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琴棋书画有哪些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 2022-11-16 12:0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2

琴棋书画放在现代,你觉得有必要吗?古代,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的女子其实不多。具备这些技能的女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在古代...

发扬琴棋书画有哪些重大意义

琴棋书画放在现代,你觉得有必要吗?

古代,能歌善舞,琴棋书画的女子其实不多。具备这些技能的女子,大多都是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在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礼教和经济条件,严重地束缚了女人广泛的学习艺术技能的机会和可能。

现如今,时代在变迁,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吹,拉,弹,唱,艺术技巧与艺术才能,已经被广泛普及,不再是富家独有。著名的女书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比比皆是。这些艺术才能,不但大大解放了女人女性,而且也是当今人们娱乐为王,娱乐至上心理的安慰和大众的仰慕者,追随者。各种各种样的粉丝,追求者,模仿者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管是琴,棋,书,画,笔墨丹青,能歌善舞的女子,歌手,影星,舞星,主持人,演员,主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舍得一身色,敢把看客都拿下。繁荣的娱乐市场,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现代生活,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学会了这些技能,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挥施展个人才艺的环境和舞台,为自己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同时也等于给欣赏这些表演的人们,不断地注射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兴奋剂。各种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比比皆是。各种草根明星,也慢慢让人们熟知。她们所到之处,捧红花,走红毯,欢呼声,掌声雷动,此起彼伏。更是令粉丝们扼腕叹息,自愧不及。甚至疯狂地想以身相许。

这是时代艺术的繁华和发展,也是个人才艺至高无上的精神导引。以至于不少的家庭,把自己很小的孩子都送去各种才艺辅导班,鼓励培养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因为,时代造就了才女们的天地;财富成就了才女们的人生。

所以,具有艺术天赋和艺术才能的女人们会在现代大有作为,有大成就。

我觉得有必要,因为琴棋书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让人变得更优秀。
有必要,这些都是国粹,因为他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都是有益的,建议发扬光大。
琴棋书画放在现代,其实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有必要要去学的,才会提升一个女孩子的气质还是非常好的。

琴棋书画对传统文人的意义


现称“古琴”,也叫作“玉琴”、“七弦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很盛行的乐器,距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琴棋书画中的“琴”,虽然主要是指“古琴”这一种乐器,但是也可以泛指中国其他乐器,如胡琴、月琴、箫、筝、琵琶、笛等。也就是说,懂音律,会演奏乐器。

棋在古代主要是指围棋,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指中国象棋。围棋在古代称为“弈”,意思是“你投一子我投一子”,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变化多端,难以驾驭,所以有“千古无重局”之说,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大都是寿星,唐代写《九成宫》的欧阳询,活了85岁;写《夫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了89岁;毛泽东日理万机,但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练习书法,他说“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是养神健脑、健身之法”。

古代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而且可以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在古代,琴棋书画是每个稍有条件的家庭,培养女子的必修项。几千年过去的今天,琴棋书画仍然是陶冶性灵,培养气质的不二法门。
长年在琴棋书画的熏陶下,人的性格会渐趋平和温润,不轻易动怒,明白是非,和这类人交朋友无疑是最舒服的。
生命在琴棋书画中渲染,让灵魂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有着琴的古韵优雅,棋的筹谋睿智,书的至情至性,画的至善至美。此生,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琴棋书画般的人!

琴棋书画表达了对生活怎样的追求

琴为逸,棋为静,书为雅,画为神。琴为抒情之首,逸气为上,抚琴舒喉,在高山流水之间,是何等的美谈。棋乃静中凝神之态,竹里棋声,是何等的寂寥,充满了玄机。书乃雅室之馨,墨韵笔痕,顾盼留连,是何等的雅兴。画乃神气之物,走笔龙蛇,汇天地万象。通过此番形容,人们可对中国的琴棋书画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精神审美的养生意义了。
中国的琴棋书画就是把玩人生的技巧和才情,没有任何的功利和纷扰,用一种童贞的心态去练习,涂鸦。贵在体会享受琴棋书画中自身生命的律动和心气的调养。开启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互动,体验那份心智的滋养和快乐。当然这里面不能有任何的世俗压力和门户之见,纯粹的是一种文人的雅聚。
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脱离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不问世事
不是

从琴棋书画对传统文人的意义看音乐的作用

浅论“志静气正”琴声幽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整体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导致了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音乐思想有着一体化倾向。宗白华先生说:“就象我们研究西洋哲学必须理解数学、几何学那样,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也要理解中国音乐思想。如果说西方人习惯用数理分析世界的话。中国人则习惯于用音乐诠释世界。

一、儒、道思想对传统音乐的重大影响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其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中和”,“礼乐”两个范畴。我国自古就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甚至把它提高到了治乱兴衰的高度,故有“听一国之音乐,知一国之盛衰”的古训。儒家历来看重音乐的“治世”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礼记·乐记》亦云:“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其实,中国的大一统秩序一开始就依赖“礼乐”制度。
儒家代表孔子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也是最懂得音乐的人《论语》中记载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小幽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中记载:“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不仅重视音乐的美,更重视音乐中的善。孔子晚年曾将三百篇诗整理得能上管弦演奏,而且合于韶武雅颂之音,作为教化内容之一推向社会。说明他重视音乐的心理教育功能。汉代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自人心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引起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此,中国的先民认为:“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可以感于心,欢欣侧怆可以察于声。此外。人们还发现:“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即所谓的音乐不但是由人心对大干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以和之声气调理人心。人们借助音乐的调理功能,完善着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卷七五《国学试策三道第二道》)。儒家思想由于以礼为规范。就必然德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就必然要求音乐的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在重视道德的宗法社会里,中国人寻找到了以音乐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进而,便有了“夫乐者,治之本也”的结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致虚疾。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道家主张“无”,是对一切限制的消解,因而走向无限。“无”意味着在真正的自由和平衡中得到的却是无限广阔的“有”。道学这种既辩证又达观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空灵而终达玄阔的特点。因此,音乐中讲究用散逸的板式,排斥“繁手淫声”而追求“大音希声”。正是这种人生哲理的体现。道学的这一音乐思想,与它那“无”中求“有”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庄子论乐,与老子又不同,他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天地是宇宙里最深微的结构形式。在庄子看来,这最深微的结构和规律也就是他所说的“道”,是运动变化的,像音乐那样。“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这“道”和音乐的境界是“逐丛生林,乐而无形,不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行流散徙,不主常声。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天运》)。这“道”是一个五音繁会的交响乐,是充满了浪漫精神的音乐。魏晋时著名的思想家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天地产生万物,音乐是万物之一。也是有自然之道、天地元气所生,认为乐音及其运动形式具有其自然、谐和的本质属性。“和”涵盖了大小、单复、高低、慢快、善恶等对应的因素,这些音乐形式上的变化,归根到底。还是统一于“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养生论。认为音乐与人的养生密切相关,而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个体的情怀超越于具体哀乐的极度自由的“平和”境界。因此,道家崇尚自然,反对束缚,思想中蕴含着解放人性、解放艺术的积极因素,其音乐的特点更多的显现出恬淡、平和之美。

二、中国古代文人的琴学审美观志

中国古琴音乐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一门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尚品质。给人以无限的追求。故嵇康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在中国古代,古琴一直被称为绿绮、丝桐、瑶琴。隋唐以后,因其历史久远而被称为古琴。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还有以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音声自然之“中和”,以及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之美的特征。所以。在古代的文人眼里,“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因此。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尤其是在“土”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始终以其强调平其心、善其事、美其物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称“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
“志静气正”之“志”,古人早有解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志”为“意也”。而《诗序》则将“志 ”解释为“心之所之也”。《礼记·少仪》却说:“‘意与,志与,’意则可问。志则可否。(注)意,正事也。志,私意也。”,此之“私意”实际是指人的自我之志。从美学的观点看,“志”的范畴是兼有个体与整个人类理想和自由意志内聚的两个方面,其恒久的生命力主导着个体的理想和自由意志。与中国文化的生命运动构成一种永无止境的默合关系,这种关系使“‘志’潜在地制导着心灵的双向运动,赋予审美活动以理想性、超越性、它在个体人格修养中居于基础地位,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制约着气、骨、意境等的形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了孔子习琴时与师襄子的一段对话,其中涉及到了有关“志”的意义范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虽然。司马迁并未提及孔子所奏何曲。但从孔子所说的“习其曲”、“得其志”、“得其为人”中可以看出。他是将鼓琴当做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在中国的古代,文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风雅自铸人格的文人士大夫,始终把琴棋书画作为自己人生的旅途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此而努力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讲,“志”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灵魂深处潜藏着的“真我”的聚集。这种“真我”的聚集是以“自”为中心,也可称为“自我”的另外一种表述。所谓“自我”是以“自”为核心。正如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卷一》中所说:“所谓自者,心也,欲修其身者所正之心也。盖心之正者,志之持也。”[3]。依据王氏之意。我们可以看到个体人对“自我”存在着普遍的心理追求,而这一追求常常在中国文人的仪态和乐风中表现出了某种“自由化”的外显。而这种对“自由化”的憧憬和向往被北大教授熊伟先生解释为“由自”,其本质就是“任志”。所谓的“任志”实指“持道任志”,即按余英时先生的说法是为了确切保证士的个体足以承担精神修养能够成为关键性的活动,而以自任者为其最大。由于客观的凭借是如此的薄弱,所以他们除了精神修养之外。没有什么可靠的保证足以肯定自己对于“道”的坚持。因此,从孔子开始,“修身任志 ”即成为古代文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修身”最初源于古代“礼”的传统,是外在的修饰,而“任志”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其目的和效用是与重建政治社会秩序相联系的。“从发生的历程说,这种内求诸已的路向正是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外在凭借太薄弱才逼出来的”。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多是通过琴来表“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琴音乐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痕迹的一门艺术。它不仅有众多的琴家和作品传世,更有丰富的琴论文献留存。从先秦时的《诗经》、《左传》到明清时的《溪山琴况》《琴学粹言》,它们勾勒出了传统古琴音乐及发展脉络。纵览这些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古琴音乐及其音乐思想与儒、释、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此后,儒、释、道三家思想均对传统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琴者,禁也”,“攻琴如参禅”,“琴者,心也”等观念,分别体现了儒、释、道对古琴艺术的态度和古琴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但无论他们在形而上方面有着多么大的分歧,而琴言志的思想却基本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出古琴音乐艺术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人的“志”都具有一定的诠释作用和意义。
“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两个极富思想性的美学观点,其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被文学艺术界所重视。因而,学者们更习惯于将二者合称谓“情志”。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诗意志辩》中精当地分析了“情”与“志”的区别,并解释说:“‘情’包含更多的感性因素,并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而‘志’则是一个与政治伦理相联系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社会指向性。”但具体到了中国古代的琴学思想和观念上时,人们却始终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在文人的艺术实践当中,把志亦达情、情中有志纳入到了琴学思想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是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文人常常通过寄情于琴曲而表现一种情怀,这种情怀体现着文人对人性和社会感悟。于是,有胸怀大济苍生之志者,借鼓《南风操》类琴曲,“以解吾民之愠兮……以阜吾民之财兮”之壮。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日:“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也。” 而那些心存闲云野鹤之志者,借弹《欧鹭忘机》之类琴乐,以抒“安时处顺,委运任化:恬淡寡欲。寂寞无为:舍弃智慧,不用心机”之情。其是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弹琴既不着眼于发挥琴的“禁邪归正,以和人心”的教化作用,也不是纯粹为了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而是注重表现内心、张扬个性。因此,白居易在《清夜琴兴》中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冷由本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本应正始音。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然那引起历尽坎坷却大志不屈者,借操《梅花三弄》之意,以抒了“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的情绪。此外,还有不畏强暴向往建功又壮志难酬者,则借奏《幽兰》之情,以表心中之郁闷的情怀,等等。这些者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借“琴”抒怀、借“琴”言志的内在表达。
综上所述,古琴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言“志”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表现出古琴自身所具有的乐律学意义,这种意义尤以古琴之器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包含着一定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含义和属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他们对“真我”所做出的美学诠释,其次是将这种诠释转化为一种音响上的实践,这种实践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无论采取何种途径,都是通过以乐表情、以情达志,最终实现人的理想和自由意志的完美结合,达到以志成人的目的。
略述"古雅"审美及其现实意义
古雅, 现实, 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乃文人的雅文化作为最主要的特征,而中国传统美学所讨论的重点也在此,"古雅"在传统艺术的价值判断中是极其重要的审美原则。在艺术多元化格局日渐形成的当下,理清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也许会从本源中获得某些发展的信心。
中国近代美学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它的主要思想来源不是在自己的历史传统范围内,而是来自欧美各种美思潮。中国近代美学的发端阶段,主要来自康德、叔本华、尼采、席勒、黑格尔等人的思想影响,尤其康德的美学观点,不仅较早地被介绍到中国,而且在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审美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美学理论的根本之点。

王国维先生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关于美的性质"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的论述正是通过康德这一美学观点展开的。在关于美的分类(范畴)中,王国维在康德所说的"优美"与"宏壮"之间,加进在中国审美中极具普遍意义的"古雅"审美,王国维通过对形成美的"第一形式"(自然的,原初的美)与"第二形式"(艺术形式之美)的论述,认为,"古雅"美感,产生于"第二形式",并说"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美也",还进一步阐述了"古雅之性质不存于自然亦但由于经验,于是艺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王国维认为古雅是一个通过后天学习提高修养方能达到的美学的境界,屈原在《离骚》中也曾提到"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与"修能"不可缺一。此间古雅即属于修能的范畴。王国维并举了黄庭坚等人为便,说明古雅的艺术价值:"若宋之山谷,明之青邱、历下,国朝之新城等,其去文学上之天才盖远,徒以有文学上之修养故,其所作遂带一种典雅之性质,而后之无艺术上天才者,亦以其典雅故遂与第一流之文学家等类而观之。"尚古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黄庭坚曾赞叹"雅康虞之三代典、谟、训、诰、春秋战国士大夫之词令,最为古雅。"(《与王观复书》),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在解释典雅时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诗品》又称赞颜延之:"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乘透逸,是经伦雅才。""阐发古代的传统思想,借鉴古代的艺术风格,甚至使用古语、古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雅"的特点,"古雅"成为一种传统的审美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传统审美的重要范畴。
琴棋书画 ( qín qí shū huà )

解释 :在古代,弹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今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出 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高测,彭州人。聪明博识,文翰纵横。至于天文历数,琴棋书画,长笛胡琴,率梁朝朱异之流。”
修身养性
本文标题: 发扬琴棋书画有哪些重大意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503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正常人飞升到仙界改变神仙只会谈恋爱,为了爱情毁天灭地的sb现象的文啊《基督山伯爵》讲了什么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