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送魏万之京》

发布时间: 2022-12-10 17:00: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9

送魏万之京古诗翻译及赏析,《送魏万之京》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古诗全文如下:,朝闻游子唱骊...

如何赏析《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古诗翻译及赏析

  《送魏万之京》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古诗全文如下: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前言】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翻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赏析

李颀《送魏万之京》原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赏析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作中,离别酬唱之作占有很大比重,但能够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相对比较就不是很多了。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以诚挚的感情,凝炼的诗句,响亮的音节,受到了后人的赞赏,并为明七子所师法,流传至今。

李颀(约690~约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因久未升调,遂弃官归隐。擅长五、七言歌行体,气势奔放、跌宕多姿。其诗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有《李颀集》,《全唐诗》存诗三卷。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后一辈的诗人。魏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全唐诗》仅录有一首,他不但同李颀情谊甚厚,还同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就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此时李颀已弃官归隐,经后人考证,大概作于颍阳。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首联倒戟入笔,渲染离情。游子,一般泛指出外远游的人,这里指魏万。;“离歌”,一作骊歌,离别时唱的歌;“河”,指黄河,魏万家住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过黄河。友人冒着秋霜的寒意连夜赶来,天刚亮却又要告别离开。聚短离长的无奈自在其中矣。诗人先写友人的走而后写其来,倒装而出,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哀婉的离歌、凄寒的秋霜、夜来晨去短暂的相聚,将离愁别绪渲染得更加凄伤、愁苦,令人自然而然地想见出他们之间友情的深厚。这两句,先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会时间之短,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首联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十四个字就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得清清楚楚,因此倍受后人赞赏。

颔联设想友人在途中的苦况,对仗极工,诗意也向前发展了一步。作者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响彻长空。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来加重“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满心胸、愁上加愁的心情。“云山”,云雾缭绕的群山,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葱葱郁郁,生机勃勃,富有大自然的魅力。哀婉的雁鸣本就让人心生孤单飘零之意,在心怀愁苦的远行人听来,自然更显凄苦忧伤;云雾缭绕的群山本就使人感到路途杳渺、心中惆怅,对客路远行的人来说,自然更显孤独迷惘。而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这对一个失意的征人来说,怎能不倍感怅惘迷茫呢?更何况还将要一步步跋涉而过。这一联,是泛指旅途中的景物,有天上的鸿雁,地上的云山等等。

第三联,由一般泛指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推想友人接近和到达长安后的凄情:“关城”,指潼关;“曙色”,黎明前的天色,一作“树色”;“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长安;“砧声”,捣衣声,一作“钟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诗人继续沿着友人的行程进一步推想——捱过漫长的孤旅,到了接近长安的潼关,在晨光熹微中继续前行,走一步便觉更冷一层,好像是黎明的天色在催促着寒气越来越重;所以,别高兴得太早,即使到了向往已久的京城长安,别人都换上了厚厚的寒衣,他们的妻女在傍晚时分浣洗换下的单衫,那此起彼伏的捣衣声,怎能不让人想念自己的故乡、亲人……诗人将心比心,替友人描绘出前路上的景象,意在提醒他此番远行的艰难。一个“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寒一日的天气变化;“砧声多”,既反衬出身处繁华都市的寂寞,又暗示独居异乡的凄凉(若作“钟声”,思乡之意就难以体现了)。言外之意是:年轻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千万不要异想天开地认为,到了理想之地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露痕迹的担忧、提醒,为后文直言劝诫作铺垫。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走出很远。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已经开始枯黄的树叶是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其实,诗人是利用了通常情况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感官所引起的错觉。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树叶的颜色成了天气的测量表,它让人们觉得,寒冬的到来,好像是由于枯黄的树色不断地催促所致。这句诗,充分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御苑砧声向晚多”,李白曾有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见借月色洗涤衣物是长安的习俗。同时,月夜里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淡淡哀愁。这两句诗,于写景中抒情,确实十分感人。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尾联谆谆告诫作结:“莫是”,不要以为,一作“莫见”;“行乐”,享乐;“蹉跎”,虚度年华。长安虽然是“行乐”的好地方,但你不要以此为是(若作“莫见”,则表明友人是个随波逐流、容易被诱惑的人,仿佛他一定会在行动上及时行乐、沉溺其中似的;作“莫是”,则有劝友人不要在思想上有所动摇、不要以行乐的方式为对的意味,更显出对友人的理解和信任),不要忘了自己一路而来的艰辛苦痛,如果沉溺享乐,只会白白消磨大好的光阴而理想无成。语气近乎严厉,完全是长者口气。一个“莫”字,不容友人置疑;一个“易”字,足教友人深思。语谆情切,劝勉之意如警钟长鸣,令人不敢忘怀。这既是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的谆谆叮嘱,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劝勉。是啊,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前车之鉴,后者当戒。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两句诗,其中却寄寓了多么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虚实结合,手法高妙;语言质朴恳切,情感委婉细腻。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对知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对晚辈言辞谆谆的劝诫,诗中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启人联想,更能催人奋进。明代七子将李颀的这首诗“奉为圭臬”,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也说:“盛唐七言律,老杜(杜甫)外,王维、李颀、岑参耳”,信矣!

李颀本身是个不满仕途而归隐山林的“失意人”【《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不无感慨地说:“惜其伟才,只到黄绶(指很低级的官职)”】,但对曾经学道求仙而隐居的年轻朋友追寻理想的行为,却给予了深切的关询和勉励,丝毫没有人生迟暮、消极颓废之象,这正是诗人胸怀开朗、思想积极的具体体现,也是雄健开朗、积极进取的“盛唐精神”的生动写照。“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如果我们也有像李颀这样的“忘年交”,分别的时候,还会黯然销魂吗?……

后人评价这首诗,多是从作诗之法的角度。称赞其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将全诗细细体味,便不难发现,此诗更令人不忘的,是作者那溢满全诗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李颀的其它送别诗。也多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所以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宦游人鲜为人知的孤苦景遇和悲凉心情。如“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等,成为人们传颂的千古佳句。

送别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

  导语:《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送别古诗《送魏万之京》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本文标题: 如何赏析《送魏万之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627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一,这样写算诗吗有哪些晦涩难懂却很有意境的句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