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这两首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

发布时间: 2022-08-21 18:01: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4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意境不同之处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

怎么看这两首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意境不同之处

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盛唐者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王维的《渭城曲》,文辞清新,情感凄凉,创制了“西城杨柳弄春柔”,“别离滋味浓于酒”的意境和氛围,读来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清晨时分,细密如丝的春雨沾去了客舍的轻尘,浸润着掩抑客舍的杨柳。在新鲜而湿润的春的气息中,古都咸阳驿道旁的客馆清新可贵,陌上的柔嫩柳枝亦显得青翠欲滴。这前两句不但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节令,而且可以使人从秀丽清新的景色中,体味出远比这景色更加柔曼的情怀和涌动着的思绪:天愁离而落雨,因此首句强调了“朝雨”;见杨柳而伤别,所以第二句又全力突出“柳色”的惜人。这样一来,“杨柳依依”之情,折柳惜别之意,便全都蕴含在了诗中,自然引发出后两句著名的抒情句,铺垫、烘托与渲染气氛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是劝说即将离别的朋友再痛饮一杯充满深厚情意的饯行酒,因为走过甘肃敦煌西南边的阳关后,在人烟稀少的旅途中,是很难再见到亲朋友好的。这真是“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均为王维赠别诗句)。思乡、怀旧,畏途、叹远;亲朋故友之恋,边塞寂寞之感,此时会一齐涌上心头,此动泪泉。难怪李义山在评论这首诗时,要说:“断肠声里唱阳关”呢!

在唐代交通闭塞、边塞动荡之际,任凭双脚和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远涉重关,羁旅茫塞,人们必然会将这离别赴远作为人生的一大难事,而在心中引起极大的伤感,这是不难理解的。王维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普遍心理,用他诗、画、乐兼备的独特艺术才能,以细密的观察,细心的体味,细腻的感情,细致的笔触,活画出一幅春日送别图景。其文词新丽,字音清柔,画意空远,思情悠悠,深深打动了生活于封建社会中无数伤离恨别之人的心灵,长久地为封建士人们所传唱。以至于据此而改编成的《阳关三叠》这支名曲,一直流传到今天,仍能让人听之而生悲,咏之而欲泣,这足以说明该诗所独具的不朽艺术魅力。

高适的《别董大》却另成一格。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出笔便见出不俗。如果说诗的前二句已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那么接下来的后两句就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这正所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均见高适赠别诗句)。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显示出高适“尚质主理”的基本特色。诗人极善于在气象的雄浑中,更造出气势的非凡和风骨的豪迈;在关山难越、命途多舛之时,呈现出乐观爽朗的伟岸风范。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笼罩着全诗,这正如后人所译:“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旧唐书》本传)高适的做人和为诗,确实均能如此。

同是赠别之诗,王维取象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咸阳古道之后,感到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却在“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环境中想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两相比较,所写的节令分别是一春、一冬;天气各为一晴、一阴,一雨后,一雪中;而思想感情却一凄凉、一豪雄,反差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反差并非仅仅在一、二篇诗作中出现,而是他们赠别诗总体风格迥然不同的集中体现。比如,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相当于今日新疆的库车),高适写道“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感到“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进一步联想起“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甚至就在送别高适的诗中,王维尚要说:“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由此看来,忧别伤离的情绪,委婉细腻的心态,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上述王维与高适在赠别诗中的风格差异,主要导源于两人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向。王维出身仕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他感情细腻,孝顺老母之余,深受母亲崇佛思想的影响;母子间、兄弟间、夫妻间的感情极为深厚,备受时人赞赏。然而就在这之后,王维又备遭了不幸的打击。少年得志不久,先遭伶人和舞黄狮子一案的牵连,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紧接其后的是安史之乱时被俘,迫于无奈,接受了安禄山的封官,因此差点被朝廷以附逆治罪。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所有这些经历,都明显地告诉我们:长期混迹于上流社会,王维难以从下层社会中汲取奋进的养料和现实批判的精神,反倒添了许多优游生活的情趣,少了一些对社会和人生的全面认识;少年得志其实是王维一生的大不幸,如此之人,极难在中年以后承受得起不幸命运的打击,很难具有适应各种逆境的勇气和毅力;而思想上的崇信佛教,则使王维过于沉溺在内心的求取和反省之中,少了许多向现实社会求取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王维才悲哀地发出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怅婉而哀怨地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常常吟诵着“遥知汉使萧天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的赠别诗,那凄凉的的色调,正是诗人不幸遭逢和空寂佛念相互融合的真实反映。

高适的经历和王维恰恰相反。他幼年丧父,深知世路的艰辛。靠了自己的苦学苦斗,尽管学得了文武双全的本领,但直到高适四十九岁时,方才科考成功,据此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微职。虽然他晚年官运享通,直至封侯,但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足以使高适炼就顽强拼捕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大度的风格。建功立业的思想始终主导着高适的一生,因此他时时能把自己的功名和社会的功利浑成一体,常常坦诚、大胆而毫无拘忌地吟唱着“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在这一系列赠别诗里,那种雄浑的音调,豪壮的风格,正暗合着恢弘的盛形气象,顺应着昂扬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直接启迪并影响着李白豪放诗风的形成,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王维的赠别诗中确曾出现过“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语,但这仅仅是偶然的显现,在其作品中仅为数一二而已,实在不足以标明其赠别诗的基本风格。同样,在高适的送别诗中亦曾有过“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的哀句,但这亦仅见于一二篇而已,而其坚轫的毅志和豪迈的精神,足以标明其赠别诗的整体风格和为人的基本气度,所谓“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确是的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当我们再回过头来重读《渭城曲》和《别董大》这两首赠别诗时,便可以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王维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流露出来的深厚离别之情和细腻哀婉的心态;也可以站在更高的境界中体味出高适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出的伟烈雄风、阳刚之气及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从《别董大》的其二中,我们能够发现:高适写《别董大》时,正处于命途中舛的困境之中,甚至到了“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其二)的悲哀境地。但既便如此,这位堂堂的男子汉仍能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语,鼓舞朋友,激励自己,以贫贱不能屈的威武气度昭示天下,垂训来者,这确实称得起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以此节操为诗,恐怕正是时下所不容忽视的精神境界吧!

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之处:

1、作者都是唐朝著名诗人。

2、诗的内容都是送别友人表达的惜别之情。

3、诗的体裁都是七言绝句。

不同之处:

1、作者不同

《别董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高适,且有两首,分别是其一和其二。而《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2、送别对象不同

《别董大》作此诗的缘由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而《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3、表达感情不同

作品《别董大》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而《送元二使安西》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董大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相同点:这两首诗都是属于送别诗,表达与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

不同:

1、《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而《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2、创作背景不同:《别董大》,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写了《别董大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并作了《送元二使安西》

3、表达感情不同: 《别董大》送别诗十分乐观向上,激励朋友好好面对未来。而《送元二使安西》却委婉,悲凉,带着无限伤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董大二首

1、都是唐代诗人。2、都是送别诗。3、都是七言绝句。4、前两句都是写送别的时间。5、前两句又都是借景抒情。6、后两句都是抒情议论。7、都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别董大》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对朋友的劝慰。
《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尘。柳条当作一件赠物。抒发了离别时的伤感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别董大是对朋友的安慰与鼓励,送元二使安西是对朋友的不舍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
《芙蓉楼送辛渐》是诗人借此抒怀,表达自己不畏权贵,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关怀和安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深的依恋和不忍分离的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都是送别试,高适得别董大一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更加乐观,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加凄凉委婉。楼上说柳宗元写的是考砸了吗?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译文和赏析

如题。
别董大 高适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首句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 ”,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 “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六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注释
[1]裛(yi意):沾湿。
[2]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
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这两首诗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对元二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问一下!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还有:rn应该怎样朗诵这两首诗,才能体现它们表达的不同情感?rnrnrn答案急需,明天要上交!rn谢谢!
《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

《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相同:
都是从描写自然景物入手

不同:
一黯然神伤,一乐观豪迈耳!
《别董大》描写的是秋冬时节,黄云满天,荒凉萧瑟的景象,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鼓励,因此前两行低沉浑厚,后两行高昂豪迈。《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初春天气乍晴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前两行亲切和缓,后两行低沉慨叹。
别》是离别中带豪迈,希望董庭兰前途光明
《送》是离别的伤感悲壮点
《别董大》描绘了一幅落日黄云、四野苍茫的北方落日情景。诗人虽然内心忧郁烦闷,但是他对友人的劝慰和勉励又表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前途美好的憧憬。朗诵这首诗时,前两句的语调应低沉缓慢,后两句应一字一顿,读出悲壮高昂的语调来。
《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雨后清晨,送别友人时劝酒的场面。这首诗色调清新明朗,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之情,但又不乏豪迈之气。朗诵这首诗时,前两句的语调应轻柔明快,后两句应一字一顿,读出豪迈悲怆的语调来。
本文标题: 怎么看这两首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053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想要发表一篇文章,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高呢谁知道这句诗的上句或下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