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发布时间: 2022-07-18 15:57: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103

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1915年至1920年,于浙

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

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天授为天寿。 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

1926年7月,所编《中国绘画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8年初春,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同时兼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校授课教师。

1932年,并出版二集《白社画集》,参加新华艺专教授近作展览。

1933年,作品参加徐悲鸿在法国巴黎主持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10月17日到22日,白社第二届画展在中央大学礼堂举行。修改《中国绘画史》,编写《中国书法史》初稿。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8月,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作《梦游黄山》。

1937年4月1日,潘天寿作品《墨猫》、《行书立轴》在南京美术陈列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江洲夜泊图》在中国画会第六届展览会展出。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作《秋酣》、《行书画论手卷》。 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作人物画《踊跃争缴农业税》、《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种瓜度春荒》。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作《灵岩涧一角》、《梅雨初晴》。

1957年,在《美术》1957年第1期上发表《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在《美术研究》1957年第1期上发表《吴道子的生平概况》,第4期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作《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 1959年4月1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要有更美的画》。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应邀以《鹫鹰》、《小篷船》、《江天新霁》等作品参加苏联举办的《我们同时代人》展览。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1962年4月,在《东海》杂志1962年10月号上发表《谈黄宾虹山水画的成就》。为缅甸驻华大使馆作《雨霁》。

1963年元旦,潘天寿画展由上海美协、中国画院主办,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在潘天寿主持下,学生马进良(敬良)等协助,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1965年春,随学校师生到上虞县参加农村社教运动。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爆发,被关进牛棚监禁达三年之久。

1969年初,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4月,重病中被押往工厂劳动。由于心力衰竭引起昏迷,送医院抢救,此后即卧床不起。

1970年8月,因得不到及时、认真的治疗,出现严重血尿。

1971年9月5日,天明前潘天寿逝世。

找现代中国画作家潘天寿的《梅花》的资料和欣赏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别号阿寿、懒道人、雷婆头峰寿者等。早年求学于杭沪,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27岁时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其后历任多所艺专教授、校长等职,曾为国立艺专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美协副主席、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院院长。1958年受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精擅国画、书法、篆刻。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诗丛》、《治印丛谈》、《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天寿是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大师和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国画大师潘天寿资料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

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

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

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画家潘天寿的绘画经历

  潘天寿(1897-1971年),出生于宁海冠庄村,乳名权,原名天谨,又叫作藩,学名天授,后改作天寿,字大颐。1910年,生得《芥子园画传》,始自学中国画,并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十九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陈子渊、李叔同等人指导,勤学苦练,将画、诗、书法、金石熔于一炉,书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地;1923年,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一亭等著名画家,吴老赠“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一联,又作《诗阿寿山水幛子》古风一首,称其“年仅弱冠才斗量”;1924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44年赴四川磐溪,接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71年逝世于杭州。

  潘天寿的故居就在冠庄村,他就出生在东首的大房里。潘天寿自童年到考入浙江第一师范的十几年岁月里,都在这四合院里度过。1920年潘天寿毕业回乡任教,在此完婚。1923年离家去上海,1928年定居杭州,就很少回来。直到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分来宁海视察,曾一度于此与乡亲叙旧。至今,潘天寿故居保存完好。

  潘天寿从这小小的四合院走出并成为一代国画大师。他在青年时代曾书写并用刀镂刻这样一副对联“种菽粟于砚田收成有日,怀奇珍于文席待聘以时”以舒抱负。他是近代中国画史上继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又一艺术大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不仅画品高,人品亦高,胸怀坦荡,有口皆碑,生性鲠耿,但态度平易,始终保持以直报怨的守则,过后更不复介意。

  潘先生国画造诣精深,传统根基深厚全面,博采众长,汲取精华,然后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及独有天赋,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他充分发挥中国画表现方法以线为主的特长,汲取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的手法入画,运笔苍劲泼辣,用墨注重黑白对照,构图豪放奇崛、疏密相适。先生的画,集万物浩气,破千仞奇险。作品气势磅礴、苍古高华;使人读其画如读人世,观其画如观云天。他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磅礴,赋色沉着斑烂。他的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笔下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予了蓬勃倔强的生命力,风骨遒劲、诗意盎然;指墨画独步画坛,沉郁古拙,气势恢宏;书法风格豪迈朴茂,真草隶篆,无一不精。先生一生荣辱,宠惊不惧,以笔墨解苦难,笑傲大千人世,这一切从其作品中可见一斑。先生也精通画史、画论、且著作颇丰,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画院考》、《中国书法史》等。他一生从事中国画教学,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3-9/snapshot_59139.shtml

潘天寿作品《映日》的特点,美感,风格

《映日》:在构图上,以潘氏特有的对角线取势,造险而破险。在用笔上,以泼墨法画出横贯画面下方的荷叶,元气淋漓,笔酣墨畅。再以劲键的笔法,画出富有金石味的花梗,托起一朵映日红荷,益发显出荷花的挺拔与高洁,突出了主题。画面上,色彩单纯而明净,气势雄阔又不失荷花的柔娜之美。画面左下角穿插的茨姑叶和苇草,既平衡了画面的粗细线条与色块的强烈对比,又增添了荷塘的生动气韵。

潘天寿: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劲挺洗练,境界雄奇壮阔。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最早的作品是那一年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本文标题: 潘天寿的诗词 潘天寿的人物生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897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光明日报关于古诗词的评价 关于光明的古诗香军的诗词 带【君】字的诗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