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发布时间: 2022-07-11 08:58: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句子 点击: 97

作品原文编辑夜书所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1]注释译文编辑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作品原文

编辑

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1]

注释译文

编辑

作品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2]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

创作背景

编辑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品鉴赏

编辑

情感评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

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名家评论

对于这首诗,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2]

释义争议

编辑

(珠海李桂良)

争议之一

有人说“南宋词人张镃(zī)在《满庭芳·促织儿》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华影,独自追寻。

’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

”“'知有儿童挑促织'也是描写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来说《夜书所见》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

争议之二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本人认为钱钟书对《夜书所见》的简单注释只能表明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与姜夔的《齐天乐》两诗均写儿童玩蟋蟀的乐趣,还不能确定《夜书所见》中“挑促织”是“捉蟋蟀”还是“斗蟋蟀”。

且“白石《齐天乐》一阕,全篇皆写怨情。

独后半云:‘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白雨斋词话》卷二),我们在读《夜书所见》却能读出丝丝暖心之意。

可见引用钱钟书《宋诗选注》所说注释《夜书所见》是值得商榷。

争议之三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说"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

本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动”“知”两字的承接作用。

古诗歌本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当所“动”后不是写思乡念亲而又写不远处景物,则如骨折气断;当所思的不是最令诗人牵挂而又感欢慰的亲人而写回忆自己儿时生活,恰似不务正业。

争议之四

对于《夜书所见》,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中还有这样表述:“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

南朝诗人谢朓的《秋夜》诗,首句是:“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有人说这句是意说秋天来了,天气一日凉似一日,蟋蟀鸣叫之日,正是赶快织布,缝制寒衣的时候。

本人认为“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与“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儿童挑促织”没太多关联,如说有“”篱落间的灯火“也是赶着织布,急着制寒衣的灯火。

“儿童挑促织”讲的应是孩童玩耍,而“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讲的应是着紧劳作,两者主旨不同,扯不上多少关系。

若补上南宋诗人陆游的《夜闻蟋蟀》:“布谷布谷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

”就更显明白。

争议之五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的读音与含义之争

有人说,“挑”应读三声(tiǎo),解释是“拨动”。

有人说,“挑”应读一声(tiāo),解释是”挖、捉”。

也有人说,“挑”应读“tāo”,解释是“舀取并注入”。

本人认为“知有儿童挑促织”中“挑”古律诗中应读一声(tiāo)。

现在教学上可读三声(tiǎo)。

有一种劳动工具称“挑”(旧读tiāo),“挑”的动作多是由下往上(或由里向外)如:挑荠菜。

句子中的“挑”是动作词,是指用蟋蟀草像“挑荠菜”的动作去拨弄蟋蟀。

并非是如有人说“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儿童要捉到它,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

”也不是“把蟋蟀从石头缝里挖出”。

如果真的这样挖,得到的蟋蟀大多也非死则伤。

诗歌新释

(斗蟋蟀说法)

①见:古今字,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旧读“tiāo”,挖取。

今可读“tiǎo”。

这里指用蟋蟀草像“挑荠菜”的动作去拨弄蟋蟀。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指有篱笆的小屋。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全诗)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诗歌赏析

(斗蟋蟀说法)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寒秋夜晚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1]

词条标签:

文学作品,书籍

本文标题: 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是那首诗?全诗怎么写? 江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uzi/1862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蝈蝈的诗词 咏蝈蝈诗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什么意思 寒山的意思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