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些心灵鸡汤那么火

发布时间: 2022-09-05 12:0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励志文章 点击: 106

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

为什么那些心灵鸡汤那么火

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心灵鸡汤是先有道理,后有故事,这是与现实相反的,现实则是先有真实经历,后有道理。心灵鸡汤的作者一般虚构一些故事给人看,似乎很贴合实际,更贴合有情绪化的个人,所以我们自己往往很容易对号入座,觉得和自己没什么两样,有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让一个人把手从一个洞伸到另外一个房间,他完全是看不到伸出去的手是什么状况的,然后人家说把他那个手割脉了,并且那个房间就传过来水滴的声音,其实是水龙头在滴水,他就真以为是自己的手被割脉了,最后死亡。这就是心理干预起的作用。心灵鸡汤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是如果你真的用心,会对你的心理起作用。
1.穷,吃不起肉。
2.病,消化不了肉。
3.汤里有毒品
想要找找生活的美好

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

为什么心灵鸡汤一度受人追捧?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

在我看来,心灵鸡汤大多数都是伪科学,伪科普。看似很美好,告诉你自己要努力,努力就能获得美好的人生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丝毫经不起推敲。


喜欢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假装自己很努力的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用一种假象来蒙蔽自己,今天在朋友圈努力了,就是今天努力了,毫无目标的努力,还不如休息。发鸡汤的人一般都不是那些真正努力的人,真正努力的人是没有时间发鸡汤的。



心灵鸡汤大部分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套话废话,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说了出来,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谓的人生浓缩的智慧,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自己从小到到听到的,看到的已经过多了。谁不知道努力就会有收获,不努力就不会有收获呢。


与其把时间用读鸡汤,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一些干货上面,读鸡汤的时候,或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只是一时的,心灵鸡汤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说道理,从未落到执行的细则上。这跟一个老太太跟你讲勤俭节约是一个道理。

人可以读鸡汤,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忽略个体的实际情况,盲目套用他人的经验,这只不过是浪费自己时间和生命的行为。

圣人言易知难行,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发心灵鸡汤的人都能做到,那中国和天堂差不多了。发这些的人无外几种想法,一,让别人知道我好。二,做这些感觉像做善事了。三,现在的人每天不发几条都难受啊。其中夹杂着多少功利与自私,自己品味。看一个从发微博朋友圈看不出多少,需要全方位观察。不能片面看人看事。 圣人也教过我们,要以恕己之心恕人。
大多数都是给自己的 。在朋友圈发的话 也可能是有一层想让其他人或者自己在意的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想法吧。如果是我 我是这样的。
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只是当代人无聊所发出来的感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现代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去听信别人的心灵鸡汤,自以为找到了心灵寄托,事实上只是在自我安慰
那是自以为是,说教于别人。其实都是成年人了,世界观已经形成,自己的路自己走。

为什么毒鸡汤会蹿红网络?

毒鸡汤,在心灵上慰藉了人们受伤的心灵,所以能够蹿红网络。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是现实,而毒鸡汤恰好揭露了现实。
人一旦成熟就会觉得心灵鸡汤的幼稚。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这就产生了毒鸡汤。毒鸡汤不毒,它只是相较于心灵鸡汤的温暖更加冷酷现实。如果说心灵鸡汤给于人的是温暖的鼓励,虚假的让人以为世界的美好。那么毒鸡汤就是赤裸裸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让人在真实的社会中成长。所以说心灵鸡汤可以在年少时给你鼓励,但是成熟过后还在相信就是天真。
毒鸡汤就是自己不喝,专门给别人喝的那种。很多人觉得无所谓,嘴上说着过瘾然后就喂给别人了,等很多人这么干的时候就会有人跟风,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有意思自然就蹿红了。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当我听到这种话,感觉很丧气,但反过来一想这些毒鸡汤很让人清醒啊,我才不要这么丧气呢,这样一来我就加了一把劲把问题在今天就解决了,所以我常常把这句毒鸡汤发给朋友们,他们也表示很清醒,比鸡汤什么的有用多了,我想这就是毒鸡汤火起来的原因吧,比鸡汤软文什么的好多了,更让人认清现实。
其实浮躁人性和毒鸡汤的泛滥是一对极佳的好伙伴。假如你用天为单位,去观察牛人,你会感觉这人就是运气好,毒鸡汤会说,“丑小鸭能变天鹅不是因为它多努力,是因为它爸妈本来就是天鹅。”你看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做白日梦了呀!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发鸡汤?

因为鸡汤文在生活当中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存在,虽然有一部分人觉得鸡汤文毫无用处,甚至产生了极度讨厌的心理,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鸡汤文的态度是友好的,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未知或者已知,而一篇鸡汤有时候就成为了生活中排忧解难的良剂。倘若一篇鸡汤文能够让某个人受到启发,产生语言上的共鸣,自然是愿意分享这篇文章的。

首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软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朋友圈就成为了闭门不出也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阅读鸡汤文,也许就是因为鸡汤文中的那些正能量。

曾经遇见过这样一群人,与他们交流时一提起推荐鸡汤文这种书籍或者文章,就摆出一幅最讨厌这种类型的文章、没有实用,完全配不上自己高大的灵魂的样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鸡汤文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鸡汤文的存在是在内心寒冷时给上一杯温暖,并不代表鸡汤文的存在是为所有人指点迷津,解脱人生困苦。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鸡汤文都是正能量的存在,当然不排除那些一阵见血、处处戳心的文章,一篇好的鸡汤文具备合理的论证,合理的中心论点,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而鸡汤文之所以那么多人追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鸡汤文的定位和内容都是扎根于生活的,是生活就难免有雷同,有雷同就很有可能产生共鸣。

然后,关于很多人在朋友圈阅读过鸡汤文就转发就更加好理解了。首先就是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分享这篇文章,传递感动,或者就是转发带有目的性,从一篇文章中映射出某些人,想要通过分享让这些人阅读。

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各种东西,晒美食,心情,旅游,工作,新闻资讯分享??但你在朋友圈里有没有遇到过鸡汤泛滥的情况?

各种各样的晒,但不可否否认的是无论你晒什么,它都代表了一个人的近期生活的一个状态。朋友圈说好听点是分享彼此最近生活变化的地方,说不好听的是一个人炫耀装逼或发泄心情的场所。而鸡汤,是每个朋友圈都少不了的东西。当刷朋友圈时,你刷着刷着就刷出了鸡汤,有时你会注意到某个好友经常会发这种鸡汤,你不免会感觉到有些厌烦。

或许你就是那个爱发心灵鸡汤的人,每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向他诉说你满心的烦恼,你觉得在朋友圈发这些鸡汤句子可以鼓励一下自己,想更多的人知道你遭遇了不快,甚至奢望会有人来安慰你。没错,生活是需要鸡汤的滋润的,它虽不会改变什么,但却在生活里无形中给你一股向上的力量。

鸡汤就像一道美味的佳肴,合你胃口的你会觉得它特别有用,你会立即干了这碗鸡汤!相反的,如果你没有遇到过鸡汤文里所说的情况,你没有感同身受,你就会非常反感别人发的那条鸡汤动态。

有个朋友,她几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里发一条心灵鸡汤的动态,之前的时候发这些有好友会点赞,渐渐地,后来即使这鸡汤文写得再好,也没有人会点赞了。那些鸡汤有时候是转发别人公众号的,但大多数时候是朋友自己撰写的。直到有一天,朋友惊喜地看到了一条评论,她便马上打开来看,评论内容是:老发这些,有用吗?真搞不懂你,每天都有那么多感慨,还不如将那些老发鸡汤朋友圈的时间积攒起来去用行动证明自己,无聊透了,每天都几乎看你发这些,还能不能有点新动态?算了,不管你了,因为我已经决定把你从我的列表里删除了,再也不见!虽然这个人仅仅只是朋友的网友,在现实中从未谋面,但他说的那些话,朋友深深地将这些放在心上,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在朋友圈里发鸡汤了,不但不发鸡汤了,连其他动态也极少极少发了。

我不知道像朋友这样爱发鸡汤的人突然有一天开始不再发了,她会是什么感受,心里堵得慌了?憋得难受,痛苦无处释放?

我们可以发鸡汤文朋友圈,但别太泛滥就行,毕竟人类还是需要精神食粮的。

本文标题: 为什么那些心灵鸡汤那么火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lizhiwenzhang/2117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人我会因为中午十分钟没学习而颓废一整天然后进入死循环有哪些适合高考学生看的励志电影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