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写的诗,想要得到客观的评价,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发布时间: 2022-07-21 04:59: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9

读了绿这篇古诗你知道它体现了绿是什么是什么的内涵?《绿》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

这是我写的诗,想要得到客观的评价,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读了绿这篇古诗你知道它体现了绿是什么是什么的内涵?

《绿》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技术资源管理是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故此需对其进行加强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加强:(1)对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并对其开展二次开发;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期间需要避免重复引进已有的软件,以减少或规避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另外,还应将企业开发条件与教师技术资源相互结合,使两者能够在本身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以研制出可达到不同高校具体化需求的管理系统。(2)在建设高校信息化科教管理系统时,需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各部门将各自系统规划及流程再造进行整合统一,从而才可开发出能够满足各部门实际工作需求的管理软件系统。其中在规划系统时,需对各部门信息进行全面集成,同时对各部门职能发挥加以高度重视,并建立达到各部门工作要求的基础数据库,将其数据类型进行整合统一,从而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3)在进行科教管理人员选拨时,需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以严格考核,并以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人员选用的最终标准,从而选拨出符合现代化高校科教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的形势下,对于科教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其充分掌握当下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才可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继而才能够推动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更快发展[3]。2.2强化技术组织管理在技术组织管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即技术部门管理与组织管理。由于高校的科教管理工作较繁复、工作量较大等,使其在技术管理及组织管理方面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严格加强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在技术管理方面,可设立技术管理部门。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原有的科教管理系统无法获得扩展或升级而需要进行更换,或是拓展和升级后的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无法发挥其真正效用和优势,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两年前,余秋雨把自己开设的文化硕士课程,放到网上播出。后来,又出版成书,名为《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中,开列了唐诗宋词必背目录。宋诗、宋文加起来,一共入选13篇,其中一篇,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有人看了就想问:这难道不是小学课文里的内容吗?为何学到硕士级别,还成了“必背”篇目呢?

很显然,余秋雨真心认为它写得好。所有有志于学文的同学们,都有必要重新阅读领悟,切莫去听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谬论”。

前者嘲笑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炼字十几次,还得了一个平庸,而后者强行要把人家“炼”好的“绿”字,退回“到”、“过”之类,早就被作者抛弃的版本。

经学者吴小如考证:王安石一个“绿”字引发的争议,事实上还涉及传抄中的讹误。

不过,从诗歌的审美接受角度来说,“绿”字的最终定型,是千年来各路诗评家、诗选家共同认可的结果。读不出它的好,只能是钱锺书、臧克家二人的问题。

一、重读《泊船瓜洲》《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翻译:

我乘船从京口来到了瓜洲,两地之间,只不过是一水之隔。回望来时路,寓居的钟山,隐藏在数重山峦的后面。如今,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的堤岸,不知道明月几时能送我回到家乡?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于是他很高兴地乘船,从“京口”,也就是如今江苏的镇江一带出发,赶往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

船行到瓜州的这个地方,王安石半带着愉悦,半带着矛盾写下了这一首诗。

这一首诗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在表达他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船也开得很。顷刻之间,就到达了。

第二句的“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他乘坐的船,夜晚停靠在瓜洲渡口。站在船上回望钟山,但是这个时候,钟山被几座山峦挡住了。

看不到自己的家,肯定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王安石用了“只隔”二字,表明他此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成分更多。

因为宋神宗皇帝又重新起用他,那么他变法改革的理想,又有机会实现了。这样的喜悦,是大过一切的。

第三句就是争议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是王安石修改十几次以后,得到的最终版本。

“又绿”,说明它以前也“绿”过一次,就是王安石第一次为相的时候,当时的宋神宗支持他进行变法。这是第二次起用他为相,所以就叫“又绿”。

为什么他要用这个“绿”字呢?是因为春风本来是透明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化无形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更能让读者体会到当时他对春风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春风”是一语双关,它既指现实中的春风,又指皇恩。但无论“春风”是实指,还是代指“皇恩”,这个用法都不算特别。

用“绿”字来写春风,在唐宋诗词中,同样是“泛滥成灾”的。李白、温庭筠等人,都用“绿”字写过春风。因此这个“绿”字用得好不好,才会在后来引发很大的争议。

王安石写诗,“炼”字是出了名的,这个事还被宋人收进《童蒙诗训》。书中教后学者向王安石看齐,“文字频改,功夫自出”。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但是按理来说,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仍然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都有联系。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别》,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里的草绿,含有“归隐”的意思。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后来“王孙”和“春草”,渐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因此,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所以,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都是在说明,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再学习前贤古人,退隐山林。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写下“绿”字,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就写出“归隐”的台词。因此,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治理想,立意是很高的,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但是,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不解王安石的用心,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又没有联系前后文,于是就会错了意。

特别是这样的批评,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争议当然就来了。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

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最后吴小如发现,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而是“自绿江南岸”。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会不会就是比较新颖的呢?

然后,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证明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但是,很多人对此仍然不同意。

这样的行为,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其实,名人也是人,偶尔出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元曲,在流传的过程中,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公认的“最优”选本。

当然,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变化。不过他这个“绿”字,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对这个“绿”字的用法,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从前我们老说,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现在看起来,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同样有这种倾向。所以一味追求“原始版本”,实在没有必要。

王安石这一首诗在古代,看起来争议是不大的。主要的争议,还是集中在现代。大概是因为钱锺书做《宋诗选》的时候,工作量有点大,来不及仔细看。

而王安石这首诗,表面上写得很浅,但是事实上,“绿”字又用得颇为曲折。所以,钱锺书一时之间没有领悟。

臧克家显然错得更离谱,居然想把“绿”字,退回到王安石抛弃的旧版本上去。对此,只能说臧克家是现代诗人,对于古诗词,还是缺乏思考。

偏偏钱锺书和臧克家这两个人在现代的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关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争议,就这么被带出来了。如果是两个不太出名的人这么说,大家顶多就一笑置之了。

结语

“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古代其实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主要的争议还是在近代,因为钱锺书和臧克家等学者,未能吃透王安石诗中的真意,产生了误解。

他们对于这个“绿”字,有不同的想法。普通人一早就接受了这个“绿”字,又反过来觉得他们的想法颇为“诡异”,于是就争议不休了。

王安石这个“绿”字,用得非常讲究。除了将“春风”进行了形象化,它还包含了更深刻的“归隐”意象。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没有带一个“草”字,但是春风的“绿”,自然是要通过吹绿岸边的树和草才能实现。

“绿”字可以做多重解读,从实指的是“春风”,到虚指的是“隐士精神”,承上启下地串起了第二句和第四句。既说明了作者为何要回望钟山,又解释了他为什么盼着“明月照我还”。

如果把它按照臧克家的说法,改成“春风又过江南岸”或者“春风又到江南岸”的话,那么诗意就大打折扣了。

班长竞选发言稿

不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get必备生活常识

给上级领导汇报,希望得到领导多给予指导和意见,怎么表述

先把自己要汇报的东西讲清楚,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自己不懂要讲出来,希望得到领导的指导,因为只有你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出来了别人才能根据你的观点和看法给你更好的指导意见。

写作方法:

一般报告的正文分为缘由,事项和结尾三部分,向领导反映发生的问题和主要情况。主要是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例如出现突发性事,什么原因,以把有关情况交代清楚就行了,便于领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

区分类型:

1、告知类型:专此函达;

2、询问类型:特呈函,盼予函复;

3、商洽类型: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4、请求批准类型: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函”有下列三方面的作用:

1、相互商洽工作:

如调动干部,联系参观、学习,联系业务,邀请参观指导,希望给予方便。

2、询问和答复问题:

如天津市民政局向民政部门询问的“关于机关离休干部病故抚恤问题”的问题以及民政部对此问题的答复,都是用“函”的形式。

3、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

如《民政部关于请安排每年生产三百辆火葬运尸专用车的函》就是为向国家计划委员会请求批准而发的。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镇,祠堂小区脏乱差,我每次从外地回来,都想讲两句。有区民在人家房子后面烧锅饭,下水道被扒开,也不问,就在路口里面全是乱七八糟垃圾,交通很不方便。小区里的村民太没有素质了,小区里路都摆放柴火、车子、地锅……等等。三轮车还可以开,司家就没的办法通行。
先把自己要汇报的东西讲清楚,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自己不懂要讲出来,希望得到领导的指导,因为只有你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讲出来了别人才能根据你的观点和看法给你更好的指导意见。
我想问问你们上级领导给下面的村干部,要求的事,要村干部,和村里有关系的人买社保和盖房子吗?

诗贵创新这篇文章

因为- -。等等等原因,我需要这篇文章。因为我要写作业。
诗贵创新

张文勋
  诗歌贵在创新。所谓创新,并不是追求文字表面的奇诡(奇特诡谲)生僻(不常见到的;不熟悉的。),也不是说前人用过的词句,后人就不能再用。诗的创新,关键是在于能否自出新意。我国古代作家强调“能自树立”,要“意新语工”,这些见解是深刻的。清代叶燮在《原诗》中,有这样一段话:
  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咏也。使即此意、此辞、此句虽有小异,再见焉,讽咏者已不击节;数见,则益不鲜,陈陈踵见,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耳。
  所谓“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有巧妙的构思,新颖(新生的带芒的谷穗;亦指新鲜而别致的。)的意境。不同的作家,写相同的题材,由于构思各异,意境不同,就可写出各具特色的好作品来。
  这里,我想以写春风的诗为例,谈谈古人是怎样不断创新的。
  春风是几千年来被人们反复歌咏的题材。古人的诗词中写春风者,何止千百!同是写春风而别出新意,自成一格的,的确不少。其中各人的妙用,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首先会很自然地想起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名句。这里的春风,是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象征,是给人们带来新生的使者;它给受迫害的人民以鼓舞和希望,它给战斗者以必胜的信念。诗句脱口而出,明白易懂,形象鲜明而寓意深远。春风对于自然界的这种回天力量,在王安石的笔下,得到另一种极其生动的表现,这就是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美。)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句。这个“ 绿”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我想,主要之点恐怕是“绿”字在这里有动态,有色彩,把抽象的春风写活了。在这里,春风是具体形象的,它象征新生,象征力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和江南岸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大地春回,生机勃勃(形容生活力很旺盛)的画面;白居易笔下的春风和王安石笔下的春风,都象征着新生和力量,但是境界不同,互不相袭。
  春风固是喜庆、幸福、新生的象征,但也常被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用欢快的场景反衬悲哀,或者用泪来反衬极度的喜悦,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的不同,同是春风,给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写离情别绪的,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这是把春风和离情直接联系起来的写法。有的诗人则把春风作为衬托心情的典型环境来写,例如刘禹锡的“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等。
  至于用春风去表现自然景色的诗篇,则更是俯拾即是,这就更需要独出心裁(原指诗文有独到之处,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独特新奇。),别开生面,否则最易流于俗套。有的以春风写春色,寓情于景,兴寄深远,有的把春风比作给人们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如李白的“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谁家玉笛暗无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里的春风,是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联在一起的;反之,如果春风不到之处,那就意味着是一片荒凉景色,即使有笛声,也是哀怨凄惋,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就是这种情景吗?
  谈到这里,似乎关于春风的描写,已经是穷形尽相(形容细致地描绘出事物的形状。),难得再创新了。其实不然。艺术创造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精神活动,它有无限广阔的天地,有才华的艺术家,自有其无穷的创造力。只要是情自内发,意从己出,独具匠心(具有独特的想法,形容在技术或艺术构思方面有创造性。),那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意境,自会不断出现。春风年年有,为诗代代新,宋代王禹偁的《春居杂兴》,就给春风的描写,开拓了新的境界: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极其新颖的。春风本来是吹绽蓓蕾、吹放百花的,但这里的春风却成了“容不得”杏桃盛开的对立物,竟然吹折了数枝花,岂不成了摧残群芳的反面形象?其实,诗人正是利用这样的写法,表现出春意之浓,使读者感到:不但是桃杏争春,就是春风和鸣莺,也都在争春。至于春风为什么“容不得”,那就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吧!诗人兴会所至,是不必太拘泥落实的。
  临了,又想起贺知章的《咏柳》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真是妙极了!春风竟然被比喻作剪刀,而细长的柳叶,竟被想像成用剪刀裁出来的。独特的构思,奇妙的想像,简直把人们带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去了。究竟谁是剪刀的操持者呢?谁用碧玉来妆点这万条垂柳呢?是造物者?是神灵?还是诗的作者?这一切,都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吧!
  文艺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事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如果因循守旧(死守老一套,不图更新。),照搬照抄(按照原样,不加改变地套用照搬成法。毫无变通地挪用。),那是不会有出路的。客观世界是无穷尽的,人的认识也是无穷尽的,因此,艺术上的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他总是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春风”二字,尚可在古人的诗词中不断翻新,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就不能大胆地去闯新路,辟蹊径,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伟大时代的新艺术呢?
诗贵创新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析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题:
作者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谈论诗歌创新的问题。文章主要以古人“同是写春风而别出新意,自成一格”为例,论证“文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的论点。
二、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诗贵创新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列举古代大诗人写春风的诗歌的实例,说明古人是怎样不断的创新的。
第三部分(12自然段),照应开头提出的观点,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三、讲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诗贵创新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观点。
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诗贵创新。
“并不是”、“也不是”两句否定了那些堆砌词藻、追求形式的创作方法。
随即提出了“诗歌创新,关键在于能够自出新意的观点。
引用叶燮的《原诗》之语,意在阐明“创新“的真谛———要又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意境。
四、讲析第二部分:提问:作者举了那些实例,有什么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列举古代大诗人写春风的诗歌的实例,说明古人是怎样不断的创新的。
第一层(3、4自然段),过渡将话题引入古人写春风诗 别出新意、自成一格的分析中。
第二层(第5自然段),以白居易、王安石的诗为例,说明同是写象征新生和力量的春风,但境界不同,互不相袭。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层(第6自然段),以李白、刘禹锡、杜牧的诗歌为例,说明由于诗人的处境不同,心情不同,同是春风,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1、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这是将春风和离情直接联系起来的写法。
2、把春风作为衬托心情典型环境来写的,如:
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第四层(第7自然段),以李白、王涣之的诗为例,说明表现自然景色的诗篇更需要独出心裁、别开生面。
1.以春风写春色,寓情与景,兴寄深远。如李白的“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把春风比作给人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无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以上春风是和歌舞升平联系在一起的。
2.春风不到的地方,是一片荒凉景色: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五层(第8-11自然段),举王禹偁、贺知章的诗歌为例,说明创作诗歌要注意艺术构思的新颖。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填表
参考答案:
诗人 朝代 写春风的诗句 创新
王安石 宋朝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出了有动态、
有色彩的春风
白居易 唐朝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不可抗拒的生命里的象征
李白 唐朝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 把春风和离情联系起来
刘禹锡 唐朝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把春风作为衬托心情的典型环境
杜牧 唐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上
李白 唐朝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春风是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联系在一起的
谁家玉笛暗无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王之涣 唐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荒凉景色,即使有笛省也是哀怨凄婉的。
王禹偁 宋朝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表现春意之浓
贺知章 唐朝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被比喻成剪刀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提问:
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表现什么意境?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象征新生、力量。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风象征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3.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
春风与离情联系,写出了离情别绪。
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让人产生玉门关外一片荒凉景色的联想。
5.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春风是给人们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
二、讲析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提出的观点,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1.先正面提出见解: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2.“如果”。从反面论述,指出:‘因循守旧、照搬照抄,那是不会有出路的
3.古人、今人对比来论述,号召人们大胆的“创新路、辟蹊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艺术”。
三、总结本文艺术风格
1.结构严谨、才用三段论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结构。从大处着眼——“创新”,从小处着笔—-“春风,深入浅出。论述透彻。
2.语言通俗,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运用为人们所熟悉的古代大诗人的名作来引证说明,讲一个深奥的文艺理论问题,论述的通俗、明白、易于人们接受。是观点的阐明得以透彻的表达。
四、作业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zziyuan/2006227211917.asp
诗佛王维
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早年即信奉佛教,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诗鬼(不是诗贵吧)李贺
宋人钱易曾在《南部新书》中说过这样一番话:“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与钱易同时代的宋祁也有过“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评论,故此世人便常爱用“鬼才”来称呼李贺。
至于为何称呼李贺为“鬼才”,可以参看清人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中的论述:夫太白之诗,世以为飘逸;长吉之诗,世以为奇险。是以宋人有仙才、鬼才之目。
李贺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作“长吉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用“瑰诡”来形容他的诗,即瑰奇诡异。这个词形容的不只是他诗歌的题材和语言,也在于他整个诗境与构思的奇异。
李贺好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瑰奇诡异的艺术境界来。即使是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材,作者往往也要加以不平凡的夸张和联想,使之具有神奇的意味。
意境与构思是分不开的,李贺作品的瑰奇诡异,大多取决于他构思的不落俗套,如他的《李凭箜篌引》,借助于其思维方式的转折深入,出奇制胜,不同凡响,这也是“长吉体”的特色之一。
“长吉体”特色,总的说来就是运用超越常规的构思,来驾驭语言和新奇的素材,构造出瑰奇诡异的诗境;也正是这种着力于意奇而非单是语奇的特点,才能使诗人的多数诗作在趋奇入怪的同时,也能饱含诗情画意。
不过,有时过分的追求新奇,也会有损诗歌表现形式上的天然之美。“奇过则凡,老过则稚”,便是“长吉体”弊端的批评。
正如王琦所说:李贺诗作的特点是“下笔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这是“长吉体”的优势,但不免留下“雕章刻句之迹”,这则是“长吉体”的短处了;过分的热衷于新奇,就容易流于险怪,所以,要避免矫枉过正的缺憾。

诗豪→刘禹锡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里的“豪”是指刘诗雄豪苍劲,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得之于作者气质的坚毅和性格的豪迈。
本文标题: 这是我写的诗,想要得到客观的评价,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909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怎么理解《给卡夫卡》这首诗开心挑战||续写【我偷了黄昏的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