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需要做到新奇吗

发布时间: 2022-04-26 18: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5

求散文技巧!!求散文技巧,急!!!!!!!!!!!!!!!!!!!快!!!!!!!!!!!!!!!(一)精于立意,“凡文以意为主...

散文创作需要做到新奇吗

求散文技巧!!

求散文技巧,急!!!!!!!!!!!!!!!!!!!快!!!!!!!!!!!!!!!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 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设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 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 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 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 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 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 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 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 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
词语要优美,多用些修辞手法,让人看到好像一幅风景画。
形散而神不散
高考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的考查及其解答(1)

先看两道2005年的高考题目:
题一、(2005湖南阅读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题二、(全国卷Ⅱ语用题)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你填写下面的表格,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6分)
课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不超过5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题一个是阅读题,一个是语用题,但都是开放性的鉴赏题,赏析范围涉及作品的主旨及其表现、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可以看出鉴赏评价读物已经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对象,可以预计,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深入,鉴赏能力的考查必将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下面主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考察高考鉴赏题的涉及的表达技巧及答题思路。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一)比喻。固有的修辞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语言生动形象。
1.比喻句的理解。理解比喻句内涵的基本思路就是抓住喻体找本体。
例1、2005年全国卷Ⅲ第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原文】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点拨】“诺贝尔文学奖”在这里应该是一个喻体,找出这个喻体的本体,这句话的含义就清楚了。“假如”后面的句子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这一句话可以说成“张家界的大美如果翻译成人类的通用语言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可见,本体就是张家界风景的大美。
例2、2005年湖南卷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_____。
【原文】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土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答案】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点拨】首先要清楚这是一个比喻句,“兽穴”比喻自己的家,“老狮”比喻贝多芬自己,那么贝多芬为什么这样比喻自己呢?这正是题目要问的。结合上下文,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及贝多芬在世人中的形象,尤其是贝多芬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这句话后面的语言同这句话的关系,答案就清楚了。“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表现出世人对他的不理解,和他对世人打搅的不欢迎;“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表现出他对这次来访的友善态度,态度友善而用喻自贬,所以幽默。
2.比喻句的鉴赏。鉴赏比喻句一要注意比喻固有的修辞意义,如生动形象等;二要根据语境看它同上下文联系形成的修辞效果,如对比、讽刺等;三要看它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四要看它是否连续用喻,如果连续用喻,一般意在渲染强调,并在结构上与上下文形成照应铺垫等关系。
这四个思考点可以把比喻换成其他修辞格或者表现手法,同样成立,当然,具体的表达效果随修辞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不同,此后不再赘述,敬请留意。
例3、2004年全国卷Ⅲ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原文】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答案】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作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点拨】“喝酒”比喻什么先要搞清楚,“喝酒”在文中的三种状态——少喝、控制喝、酗酒比喻什么也要搞清楚,这是理解层面的。其次是好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是比喻固有的修辞作用,“讽刺意味”则因为文章是批评热衷于社会活动而写不出作品,导致艺术生命完结的文坛怪现状的。
例4、2005年江西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原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溪流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
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写星光、陨星的段落略)
【答案】使用多个比喻强调说明不可忽视我们途程上的每一瞬。与匆忙走路的人形成对比。形象、情感、哲理三者交融,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点拨】将题干中的词语放置原文相关句子中,可明确这些词语都是喻体。联系文章的题目“给匆忙走路的人”和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可知这些形象都是为了与匆忙走路的人的匆忙形成对比,劝其不要匆忙的。题目问“为什么”,应该是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层次的。
(二)比拟。固有修辞意义: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抒发强烈的情感。
1.理解比拟句。根据修辞特征,找出相关语句。
例1、2005年全国卷Ⅲ第17题第(2)小题:“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原文】(第三段)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四段)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答案】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点拨】作者用“灵性”修饰山野,“灵性”是写人和动物的词语,“灵性的山野”是定语加中心词形式的比喻或者比拟修辞格。根据提出的问题,答题时,在三、四段找到用人或动物比喻、比拟山野的句子即可。
2.比拟句的赏析。基本思考点有:一、比拟句表达的内容,二、比拟句固有的修辞意义,三、比拟句在表达主旨上起的作用。
例2、2005年天津卷第18题: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原文】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点拨】赏析比拟句一般要包括比拟句表达的内容、比拟句固有的修辞意义和运用比拟句表达的主旨。上面的答案就是这样拟定的。理解句意要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这时”一语可见,“把……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与上一句“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同义,都是表达心境的平和。
例3、2005年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原文】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点拨】题目要求“简要回答”,上面的答案确实不能再简要了,只剩了拟人固有的修辞意义,连运用这一修辞表达的情感都简要掉了。高考如果这样回答就可以得满分,算我们运气好。
(三)对比。固有的修辞意义:显现两种不同事物或情形彼此间的差异,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对比反映了作者赞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等的明确的思想倾向。
例1、2004年江苏卷第20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原文】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答案】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的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境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点拨】第一问要把握整体,放眼全文,整合文意作答。这里只是选了文中的两段,可以看出前三个方面的对比。第二问因为是针对整个文章运用的对比手法发问的,所以要结合文章主题,扣住固有的修辞意义作答。又因为是运用多方面的对比表达一个主旨,所以有“内涵更加丰富”的效果。
(四)反复。固有的修辞意义:⑴意在强调,以抒发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⑵借以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使语意连贯,并加强语言的节奏感;⑶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例1、2005年全国卷Ⅰ第15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原文】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点拨】这是间隔反复。文中两次使用了“我不信了春天”,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来概括它所要强化的内容,第一次出现是强化答案的第二点,第二次出现是强化答案的第三点,答案的第一点要从节选文字的前面去概括。文章的主题是突出“一日的春光”,先反复强化春天不来,春天远走的情形,就是为了引出这一主题,以突出春天带给人的快乐与生命活力,所以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个答案是围绕对比固有的修辞意义的第一、第三点思考的结果。
例2、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原文】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答案】①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文章主旨到强化作用。
【点拨】第一问:“便”是“就”的意思,本已给人时光流逝之感,这里用“便”反复以串联节气,中间不用点号,加上段尾的感叹“真真的怎么得了!”,作者强调时光飞逝之意图再清楚不过了。第二问:“自己那一份”“秋”“冬”“四季”“生活”是逐步扩大的,用“领取”反复以串联之强化了主旨,因为文章意在表达珍惜时间,拥有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的情感。
(五)引用。固有修辞意义:⑴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的说明问题;⑵引用谚语、歇后语、熟语等能使文章通俗,引用格言、名句、历史掌故等,能使文章典雅;⑶引用的内容能同上下文构成对比、映衬,铺垫、照应等关系。
2005年重庆第20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原文】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答案】(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点拨】回答“不××”这样的问题应采用正反比较法,即想想引用张潮的话与不引用张潮的话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区别,想清楚了,“为什么?”就回答出来了。怎样思考区别点?根据引用的固有修辞意义的三点说明逐点查找。当然,它的语境意义和语境修辞效果会视语境的不同而变化不尽,这就需要我们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六)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例1、2000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第21题:“第一自然段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原文】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答案】①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②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点拨】“杰作”是反语。“杰作”前有“刽子手”修饰,后面又说“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再联系“背景资料”提到的国民党云南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暴行,第一问的答案不难做出。第二问知道这一反语属于正话反说,答案也不难做出。
<散文写作技巧>

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 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 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 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 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 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 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 “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 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 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 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 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人散文模式【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
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
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还有助于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在散文创作及其它样式的文艺创作中,联想有着增强作品艺术魅力的功效。
散文家的灵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迁思妙得,得自长期积累。积累愈厚,愈发敏感。散文不是贵在触发吗?由此及彼是触发,对于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既是触发,也是联想。 深厚的积累,有助于触发的深化。要将“诗魂”变为诗,要从触发达到构思,还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要将许多旧经验溶化、抽象、加以重新组织,假若没有一定生活积累做凭依,想象、联想的翅膀则是飞不起来的。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 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 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 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 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由火想到热)。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 联想,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是此时此地的观察,与彼时彼地观察的融会贯通。没有这种融会贯通,便没有感受的加深、思想的升华、诗意的结晶。如果说,精细的观察,为作者采集了丰富的矿石,那活跃的联想,则是对这些矿石的冶炼和加工。 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稍上徘徊,而不能象大鹏那样展翅万里,海阔天空自由飞翔。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文采,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如堆砌词藻,就象爱美而又不善于打扮的女人一样,以为涂脂抹粉,越浓越好,花花绿绿,越艳越好,其实俗不可耐,令人见了皱眉。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步态和语气。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较宽泛的文体定义是认为文体只有四类: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基础等级

一、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 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 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 ,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 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发展等级

一、 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 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1.形散而神不散
2.背一点华丽的词藻,有空就用
3.写不下去就另起一段,另起的一段最好再扣一次主题
4.最优美的句子可反复使用,增强韵味
5.句子多间隔(比如:"我想我还是爱他的",这句应该写成:“我想,我还是爱他的”并且写在段落的结尾)
6 当写到没什么好写的时候,心中就先勾勒一幅美丽的景色,然后在文中描述出来

最后,忠告阁下,对于任何类型的文章,文采皆可速成,气质绝无捷径。

背诵技巧,可使词藻华丽,口齿噙香,占足应试教育的便宜

然而理性思考,精读深品,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生的文人气质,虽然可能不被应试教育所认同,考试落榜,却可以真正做你自己,获得一种大尺度的个人素质,而不是小尺度的考试分数。

个人意见,望海涵。

想要写好散文应该从哪几方面下手呢?

散文,是一种最适合于书写作者主观感受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自我”的、“个性”的文学.所谓“文如其人”,即一篇文章里所折射给读者的亮点正是作者的情操和灵魂.
散文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几种.“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鲁迅《怎么写》)只要内心有话要说,几乎每个人都能写作.散文并无一定的规格和限制,不像小说有对话,有人物的描写,有故事的情节;不像戏剧需要制造冲突以表现其张力,更需要透过第三者的表演来呈现;也不像诗歌讲究音调与韵脚,讲究意象化.散文基本上不在乎这些框框,游记、书信,日记也是一种散文的方式,论文、艺术小品都可以涵盖在内.
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呢?作为一个作者,得有一些必备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兴趣,第二个条件也是兴趣,第三个条件还是兴趣.
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名家名篇,那些堪称得上“美”的散文直接渗透着作者的情趣、灵魂.
其次,就是要有丰富的感情以及对人生的阅历.写散文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了深刻的感触,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感情,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就会产生一分同理心,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潮汐起落、阴晴圆缺……都成了抒发感怀的课题,更有“事实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关心,就会观察,要尽可能做到无微不至,明察秋毫.一颗敏锐的心,能够听到别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感受到社会的脉动,然后抽丝剥茧地探讨其根由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其三,写出具有自我风格散文的重要修养,是我心写我口,而绝不能随波逐流.具体而言,需切切注意五点:①写真人真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②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一般不强求完整的情节.③自由多样,形散神不散.④言简意深,短小精悍.⑤语言精练优美,朴素自然.
【学生例文】

在我的小房间里,有一扇朝着东方的窗户.我不轻易关上那扇窗.在夏天,总会有小蝴蝶或是“小灯笼”来拜访.
早起,我喜欢在窗前静静等待阳光与温暖降临,等待那因太多人关注而羞红的脸.太阳一点一点探出头,用她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还有我们身边可爱的生命.我喜欢躺在床上,看那一幅会变化的风景画.
太阳光也爱进来坐坐,投下两三束斜斜的光,整个房间都亮堂堂、暖洋洋的.看着窗外,我总会很夸张地大口呼吸,呼吸一丝丝纯净的空气.
傍晚写完作业后,我也喜欢靠在窗上,看太阳一点一点滑下山头,看太阳只留下余晖时,玫瑰色、白色、橙色的云海,以及在晚霞映衬下变成玫红色的树木.天空的颜色一点点变暗,由浅蓝变成深蓝,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蓝色颜料与墨的混合色.那是一幅怎样奇丽而壮观的画啊!
即使在雨天,我也只会将纱窗微闭,只身站在窗下,就像一棵小苗一样,享受着细细的雨丝飘落身上的感觉.
【修改建议】
散文只有表达了作者对一定生活事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才能有动人的力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注意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应有的追求.这篇三四百字的《窗》,显然抒情而不强烈,是因为必要的描写尚欠细腻吧.
无论描写或叙述,不管抒情或议论,都可以不拘成法.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可以道古论今,谈天说地,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可以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追求,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联想力求丰富,运笔务必如风.《窗》中如果着意于“风景画”的再现,表现手法愈巧,语言形式愈活,便会愈有艺术感染力.
散文中的“我”无疑是作者自己,散文是写的真人真事,那么也就应该把把真实的感情写进去,也不妨进行人物景物心理描写煽情.好散文的关键是要抒情,要表达情怀和境界,表达人性的真善美,表达个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可以尝试后文升华这份情感,进一步突出主题.
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现归纳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石洞雨景"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早行"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记》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场",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风景谈》中"桃林即景"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还有《风景谈》"沙漠驼铃"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升格作文】

张 竹
在我的小房间里,有一扇朝着东方的窗户.虽然,我不喜欢有人窥视、闯入我的房间,但我从不拒绝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还有那些小生灵――所以我不轻易关上那扇窗.在夏天,总会有小蝴蝶或是“小灯笼”来拜访.
早起,我喜欢在窗前静静等待阳光与温暖降临,等待那因太多人关注而羞红的脸.太阳一点一点探出头,用她温和的目光注视着大地,注视着我们还有我们身边可爱的生命.我喜欢躺在床上,看那一幅会变化的风景画.
深蓝色的背景,依稀可见的树林轮廓,还有起风时微颤的树梢.背景渐渐亮了起来,最后变成了桔红,把那一簇树叶都染红了.当背景变成水彩般的本色――天蓝色时,树木已显得很清楚了,那形态各异、沾着星星泪珠的树叶也异常清晰.此时的太阳光也爱进来坐坐,投下两三束斜斜的光,整个房间都亮堂堂、暖洋洋的.看着窗外,我总会很夸张地大口呼吸,呼吸一丝丝纯净的空气.
傍晚写完作业后,我也喜欢靠在窗上,看太阳一点一点滑下山头,看太阳只留下余晖时,玫瑰色、白色、橙色的云海,以及在晚霞映衬下变成玫红色的树木.天空的颜色一点点变暗,由浅蓝变成深蓝,以至于看起来像是蓝色颜料与墨的混合色.那是一幅怎样奇丽而壮观的画啊!我从不在房间里挂上什么装饰品,因为对我而言,那扇窗就是一幅无价的名画. (文章阅读网http://www.jingdianwenji.com/shishicai/) 即使在雨天,我也只会将纱窗微闭,只身站在窗下,就像一棵小苗一样,享受着细细的雨丝飘落身上的感觉.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间房,都有着一扇窗,一扇心窗,为什么不打开它,透透空气,靠在窗上,聆听别处传来的声音,欢迎阳光与微风呢?
打开你房间的窗,也打开你的心窗吧!
【点评】细腻的笔触,将窗外的风景描绘得多姿多彩;字里行间,充分反映出小作者过人的感受力.结尾联想自然,过渡得天衣无缝.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
在编导专业考试中,笔试部分一般会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散文写作。可以说散文写作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考生录取的成绩。希望编导专业的应届考生能拿出一些耐心仔细的把它读完,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散文的文体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散文的写作要点

一、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二、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四、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散文写作方法?

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 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形散神聚是一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写散文要能散得开。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海阔天空,自由挥洒,古今中外,上下四方的事物都可以写,要想做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但散文又忌“散”,就是说,不管写了什么,笔锋怎样驰骋,都要紧扣文章中心,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展开,做到散而不乱,形散神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联想与想象就必须合理、到位。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问世以来,颇多争议。如写作缘由让读者把握不定,主题思想让读者争论不休,最主要的是摹景状物让后世望尘莫及、望洋兴叹。《荷》中的摹景状物可分虚景和实景,实景主要体现在课文的三、四两段,一写月光下的荷塘,二写荷塘上空的月亮;虚景主要体现在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和描写之中。摹景状物为什么这样精彩,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作者把联想和想象这种文学创作手段发挥到了极至。
  《荷》创作于1927年7月,作者住在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西院,他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原是一个普通的荷花池,据说原来不过是一塘死水,周围长着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荷塘中央有个小岛,岛上杂草丛生,荆棘遍地,有“荒岛”之称。但就这样一个荒僻的荷塘,在作者的笔下,却优美如画,充满诗意,令人神往。什么原因?一言以蔽之,是联想和想象使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的统一起来了。试想一下,当作者站在极为普通的荷塘前,不对平常之景在合理联想与想象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能让后世叹为观止吗!
  当作者写完眼前的荷塘实景之后,并未写归途,而是继续着眼前感情的抒发,于是思接千载,开始了更为精彩的虚景的描写,那就是人们读时能产生无限美好想象的《采莲赋》和《西洲曲》。《西洲曲》描写的是青年男女相悦的爱情故事,《采莲赋》讲的是少妇思夫的故事,两个古代故事不仅表达作者对青春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把散文的意境美推向高潮。上文的实景与这里的虚景既有景物的单纯链接,即荷塘荷叶荷花的描写,又有景物描写之上的人物描写,可谓更加具体地表现了情景兼备的艺术境界。假如没有这种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既不能彻底地渲泄作者夜游荷塘的复杂心情,也会使作品描写的意境单一,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
  类似《荷》中运用合理联想与想象进行构思的文章很多,著名散文家秦牧的抒情散文《土地》即可作为有力的旁证。
  《土地》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收往缰绳,缓步回到灿烂的现实中来。”这段话显示了作家使用联想与想象这一创作手段。这篇文章从新时代的人们讴歌朝阳、松柏等事物写起,引出了对土地的丰富联想,古今中外,神话民谣,看似信笔写来,但实际上则始终围绕土地这个中心,并沿着“珍爱土地——保卫土地——建设土地——创造未来”这样一个思路来安排。比如,写珍爱土地共写了四件事:一幕怪剧、封疆仪式、投降仪式和“乡井土”,前三件事写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态度,第四件写劳动人民对土地的态度,从反正两个方面表现了土地的宝贵,四件事紧紧围绕着一个思想展开。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联想与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当时作用于自己感觉器官的事物,不仅能回忆起当时不在眼前而过去却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的事物的新形象,或者根据别人的描述构成相应事物的形象。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一切文学艺术的创造,都离不开联想与想象。作为文学四大块之一的散文也应如此,作家可凭借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去超越时间空间,把渴求、赞美的理想世界跟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而不受实际生活的拘囿,从而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散文的艺术风格包括哪些?

给点概念性的东西,要详细!!
艺术风格
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充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它有时指某一艺术作品的风格,有时指一系列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总的格调。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艺术家风格并非抽象、空洞的存在,而要具体落实到艺术作品上;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直接根源于艺术家的风格。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艺术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社会主义的艺术,提倡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鼓励艺术家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 当然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这是由于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受到共同的影响有着比较接近的审美趋向。比如汉代大多崇尚简洁浑厚的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流行装饰味极强的洛可可风格等
刚健,如贾谊的《过秦论》“雄直之气,汪洋如万顷陂(湖塘),一泻而下,莫之能御,此所谓阳刚之文”。(《评点古文法》)
柔婉,如乐毅《报燕王书》,它的表达方式比较婉转,不直接说出,这与各人的地位和说话的态度有关。
平正,讲得符合实际,不新奇,又是一般人没有讲过的。如《国语》中《王孙圉论楚宝》。
奇特。即奇特诡异,如《庄子》的比喻和寓言设想奇诡,用意曲折,富于想象,这就使他的散文呈现一种奇诡色彩。
峻峭,文章不平铺直叙,而是奇峰迭起,如王安石《书李文公集后》。
超逸,“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言言尘外”。(毛庆蕃《古文学余》)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此外,还有明快、绮丽、细密、疏密、繁丰、简劲、诙谐等。
无法定论!

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特点

如题
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早晨的太阳》序)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 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冰心的《樱花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 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 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怎样写好散文》)我 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熟能生巧。
散而不乱 形式灵活 有人说,诗歌的特点是在“诗”字上,杂文的特点是在“杂”字上,散文的特点是在“散”字上,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散文的“散”,除包含无音韵、格律限制的“散”体语言(此乃散文与诗歌的区别)这层意思外,主要指的是小说、戏剧的写法方面的“散”。就表达方式说,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灵活运用。如记叙型散文,虽以记叙为主,作者作者却能随时站出来抒情或议论,有的可以抒情成分多一些,近乎抒情散文;抒情散文虽以抒情为主,却都离不了叙述和描写,有的又和议论相结合。就结构说,散文要散得开,它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可以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所以,鲁迅先生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鲁迅全集》第10卷154页)。这写法的“散”,是散文的特点和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于更好的表现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而不乱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这篇散文最后把散开去的插叙收拢到中心线索上来了。主题,像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把所有片段材料组织成一束整体。而且从头到尾都是围绕中心,紧扣题目,又是它散而不乱的原因。 3、长于抒情,语言优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因为:(1)它形式灵活,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运用抒情方式。(2)它一般都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作者的叙写中,我们能直接听到作者的声音,感受到他的脉搏的跳动。这两点,除诗歌以外其他体裁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散文虽有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之分,其实,二者并无绝对的界限。抒情散文固然应有真挚的浓厚的感情,记叙也不能没有作者的感情激荡,不同的只是前者较多直接抒情,后者大都寓情于叙述或描写之中。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的结尾是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这是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运用得恰当,能起到动人心弦的作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扬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间接抒情的手段很多,如选用最含情的典型材料,与细节;恰当的安排语言,从语言的节奏里传达感情等等。这里要简要讲讲“托物言志”的问题。 托物言志或寄情于景,作为间接抒写感情的艺术手法,在诗歌和散文里经常为作者所采用的(在多数情况下,它也常常要辅之以直接抒情)。《白杨礼赞》里的白杨,就是有所托物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那月色映照下荷塘幽美而又有些阴冷、寂寞的景色,恰恰就是他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寻求不到出路的抑郁心情的写照。用这种手法来抒情,蕴涵深厚,更富有诗意,耐人寻味。 在运用这一手法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写“物”必须“形”真“神”似,“物”与“志”、与“所寄托”之间必须有某些相似或联系处。《白杨礼赞》里所写的白杨,其外形的质朴、参天耸立以及不畏严寒等,不正是它的形象吗?这形象,可以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联想,从而看到它与正在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我国北方农民的某些明显相似之处。
一篇文章要想感动他人 那必须得先能感动自己 散文作为许多文体中的一种 当然也不例外!作为散文 其主要风格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取材一般源自于现实生活 因而在情感方面具备一定的真实性 而正是这种朴实情感的真诚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很多散文名作都是采用由点入面的方式 由生活中的某些场景 某些事物 然后引发出情感的升华 .....所以在写散文时要注意:一 取材要真实 二 切入点要对 三 要有情感的升华 四 紧扣题意 要做到神不散 五 多用修辞手法 如比喻 排比....
散文最独特的是形散神不散。最主要的是感情真挚
 较宽泛的文体定义是认为文体只有四类: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悟。    基础等级
  一、 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得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如河北省中考优秀作文《点滴真情令我感动》一文,就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抒发自己从中受到的感动。写这样的文章,事件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就在于充沛的感情。再如徐州市中考作文《获取青春的梦》,通篇讴歌青春的美好,激情涌动。文章总是以情动人,散文就更是如此。
  二、 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如《人类,止步吧!》一文。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对《天净沙·秋思》一词的全新诠释上。分为三个小标题:1、枯藤+才能树+昏鸦=优质的木材;2、小桥+流水+人家=人类的日用品;3、古道+西风+瘦马=桌上的美食。这一巧妙的构思,把散文的灵动、形散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对于环境的问题不是什么独特的发现,可是作者不是简单地申明要保护环境,而是把目光定格在“人们在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后果”,提醒人们应该反省。
   三、 形散神聚
  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我们还以《人类,止步吧!》为例。
  全文分为三部分 ,引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本与本文主旨毫无关系,但经过作者巧妙的联想,它双完全和本文要表达的中心契合了。它所引用的材料也是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场景。这种形式很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旨:保护环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四、 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
   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作者的感悟就很容易让读者感同身受了。    发展等级
  一、 入笔精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体现出大的主题。《点滴真情令我感动》就是这样一篇佳作。它的着眼点都有是我们生活经常遇到的小事,但对一个有心人来说,它们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二、 夹叙夹议,感情真实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就得采用夹叙夹议定书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如《百合花的笑容》等文章,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实,浑然天成。
本文标题: 散文创作需要做到新奇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711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下一句是什么这是我半夜突然想到的一句诗,有没有专业人士点评一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