满足内心“报复”后的窃喜。

  童年,顺着时光隧道,在那个夏日亮白的阳光里,像小水滴一样透明。一场不经意的闹剧,伴随突然而来的心动,藏在心里,汇集成小小的甜蜜,还有细碎微妙的欢喜。

  (二)

  转眼上了初中。

  记忆中的初中三年,在村子里,W受着村里年龄相仿男孩们的“欺负”,因为他们看见W就喊J的名字,让W感觉丢尽了脸。懂事以后,W因此在村里不能像以往一样玩得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她得避开一群经常恶作剧般起哄的男孩。更让W难堪的是:几乎村里的人都知道了他俩的“桃色传闻”,这让原本害羞的W总觉到每个人看她是异样的目光,压抑地抬不起头来。

  W的少年时代,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和J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初三那年元旦前夕。某个晚上,J到W家来敲门,W打开门,他当着W家人的面,塞给W一张明信片,连门都没进,就一溜烟地跑了……那时,学校流行同学之间相互送明信片,生日送,节日也送,一张张小小的卡片,在校园的上空,像蝴蝶一样飞得五彩斑斓。W也买了明信片,也写过一张,想着回赠。记得有几次,村里放露天电影,是在J家边上的晒谷场,W好几次把明信片揣在上衣的口袋里,想着路过他家门口,或者碰着面的时候,送给他,但最终还是没有勇气,也没有这份胆量。?W甚至幻想过无数次与J偶遇的场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也没有别的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Hi!然后把明信片给他,头也不回地跑走……直到初三下半学期,W才回送了一张明信片,还是通过W的好友D传递的。后来,W和J,还通过D传送过一两次小纸条,是夹在书里的,相互都是鼓励的话。

  二十多年后,当看到“学生时代的暗恋多美好/窗前门后的偶遇/偷偷叠的纸心/压在书本下的卡片/偶尔被关注的欣喜/时光过去/你可能记不得/那年的试卷有多难/却会记得/那天的风有多暖”这首小诗,W一下子就喜欢上了,W觉得,那就是少年时的她和他。

  初中三年里,彼此没有说过什么话,但那份藏在心底的喜欢,那经常偷偷地,又装作若无其事地一瞥或斜视,像一缕冬日柔和的阳光,温暖了一地;那最初的心动,忐忑的期待,懵懂的羞涩,轻舞飞扬地闪烁着鲜活的亮色,曼妙着光阴,温柔着岁月……

  (三)

  初中毕业后,J如愿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没考上高中的W,凭着一时冲动,随着南下的潮流来到了深圳一家的电子厂。

  W以为和J之间,只是轻轻地相撞了一下,短暂柔软,以后永远会像两条平行线,从此不会有交点。W总是自卑地想:J走的是阳光大道,而她走的是羊肠小道。J是那样地高高在上,她怕看不清他,追不上他的脚步,那就安静地呆在角落,看他奔跑吧!况且在那时世俗的眼光里,他俩是不可能在一起的。

  收到J的来信,是在一个阳光很好的初冬。J的意外来信,在一个初冬温暖的午后,就这样明晃晃地照亮了她的内心。W没想到,J会关心着自己的去处,并费尽心思辗转着找到她的地址,并给她写了第一封信。信中,J说的更多的是对W的鼓励,还有是对初中三年彼此冷淡相处的遗憾。此后的半年多,他们开始书信往来。

  第二年暑假,W回到家乡。在好友虹的鼓励下,W有了回校读书的念头,并花费了两个下午的时间,郑重其事地给爸爸写了满满三大张的信,洋洋洒洒地诉说了想重回校园的决心和愿望,这一切的动力和勇气,来源于W想和J之间,以后能走得更远一些。W想,即便不能走远,那也可以让她抬头仰视J的时候,头能放低点,不至于看得那么累。

  那一次的决定,注定是W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高中三年,是W和J最美好的时光。

  J基  本上每两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几乎都会来看W。很多时候,J会拿着一本书,或许,送书,借书,还书,永远是一个最正当的理由,特别是对于那个年龄他们来说。见面,还是需要勇气,而书,成了交往的“借口”。他俩的相处,就是坐着,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沉默可能多于交谈,大多数还是J找话题,W回应,在沉默寡言的W面前,原先个性活泼、谈笑自如的J,也变得不善言辞。即便这样,W也觉得挺幸福,至少,她能看见J,而且他在自己面前那样真实地存在着。#p#分页标题#e#

  在日记中,W曾写到过他们彼此见面尴尬的场景:“时时的沉默,给你带来的难堪有甚于我,可我却不能让我们彼此再融和,或许因为心中还有缕缕朦朦的烟云,不甚明了,多想为此对你说声对不起,也许只能留到今后。”

  那三年,给J写信,是W在校园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就像习惯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习惯左手握着右手。写信,等信,回信,像一曲美妙的乐曲,弹奏着优美的旋律。节日里的一张卡片,春天的一片新芽,秋天的一片落叶,一张照片,甚至一片口香糖,一片鱼片,还有手工做成的挂件和贺卡,就是乐曲中的每个音符,跳跃着,闪烁着,挂在青春的枝头。在信中,他们用流行的歌名,串连过诗歌,诉说过思念;用幼稚的诗句,写下过祝福,表达过爱恋……

  在W十八岁生日的时候,J第一次在信中说了那个“爱”字。收到信的那天,W在日记中写下:“也许心中千呼万唤,一旦真正拥有又是犹豫不决,是什么?我终于听到了我所期望的,事实我早已在等待之中的……..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激动、兴奋……我不知道……”但W还是当作什么没发生,连个正面的回应都没有,不接受,也不回绝。因为那时,J正在备战高考。

  1994年的那个夏天。高考后的J卸下了学业上的压力,每天都来找W。他们之间的熟悉,才从信中过渡到了现实,相处的日子也一下子变得鲜活而闪亮。他们交谈的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在小伙伴面前,J还会和W开开玩笑。W觉得:这才是真实的J,他还是那么淘气、可爱,是个长不大的大男孩。

  他们开始约会。第一次,他们避开了家人和伙伴们,走着走着就走到山脚下的水渠坝,坐在坝边,聊着未来;第二次的约会,是在村前的小山坡上。W和J坐在山坡上聊天,不料下起了小雨,J拉起W的手,手牵手地从山坡上跑下来,在小殿的门口避雨,J邀请W去他家坐坐,W没去;第三次是在J即将去上大学前几天,家人去邻村看电影,他们又一次来到山坡,在月光下聊着未来,想着要分开,空气中弥漫着分离的伤感,J第一次轻搂了W的肩,那个晚上,是W和J,单独交谈最好的一次,一直坐到晚上十二点……W永远记得:那些在月光下摇曳着的狗尾草,那片绿油油的草地,那些安静开放陪伴着的各种野花,以及月光穿过树梢,洒下的斑驳的树影,暗影憧憧,良辰美景……

  那个夏天,是W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W以为,她和J,已经会顺理成章地一直美好地走下去,至少会走得更远……

  (四)

  暑假结束。

  九月,J去了遥远的南京。J离开家乡后,W觉得一下子适应不了几个月都不能见面的日子,她终于体会到有一种日子叫度日如年,还有一种感觉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学期的每个周末,W从学校回来,傍晚时分,她总会不由自主地到他们约会过的小山坡,一遍又一遍重走他们一起牵手走过的路,回想J对她说过的话。想起牵手的甜蜜,倾心长谈的默契,W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思念的泪水。

  J在写给W的信,表达的爱意总是那么明显,他给他寄来“心心相印”的相思豆,“爱在深秋”的红叶,而W,是一个含蓄、内敛的女孩子,擅长用细腻的文字表达内心感情,她可以写上几大张,但就是不会那么直白地、明确地表达对J的思念,信中也不会出现“爱”的字眼。

  昼与夜的交替,岁月带来了变化。

  寒假里,村里多年在外的小伙伴一家回家乡定居,那个寒假,年龄相仿的伙伴们都热闹在她家,W和J少了独处的机会。少女的心,敏感而脆弱,在同村同龄人过的二十岁集体生日上,W觉得J变了,他的目光,不再为她一个人停留。W像个赌气的小孩,有意无意地对J不理不睬,W的态度,也刺伤了J。他俩就像两个任性的孩子,都想着对方先示好。这种伤害,使W和J之间,开始有了一种隔阂,那刚开始有的亲密无间,像在湖里投过一颗石头后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的水波,消失了……

  在W心里,其实很担忧,上大学后J,会看不起她。J忽冷忽热的态度,让W更加无助。W想:J可能注定是她生命中瞬息而过的流星,只是偶尔倒影在心湖,泛起一阵涟漪,很快就不见了。那个寒假,对W来说,过得伤感又漫长。

  从大二开始,J在给W的信中,开始有意无意的说起,他在大学里交女朋友了;在信中,J又突然改变了对W的称呼,从亲昵小名到直呼其名,这让W的心都碎了……但在给J的信中,W隐藏了所有的情绪,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写,每次总是满满的几大张。她舍不得多年来这种习惯,给J写信,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一种信念的支撑,一份少年情怀的念想,如果改变,她会觉得生活失去了重心。后来,W事实也没有再给除J以外的男孩写过这么多那么长的信,就像有一种情怀,只能留给一个人。

  在J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学期,他们一起去杭州。他去面试,她去上学。那次,他们一起游玩了西湖和灵隐寺,在灵隐寺,第一次拍了一张很随意的合照。

  第二天,恰逢是2月14日情人节,在W的学校,J送了W一支玫瑰花。J对W说:这是我第一次给女孩送玫瑰花。其实W何尝不是第一次收到人生的第一朵玫瑰呢?

  那天以后唯一的一次独处中,J来拉W的手,W却抽回手。因为W一直想问问J是否有女朋友,即使有,如果J对她说:我们重新开始吧!她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再一次选择做他的女朋友。结果,W没问,J也什么都没说。

  J在南京四年。J毕业前夕,W还是去了南京。W想:那是J生活学习过四年的地方,我一定要去看看。在南京,J陪着W逛景区,但W看得出来,J的心不在焉,他竟然没有陪她去他的学校走走看看。W也终于忍住没有说出那个请求。W的内心,是多渴望去看看:那个四年来一直熟稔于心的地方,那个他接她的电话的宿舍楼下,那个他挑灯夜读的教室,见了  又会是一番怎样的似曾相识?心心念念四年的地方,一瞬间,就像一阵清风,与W擦肩而过。

  从南京回来后,W郑重地给J写了算是最后的一封信,连同信,还放了曾经为J写的两篇日记。W想:不是我的,终竟要离开,更何况,J注定还是要飞往更远的地方,而她还是那只自卑的”丑小鸭”。W就这样给自己的初恋留了最后的自尊!

  那天,W写下了一首伤感小诗,以此纪念她和J这些年来一起走过的路:

  最初的梦想已经远去

  我的伤感没有眼泪

  我不祈求冻结的往事

  复苏得毫无生机

  让暖流融化的冰水

  流入纯洁的雪地#p#分页标题#e#

  当一切还没开始

  却又成了过去

  我的呼唤微弱无力

  又怎能唤回远去的候鸟

  当季节风掠过的时候

  童话已只剩结尾

  (五)

  十六年后,几乎不联系的W和J,因为W发在微信上的一张小学毕业照,开始了聊天。聊着聊着,

  J问: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

  W答:好的。

  J问:你当年爱过我吗?

  W答:爱过。

  J说:那次在杭州,当你抽回你的手,我就决定彻底离开了!

  W一直以为:在若即若离中,她和他,始于十三岁,止于二十岁;其实从二十岁到二十四岁,有好几次的阴差阳错,加上青春少年的爱,太纯洁,太脆弱,因了他太骄傲,因了她太卑微,就这样,错过了。事实上,他们爱的距离,就差一句坦诚相见的话,一次轻轻疼爱的拥抱。

  W和J,在最美的花季和雨季相知相爱,千回百转后,转身,又各自走远;青春少年的情怀如彼岸花开,经年等待,只是路太漫长,转角太多,梦里的影子只有遥遥相望。

  就好像,在那些最美的年华里,终究也不知道,究竟是谁辜负了谁?

本文标题: 最美年华,那场说不清的辜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63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你的心上,画一道幸福雨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