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语言表达与作者的心理性格情感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啊,认知言语学或者认知心理学算吗

发布时间: 2021-10-15 01:03: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104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

研究语言表达与作者的心理性格情感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啊,认知言语学或者认知心理学算吗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ErikOlsson与Clark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

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o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验。

专家深入研究: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

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3、意识。意识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

扩展资料

心理学应用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心理学、健康等发生关联。

2、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泛,几乎涵盖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

3、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是可以对某一心里的研究比较深入科学。

扩展资料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了20世纪中期,心理学才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的。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我们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心理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1 认识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
2 情感过程
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
3 意志过程
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
2.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 心理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1.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还有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即注意。
2.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情绪时比较短暂的激动状态,而情感则是比较持久的心理状态。
3. 人类为了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则构成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
二. 个性心理包括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1.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它是人的个性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特点。
今天主要概括了一下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哪些,后面几天我会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有哪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

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研究和结论,那么当心理语言学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了语言学研究之中后,有没有一些有趣或者有价值的研究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

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

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21)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

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

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

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

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方式则是用的Loss-frame)

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

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

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

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

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

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心理学(https://www.applysquare.com/fos-cn/psychology/)这门实证科学是如何和语言学扯上关系的。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学的学生就是学各种语言的。但是实际上,既然都已经自成一门学问了,那么必然就是要做研究了,简单点来说,语言学狭义上就是研究人类语言的一个学科。但是接下来,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语言学和语言有关,那就是纯文科的东西啦。这就又是一个典型的刻板印象了。在语言学这门学科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的是诸如话语分析、画句法树分析成分这种定性研究;但是前面也有说到,狭义上,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但是广义上呢?语言学还要去研究人类是怎么学会语言的,也要研究人类在说出某些特定语言的时候大脑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还有研究某些人是怎么失去了语言这个能力的......以上列举的这些研究分别对应到目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便包括了语言(二语)习得研究、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等。

心理、认知、神经?是不是听起来画风突变了?没错,属于我们语言学狗的bigger时间到了。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让心理学、神经认知科学得以将实证科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从目前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双语机制、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等方面。虽然在形式语言学、生成语法学派眼里,与心理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以UCB的George Lakoff为代表,对这位乔老爷的死对头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和《别想那只大象》)基本就是跳大神搞忽悠的;也虽然现在心理语言学的很多研究其实是心理系的人做出来的,但是!按照我院院宝老刘的说法,心理语言学虽然还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是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还是给语言学增添了科学性的色彩滴~

好了,背景知识介绍到这里,往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可能会觉得有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吧。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2021) 这篇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几个学者做的关于双语、语码转换和外语学习对于人们作出决定时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那么,大家觉得在用一门我们没有那么熟悉的外语进行思考和作出决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吗?是更容易冲动,还是更加深思熟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B. Keysar等人通过三大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们提出了两种情况的假设:

1. 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对这门语言的不熟练,可能会增加认知上的负担,从而让我们更依赖于直觉上和情感上的加工,因此外语的使用便会使我们的决策偏差加重;

2.使用外语做决定时,由于外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距离机制”,使我们不会轻易地启动直觉系统,而是倾向于更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让人们更依赖于一种系统的加工方法,也就降低了决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针对假设进行的实验了。

实验的被试人员方面,挑选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了某门外语学习的人(为了控制条件,这些人的母语相同,所学习的外语也都相同,且被试的父母都不是这门外语的本族语者);被试还进行了前测,用来确保他们对实验中涉及的外语掌握达到实验所需要的程度;

实验材料方面,使用的文本原始材料都是英语,然后被翻译成目标外语,之后再翻译回英语,以便确保可比性。此外,作者还请了双语本族语者对文本材料进行了鉴定,确保翻译的材料意义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第一组实验(测试的是frame-risk的决策偏差效应):作者先找来一群英语为母语,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然后让他们回答一道关于“亚洲疾病”的决策题。(注意!!!这里题目的第一种表述用的是Gain-frame,也就是说会让人们觉得作出的决策是让人们可以“获救”;第二种表述方式则是用的Loss-frame)

接着,作者又分别找来一群以英语为外语,韩语为母语的大学生,以及一群在法国巴黎学习的英语母语者,让他们回答类似的题目,只不过这一次题目的主题从挽救生命变成了扭转失业局面。

在这组实验中,被试人员被随机安排使用母语或者外语进行回答Gain-frame或Loss-frame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Medicine A,还是Medicine B,最终的收效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A给出了一种确定数字的结果,B则用了概率的表述 :)

三小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使用母语作答Gain-frame时,会倾向于选择有确定结论的Medicine A,而作答Loss-frame时,由于表述词从“saved”换成了 “die”,被试因此受到“框架”思维的影响,选择Medicine A的人大大减少。相反,当被试使用外语做出选择时,这种gain-loss的不平衡现象,即决策偏差情况得到了大大改善。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得出结论说,使用外语做决定确实就能降低我们的决策偏差了呢?作者告诉我们:不是!

作者提出了另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被试根本就没管材料是母语还是外语,只是随意地在确定事件和概率事件里做了个决定呢?

基于这个假设,作者又做了一组控制实验:

这次的被试是一群以西班牙语为外语,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大学生。题目材料依旧是以改善失业问题为背景,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Gain-frame的情况下时,确定选项A的数字比之前变少了。(也就是A和B两个选项的最终收效不一样了)

最终得出的结果,还是与前面的实验一致:在使用外语作答时,被试的决策偏误被大大减轻了;同时也表明,这一结果是不受被试所使用的母语或外语种类的影响的~

第二组实验,作者们又针对“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在这里,作者假设人们使用不同语言(母语或外语)进行赌注时,“损失规避”的现象会不会发生改变?

在这组实验里,被试(母语为韩语,英语为外语)被给出的都是概率相等的bets,只不过有一半拥有更高的赌注(输掉119,000或者赢得170,000);另一半则赌注低得多(输掉200或者赢得500),这里的金额都是虚拟的假设。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金额涉及较大时,会选择损失规避,而在涉及金额较少时,则不会有这种表现。而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外语做选择时,被试的这种“损失规避”行为被减少了。

第三组实验中,作者将赌注由虚拟的金额换成了被试自己的钱,使用的语言也进行了改变。最终得出的结果,同样地,在使用外语进行选择时,被试进行“损失规避”的行为减少了。

好了,通过上面这三大组一共六个实验,作者最终得出了结论:使用外语会增加人们的情感距离和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负担,因而才会使得第一组实验中的framing效应被减轻,而使得后两组实验中的loss-aversion现象也被减弱了。

那么,作者做了这一堆实验又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是有的~

比如说,经常使用外语进行日常决策的人(例如进行储蓄、投资理财等等决定时),他们可能会比用母语进行选择的人更少出现偏差,因为他们那种相对短视的损失规避行为被减轻了(所以啊!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论每天开口说外语的重要性啊!)

———————————————————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我觉得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啦,类似的研究还有一些,也有另外一些关于认知隐喻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参考文献:Keysar B, Hayakawa S L, An S G.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1, 23(6): 661-66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联系作者以获得授权,引用需注明出处。
作者ID:徐老鬼
此文内容来自:申请方社区/经验分享https://www.applysquare.com/cn/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包含哪些?

一、知觉:注意、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空想性错视、视错觉、Apophenia、多稳态知觉、模式识别 (心理学)、时间知觉、错视、心理物理学。

二、记忆:消息处理理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中期记忆、长期记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间隔重复、目击者记忆、虚假记忆、源监控错误、闪光灯记忆。

三、知识表示:表象、认知地图、双码理论、媒体心理学、数字认知、命题表征。

四、语言:语言学、语音学、音位学、语法、语言习得、转换-生成文法、乔姆斯基谱系、普遍文法、语言相对论、心语假说、大脑中的语言处理。

五、思考:解决问题、逻辑、决策、选择、概念形成、推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英语:Cognitive psychology)是对诸如注意力、语言使用、记忆、感知、问题解决、创造力和思考等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从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见认知革命)。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

扩展资料:

研究对象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扩展资料:

研究特点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而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的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认知发展;
第二,语言;
第三,表象;
第四,知识变征。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一般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总结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的问题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则是应用心理学的内容。

广义上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和计算机模拟法。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1、描述心理事实。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2、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3、预测和控制。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扩展资料:

心理学研究是指研究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研究。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有三种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就是有关人的本性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

类别:

1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2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3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4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5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学研究

  总的来说: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实践服务。由此可以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两方面。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心理学的理论任务首先是通过对自己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和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果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与充实的作用。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论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之具体化。心理学揭示了客观现实对人的主观精神或心理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心理与脑的关系、心理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还说明了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是如何产生,它们又是怎样实现对行为的调节等等,这些方面积累起来的科学事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利的科学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辩证唯物论,批驳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谬论。正如列宁所说:“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有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能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还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战胜宗教、迷信和各种唯心主义的宣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再次,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如教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美学、社会学等。这些学科也是从不同方面研究人的,而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的大量研究成果无疑对这些邻近的学科酌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揭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来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与控制。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如我们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等心理表现的情况,编制各种量表,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互联系,从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和行为状况,预测他将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这样有助于我们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更好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其次,由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把基础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就成了心理学的又一任务,由此应用心理学分支越来越多,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已渗透到各种实践领域,产生广泛的实用价值,由此形成了心理学的众多分支,直接服务于社会。(三)心理学分支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与成熟,它们都在完成上述两项任务中作出各自的贡献,下面简介几个主要的分支学科。

  普通心理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最基本的事实与一般问题,探讨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由于它具有总体性、概括性,所以成为各心理学分支的基础和初学者的入门向导。普通心理学可细分为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比较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两门学科。前者是研究物种在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事实与规律的学科。后者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的学科。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与普遍规律,而且要具体地探索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品格的规律,以及教育者依据这些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与教育活动的方法及应有的品质等。教育心理学也可以细分为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变化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团体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等;也研究小团体心理,如团体气氛、心理相容、团体的价值定向等;同时还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问题,人的自我评价、自尊、自重等。社会心理学又可细分为大众心理学、群体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分支领域还有很多,如管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参见本章阅读材料)。可见,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产生和飞速发展,

  既反映了人类对它的需要和它的实用价值,也说明心理学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同时还有这个:
  *二*
  心理学的任务(第一种任务的另外一种说法,你结合哈)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心理事实
  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例如,从大的方面看,“心理”的内涵是什么?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如何划分其种类?从具体方面看,如“情感”的内涵是什么?情感种类包括哪些?如何划分其种类?等等。我们说,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科学,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尚未完全建立完整、严密、统一的概念体系,其中有不少概念还在争鸣和研讨之中。诸如关于“智力”的概念就有不下几十种,智力测验测出的是否都是人的智力现象,“情商”的概念是否科学,它又涉及什么样的智力现象,也都是众说不一的问题。一门科学的成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其概念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水平。由此看来,要建立成熟的心理科学,在描述心理事实方面还要走相当漫长的探索历程。

  (二)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仍以智力现象为例,在我们对智力这一心理事实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便要进一步探明:智力在全人口中的分布情况怎样?人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智力在个体身上一般是如何发展的?其发展曲线呈何状态的?智力的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就是心理学要加以研究的具体规律性方面的任务。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当然,对心理机制的探讨和心理生理机制的探讨毕竟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完全可以非同步地进行。例如,对情绪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往更多是在生理、生化层面上进行的,提出了不少有关的理论,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对其在心理层面上的研究则相对不足,这几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深人发展,为从心理层面上进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对于认识和调控人类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预测和控制
  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这也是心理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智力、创造力、个性、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的表现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又可根据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互联系,从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和行为状况出发,预测他将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还可根据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加以有效的调控,其中也包括自我的调控,以求获得适宜的心理反应和最佳的个性发展。总之,心理学家可以在这些方面为人们提出种种指导,使心理学理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际,以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

  上述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的。心理事实的准确描述,有利于心理规律的深入揭示;心理规律的深入揭示又为实践应用的有效指导创造必要的条件;而在指导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又会促进人们对心理事实、规律的描述和揭示作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使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得以步步推进。

  二、心理学的性质
  由于心理现象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心理学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质。它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这是因为:从心理现象发生的主体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其机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过程具有人类的共同性,表现出更多的自然制约性,而人的个性心理则具有人类的个别性(其中包括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等),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制性,因而两者也反映自然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实质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认为,心理学在迄今已有的2500多门学科的科学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可以说,心理学所研究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贯穿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始终,贯穿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每门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凯达洛夫等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和哲学)(见图1-1)。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认为,心理学在迄今已有的2500多门学科的科学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可以说,心理学所研究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贯穿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始终,贯穿于人的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每门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凯达洛夫等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逻辑学和哲学)(见图1-1)

心理学知识分享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自我思维、研究人类的行为认知方式、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心理学的流派。比如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讲究“仁义礼智信”,然后墨子倡导“兼爱非攻”,老庄倡导“无为而治”,再到朱熹“格物致知”,最后到达王阳明强调“儒释道”。
心里学这个名词感觉是从国外传进来的,误导国人。中国古人的预测推理比这个心里学强太多。这么说吧也以把心里学算作预测推理学的入门知识不知道我这个归纳对不对。但是感觉他们连入们都没入。

认知、情感、行为属于心理学的什么理论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以及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具体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行为则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它们只是心理学的几个名词。
如果说理论的话,倒是有几种学习理论里面包涵了这几个词语:如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单纯的只是认知、情感、行为的话仅仅就是几个名词。推荐你看一看《青少年心理学》,里面会有相关的介绍~~~知道的就这么多了,望笑纳~~~
是说社会心理学里头的那个不?态度ABC理论,具体是谁的就不知道了,A是affection,B是behavior,C是cognitive。
这些是心理学的词汇,不是某个理论,你可以看看普通心理学,对于心理学会有更多的了解。
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成了3类,认知、情感、心因动作(也就是行为)。布鲁纳提出了认知领域的教学过程,柯拉斯沃解释了情感领域、齐卜勒完善了行为学习的理论。事实上,这个分类的使用范围完全超过了教育学领域。更具体的你可以去百度一下。
认知、情感、行为简称知情意,是感知觉中的三个概念,不是理论,与这三个有关系的理论是认知情绪理论。
本文标题: 研究语言表达与作者的心理性格情感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啊,认知言语学或者认知心理学算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1595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不会哄人的男朋友,是真的爱你吗?女朋友很介意我的前女友,我该怎么办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