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自己写诗很好,甚是把自己的诗放在唐诗中让网友去找

发布时间: 2022-06-24 17:01: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5

为什么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化...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自己写诗很好,甚是把自己的诗放在唐诗中让网友去找

为什么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

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
化用,指作者以已有作品为依托,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运用,产生新的作品。它是诗词作品中的常见现象,也是诗人词人们常用的创作手段。高明的“化用”手段可以移花接木,点石成金,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事实上,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并非都是作者的原创,很多是“化用”所得。

譬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化用自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却是前者,后者却相对无甚名气。再譬如张九龄脍炙人口的佳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乃是出自谢庄的《月赋 》中“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同样,张诗更受后世的青睐。

更有甚者,有时候“化用”竟能夺取原创的冠名权。比如现在说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人们(非专业人士)往往会首先想到是出自晏几道的《临江仙》,但事实上,它最先是五代时期的翁宏所作,见于其诗《春残》“又是春残也,如柯出翠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可是,这句诗被晏几道化入自己的词里面后,俨然就全部成了晏的功劳。

为什么“化用”手段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唐宋诗词中的“化用”有何特点?“化用”手法的大量出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在下面将要谈到的内容。

一,“化用”手法的魅力之所在

我认为,“化用”的魅力主要来源于它的内容两重性。

一方面它以原创内容为基础,整合了原创的思想与内涵,即具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并且是反其道而用之,这样就将诗歌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典故当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这方面的典范还有苏轼的名篇《水龙吟·杨花》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一句天衣无缝的整合了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诗,使得“莺呼起”三个字就具有了《春怨》的全部内容。

至于前面所说的夺取“冠名权”,在这里也不难得到解释。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虽好,但有句无篇,全诗没有足够“空间”来容纳这一句,因而其感染力可能大打折扣。但当它被化用到晏几道的《临江仙》里时,它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于是整首词因为这一句而大大增色,而这一句也因为这首词而展现光彩。

这里顺带提及词学上的一个争议,有人怀疑《登幽州台歌》并非是陈子昂所作,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陈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过,如果是陈所作,这首诗不应当会享此盛誉。我认为这不能作为佐证,理由就在上面。

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加工与雕琢,挖掘与开发出更深刻或者更新颖的内涵,从而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唐代韩偓有首诗《懒起》,最后四句是这样的:“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首诗名气并不大,可是到了宋代,李清照化用此诗为《 如梦令》遂成千古绝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借着高明的创作艺术,完美地化用了原诗的“海棠”意境,并创造出更高的境界。

另一例,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但经她生化妙笔一改,把“眉”和“心”分开,用一下一上来说,把原来静态的叙述改为动态的描绘,语气立时生动起来,韵味倍增。

周邦彦的名句“ 烟中列岫青无数 ,雁背夕阳红欲暮”,也是通过这种手法得来。两句分别化用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 ”,但比原句更有神韵。它的妙处,在于作者“化用”原句时,若隐若现的掺进了一种无法言传的情愫,使得原来的景与情之间建立起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深远的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讲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也没有必要去强行拆分。只有把“借鉴”与“再创造”结合,才能化用出脱胎换骨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张九龄的例子。我认为,本来原诗“隔千里兮共明月”已经相当不错。张九龄的成功在于他吸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强化了空间感与时间感,使意象更加阔大,同时也强化了人的感情,使诗中所包含的感情更为深厚。正因为如此,才令这句诗传诵千古。

二,唐宋诗词“化用”手法的特点

略观唐宋的诗词“化用”,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两个特点,体裁单向性与个人倾向性。

我这里所谓的体裁单向性,主要是指在宋代这个诗词共盛的朝代,一般都是词化用诗(这里的诗事实上主要是唐诗),而很少有诗化用词的现象。

这是顺理成章的。首先,这是诗歌与词的相对地位所决定。在宋初直到中宋的一段时间里,宋词的地位并不高,被视为“诗余”,即便是到了后来,它的地位也没有超过诗歌。作为一个后来者,词为了尽快赶上,当然要虚心学习诗歌的创作经验,借以充实自己,这样就促使许多词人化用诗歌入词。相反,诗歌作为老大哥,自然是不屑于向词来取经问道,并且也因为唐代的诗歌成就完全足够宋诗学习,根本没有必要另投师门。其次,从客观上说,诗歌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往往长短相杂,这就十分有利于把诗歌改头换面,融合到词当中去。

而所谓的个人倾向性,是说诗(词)人选择“化用”原型的倾向各不相同,往往与个人喜好和风格有密切关系。

苏东坡喜欢化用李白的诗句入词,恐怕也是因为二人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吧。苏轼的《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显然出自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我歌月徘回,我舞影零乱”;而其代表作《水调歌头》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上面提到过李清照化用唐代韩偓的诗《懒起》,其实她对这位诗人的喜爱远不止如此。李清照有一首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韩偓诗《偶 见》这样写:“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稍加比较这两首,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如果对这些个人倾向进行统计分析,又可以发现一些共性:诗经,楚辞中的描述事物的语言(如“蒹葭苍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及以曹植,谢脁为代表所作的赋体,更多的被唐代诗人选作“化用”的原型;而宋代的词人,主要是师法唐代的诗歌作品。

三,启示-透过“化用”看文化

“化用”手法的出现与流行,我认为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意义上,它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告诉我们文学体裁变迁的根本原因,也提出了诗词文学所面临的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

统观唐宋两代的诗词作品,如果不看表现艺术,单从内容上看,宋代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逾越唐代的地方(除了一些时代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唐人写过的内容,宋人还要重复;而宋人写的内容,唐代早已有之。不论在哪个朝代,文化的内容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文化内容的相对不变性充分说明了文化的传承性,而本文所说的“化用”恰恰是文化内容传承的一种方式。

至于文学体裁的变迁,我认为就是当文学表现形式不能满足文学内容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唐诗将所有内容都已写尽难以再写出新意的时候,便产生了宋词—换种形式,写同样的内容。同样,当宋词也写到山穷水尽之时,元曲也就开始登台……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唐诗也好,宋词也罢,乃至于以后产生的一系列文学体裁,都只是文学史上已经没落的文学形式。我说它没落,不是指它会销声匿迹,而是认为它再也不会重现当年的辉煌。

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我们应该怀有悲观。相反,我们应当庆幸,正是由于文学内容的有限性和文学形式的无穷性,才促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

总结

“化用”现象是诗词甚至整个文学史中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它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上的文学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
宋词是唐诗的衍生体
就其形式而言
唐诗工整简洁
宋词因其长短句式的特点 显得灵活
因而宋词更具有表现力 比起严肃工整的唐诗 宋词更能体现入骨
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
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
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
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
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因此其中也不乏很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名句。
取掉糟粕,取其精华。
古为今用
引用

中国古诗词正在互联网“破圈”,你认为古诗词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古诗词是我国传承的文化瑰宝,同时也寄托着国人的精神追求,近些年来古诗词也在互联网上持续升温,也在互联网上“破圈”。在社交媒体上古诗词也在走红,而且在新的传播方式下,古诗词的解读也都越来越多元化,同时结合诗词和说唱、结合诗词与舞蹈、结合诗词与朗诵结合,这都让诗词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破圈” 。你认为古诗词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诗词对现代人来说依旧有很高的旺盛生命力,因为现代人能够通过诗词来与古诗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能够产生共鸣,人们也逐渐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诗词中都是真善美的正能量,也激励着当下,人们要坚定的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唐诗也是中国人情感的一个表达,通过诗词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能通过古代生活产生的强烈共鸣来体会那些情感的瞬间,所以古诗词也在当下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中国的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诗词能给我们传递语感,美感以及情感,让人深入人心,也沁人心脾。传统的古典诗词占据着我们的心灵,也替换了我们当下所用到的现代词汇系统,也让我们发自内心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通过古代诗词能够有更好的结构和节奏,也能够突出诗词的韵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中国的古典诗词也非常注重意象的营造,情景交融,还有抒情的表达,所以从古至今,通过诗词也是一种抒情的方法,作者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我们也可以利用诗人所创下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又优美又用词凝练,而且已经有含蓄悠远,能够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

古诗词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出特别深刻的感情。
古诗词的魅力就是能够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感情,能够沉浸在作者的情绪当中,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了解作者的情感。
我觉得古诗词最大的魅力就是古人利用简短的字句就能够表达内心非常丰富的情感,而且文字功底非常的扎实,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当然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在世界上流传也能够帮助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结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阐述为什么李白是唐诗创作中的“天才”?

李白的诗歌特色是汪洋恣肆,浪漫热情。

为什么是天才?因为天才是具有天分的意思,有天资,相对于其他平常人就要少付出一些努力。像他就讥笑杜甫为了写诗搞得自己鬼样子。而李白写诗往往是随性而至,一挥而就,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捻断数根须,可是他出来的诗歌却意象、境界比常人的高了不少。

做一件事情,能够事半功倍,我们就称之为天才。

李白在写诗这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虽然有,但是和杜甫等其他诗人比起来,就小得多了,但是成就不但高于杜甫,还远甩其他诗人好大一截距离——因此我们称他为诗歌领域的天才。

其实这和他的诗歌特色没什么关系,王维不也是写诗中的天才?诗风不一样,不代表他在诗词领域中的成就。

只有努力和成就不对等的时候,我们才说一个人没有天分,或者有天分。

而成就远高于努力的人,就是天才。

展开全部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杜甫一样,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我们读李白的诗歌,都会感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原因正是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写诗人夜宿在山村的一个老媪家,女主人尽管贫困,但仍然热情招待。这令诗人十分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挚的感情。
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他的诗有时宛若回旋的狂飙,喷谥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即使在这种诗中,也可以见到诗人的感情和形象。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关于这一点。《古风》第十九首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首诗写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是写什么呢?初看,似乎在写游仙的内容,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在写时事,是在写安禄山叛乱,在洛阳称帝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可是李白的写法不是对这件政治事件作如实的、细致的描写,他是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游仙的题材里,从高高的天上去俯视世界,通过游仙揭示了时局的变化。开头几句都是写游仙,他登上莲花山,飞升上天,从高高的天上往下看,看到洛阳一大群一大群的“胡兵”,即安禄山的军队。战争使很多人伤亡,“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那些豺狼都做了官了。李白不是写地上这个现实的政治事件,而是从天上这个角度,从游仙的角度去写。所以我说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了神话、幻境,用这种方式来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与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描写完全不同。杜甫是在地上采写人间的生活,来写现实的政治。李白的这首诗是从天上来观察,这是两个人很不相同的地方。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在其写景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如: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配侍御叔游洞庭》)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赠段七娘》)
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谁见过“巴陵无限酒”可以“醉杀洞庭秋”,但读者只觉得形象生动、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
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他的《秋浦歌》的第十五首:
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千丈”长了!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可是李白敢这样写:“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关于这句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例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的诗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是一种奇想。比如他有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到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怎么去的呢?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挂到咸阳树上。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这样的送别诗,读了以后真让人拍案叫绝。还有一首诗,题目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有这样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的愁心被大雁带走了。这当是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阳楼的时候,看到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他说:大雁把我的愁心也带走了。看到这样辽阔的景象,自己的忧愁也被大雁引带而去,消失了,故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傍晚的时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不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说山衔着一轮美好的月亮来了。给我送来了这样一轮美好的月亮。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题目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当然为朋友的降职而感到忧愁,就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诗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一个暮春的季节,杨花已经落尽了,子规鸟叫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听说你要降职到龙标,到龙标要越过五溪,我不能够送你去,我只能够把我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带走,陪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因为龙标在西南的偏远地区,月亮是从东边升起来,向西边落下去的,所以李白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愁心托明月捎走,让明月带着我的愁心陪伴你,一直到你贬官的龙标那个地方去。李白想象自己的心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者是随着狂风,或者是随着大雁,或者是随着明月。在这样天真的想象里,表现了深厚的感情。
李白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他有一首诗,题目叫做《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斛斯是他一个朋友的姓,是一个复姓),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时从青山上走下来,山月跟着我一块儿回来了。
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总觉得诗人还像个小孩一样。我们小时候,走路时,常感到月亮是在与人一道前行,常常有这种疑惑: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走呢?李白这诗的想象很天真,他保持了孩子的童心,同时也把山月人格化了,山月好像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从终南山下来。他还有一首诗,题目叫《月下独酌》,其中有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个人喝闷酒,总希望有人作伴,那么谁来跟他作伴呢? “举杯邀明月”,请明月来跟我作伴。不但有明月作伴,而且还请自己的身影也来作伴(甽月照着白己会在地上留下了身影)。这样,“举杯邀明月”,对影就成了三人。“三人”是指自己、明月和自己的身影。这也是把明月和身影都人格化了。还有一首诗叫做《待酒不至》,其中有这样一句:“山花向我笑。”这句诗简直就是白话。山花会笑吗?当然不会。但开放的山花就如人的笑脸,山花也被人格化了。在李白的笔下,大自然常常是具有生命的。我们再看他的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题为《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鸟,看到了云,可是时间一久,渐渐的”鸟飞尽”了,云也到什么地方自去消闲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剩下的只有敬亭山了。而这个敬亭山是既不会飞走,也不会去消闲,只有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坐,“相看两不厌”。“两不厌”,不仅敬亭山李白看不厌,对于李白,敬亭山也看不厌。人看山,山也看人;人爱山,山也爱人。这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我们曾经学习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果把李白的这一类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诗风是很不相同的。谢灵运只是客观描写刻画山水容貌姿态,不太见到诗人自己的性灵、性情。而李白则总是把大自然人格化、个性化,大自然是他的朋友。风格迥然不同。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清新、豪放。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两句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他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他的很有名的一首诗《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天来到了,妇女都在捣衣。捣衣做什么呢?是为了做衣服;为什么要做衣服呢?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寒冷了,而丈夫却远在边关。做成衣服以后,要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御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整个的长安城,在夜里,在月光之下,到处都听到妇女捣衣的声音。这种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秋风是不能把它吹尽的,暗示着捣衣妇女之多,也暗示着戍边的士兵之多。而且这捣衣声里传达出一种感情,即思念“玉关”的之情。“玉关”就是玉门关。唐朝时在玉门关驻扎有戍边的军队。捣衣妇女的丈夫正在玉门关驻扎着,要把寒衣送到那里去,所以在这捣衣声中总是流露着思念玉门关的感情 所以最后两句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什么时候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自己的丈夫能够回家呢?像这样的语言,的确是很清新的,很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雕琢和修饰。再如他的另外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用很简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前二句语带夸张,但纯然白话;后二句形容轻舟之快,亦明白如话。《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另外,李白决不使格律来束缚自己的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比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就打破了七言的格式。又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这简直就是散文的句子。又如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这首诗里,他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我替你捶碎黄鹤楼,你替我把这个鹦鹉洲掀倒。)这也是散文化的句子李白在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好像他已经忘记是在作诗了。李白还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比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他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别人都说横江好,我说横江不好 )“侬”是我的意思,在现代的吴语里,“侬”是第二人称“你”,但在南朝民歌和李白的这首诗里,“侬”是第一人称“我”。又比如:“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又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些诗都是运用了生动的口语,很富有民歌的风味。 李白诗歌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以及豪放飘逸的风格,在当时就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但受到同时代的贺知章、杜甫等诗人的盛赞,而且“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任华《杂言寄李白》),至贞元时其诗集已“家家有之”(刘全白《李君碣记》),在社会各界都享有盛誉。李白的诗对后代影响更为深远,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无不深受其影响,并对其推崇备至,如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李白诗的影响,从而使浪漫、豪放、俊爽的诗风得到不断地发扬。

为什么有人说李白只能活在唐诗里?

李白,唐朝诗人代表,有“诗仙”之称,是被后人敬仰的一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因为两个人的知识文学特别出众,在唐朝的诗坛上被赋予极高的名誉,并合称为“李杜”,可想而知,李白在唐诗方面的造诣极高。

李白爱喝酒,尤其爱喝酒之后作诗,又被戏称为“酒仙”,别人喝酒撒酒疯,可李白不同了喝酒之后,作诗的雅兴极高,他所为后人所称赞的大部分诗都是酒后的作品。李白想要当官,但他的仕途坎坷,而且他经常周游各个地方,我想这可能是他在排泻自己的心情,他常常喝酒之后写关于自己仕途不如意的诗句,后来的反响还是极高的,我认为他终日沉迷,让自己醉,现实生活不美好,只能靠写诗来寄托,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只能活在唐诗里的人。

一个终日醉生梦死的诗人,不能改变自己的仕途命运,只能靠写诗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我认为他一直在梦里,一直活在自己的诗中,只有他自己写的那些诗才可以排解自己,才可以让他开心,我觉得他是一个活在唐诗里的人。

反过来想想,他也没有那么不堪,他虽然想当官,可惜仕途不顺,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生命,他还去游山玩水,虽然无法得知他当时的感受,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他还是热爱生活的,即使他每日与酒水做伴。

在我看来,李白是一个活在唐诗里的人,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他虽然在诗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但是他还是一个好诗人,一个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因为李白一生写诗无数,在他的生命里除了诗貌似就没有了。
李白的诗都是浪漫主义,和他那时的朝代不符合,
主要是李白的诗非常出名,他也沉醉在创作中。
李白仕途一直不顺,大概在诗中才能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唐以后各朝代文人都写诗,为什么很多没法超越唐诗?

大唐帝国何以成为诗的帝国,千百年来无一个朝代能与之比肩,苍茫大地想就文这个论题作些探讨。唐以后各朝代文人都写诗,为什么很多没法超越唐诗?

唐朝是个诗的朝代,李唐帝国是个诗的帝国。谓予不信,仅以《全唐诗》所录作者出生为证。诗人包罗万象,有帝王(如李世民、李隆基),卿相(张九龄、上官仪、韩愈丶张说、李益),有文人雅士(如李白、孟浩然…),有农人樵夫(喻坦之、李咸用),有士卒商人(如黄巢世代盐商,后攻入长安,即皇帝位),有僧道乞丐(如无可和尚<贾岛堂弟>,灵一和尚、诗囊齐己和尚),还有“不让须眉'的巾帼上官婉儿,被刘长卿成为“女中诗豪'的李秀兰,乐妓薛涛…,一言以蔽之:诗人遍及三百六十行,难分巾帼与须眉!

唐人写诗已是一种需要

《毛诗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唐人写诗已到了无诗不能活的地步,“诗'与“人'是合一的!

得意时与诗相伴:“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一那是李世民在表达戎马倥偬,终成帝业的志得意满的帝王情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是孟郊年近五十高中进士时在描募自己神采飞扬的自得姿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李白受到玄宗恩诏后的狂态;失意时,唐人也有诗的情结:“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那是孟郊大半生不得意时发出的哀鸣,“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那是风流倜傥的孟浩然不敢学“太上之忘情也'所发的牢骚;“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那是诗仙李白壮志难酬,在荆棘丛生的人生旅途苦苦求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是诗仙用夸张的笔墨抒写内心的深广忧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在狱咏蝉》那是骆宾王一被武则天概叹为“宰相安得失此人!'的奇才在狱中托物寄兴',“文章由来重李唐,为何万里竟投荒?'那是柳宗元被放逐柳州时的“天问'!…

言志时更是与诗相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是李白自信、旷达、豪迈的人生宣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那是太白用大鹏一飞冲天的意象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那是贵为丞相的张九龄以竹自喻;“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一此诗句曾被朱熹手书于堂,并在上面题跋:“大丈夫处世,不可无此气象。'这是唐朝玄览在言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那是书写由盐商之子,落第书生到大齐皇帝传奇的黄巢在抒发冲天之志!

表达友情时,有诗为依托

表达友情之时,更是有诗作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那是“诗圣'在思念“诗仙';“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是李白在送别“忘年交'孟浩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流马行处。”那是岑参在目送“袍泽'武判官归京;“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那是孟浩然在《留别王维》;“何时共剪西窗烛,都话巴山夜雨时。'那是李商隐在预想与友人重逢的佳句;“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在与歌妓依依惜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是边塞诗派“高掌门'在送别琴师董大(董庭兰)…

唐朝繁荣的社会背景是后世无法超越的,经历的历史变革也是后人所不能体会的,真正能写出唐诗的是人见证过唐朝的兴盛与衰落的,唐朝开放自由的文化也给了后世诗人所不能感受的灵感。

1、唐朝诗歌有文化支持和人民基础

唐朝是属于诗歌的王朝,从皇帝到百姓,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这种文学形式是当时风靡整个王朝的题材,它不会受到制度的限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无论是赞扬还是讽刺都通过诗歌来表现,因此唐朝的诗歌是历史上内容最丰富,创作群体最广泛的。

2、唐诗的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唐朝,诗歌这种表达形式就是家常便饭一样普通,人们心情好写诗,心情低落也要写诗,人们将自己的命运和诗歌紧密相连,升官发财写诗,被贬迁徙也要写诗,它已经成文唐朝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中西交流使唐诗空前辉煌

唐朝是我国古代难得的自由开放的朝代,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诗的发展和繁盛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化内涵,它的高度自由使不同的文化都在唐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后世在闭关锁国和八股科举的压力打压下无法超越的。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点是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繁荣鼎盛时期发展的文化可以说是影响了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文学家,它的文化底蕴也许无法被超越,但文人墨客也不会停下创作的脚步,也终会有更好的作品登上历史舞台。

因为唐代的盛世造就了一批人才,他们的思想是古代人中最开放的,最个性的了
大多唐诗都已经是巅峰,已经很难超越,所以人们才会这样说
很多没法超越唐诗是因为唐朝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还有文化都是很有实力的,寄托感情浓烈。
本文标题: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自己写诗很好,甚是把自己的诗放在唐诗中让网友去找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796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问小爱同学洛神赋,然后他就会播放洛神赋的朗读,请问如何找到这个声音的出处,好想下载,特别好听。分享一下你在深夜写过的短文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