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讽刺的诗词 西游记主要讽刺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02 09:08: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2

不得不说,西游记不亏是四大名著之一,单从讽刺的角度来说,作者可以说智进于妖了,讽刺当代的官官相互的恶习。而且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魂,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角色,作者把孙悟空这个角色塑造的

西游记讽刺的诗词 西游记主要讽刺了什么

不得不说,西游记不亏是四大名著之一,单从讽刺的角度来说,作者可以说智进于妖了,讽刺当代的官官相互的恶习。而且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魂,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角色,作者把孙悟空这个角色塑造的很丰满。一方面,猴子心黑手黑,另一方面,猴子的确做过不少好事,而有关系的都被救走,没背景的被打死了,让人不得不想起官官相互这个词,而且通贯全文,你就会发现猴子越来越变的势利。猴子的一些做法深合“为官之道”一方面,猴子打死了为祸一方的妖精,另一方面,有背景的被救走也迎合官场的惯例。 刚才说的是讽刺官场,另一方面呢,应该就是佛教本身了,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扬佛的,恰恰相反,西游记是不折不扣贬佛的。首先,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小乘佛教跟大乘佛教的区别,小乘佛教中的“如来”是一个可以为你排忧解难的导师,一个迷雾中为你指引前方的灯塔,小乘佛教的接引道人许下代世人受苦的宏愿,意思是,你有烦恼了,不要烦,跟我说,我来帮你想办法。小乘佛教中只要你能好好修养就可以做到“明心见性,可证如来”而大乘佛教中的“如来”是神,法力通天,无所不能,只要你诚心相求将会有应必报,乍一听没问题,但仔细一琢磨,怎样才算是“诚心相求”也因为这个“诚心相求”可以让人为了烧一柱香挤得头破血流,在现代,有些寺庙的一柱香可以卖到几十万的高价!而在作者那个年代呢,佛教已经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寺庙不记其数。佛教的一句“钱财乃身外之物”让多少人荡尽家财,一句“六根不净”让多少人抛家弃子。西游记中,通贯全文,看到的只有佛教的神通,佛家的慈悲荡然无存,只有乌剿禅师给唐僧讲经,让哭哭啼啼的唐僧变的坚强。 大家应该都知道,佛教注重的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及其注重“因果论”。你家被火烧了,是因为你不够诚心供佛,你被人打了,这是因果报应,要忍……佛教的本意是好的,但在作者那个年代,教义已经被扭曲了,“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里的经文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的一句经文,大家都知道,提起佛教,寺庙,大家的第一印象不是青灯古佛,而是大腹便便的胖和尚,站在金碧辉煌大殿上。金池长老大家还知道不,修了一间寺庙,金身筑佛,各种伽痧层出不穷,就是作者在影射当时的佛教如果你把西游记当成纯粹的神话小说来看,其实是侮辱了这部书,西游记背后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作者写西游记,不是让你们比大鹏牛还是悟空屌。读书要读懂,

西游记运用讽刺手法是怎么讽刺的?

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神圣威严的天宫和地府,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之交,相知甚厚”(第十回)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得以延年二十,还魂阳世。乌鸡国那个狮猁怪,因为他“官吏情熟”,与神佛阎王有亲,所以就仗势欺人,不但霸占王位,害死国王,而且使乌鸡国王“无门投告”,有冤难伸 (第三十七回),一个国王尚且有如此经历,黎民百姓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极乐世界”时,却因为“不曾备得人事”,被阿傩、伽叶二尊者“掯财作弊”,不肯“白手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把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紫金钵盂都献了出去。书中写道:“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更可气的是如来的话语:“佛祖笑:‘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来子孙没钱使用。” (第九十八回) 从这里,我们一眼可知贪腐的源头是在哪里。

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作品也大胆的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揭露。车迟国的那个国王,根本不懂为君之道,是非不辩,宠信奸佞,把邪道奉为国师,是个十足的昏君。胡适先生考证的吴承恩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约1520年),死于万历之初,恰好经历了嘉靖朝的昏庸政治。我们把车迟国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国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实中崇奉道教,自号什么“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璁的一面镜子。

嘉靖皇帝在位长达45年(1521—1566),当时文有杨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继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对内不修朝纲,不问政事,任由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对外疆界荒芜,武备松弛,使得倭患不断,黎民涂炭。而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和唯一志向仅仅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书中描写的其他帝王也好不到哪去:比丘国王受妖道蛊惑要拿小儿作药引;宝象国国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与黄袍怪“认了亲眷”;乌鸡国国王同青毛狮子精“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即便书中备受称誉的凤仙郡郡侯,也只是个不能齐家(连妻子也管不好)、不能治国(纾解民困)窝囊废而已。

人间的帝王或崇信邪道或沉迷女色,多是昏庸无能之辈。那么天上的玉帝呢?这个庄严的偶像,在《西游记》里也是一个贤愚莫辩,专横独断人物。一方面,他对待孙悟空这样的造反者,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对黎民百姓,极尽欺压之能事,例如对凤仙郡里的那些顺民,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己之私怨,迁怒全体人民,三年不雨,把人往绝路上逼。书中借凤仙郡郡侯之口描绘了凤仙郡民的惨状:“一连三载遇干旱,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而玉帝的暴行却看不到尽头:“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这是何等残暴的统治,不给人民一点出路,却还要假仁假义的美化自己的恶行,厚颜无耻的自称“公平”(第八十七回)。在这些统治者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官僚的真面目。

《西游记》尽情地嘲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荒淫残暴,揭露了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等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也对当时社会上的地方强梁以及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等黑恶势力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大多是当时社会中欺压良善,危害人民的社会黑恶势力的写照,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撕破,赤裸裸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取经途中,几乎每一座山都有妖精或者是强盗,他们占山为王,祸害一方。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在平顶山占山为王,抢劫过往客商;通天河里的灵感大王,吃摆渡过河的客商,见了唐僧还要吃唐僧肉;波月洞里的黄毛怪,抢了国王之公主,霸占为妻;牛魔王夫妇控制了火焰山的地盘,因收不到保护费,就不让下雨,导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

总而言之,尽管《西游记》的作者充分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把读者引向远离尘俗的神魔世界,但细细读来,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作者想象的翅膀飞得再高也没有离开的现实的土壤。西游记中的人物设定和情节展开,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基本都有其真实的身影。“不论是作者精心构建的神魔体系,还是众神佛妖魔的形象特征,都是现实社会的折光与投影。”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西游记》依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只要把西游记里的人物关系和当今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一对比,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这根本不是什么浪漫主义的神话,分明是现实题材的一部大戏。作者酝酿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与现代社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出入,不论是神,是魔,一旦置于作者所构建的体系之中,它们的行为便都显得“人化”了。其相互间的关系,越看越近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讽刺和批判就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恰如鲁迅先生所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实有的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评论西游记的诗句

1、现代·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白话释义:

自从风雷震动了大地,就有白骨堆中变成的妖精。和尚虽糊涂却可以教育,妖精是鬼怪将必然带来灾难。金猴王奋勇挥起金箍棒,澄清了天地的万里尘埃。今天我们要欢迎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只因为妖魔重新又到来。

2、现代·郭沫若《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万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白话释义:

唐僧颠倒人妖混淆是非,对敌人慈悲、为难自己人。紧箍咒念了上万遍,白骨精几次三番脱逃。真该把唐僧千刀万剐,多亏了孙大圣的毫毛。如果教育及时还是值得称赞的,猪八戒的智慧都会胜过你这样的笨蛋。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赞美《西游记》的诗句,有哪些?

1.西游记扇面诗一组

火眼金睛识善恶,却有紧箍受折磨。 虽有上天入地能,无奈唐僧做婆婆。 悟空恃能闹天庭,玉帝无奈封大圣。 谁知蟠桃会无缘,不如猴王水帘洞。 一根金箍愁鬼神,金规玉律不束身。 众神之中能齐列,玉帝面前称老孙。 本是白骨骷髅堆,摇身一变柳叶眉。 八戒无能迷心窍,还亏悟空辨真伪。 木筏飘流战邪风,学得钻天入地能。 若非七周火熬煎,哪得火眼和金睛?

2.郭沫若 《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3.毛泽东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4. 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 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

5.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6.握发长空古镇穹, 掀髯大陆静闻钟。 百变金箍威长在, 驾云将军志自雄。

戴荃唱的《悟空》:

月溅星河 长路漫漫

风烟残尽 独影阑珊

谁叫我身手不凡

谁让我爱恨两难

到后来 刚肠寸断

幻世当空 恩怨休怀

舍悟离迷 六尘不改

且怒且悲且狂哉

是人是鬼是妖怪

不过是心有魔债

叫一声佛祖 回头无岸

跪一人为师 生死无关

善恶浮世世真假界

尘缘散去不分明

难断

我要这铁棒有何用

我有这变化又如何

还是不安还是氏惆

金箍当头 欲说还休

我要这铁棒醉舞魔

我有这变化乱迷浊

踏碎凌霄 放肆桀骜

世恶道险 终究难逃

这一棒

叫你灰飞烟灭

为什么说《西游记》是讽刺佛教的书

《西游记》本为邱处机所写,借用玄奘大师取经的典故,说明丹道的一些境界,顺便骂一下佛教。

后世吴承恩将散落民间的《西游记》重新搜集整理,因为玄奘大师本是唐朝高僧,吴承恩又是民间文学家,不懂僧道间的恩怨纠葛,所以他的《西游记》就为佛教正了名。

《西游记》骂佛教,《封神演义》骂道教,两位作者曾经是对手。对此虚云老和尚曾有点评。

《西游记》对现实的讽刺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游记里面的如来佛祖跟玉皇大帝一样 从来都是一副禽兽面目 西游记中满天神佛 全都是骗子、流氓和恶棍 西游记就是一部在写社会黑暗、社会不公和社会罪孽的政治讽刺小说!!

举一个例子:狮驼国狮驼岭上的那鹏魔王 青狮王和白象王那段 看得一清二楚:

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在西天,如来睁开【慧眼】,认出3个魔王的身世来头(鹏魔王是孔雀大明王菩萨的弟弟,孔雀大明王菩萨早年吃人进肚,也曾经吃过当时刚成佛的如来。如来从孔雀背上跳出,本想杀孔雀,但想到毕竟在孔雀肚子里呆过,所以就认孔雀为佛母!所以鹏魔王辈分事实上是如来舅舅。青狮王和白象王则低等的多,不过是如来两个弟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宠物而已)。立即派阿傩、迦叶去五台山、峨眉山叫来文殊、普贤,又带上西天能出动的全部兵力,包括【面前五百阿罗汉,脑后三千揭谛神】、迦叶、阿傩,加上孙悟空,由如来御驾亲征去狮驼国救唐僧师徒。从这个兵力配备来看,如来下了血本,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则已,打了就务求必胜。相比之下,天庭对猴哥的第一次围剿,简直就是笑话,一丁点人过去,赢了还好,万一输了如何收场呢。再看看如来的做法,就知道如来的格局、境界比玉帝强太多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赢得西天如此重视,让如来亲自率领超豪华阵容来围剿,足以证明大鹏的本事了。

由于佛、菩萨们肉搏能力弱、法术能力高,如来让孙悟空先去挑战做诱饵,只许败不许胜,将3个魔王诱进伏击圈。听说猴子又来了,老大青狮又不出意料的露怯了,他说:【这猴儿两三日不来,今朝却又叫战,莫不是请了些救兵来耶?】大鹏本来就对猴哥有心理优势,况且青狮白象已经离开了老巢狮驼岭,在他的地盘上就得听他的,于是他毫不客气的说:【怕他怎的!我们都去看来】。这已经是向青狮白象下命令的口气了,还顺便奚落了青狮一番。就这样,三个魔王出城对阵大圣,来了个三英战孙猴,猴哥本来就不是他们仨的对手,又是带着任务来的,略作抵抗转身就跑,将哥仨诱入佛爷们布置下的伏击圈。见深陷重围,大魔青狮一如既往的怂了:【不好了!那猴子真是个地里鬼!那里请得个主人公来也!】他与白象见到各自的旧主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之后,立刻丧失了抵抗意志,举手缴械投降了。

请在西游记中举出一个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的情节并进行评价

西游记》作者“于世事有不平,因抽毫而抨击”的现象,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绘,几乎广泛有所反映,而其中有些笔墨就形成为极其深刻而又发人深省的讽刺。第四十四回,当孙行者来至车迟国,得悉众僧遭受迫害的痛苦情景,因而叫他们都逃走,但和尚们竟说:

 

老爷,走不脱!那仙长奏准君王,把我们画了影身图,四下里长川张挂。他这车迟国地界也宽,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上面是御笔亲题。若有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高升三级;无官职的,拿得一个和尚,就赏白银五十两,所以走不脱。——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

 

粗粗一读,以为是作者喜欢运用戏笔,夸张其辞;细细一想,不然,在作品所描写的整个故事的背景下,和尚们这一番饱含苦楚和辛酸之话,竟是反映了平平常常的事实。这种讽刺笔墨,显然出于作者对当时暴政的愤怒和对下层群众无端受酷害的广泛同情;因此,目的在于指摘时弊,而且讽刺之尖锐和辛辣,锋芒直接指向当时的执政者。再看第七十七回,唐僧受困狮驼城,行者赶往灵山哭诉如来;当教主说“你且休恨,那妖精我认得他”时,作者笔锋一转,猛然让猴头失声大喊;“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哩”。而当如来说明妖精的详细来历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里虽然是一些俏皮话,但作者通过孙行者这种真真假假的调皮口吻,在形象描绘中曲折地寄寓着极其深微的讽刺意味。这,我们只要联系全书中多次写到的神佛和妖精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时,行者总是忍不住要以讽刺的声口予以指摘的情景,就不难体会和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孙行者对佛祖和教主们的调笑和不庄重,实际上就是反映着作者对这些宗教权威甚至政治上的统治者一定程度上的轻蔑和嘲讽。

本文标题: 西游记讽刺的诗词 西游记主要讽刺了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2273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现代伤感诗词名句 现代爱情诗词名句毛泽东群众诗词 毛泽东诗词久有凌云志全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