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毛主席哪首诗词?清平乐·会昌毛泽东,〔近现代〕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

在一直订阅的《诗刊》看到好多诗并没觉得很好,比如这首。是诗刊烂掉了还是本人审美缺失了呢(下面附例诗)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毛主席哪首诗词?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近现代〕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译文
东方就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人依然觉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惫,这儿的风景最好。
会昌县城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首词,如果说上阕主要是抒情,那么下阕则主要是写景。具体说,都是写的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南方战线的蓝图,作为历史的回味。“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毛泽东之词,之所以不走婉约一派,是因为他的词也仍然是用来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来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这里虽仅尝一脔,亦足以知一镬之味。这里会昌城外的“高峰”,直接东溟的“颠连”山势,战士喜指的“南粤”,所有“郁郁葱葱”之处,都莫不是上阕“青山”亦即毛泽东整个游击战略的写照,亦莫不是他开创新局面的“风景”的具体化。在毛泽东胸中,它是整个中国战场,岂止是“南方战线”而已。“战士指看南粤”,具体的我们可以读作这就是毛泽东已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突围之地。其实作为意象的载体,它比字面上的意义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战略性的、路线性的,而决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阕的“指看”与上阕的“好”遥相呼应。如果“好”作为一种战略的肯定,那么“战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则表达了下层指战员们的由衷拥护。事实上,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没有战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国这么巨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写罢这首词之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他接到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做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的这首《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毛泽东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原文: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

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发祥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感慨和喜悦。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革命成功,故地重游,往日艰辛的斗争经历与眼前美景交织在一起,诗人得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至理名言,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夏热握火 读书百遍
密密匝匝。阳光在树叶上舞蹈,油绿的

教员诗词赏析之《浣溪沙》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950年10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附】 柳亚子原词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考辨】

这首词首次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在这以前,曾在1951年1月23日《文汇报》同柳亚子原词与和词一起发表,标题为《毛主席新词》,同《诗刊》发表的版本相比,词句无差异,只是少一小序。

这首词作者留有手迹两件,一件词末署有“和柳先生词一首”,另一件先写柳亚子原词,续写奉和之作,词末署有“和作”字样。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写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1950年10月3日晚上,来京参加国庆盛典的各族代表,在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向中央人民政府首长献旗、献礼致敬的仪式。之后,由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举行歌舞晚会。毛泽东观看了这些歌唱共产党、毛泽东的英明领导,颂扬各民族兄弟般团结的表演,心情甚为激动,对坐在前排的柳亚子先生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以纪念大团结之盛况。毛泽东步其韵奉和,写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

词中描绘旧中国社会的悲惨画面。“长夜难明赤县天”,只一句就既写出过去那一段历史时期的漫长和黑暗,也写出广大人民盼望光明的焦急和殷切,“长”“难”二字表达出深沉的感慨。“长夜”一词,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载应劭引春秋齐宁戚《饭牛歌》:“长夜曼曼何时旦?”鲁迅诗云,“惯于长夜过春时。”(《无题》)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还有“夜正长,路也正长”的描写。用“长夜”象征旧中国之黑暗漫长,极为形象传神,可谓情景兼得。“赤县”,指中国。战国时驺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简称赤县。的确如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也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所谓清明盛世,但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人民长期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呻吟,近百年来的旧中国更是如此。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到孙中山,中国人民为追求光明曾做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出现了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才取得了胜利。“百年魔怪舞翩跹”,诗人的目光从漫长的历史长河,移到了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社会,含蓄地说明了“长夜难明”的原因。一部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而这悲剧的导演者是谁?魔怪!“魔怪”即妖魔鬼怪,它们张牙舞爪,神通广大,心狠手辣,吃人不厌。新中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吃人的魔怪多得很。在国外有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在国内有反动统治阶级。这些丑类在中华大地上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穷凶极恶,肆无忌惮,做尽了坏事。“翩跹”,描写魔怪们的舞姿,褒词贬义,极言敌人的猖狂得意。反动统治阶级狂欢狞笑之日,正是中国人民的备受蹂躏之时。君不见,那圆明园的大火,那南京大屠杀的惨剧,那上海租界悬挂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门牌,那“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哀状,不正是“魔怪舞翩跹”所产生的吗?诗人抚今追昔,心头有滴血之痛。魔怪们的罪恶是罄竹难书的,对它们带来的灾难,诗人只用七个字做了概括性的描写:“人民五亿不团圆。”“人民五亿”,指当时全中国人民。“团圆”一词,本来是一个令人神往、富于感情色彩的字眼,与幸福、与美有较多的联系。唐人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每因时节忆团圆。”宋人吕本中《采桑子》:“待到团圆是几时?”可惜这里“团圆”的前面加了副词“不”字。在那黑暗岁月,中国人民向往团圆而不得团圆。这里的“不团圆”,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指各民族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也指全国分崩离析像一盘散沙,广大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也享受不到民主和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多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对许多兄弟民族一直是歧视和迫害,有时还制造借口,挑起事端,从而残酷镇压,民族间的关系哪有“团圆”可言?至于人心涣散,民生凋敝,乃旧中国的普遍症状。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年也不免流浪他乡,荒年更是骨填沟壑,加上战乱频仍,瘟疫流行,更是死伤如积,哀鸿遍野,这样的社会生活,哪能过上几天“团圆”的日子?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千头万绪,从何说起,可是毛泽东仅用二十个字,通过艺术的浓缩就做了形象的反映。我们不能不惊叹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读林徽因的诗《那一晚》,感受民国美女的才情



《那一晚》
作者: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走到工业区的手机店门口,忽然门口响起了谢军的歌《那一夜》,他那沙哑的声音传遍了整个街道。“那一夜 ,你没有拒绝我;那一夜 ,我伤害了你;那一夜, 你满脸泪水;那一夜 ,你为我喝醉……这不是偶然,也不是祝愿……”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的林徽因的诗《 那一晚》,陡然觉得和这歌词有点相似。今晚不加班,白马我就细细的读一下这首诗吧。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节,二十二行。以“那一晚”开头的,全诗的前六句是诗的第一节,第七句到第十四句是第二节,第十五句到最后一句为第三节。这是一首诗人关于自己对少女时代的回忆和现在对青春往事的心灵独白。这首诗带着淡淡的感伤,清醒的理智,和丝丝的眷恋。当时它是诗人以“尺棰”为笔名,发表在1931年四月份第二期的《诗刊》上的。

这时的诗人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结婚。诗人写这首诗是对经年往事的一种回忆,恍如惊鸿一瞥,不堪回首。时年林徽因已经二十七岁,而当年与徐志摩在伦敦相识的时候,她才十五六岁。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各已成家。青春的涌动和往昔的未已之心,像被约束在银河里的繁星,我们只能仰望。才女林徽因也不例外。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这个“那一晚”不单单是指两人相约的最后一晚,它还暗示了诗人从心灵里向心中的朋友说再见的那一刻。我的船与河心两个词语是一种暗喻。河心代表了心心相印的情感,我的船代表着自己一个人的情感。这个“推”字用得很有力量感。推出,在这里就是退出。当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诗人时他已经结婚,而诗人恰在豆蔻韶华。两人结下的情谊令彼此都非常的心动。徐志摩有离婚的想法,林徽因也明白自己的处境——这确实是违背世俗的。从林徽因处理这份情感上来看,她确实够理智够冷静,纵然是天大的喜欢,她也能慧剑斩情丝的。这第一节的第一句没有道明是谁或者是谁的力量这么大,把她的心推出本可以重叠的两颗心。了解了诗人的性情,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是她自己把她的船推出的。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白马觉得,天的澄蓝代表着诗人的理智,而星星是诗人梦想的代名词。明白了这两个意象的指代,这一节的诗意就能明白了。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人和人一生能有几次牵手呵!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还是亲情,等牵手走过的路溶入记忆,总觉是温馨的。牵手对于友情来说是纯真的,对爱情来说是浪漫的,对亲情来说是亲昵的。当时的林徽因,才十五六岁,正处在幻想与孤独的年轻少女时代,况且又在异国他乡,对友情的渴望和其他同龄女生一样的。而一旦一份表白来临的时候,又觉得很突然,很惊慌,很无措。当时她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出现了诗句中的“迷惘”,“重愁”。可机敏的她隔天后把心事告诉了她老爸,最后父女俩便有了接下来诗句中所描写的那个决断。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是一种决绝,诗人自己决定的,而另外一个人应该没有这么决绝。“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这一句的意思我们都能读懂,只是不附合现在的字句表达习惯,用现在的字句表达应该是:两人各认取各自生活的模样。



诗的第二节以四个“到如今”开始,语势从激烈逐渐舒缓,这中间的抒情像风雨渐渐变小而递减式的终归平静,到节尾最后一句“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读后令读者觉得诗人青春里吹气如兰的和婉气质蕴含在这字句里,尽管她在生命的海洋里远远望着徐志摩,如隔岸观花。她也对孩子们说过她对徐志摩的崇拜。这两句是在说她思念徐志摩写的诗篇。“岸上的耕种”是在比喻徐志摩在文学诗歌领域的创作成就。的确,徐志摩是新月派的领军者,才华出众,他在新诗的写作探索上对林徽因还是很有影响的。“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是指徐志摩的那些诗歌。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承接上一节的“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如果说第一节第一句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那么第二节第一句和第一节第一句则是一种前后照应的关系。海面,指生活的海深;风涛,指生活里发生的事情,比如林徽因回国后她的父亲过世等等。细弱的桅杆,喻指诗人的心灵。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这两句是把徐志摩当作心中的太阳,可见对徐的崇拜之深!阴影,是指生活里的琐事。林徽因成家后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在内理家照顾孩子,在外帮夫君梁思成成就建筑事业,虽然说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终究生活久了,有各种忧愁的。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这一句照应第一节诗中的“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当读起那决绝两行诗句时,我们应该至少猜得到眼泪,这是一个少女在忍痛割爱时的真情,放手之时的无耐。正说明了诗人是柔情似水的女子,并非冷漠如冰霜。白马还记得歌星郑智化在《星星点灯》中的一段词:“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曾经在满天的星光下做梦的少年,不知道天多高,
不知道海多远,却发誓要带着你远走
到海角天边。不负责任的誓言,年少轻狂的我,在黑暗中迷失才发现自己的脆弱。看着你哭红的眼睛,想着远离的家门。满天的星星请为我点盏希望的灯火……”这歌词写的是一个少年的迷惘,而这一节诗写的恰是少女的迷惘。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呢?白茫茫的江边,是迷茫的少女眼中无助的内心中的天地。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顶层以下是层层的阴影。只有站在最高层你才能摆脱周围阴影的困束,才能拥有蜜一样滋润甜美的记忆。只可惜林小姐也是受父亲指点找到自己的夫家,并未自主自己的大事,这也是不幸中的幸事吧。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西方神话里的丘比特之箭,是浪漫永恒爱情的象征。诗人与徐志摩都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才人,自然理解这些含义。跨上羽翼之箭,想象丰富奇特,热烈大胆。这是诗人潜意识中对爱情的理想的行动与主动。可事实上诗人自从康桥一别后在情感上对徐志摩并未有什么真正的跨越。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诗人是个女子,中国式的矜持是许多传统女子的一种天生修养或习惯。静候赞赏,这就是诗人的矜持啊。诗人将自己的心灵之歌比化成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唱,假如她真的唱了,徐志摩能感应不到吗?其实,这两句仍然是诗人的幻想与梦境。

诗的最后两句很重要,也很让人心颤抖: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零乱的花影,是诗人如惊慌失措的小鹿似的心。当林徽因不忍看徐志摩原生家庭支离破碎时,当即决定不再涉入与徐志摩的感情世界,这是诗人的聪慧善良之举。凡事适可而止,进退有度,所以林大才女就在当年私闯入徐志摩的情感世界的边缘立定,望而却步。这体现了她的智。看到最后一句的末尾加上叹号了吗?正好说明了诗人那颗震擅的心在复杂纠结的状态里徘徊。这两句和诗的第一句“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是一样饱含着内心的哭泣的。



诗歌,是思想之歌。如果没有体验过一种生活,一种经历,一种感情,写出来的文字是没有血肉感,风骨感的。纵读林徽因这首诗,真的能感受到她那有一种切肤之痛的经历,这便是这首诗成功融入到读者内心的文字艺术。

读一首诗,其实便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相互交换,产生共鸣的过程。假如二者不能共鸣,没有感应,那要么是读者没经历过,要么是诗人没有把自身经历的体验表达好。而这首《那一晚》,诗人做到了。

亲爱的诗友,你读过林徽因这首《那一晚》吗?白马觉得这首诗写的很不错,和那首《你是人间四月天》一样动人。只是一篇喜感温馨些,一篇凄凉忧苦些。欢迎诗友们在评论区讨论留言给白马。另外白马在此录上一首和诗友的唱酬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诗文赏析吧。

《读林徽因的诗》
新月舒眉处,明眸四月林。
康桥徽未改,何必再究因。

文化节目朗读者第十二期青春观后感

文化节目朗读者第十二期青春观后感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而昨晚的关键词“青春”,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十二期青春观后感,欢迎阅读。

  【1】文化节目朗读者十二期青春观后感

  昨晚,《朗读者》第一季最后一期的主题是:“青春”。青春是什么?也许,在八位嘉宾的朗读中,你能找到答案:

  王源:青春需要修炼

  在6日朗读者官方微博发布的预告片中,王源谈到了自己对青春的看法:

  “青春有太多,未知的猜测, 成长的烦恼算什么”王源坦言,就像《青春修炼手册》歌中所唱,唱的时候才十二三岁,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现在已经17岁了,这几年的时光就是一种修炼。

  作为TFBOYS组合中的一员,13岁的王源便已成名。对于一个刚刚步入中学的少年而言,他的青春无疑会比其他同龄人多了许多鲜花和掌声。

  但是要知道,“没有谁可以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与掌声相约而来的必然有质疑声甚至谩骂声。

  王源朗读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说:

  用青春赌未来,用梦想造世界!

  王源笑称,特别喜欢看留言中别人对自己的评论,看到不好的评价也会不开心,会在房间里吐槽,伤心难过;看到好的评价,难免会助长虚荣。

  而这些对于他而言,都是成为更好自己的修炼。

  郎平:青春是汗水浇筑,因梦想延续

  在节目中,嘉宾郎平谈起了她作为女排队员时那正青春的年月。

  比如,提到当年的训练,她说那时候自己184cm的身高,是队里最高的。比起类似于古巴,美国的这些队,中国的队员很“娇小”。所以那时候找的都是男陪练。

  郎平讲到自己被排球“砸”到脸,笑称现在记忆力不好可能跟那时有关。“我记得有一次有个教练站在高台上打,前排拦网的人判断错了,一下子闪开了。球就啪一下呼到我脸上。当时觉得不是疼,而是脸都暴了。后来瞳孔都放大了,脑震荡了。”

  2003年出任女排总教练,郎平花了好长时间下定决心。“当时我看女排的情况不是太好,我就想我能把她们带到哪里。这一批运动员对我来讲已经很生疏了。”她觉得缕不出头绪来,而且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

  可是郎平想做一点事,哪怕是留下一些经验,带一带年轻教练。

  郎平朗读勃兰兑斯的《人生》献给一直支持着中国女排的人。

  “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青春是由汗水浇铸,青春因梦想延续。郎平,就是一直迎向岁月激流的拼搏的“铁榔头”!

  余秀华:青春免不了迷茫

  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高中毕业后,她赋闲在家。余秀华19岁在“非自由恋爱”的情况下结婚,当时并不懂爱情是什么,觉得很不适应。

  2009年,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2021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余秀华迅速成名。

  作为嘉宾的余秀华坦言她害怕。

  “我真的很害怕,我也不知道我怕什么,越来越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而,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余秀华用诗歌抒发了她的态度。害怕,矛盾,束缚,尽管令人彷惶,但这些难受,是多少人的青春必然的经历?

  她从诗歌中闯出一条思想和情绪的出路和蜕变,正如青春像种子一样,哪怕有泥土重压和冷水浸泡也要吐一吐志向;像风帆一样,哪怕风帆摇曳波浪敲击也要潇洒走一回;像腊月寒梅,哪怕寒冬再苦也要绽放。

  余秀华朗读自己的诗歌《给你》献给她曾经喜欢过的那些人和将来会来到她生命里的更多的人。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她不惧怕命运的不公带给她的伤害,她选择在诗歌里释放自己,从诗歌中汲取无限的生命力量!

  老狼:青春是荷尔蒙,是冲动、闪亮的日子

  一首《同桌的你》让所有人知道有个歌手叫老狼 ,这首歌也成为他宝贵的青春记忆。

  在老狼的心中,“青春是荷尔蒙,是不计后果的,是冲动的,是闪亮的日子。”那些肉麻的稚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青春。

  年近30岁时,老狼愈加体会到跟父母在一起的温暖;而如今的他,也变身为一个奶爸,满脸爱意的说起彻底被孩子俘获。

  老狼朗读大学同学石康的《晃晃悠悠》献给他们的八十年代。

  “你是我黄绸子一样抖动的阳光,你是我清凉的泉水,你是我无法捕捉的影子,你是花的碎片,你是云的碎片,你是天空的碎片……”

  这是青春的语言,这般美妙,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也许有一天我们的青春不再,但那时的情感会在心底变得更丰厚、更深远。

  冯小刚:青春是一种精神和心绪

  “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的女兵。”在部队度过自己青春时光的冯小刚在调侃中述说着心中那一份代表青春记忆的女兵情结,部队的浪漫和热血有着革命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

  他说,离开了部队就像一个拆了框子的油画,心里满含着不舍。《集结号》《芳华》是他对部队生活的致敬与感谢。

  陈道明张国立曾开玩笑说他人已六十还很幼稚,但冯小刚却把这样的评价当成莫大的表扬, 因为在他心里,青春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绪。

  冯小刚朗读卓别林的《当我开始爱自己》致献给他曾经的青春岁月。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问题,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这就是"生命"!”

  人生旅途中磨砺是一种庆幸,它会让我们愈加成熟,青春的美好正是在于它的不拘泥于形式,只有这样才会让“生命”迸发出无限的光辉!

  你觉得青春是什么?

  它是韩美林 《初恋》中“乍甜还酸的青苹果”的美好;

  是冯骥才《哦,中学时代》中“把这时光变成希望的一切”的坚决;

  是贺敬之《雷锋之歌》中“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的磅礴;

  是钱谷融朗读鲁迅的《生命的路》中“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的不停止奔跑。

  青春也是马识途《七律· 西南联大老同学京门聚会》中“韶光一去如流水,岂忘风雨喜同舟”的感叹;

  是漫画家方成笔下的“青春万岁”;

  还是余光中《民歌》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自豪,

  以及乔羽作词的《难忘今宵》中“青山在,人未老”的青春不朽!青春就是希望和无悔的选择!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

  《朗读者》,明年再见。

  【2】文化节目朗读者十二期青春观后感

  5月6日(周六),北汽集团与中央电视台携手打造的《朗读者》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观众一起致敬青春。

  自2月18日开播以来,北汽集团《朗读者》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热潮,从“遇见”到“陪伴”及至“眼泪”、“第一次”……十一期不同主题的节目为观众带来了数十篇美好的文章和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更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北汽集团《朗读者》陪伴亿万观众走过了一个美好的春天、难忘的`春天,在这个火热的五月,将以“青春”的名义献上收官之作。作为《朗读者》节目从孕育到诞生再到走红的见证者和支持者,北汽集团也将在本期节目中带来特别的礼物。

  【3】文化节目朗读者十二期青春观后感

  开播三月、豆瓣评分8.6分的央视《朗读者》于昨晚8点,在央视一套播出最后一期。

  在以“青春”为主题的收官期中,翻译家屠岸、歌手老狼、导演冯小刚、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诗人余秀华等嘉宾,与观众一起致敬青春。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而昨晚的关键词“青春”,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

  民谣歌手老狼带来的回忆属于曾经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时,老狼还是摇滚愤青,与高晓松一起组建了一个叫“青铜器”的摇滚乐队,每天不是排练,就是骑着自行车四处“茬琴”。所谓“茬琴”是老北京流传于市井间的一句俚语,讲的是青少年之间相互切磋、比试玩吉他的技巧。

  导演冯小刚,讲述了一段属于大院礼堂的青春记忆。节目中,他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版《红楼梦》。

  中国女排第一个黄金时代中的主力郎平,32年前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也创造了堪称奇迹的五连冠历史。那是她的青春年代,只有24岁。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她坦言为了缓解压力只好找教练聊天,每次都聊到流眼泪,“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而对于诗人余秀华来说,她的青春就是一段难以言说的“晦涩文章”。

  从小,余秀华就因为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的脑瘫行动不便,说话也口齿不清,在普通的同学眼中,是个与众不同的“异类”。

  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余秀华在学生时代竭尽所能努力学习。在得知父母不希望她继续读高中后,倔强的余秀华还直接一个人跑到校长办公室,要求继续读书。

  据悉,该期节目嘉宾TFBOYS王源的访谈及朗读部分,将汇入《朗读者》特别节目,于5月15日晚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节目中,17岁的TFBOYS成员王源将以自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偶像青春。

;
本文标题: 在一直订阅的《诗刊》看到好多诗并没觉得很好,比如这首。是诗刊烂掉了还是本人审美缺失了呢(下面附例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134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网文和写诗歌相比算是不入流的吗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该怎么欣赏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