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诗人的诗不是自己写的 而是当后世才发现不是那位诗人写的

发布时间: 2022-06-22 11:00: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9

乾隆一生作了四万首诗,为什么乾隆没有被后人称为大诗人呢?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首诗,从数量上来说的确是碾压了很多的诗人。如果根据年...

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诗人的诗不是自己写的 而是当后世才发现不是那位诗人写的

乾隆一生作了四万首诗,为什么乾隆没有被后人称为大诗人呢?

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首诗,从数量上来说的确是碾压了很多的诗人。如果根据年岁来折算的话,有人曾经计算过从出生的那天开始一直到离世的那天,每天都要作诗1.3首。但是就算乾隆3岁就会作诗,那么压缩一下时间来算,可能一天也要作诗1.5首左右。

从数量上来说,的确是完胜。但是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作诗是一件需要酝酿的事情,这样张开就来,那么质量就没有办法保证了嘛!所以,乾隆皇帝虽然一生当中写了很多的诗,但是质量的确是很一般。

有人发现,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了没有收入一篇乾隆的诗。可能有些人会说,不对,那首《咏雪诗》不是收入了吗?这首诗的前三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的确是乾隆所写。但是最精髓的一句,飞入芦花皆不见 ,这句是才子纪晓岚填补的。

据说当时乾隆看到下雪的景象,触发了自己想要作诗的欲望,但是念完了前面三句,突然就卡住了。这个时候纪晓岚及时站出来为乾隆补上了第四句,不得不说才子果然是与众不同,这首诗因为第四句整个档次都被提高了。

除了这首比较出名的《咏雪诗》之外,乾隆还有不少诗句其实质量都很一般,不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篇篇都是经典。后人研究发现,其实乾隆写诗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像有写诗人只是写实,或者只是抒情。

乾隆的诗范围也算是比较广,再加上爱好写诗,所以经常看到什么景象就忍不住要作诗一首。在大殿上要写诗,出游的时候也要写诗,微服私访的时候更要写诗,但是写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打油诗罢了。

乾隆,在历史流传下来的,无非评价与管理国家有关,是一个很成功的皇帝。而写了四万首诗,未被称赞大诗人。根本原因是,乾隆写的诗质量不太行,没有被人们认可,也达不到比之诗人的程度。
不是写的诗多就叫诗人,虽然乾隆爱写诗,作的诗多,但水平有限,滥用虚词,毫无意象,没有经典流传下来,充其量就是打油诗,当不起诗人的称呼。
乾隆一生觉得自己文治武功样样都堪比前人。但是他写了那么多的诗,确实没有一首可以和李白,杜甫他们相提并论的,他的诗也最多就是一个打油诗而已。

中国历史上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写的好诗

30首rn就是不要像李白杜甫苏轼的rn谢谢!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作者: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山坡羊①潼关②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③潼关路。 望西都④,意踌躇(chú)⑤。 伤心秦汉经行处⑥, 宫阙⑦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冯延巳《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旧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谒 金 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③

天教懒慢带疏狂。④

曾批给露支风敕,⑤

累奏留云借月章。⑥

诗万首,

酒千觞,⑦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⑧

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美酒,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斗草阶前初见
穿针楼上曾逢
罗裙香露玉钗风
靓妆眉沁绿
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
行云终与谁同
酒醒长恨锦屏空
相寻梦里路
飞雨落花中

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
眼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细从今夜数
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
深情惟有君知
东溪春尽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
梅谢雪中枝

临江仙

淡水三年欢意
危弦几夜离情
晓霜红叶舞归程
客情今古道
秋梦短长亭

绿酒尊前清泪
阳关叠里离声
少陵诗思旧才名
云鸿相约处
烟雾九重城

临江仙

旖旎仙花解语
轻盈春柳能眠
玉楼深处绮窗前
梦回芳草夜
歌罢落梅天

沉水浓熏绣被
流霞浅酌金船
绿娇红小正堪怜
莫如云易散
须似月频圆

临江仙

长爱碧阑干影
芙蓉秋水开时
脸红凝露学娇啼
霞觞熏冷艳
云髻袅纤枝

烟雨依前时候
霜丛如旧芳菲
与谁同醉采香归
去年花下客
今似燕双飞

临江仙

东野亡来无丽句
于君去后少交亲
追思往事好沾巾
白头王建在
犹见咏诗人

学道深山空自老
留名千载不干身
酒筵歌席莫辞频
争如南陌上
占取一年春

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沈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蝶恋花

笑艳秋莲生绿浦
红脸青腰
旧识凌波女
照影弄妆娇欲语
西风岂是繁华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
才过斜阳
又是黄昏雨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蝶恋花

庭院碧苔红叶遍
金菊开时
已近重阳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
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
雁字来时
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
谁家芦管吹秋怨

蝶恋花

碧草池塘春又晚
小叶风娇
尚学娥妆浅
双燕来时还念远
珠帘绣户杨花满

绿柱频移弦易断
细看秦筝
正似人情短
一曲啼乌心绪乱
红颜暗与流年换

蝶恋花

碧玉高楼临水住
红杏开时
花底曾相遇
一曲阳春春已暮
晓莺声断朝云去

远水来从楼下路
过尽流波
未得鱼中素
月细风尖垂柳渡
梦魂长在分襟处

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红
日日香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恼乱层波横一寸
斜阳只与黄昏近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钅工〕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

守得莲开结伴游
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
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
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
争向朱颜不耐秋

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
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
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
莫向花笺费泪行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
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
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
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
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
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
争奈归期未可期

鹧鹧天

陌上蒙蒙残絮飞
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
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
倚楼人听欲沾衣
故园三度群花谢
曼倩天涯犹未归

鹧鸪天

当日佳期鹊误传
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
人在莺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
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
咫尺凉蟾亦未圆

鹧鸪天

手拈香笺忆小莲
欲将遗恨倩谁传
归来独卧逍遥夜
梦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难圆
只应花月似欢缘
秦筝算有心情在
试写离声入旧弦

生查子

金鞍美少年
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
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
寒食梨花谢
无处说相思
背面秋千下

生查子

关山梦魂长
鱼雁音尘少
两鬓可怜青
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
说与人人道
真个别离难
不似相逢好

生查子

坠雨已辞云
流水难归浦
遗恨几时休
心抵秋莲苦

忍泪不能歌
试托哀弦语
弦语愿相逢
知有相逢否

生查子

长恨涉江遥
移近溪头住
闲荡木兰舟
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
暗作廉纤雨
翠袖不胜寒
欲向荷花语

生查子

官身几日闲
世事何时足
君貌不长红
我鬓无重绿

榴花满盏香
金缕多情曲
且尽眼中欢
莫叹时光促

生查子

春从何处归
试向溪边问
岸柳弄娇黄
陇麦回青润

多情美少年
屈指芳菲近
谁寄岭头梅
来报江南信

南乡子

渌水带青潮
水上朱阑小渡桥
桥上女儿双笑靥
妖娆
倚着阑干弄柳条

月夜与花朝
减字偷声按玉箫
柳外行人回首处
迢迢
若比银河路更遥

南乡子

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
南飞
谩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
应迟
还是凉生玉枕时

南乡子

画鸭懒熏香
绣茵犹展旧鸳鸯
不似同衾愁易晓
空床
细剔银灯怨漏长

几夜月波凉
梦魂随月到兰房
残睡觉来人又远
难忘
便是无情也断肠

清平乐

留人不住
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
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
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

蕙心堪怨
也逐春风转
丹杏墙东当日见
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
可怜如梦难凭
都把旧时薄幸
只消今日无情

清平乐

幺弦写意
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
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
雨余淡月朦胧
一夜梦魂何处
那回杨叶楼中

清平乐

波纹碧皱
曲水清明后
折得疏梅香满袖
暗喜春红依旧

归来紫陌东头
金钗换酒消愁
柳影深深细路
花梢小小层楼

木兰花

秋千院落重帘暮
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
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
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
嘶过画桥东畔路

木兰花

初心已恨花期晚
别后相思长在眼
兰衾犹有旧时香
每到梦回珠泪满

多应不信人肠断
几夜夜寒谁共暖
欲将恩爱结来生
只恐来生缘又短

减字木兰花

长杨辇路
绿满当年携手处
试逐春风
重到宫花花树中

芳菲绕遍
今日不如前日健
酒罢凄凉
新恨犹添旧恨长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
浅情肯信相思否
还恐漫相思
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
月满窗前路
长到月来时
不眠犹待伊

菩萨蛮

来时杨柳东桥路
曲中暗有相期处
明月好因缘
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
画扇遮微雨
飞絮莫无情
闲花应笑人

玉楼春

东风又作无情计
艳粉娇红吹满地
碧楼帘影不遮愁
还似去年今日意

谁知错管春残事
到处登临曾费泪
此时金盏直须深
看尽落花能几醉

玉楼春

当年信道无情价
桃叶尊前论别夜
脸红心绪学梅妆
眉翠工夫如月画

来时醉倒旗亭下
知是阿谁扶上马
忆曾挑尽五更灯
不记临分多少话

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阮郎归

粉痕闲印玉尖纤
啼红傍晚奁
旧寒新暖尚相兼
梅疏待雪添

春冉冉,恨恹恹
章台对卷帘
个人鞭影弄凉蟾
楼前侧帽檐

阮郎归

来时红日弄窗纱
春红入睡霞
去时庭树欲栖鸦
香屏掩月斜

收翠羽,整妆华
青骊信又差
玉笙犹恋碧桃花
今宵未忆家

浣溪沙

家近旗亭酒易酤
花时长得醉工夫
伴人歌笑懒妆梳

户外绿杨春系马
床前红烛夜呼卢
相逢还解有情无

浣溪沙

午醉西桥夕未醒
雨花凄断不堪听
归时应减鬓边青

衣化客尘今古道
柳含春意短长亭
凤楼争见路旁情

六幺令

绿阴春尽
飞絮绕香阁
晚来翠眉宫样
巧把远山学
一寸狂心未说
已向横波觉
画帘遮匝
新翻曲妙
暗许闲人带偷〔扌舀〕

前度书多隐语
意浅愁难答
昨夜诗有回纹
韵险还慵押
都待笙歌散了
记取留时霎
不消红蜡
闲云归后
月在庭花旧阑角

六幺令

雪残风信
悠扬春消息
天涯倚楼新恨
杨柳几丝碧
还是南云雁少
锦字无端的
宝钗瑶席
彩弦声里
拚作尊前未归客

遥想疏梅此际
月底香英白
别后谁绕前溪
手拣繁枝摘
莫道伤高恨远
付与临风笛
尽堪愁寂
花时往事
更有多情个人忆

愁倚栏令

凭江阁
看烟鸿
恨春浓
还有当年闻笛泪
酒东风

时候草绿花红
斜阳外
远水溶溶
浑似阿莲双枕畔
画屏中

御街行

街南绿树春饶絮
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
树底人家朱户
北楼闲上
疏帘高卷
直见街南树

栏干倚尽犹慵去
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
曾傍绿阴深驻
落花犹在
香屏空掩
人面知何处

浪淘沙

小绿间长红
露蕊烟丛
花开花落昔年同
惟恨花前携手处
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
一笑难逢
已拚长在别离中
霜鬓知他从此去
几度春风

诉衷情

长因蕙草忆罗裙
绿腰沉水熏
阑干曲处人静
曾共倚黄昏

风有韵,月无痕
暗消魂
拟将幽恨
试写残花
寄与朝云

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
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春楼当日事
写向红窗夜月前
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
吴蚕到了缠绵
绿鬓能供多少恨
未肯无情比断弦
今年老去年

点绛唇

花信来时
恨无人似花依旧
又成春瘦
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
不与长相守
分飞后
泪痕和酒
占了双罗袖

点绛唇

妆席相逢
旋匀红泪歌金缕
意中曾许
欲共吹花去

长爱荷香
柳色殷桥路
留人住
淡烟微雨
好个双栖处

虞美人

闲敲玉镫隋堤路
一笑开朱户
素云凝澹月婵娟
门外鸭头春水、木兰船

吹花拾蕊嬉游惯
天与相逢晚
一声长笛倚楼时
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

虞美人

飞花自有牵情处
不向枝边坠
随风飘荡已堪愁
更伴东流流水、遇秦楼

楼中翠黛含春怨
闲倚阑干遍
自弹双泪惜春红
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忆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虞美人

玉箫吹遍烟花路
小谢经年去
更教谁画远山眉
又是陌头风细、恼人时

时光不解年年好
叶上秋声早
可怜蝴蝶易分飞
只有杏梁双燕、每来归

采桑子

秋千散后朦胧月
满院人闲
几处雕阑
一夜风吹杏粉残

昭阳殿里春衣就
金缕初干
莫信朝寒
明日花前试舞看

采桑子

高吟烂醉淮西月
诗酒相留
明日归舟
碧藕花中醉过秋

文姬赠别双团扇
自写银钩
散尽离愁
携得清风出画楼

采桑子

日高庭院杨花转
闲淡春风
昨夜匆匆
颦入遥山翠黛中

金盆水冷菱花净
满面残红
欲洗犹慵
弦上啼乌此夜同

采桑子

秋来更觉销魂苦
小字还稀
坐想行思
怎得相看似旧时

南楼把手凭肩处
风月应知
别后除非
梦里时时得见伊

采桑子

谁将一点凄凉意
送入低眉
书箔闲垂
多是今宵得睡迟

夜痕记尽窗间月
曾误心期
准拟相思
还是窗前记月时

采桑子

非花非雾前时见
满眼娇春
浅笑微颦
恨隔垂帘看未真

殷勤借问家何处
不在红尘
若是朝云
宜作今宵梦里人

采桑子

别来长忆西楼事
结遍兰襟
遗恨重寻
弦断相如绿绮琴

何时一枕逍遥夜
细话初心
若问如今
也似当时著意深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
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留春令

画屏天畔
梦回依约
十洲云水
手拈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
对江南千里
楼下分流水声中
有当日、凭高泪

碧牡丹

翠袖疏纨扇
凉叶催归燕
一夜西风
几度伤高怀远
细菊枝头
开嫩香还遍
月痕依旧庭院

事何限
怅望秋意晚
离人鬓花将换
静忆天涯路
比此情犹短
试约鸾笺
传素期良愿
南云应有新雁

梁州令

莫唱阳关曲
泪湿当年金缕
离歌自古最消魂
闻歌更在魂消处

南楼杨柳多情绪
不系行人住
人情却似飞絮
悠扬便逐春风去
  都是情诗!!!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唐代歌谣《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也有这个版本: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八、《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 王维 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 崔护 题都城南庄

  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三)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 杜牧 赠别(二首)

  H、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 李商隐 无题

  I、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 李商隐 无题

  J、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 李商隐 锦瑟

  K、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 金缕衣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北宋 欧阳修 生查子

  P、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北宋 苏轼 蝶恋花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清 黄增,集杭州俗语集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宋 晏殊 木兰花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眺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
  晏几道(1140-1112)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频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浣溪沙
  晏殊(991-1055)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冯延巳(903-960)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皆罗衣,画梁双燕归。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③

  天教懒慢带疏狂。④

  曾批给露支风敕,⑤

  累奏留云借月章。⑥
  诗万首,

  酒千觞,⑦

  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⑧

  且插梅花醉洛阳
  临江仙

  东野亡来无丽句
  于君去后少交亲
  追思往事好沾巾
  白头王建在
  犹见咏诗人

  学道深山空自老
  留名千载不干身
  酒筵歌席莫辞频
  争如南陌上
  占取一年春

  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沈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蝶恋花

  笑艳秋莲生绿浦
  红脸青腰
  旧识凌波女
  照影弄妆娇欲语
  西风岂是繁华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
  才过斜阳
  又是黄昏雨
  朝落暮开空自许
  竟无人解知心苦

  蝶恋花

  庭院碧苔红叶遍
  金菊开时
  已近重阳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
  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
  雁字来时
  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
  谁家芦管吹秋怨

  蝶恋花

  碧草池塘春又晚
  小叶风娇
  尚学娥妆浅
  双燕来时还念远
  珠帘绣户杨花满

  绿柱频移弦易断
  细看秦筝
  正似人情短
  一曲啼乌心绪乱
  红颜暗与流年换
唐礼仁
你翻开唐诗三百首,把作者名字比较熟的排出掉就行了

历史上最“懒”的诗人是谁?他写过最短的诗是什么?

历史上有没有懒到只写一两句诗的诗人?他最有名的诗是哪首?

史上最懒的诗人是苏麟,他一生只写了一首诗,这一首诗还只有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他也是北宋最幸运的诗人,凭借这两句马屁诗得到了范仲淹的慷慨提携。




北宋年间,范仲淹在杭州任职,对手下的人有不少提点,很多人都因此晋升,但他手下职员很多,不可能全员兼顾,其中就有这么一个叫苏麟的人,他在杭州县内做巡检,在外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得到提携,心里感觉挺不是滋味儿的,为什么大家都能得到提拔,而我不行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一瞅就是去争一个官职,面儿上过不去,不去吧,自己心里又不得劲儿,于是写了一首诗,含蓄地告诉了范大人,虽然我不在您边儿上鞍前马后,但也请不要忘了苏某人呀,于是就写了这么一首自荐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大人这么明白的人儿,一看可不就明白了吗?诶, 我怎么把他给忘了,这对苏巡检来说,也是挺不公平的呀,于是马上给上头写了一封他的推荐信,很快呢,苏麟就得到了提拔。








这首诗前前后后只有两句,于是被人们称为断句,一首吧还只有两句,求人吧,这也太惜墨如金了,真可以说苏麟是最懒的诗人了。但是这又有什么大碍呢?看来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不在多,两句就够。

我觉得这个最懒的诗人应该是杜甫,他写的诗歌题材非常多,但是真的是他只写过两首。
历史上最懒的诗人可能是张若虚吧,他只写了两首诗,字数和我们学的的诗差不多。
历史上最懒的诗人就是张若虚和杜甫,因为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写太多诗,主要是以诗歌为主。
是张若虚,他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成为了千古绝唱。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做过其他的诗了

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是一个不怎么出名的诗人写的,但是被误会成了是另外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写的,这是什么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我知道这一首,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仓央嘉措写得,其实是扎西拉姆多多写得。
佚名诗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由于考试时鉴赏古诗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所以急需中国古代诗人的主要事迹简介,比如说xx时间xxx改革失败或被贬等事情,又或者是xx当时处于南宋时期,盼望统一江山却无法实现等等。唐宋8大家是必不可少的啦,还要其他有名的诗人或词人也希望能够有,重点在唐宋两代。越全越好!

一、杜牧

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

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二、杜荀鹤

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

生平:

朱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年)第八名进士(《鉴诫录》)。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

天复三年(903年),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 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人称“杜荀鹤体”。

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杜荀鹤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南宋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就认为这是编造的故事,他先引用了《池阳集》中所说:“此事人罕知。

余过池州,尝有诗云:‘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杜荀鹤诗集),今悟樊川(杜牧之号)是父师。’

”接着周必大说了自己的态度:“是成何语,且必欲证实其事,是诚何心,污蔑樊川,已属不堪,于彦之尤不可忍,杨森嘉树曾引《太平杜氏宗谱》辨之,殊合鄙意。”

《池阳集》今已散佚不存,即便按照余嘉锡考证,有《池阳前记》为范致明所编,即便《池阳集》与《池阳前记》的作者是同一人,范致明也最起码是约二百年后、北宋末年的人物了。

而周必大还告诉我们,当时的《太平杜氏宗谱》也有较为可信的实录,证明杜牧出妾之说不可信。至于所谓杜牧的《示阿宣》诗:“一子呶呶夸相门,宣乎须记若而人。

长林管领闲风月,曾有佳儿属杜筠。”就更是明代《池州地志》才出现的无稽之谈。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 

杜荀鹤才华横溢,仕途坎柯,终未酬志,而在诗坛却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长于宫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客居他乡写的《秋日怀九华旧居》流露出弃官归隐九华的心情和身在异地恋乡之苦。在《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他脍炙人口的诗《春宫怨》,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段的高超。

然而杜荀鹤的诗的主要成就,还在于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的作品。《时世行》2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后,藩镇混战的年月里人民的痛苦生活。

这类诗篇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有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行世。

三、崔颢

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生平: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四、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 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五、贾岛

简介: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生平:

贾岛早年家境贫寒,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

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

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著有《长江集》。

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

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

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之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荀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牧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4、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5、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唐朝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年),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担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百度百科-杜甫

百度百科-白居易

百度百科-陆游

百度百科-高适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三吏、三别、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 (寒蝉凄切)、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 (东南形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自称庐陵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等。抒情、叙事散文,《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
王勃,唐代,人称“诗杰” ,《滕王阁序》
贺知章,唐代诗人,《咏柳》
王昌龄,唐代诗人,
刘长卿,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滁州西涧》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游子吟》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登幽州台歌》,被誉为“诗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长诗《秦妇吟》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三吏、三别、望岳、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清明二首、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夔州歌、赠花卿、兵车行、春望、春夜喜雨、登高、水槛遣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如《从军行》《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有《乐章集》。雨霖铃 (寒蝉凄切)、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 (东南形胜)、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醉花阴》(薄雾浓云消永昼)。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自称庐陵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等。抒情、叙事散文,《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著有《嘉佑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曾巩(1019-1083) 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属今江西),
王勃,唐代,人称“诗杰” ,《滕王阁序》
贺知章,唐代诗人,《咏柳》
王昌龄,唐代诗人,
刘长卿,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滁州西涧》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游子吟》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登幽州台歌》,被誉为“诗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长诗《秦妇吟》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李白701-762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诗人的诗不是自己写的 而是当后世才发现不是那位诗人写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787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学时候有一句诗的释义的 不要被事物表象迷惑 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一句诗是什么 求解如何理解:爱奥华的椭圆形之秋,这句诗呢(出自余光中的《季节的变位》一诗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