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高适的诗

发布时间: 2022-04-09 14:01: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3

古人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古人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

怎么评价高适的诗

古人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

古人如何评价高适的《燕歌行》?
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评选》)
方东树:“汉家”四句起,“揪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昭昧詹言》)
沈德潜:七言古诗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一格论。(《唐诗别裁集》)
吴乔:《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土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将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以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围炉诗话》)。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诗《塞上听吹笛》楷书全文,应该怎么赏析呢?

这首诗是听了羌笛的《梅花落》曲子后写的。这首诗写的是堡垒上的风景和士兵的生活。在胡人居住的地方,雪已经散去,草原上又可以放马了。士兵们从马背上回来了。天色已晚,月光照耀着天空。此刻,不知是谁,突然在驻军(城头上用于观察敌情的堡垒或塔楼)中吹起了羌笛。曲子是《梅花落》。正如听到 "折柳 "想到柳树,听到 "梅花落",自然想到梅花,故乡的梅花。

俱乐部落在哪里?用问句来隐约表达听歌的感觉,并突出下句。湖田没有梅花,但在这个时间和地点,想象中的梅花飘落,应该是一夜之间,被北风吹落,散落满关山吧。你可以听到遍地的飞絮,而你可以看到一夜之间吹满关山的花。这种现实的听觉和想象的视觉的协同和交织,使边疆特定环境下的壮丽荒凉的景色更加突出,这与思乡心切的情怀是非常一致的。这种在诗中突出所要表达的景象的自答,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也是诗人常用的表达手段之一。


高石的诗有一种旺盛的感觉,充满了边缘化的感情。这与他在边疆的生活和保家卫国的思想有关。但这首诗显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关于边疆生活的诗不太一样。

这首诗写在墙头上,却先是展示了冰雪覆盖的辽阔胡天,然后在月亮和戍楼之间透露出羌笛之声,在大漠和故乡春景的鲜明对比中透露出思乡之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略显不悲不喜,却随着夜风弥漫了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丽景观现实地体现了巨大的内在彰显和艺术包容。


王中在《内参》中说,诗中的数字可以分为 "实数 "和 "虚数"。现代学者进一步说,诗中的色字也可分为 "实色 "和 "虚色"。高适这首诗中的景物,可以分为 "虚景 "和 "实景"。他以明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边塞外春景图,使这首诗具有一种田园风味。

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好,同时书写的也非常的漂亮,是利用楷书书写的,然后也体现出了塞上的一种别样的风景,让人非常的敬佩,有一种特别辽阔的感觉。
高适是知名的边塞诗人,这首诗也是著名的边塞诗。这首诗讲述了塞外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矢志报国的理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乡之情,也描述了塞外壮丽的景象,给人以一种别样的风情,表达诗人报国的理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中明月和梅花,虚实搭配和谐,营造出了美妙的意境。

如何鉴赏高适的《别董大》?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全诗】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鉴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本文标题: 怎么评价高适的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699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00后诗人黑辞分享自己的随笔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