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孩子是什么?很多人眼里,孩子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家族的传承和延续。但是,我要说的是,孩子不是...

(9)小说女主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不需我们养老、赚钱、光宗耀祖。”对吗

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孩子是什么?很多人眼里,孩子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家族的传承和延续。但是,我要说的是,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她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在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也不是父亲的身体一部分,他/她是他们自己,他们在通过这个世界上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影响正在成长成为他们自己。而我们作为父母的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以我们的视角和我们的标准或者我们的思路来对待孩子。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去大街上逛商场,母亲对孩子说,你看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和这么多好吃的,但是孩子的回答则是,我们看到的都是裤子、鞋、腿和脚。母亲感到很奇怪,怎么我怎么没有看到呢,她还责备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当她鞋带松了,她弯下腰系鞋带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的竟然也是裤子、鞋、腿和脚。她这才恍然大悟,孩子没有说谎,他说的是他的真实所见。因为他的高度就看见了他所能看到的,他所能感受到的,这是在他的那个层次中看到的真实现象,而我们大人们却以我们的视角和思路去看待孩子,误以为孩子在说谎,其实这是真实的世界。所以要尊重孩子个体感受,让他/她有自己的的体悟。让他成为他们自己。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引导和疏导,而不是将我们的看法和思想强加于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多是让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事,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学钢琴、打篮球、学舞蹈、练乒乓球、参加奥数比赛……..,许多我们认为对孩子有帮助而且正确的事情。其实这些不见得就正确和得当的。

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从内心深处是认为孩子是我们的生命的延续,或者说是为了让孩子去做我们想做而没有能力或者没有完成的心愿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思考和没有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更多的时候是瞎操心、随大流、凑热闹。但是我们浑然不知,很多的时候是乐在其中,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不了解,因为孩子的不理解还很苦恼,甚至造成很多矛盾。

孩子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代表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和想法,他们的行为和理解不一定全部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引导和疏导,让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些事情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在实际中却很难选择,就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和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摸索去解决。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如没有成家就不知柴米油盐酱茶醋的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才能真正的体会一人,全家不饿的真正含义。

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

我们长大后,我们在不断的发现和寻找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我们内心有了很多的杂念, 按照马斯略需求理论,当我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解决了以后,我们就在想更高级别的自我满足方面发展,这是客观规律,实际用中国的古代思想来解释就是温饱思淫意,它是对马斯略需求理论的最好解释。正如现代很对人患有抑郁症,或者说我们成人一直在寻找或者在每天喊口号,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和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其实是我们在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很多的时候并没有按照成为我们自己的理念来学校,更多的是随大流、瞎操心、粗热闹。等我们能够不再随大流、瞎操心、凑热闹的时候,我们才想起做正确且独特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觉悟,也是我们的进步。

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愿孩子成为孩子自己,我们也不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不再是我们的生命延续。做自己。

生孩子是为了养老吗?

“生孩子是为了养老”,所以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孩子只是人生的一段缘分,是你作为生物体生命的延续,但是你来这个世界绝对不是因为晚年老了,让孩子去负担你的人生。孩子可以作为你养老的一种途径,但他绝对不是你生孩子的目的。本人已婚,所以对人生还是有一些感触的,在此薄言几句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养儿防老的观念经历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深入人心,这种观念来自于我们的封建社会。养儿防老,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养育儿子;防备年老时无人照顾。出自: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家里家丁兴旺就意味着老了能够有所托付。同时因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养儿防老”这种观念也在中国数千年的传承中一直延续着,而且观念越来越深,刻在了骨子里。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生产力已经大大提高,物质生活也变得充足。最重要养儿防老的观念,人们开始了自我价值的反思,婚姻和生育变得不再那么占据主要地位,例如像北上广高度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我们不再停留于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我们希望达到另一种境界的高峰,那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而且这种观念的倾向,更类似于国外的思想,例如美国人。他们对待孩子的看法是孩子并非家庭和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未来的社会公民。他们只是赋予了孩子生命,除了这层血缘外,美国人认为他们只是替上帝照顾孩子到成年,到了相应的年纪,孩子就变成了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弱。而我们在这个高度运转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也是层出不穷,类似像北上广低区所出现的情况,我倒觉得不足为奇,反而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你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就仅限于他将来给你养老,那这样的关系我到认为是一种交易的存在。记得电视剧《天道》里面就探讨过养儿防老的话题,我记忆特别深。丁元英的父亲因为重病住院,病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境地,医生说丁父及时活着也是要靠呼吸机生存。丁元英在看了父亲那绝望又痛苦的眼神后,已经明白了父亲的深意。直接问出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让我父亲死。(因为他不想看到父亲受折磨。)我估计每一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女,太伤父母心了。丁母也指着丁元英的鼻子骂道:都说养儿防老,我们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就落得这么个下场吗?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而丁元英的回答是: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您自己,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我当时听了这句话简直振聋发聩,那种思想上的震撼,彻底颠覆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孩子和养老的关系。说这个就是想要表达,在我看来,给自己养老和生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他自己的目的,你赋予了他生命,不代表你要绝对的占有他。甚至摆控他。
幼稚,自私,无语。你父母生了你,你天天养老去了吗?养老问题,只是一个阶段问题,平时自己能自理,落落什么养老啊,不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他们不上班,你给他们开工资吗?你给他们卖房子,买汽车吗,狭隘,赶你搬动的时候在招呼孩子们吧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通用9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1

  看了这次的视频,收获颇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之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一个生长环境的场所,具有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作用。

  孩子的青春期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这段期间孩子容易受情绪脑的控制。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可以宣泄的空间更少了,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娱乐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摘东西吃,而他们却是回到家中,面对冷冰冰的电子产品。他们孤独,缺少玩伴。他们失落,因为难得的周末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他们迷茫,因为他们只知道学习,不懂得自身的价值感在哪。

  所以,家庭教育在这期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家庭的凝聚力,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快乐与温暖;用传教的方式教会孩子们如何在面对压力时解决困难;用家庭环境的力量帮助孩子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不会轻易被压力压垮。

  关于如何保护家庭环境方面,现在的家庭问题就是家庭的过于冷漠,家庭的剧烈冲突以及家里遭受了重大变故。第三点一般家庭是不会遇见的。第一点家庭的冷漠,家长对孩子的不闻不问,放养型让孩子成长,这样孩子看起来很自由,但却没得到关爱,对于成绩等方面也是无所谓的态度。第二点剧烈冲突,家长太管孩子了,往往适得其反,意见不合而产生了冲突。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沟通,少说教。沟通是双向的,双方能像知心朋友一样吐露自己的心声,毫无保留,而说教则是家长单方面的教训孩子,孩子在长大了之后该懂的道理早就懂了,说多了也嫌烦。

  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由我们每个家长共同守护。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2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关心也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10月28日下午学校组织了一场《做真正会爱孩子的家长》的家庭教育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却让我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从出生到入园、上学有如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强,小学的六年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这个“成”是最难的一个问题。通过聆听这次讲座,让我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做个会爱孩子的家长

  之前我以为爱孩子就是事事为他着想,穿衣吃饭出行游玩,事无巨细的给他一切,其实我不是一个宠溺孩子的妈妈,但是也总会觉得孩子还小,有一些小问题是难免的,直到听了讲座之后我才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这些,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空间,不要去打破它,不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交付给孩子。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1、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2、孩子在学校五天,好不容易放假了放松一下。就这短短周末的两天却把孩子在学校建立起的良好习惯丢的一干二净,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三、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比如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看着电视、打着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吗?每次别人问起:你家孩子你满意吗?回答的最多的都是这个孩子气死人了。反之,有人问你家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满意吗?扪心自问你觉得孩子会怎么回答?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

  要善于倾听,倾听孩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和孩子多聊聊天,就会发现孩子现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渴望得到什么,孩子乐意向父母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不是你陪在孩子身边就可以,孩子玩耍你在看手机,这是看护不是陪伴,总结为:“要和孩子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做同一件事”。

  五、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

  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赏,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自尊和自立。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你能行”,“你真棒”,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会觉得我行、我可以、下次要做更好,在鼓励中得到快乐和成长的改变。对孩子说话也要多多注意,同一句话不同的语句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都说环境改变一个人,人亦能改变环境,尤其对孩子而言,有一个好的学校环境至关重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家的温暖,孩子才能更加积极向上。张志刚老师说:“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公德”。我觉得很对,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环境带来的快乐他才不会抗拒所有的一切。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3

  10月28日下午,实验小学明德楼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家长们有幸受学校邀请,聆听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张志刚老师的“做真正会爱孩子的家长”家庭教育讲座,各位家长专注聆听、积极互动、认真笔记,获益颇丰。

  讲座中,张老师以幽默风趣、接地气的语言、亲子沟通的真实案例,向各位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的经验。在两个小时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我有以下感悟:

  1、家长的成长比孩子的学习更重要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关注孩子的成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正因为过度的关注造成了很多意识不到的问题,而我们的用心良苦,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听了张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我们是忽视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焦虑。

  2、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受挫能力更重要

  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树立良好的家风和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一做。善于学习,懂得孩子发展的规律,渗透正向的能量。家庭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爱自己、爱家人,在孩子面前维护配偶的正面形象,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幸福感。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杜绝过度溺爱,教会孩子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不伤害他人。让孩子知道出现错误就要接受惩罚。

  3、学会真正的爱孩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们的方式是否正确?要做到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和孩子做同一件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陪伴。改变自己的观念,改掉焦躁的习惯,改变语言模式,努力培养拥有有趣的灵魂、健康的身体、会探索的孩子,而不是听话的孩子。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家长们听的津津有味,许多经验之谈让我如醍醐灌顶,感慨良多。借用张志刚老师的话“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让我们从爱自己、快乐自己开始,做一名愿意学习、愿意成长的家长,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改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4

  一、创造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

  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可以制造一些挫折,考验孩子的毅力。

  二、让孩子从克服小困难开始

  对孩子的要求要严,让孩子克服困难,逐渐加大,而且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为止。

  三、发挥榜样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

  根据孩子的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烈士纪念馆,阅读书籍等,让孩子学习典型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四、爱和严结合

  正确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父母要恰当的爱孩子,必须将爱和严格统一起来。父母在行为品质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当然会苦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性格。怕孩子吃苦,过于迁就孩子,可能造成日、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吃不了苦。事实上,孩子将来幸福与否,更受其性格的影响。

  五、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过父母、老师、社会的启发引导,在孩子的内心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追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规定目标,确定理想,并强加给他们。孩子单纯而幼稚,他们常常会因为读了一篇令其感动不己的文章而想长大了当作家,因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也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对孩子这些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孩子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六、注意从日常小事培养

  滴水见太阳。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光讲大道理事不够的,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5

  刚刚观看完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未来》专题节目的内容,觉得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首先,家长和学校要教会孩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因为其他失去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利用其他手段可以再次获得,而生命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要教会孩子不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其他人的生命。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增加巡逻次数,人数,加大监控力度,防止校园霸陵,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家长也应该反复叮嘱孩子不可以欺负他人,被人欺负的时候要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请记住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请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不要一味的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父母和老师应该多和孩子做一些心灵层面的沟通,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做错事情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样会导致孩子下次再做错了会找各种理由撒谎隐瞒,不敢再说实话。

  人生就像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河流,孩子是一叶独木舟,而家长和老师是独木舟上的两只桨。只有两只桨目标一致,同时使力,独木舟才能逆水行舟,奋勇而上;只有一只桨用力,或者方向目标不一致,独木舟永远到达不了想要的高度和位置。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多沟通,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家长进校园的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学生校园的生活中,实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回去后可以根据孩子问题制定适当的家教方案。

  情绪不分好坏,只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孩子的情绪是一种很主要的表达方式,家长要善于通过孩子的不同情绪发现他所要表达的主张,引导孩子发泄他的负面情绪,鼓励孩子积极情绪的自我管理。家长要试着学会“共情”,试着去学着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与尊重。

  父母首先是教育者,不要光想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会有人帮助教育,自己就可以当撒手掌柜。父母们可以认真的想想,孩子对父母的意义和对老师的意义是不同的,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我们下半生的指望,可却仅仅只是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老师即便在花费心思,每个孩子也只能分到几十分之一,可是父母却可以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两百的心思用在孩子身上,教育出来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老师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德育教育,家长请把更多的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的性格培养,品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家校共同努力,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栋梁之才,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6

  感谢学校搭建平台,给家长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听完专家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作为家长要努力营造温馨、舒畅,充满包容和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努力做到:

  1、多陪伴,多理解孩子。家长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和温暖港湾。陪伴会让孩子减少焦虑,消除孤独,喜欢与我们在一起。理解会促进沟通,让孩子感到温暖、幸福。

  2、多沟通,少说教。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保障。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与关爱。

  3、制定规则,管理好手机与读物。孩子从小要有规则意识。特别是手机和不健康的读物,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制定规则,会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迷恋,不越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特征。

  4、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会遇到许多压力。作为家长,不能忽视,不能责怪,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并教会孩子在压力面前不抱怨,不逃避。必要时,学会求助。只有家长的接纳与帮助,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愿我们通过学习,成为更好的家长。愿我们的学习,成就更好的孩子!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7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我们都期望他们能够平安、健、快乐地成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反思中,希望自己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磨炼、一起成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以及家庭的温馨、和睦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当看到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听到孩子那稚嫩的声音时,什么烦恼,什么辛苦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重视品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个人品德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教育孩子讲道德要从自身、身边做起,使她从小尊敬长辈,友爱他人,不欺负弱小。孩子做对了要赞赏,做错了要恰当批评,让他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判别事物对错的观念。内心善良、懂礼貌、讲文明、辨是非、懂得换位思考,这一切应该从小就抓起。

  例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有点攻击性,喜欢打人,常常把其他小朋友弄哭。个性强一点的孩子往往都会这样,我想一定要想办法治好他。有一天下班回家有妈妈过来告状说我儿子昨天打了她的孩子,弄脏了她孩子的衣服。回到家我非常耐心地蹲下来问他:“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贝,是不是?”(因为我平常都会向他强调这一点,所以我敢肯定他一定会说“是”)。他果真说:“是啊。”我继续说:“你要是被别人打了,爸爸妈妈一定会很心疼、很伤心!但同样的,你把别的小朋友打了,她的爸爸妈妈也很心疼、很伤心啊,因为她也是她爸妈的小宝贝啊!”这个时候他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了头,开始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会令别人伤心的。从此以后,我们这一片儿的孩子都愿意和他一起玩、一起笑,偶尔闹点小矛盾叫很快会和好。

  二、培养独立性、主见性,锻炼孩子的能力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想一代要比一代强,就必须让孩引故自己的主人。作为父母我们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赋予孩子行使选择的权利,不要用自己心中的选择去评价孩子。

  例如:孩子自己衣服的颜色,什么时候看书、画画、玩耍、弹几遍电子琴、看多久的动画片、玩多久的游戏,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就由他自己选择决定。当孩子跟我在一起时,他会安排的并并有条,有时还会指出我做的不足的地方。也许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学习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孩子也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思考中,不断长大、独立,然后超越父母。

  三、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是父母的体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我们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传。而且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我们要帮助孩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慢慢养成习惯。告诉他每天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对于医生,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商人,时间就是金钱;对于你,时间就是知识与成长。利用安排好了时间,你可能长的枝繁叶茂,但如果浪费了时间,那你可能弱小干枯。但劳逸要结合,该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学习,该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心中要有个时间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分数,而是让孩子有能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并享受生活。

  例如: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叠被子,自己整理并管理好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要记得放在哪。看完一部动画片或电影,跟孩子一起探讨一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是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大人讨论问题,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去。大人有哪些你认为不对或不好的地方,你也可以指出来。

  四、多赞赏,多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对他的爱。不要吝啬“我爱你”这三个字,也不要羞于表达。爱孩子、爱伴侣、爱父母就应该大声说出口。不仅是这样,我们还要充分信任他、尊重他,多挖掘他身上的优点,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但不要纵容;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灰心,多一些欣赏。也许孩子会笑着去面对他的人生。

  例如:有一段时间,经常阴雨绵绵,我就说:“这天气老是下雨,心情好烦躁。”不料儿子却说:“我有世界上最幸福的家庭,天天下雨也影响不了我的心情。”

  五、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孩子健康平安地成长

  现代社会到处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识。唯有孩子的安康,才会有家庭的幸福。教孩子认各种安全标识、交通标识、食品标识以及其他标识是很有必要的。也非常感谢学校在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给孩子培养安全意识,并根良据不同的成长阶段以及面临的不同环境,教给他们一些遇到危险时求安求生之道。

  以上是我自己觉得重要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家长冷静地面对、理性地分析,提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要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对孩子的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地教导。让我们共同携手为祖国培养更优秀的下一代而努力。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8

  今天有幸观看了王琨老师的家庭教育讲座,真是受益匪浅。讲座以“孩子从优秀到卓越的五大力量”为主题,向家长们分享了如何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养和育同样重要。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呢?下面我将观看讲座后的一些感受与大家进行分享。

  首先,我从“唤醒的力量”和“发现的力量“中学习到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爱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孩子的心灯点亮。要唤醒孩子,就要培养孩子的“六观”:唤醒孩子的健康观,培养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唤醒孩子的人生观,让孩子有梦想有志向;唤醒孩子的财富观,不懂钱的孩子没有未来;唤醒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懂得为人处世;唤醒孩子的爱情观,让孩子懂得底线、操守和原则;唤醒孩子的世界观,让孩子多经历、多体验世界。父母不要一味地去批评孩子,要发现孩子的天赋和优点,帮助孩子将天赋和优点发挥出来,陪伴孩子、懂得孩子。

  其次,我从“榜样的力量”中认识到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创造积极交流的沟通氛围、要说话算话,守时守信。家长要教孩子懂得敬畏,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规则、做人做事的规则、社会道德的规则,父母嚣张,孩子则张狂,父母谦和,孩子则谦卑,父母失德,孩子则失格。夫妻间要和谐恩爱、孝顺长辈。

  然后,我从“爱的力量”中了解到孩子不听话发脾气,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感受到爱。很多家长都会说自己很爱孩子,那么怎么爱才是正确地爱孩子呢?我们要全然地爱孩子,孩子在父母心中就应该全是优点,用包容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做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孩子自然就会阳光开朗。

  最后,我从“相信的力量”中学习到父母要相信孩子,父母输入什么,孩子就是什么,鼓励能让白痴变天才,批评能让天才变白痴。你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会停止爱自己。永远不要去打击批评谩骂你的孩子,不管孩子有什么表现,有什么地方不如别人,他(她)也是你独一无二的孩子,所以一定要去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支持孩子。

  家长爱孩子就要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践行家庭教育,教会孩子懂得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观后感9

  随着实验小学大会议室里一阵阵掌声的响起,我知道这次的讲座让到场的家长们都受益匪浅。当然我也觉得收获颇多,我很荣幸作为五三班家长参加张老师的讲座,很早就知道张老师在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亲身经历才知道果然名不虚传。接来下我从下面几点谈下心得吧!

  在“该不该打孩子”方面,家长们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些认为犯错误就该打,有些人为不该打,在张老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序渐进的分析下,我明白了可以打孩子也是有前提的:第一,在不生气的时候打;第二,必须让周围的环境保持统一;第三打完后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误是要承担后果的。我深深的知道以前在管教孩子方面自己做的是多么的不好,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我是家长,孩子要无条件的听话,最后是孩子害怕了,而不是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也知道了,孩子的话要积极的回应,回应代表了对孩子的关注,而不是想理就理他,不感兴趣就不回应那,那样会伤害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夙愿,都想把自认为最好的爱给与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爱成了偏激的爱,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枷锁。孩子不爱吃青菜的时候我就会吼孩子,“你要补充维生素啊,吃青菜皮肤变白啊”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知道0~6岁孩子要多吃些粗纤维的食物,孩子通过咀嚼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对于偏食不必太放心上。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孝顺”,张老师告诉我们“孝道”更是我们在孩子身上应该灌输的思想,他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说明了什么是“孝”,“孝”的本质是让父母不能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要想尽办法让父母放心!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现在的孩子普遍学习压力大,任务重,家长们也是想尽一切办法督促孩子学习,孩子写作业家长在一边看着,表面上是重视孩子学习,岂不知道孩子对家长的这种行为很抵触的,我们只用给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即可。孩子的心里是纯洁美好的,我们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多说些美好和善的东西,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负面信息带给孩子,在家庭成员中,我们要把家里每人对孩子的爱传递给孩子,在老师那里,我们要把老师对孩子的喜爱和无私传递给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是我们带孩子出去玩了一天,自己在扣手机孩子在玩就是陪伴,不是父母躺在病床上,自己在跟前坐了片刻,有事了就走就是陪伴,真正的陪伴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做同一件事”,我们要懂得孩子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心声,才能把最合适的爱带给他。

  “改变就在一瞬间,成功就在一眨眼”回想起以往的自己觉得愧对孩子的太多,孩子不听话时总是拿攻击性的语言批评他,今天才知道那不是批评,而是伤害,攻击性的语言带给孩子的不是满满的能量,积极性的爆发,而是负面的毁灭打击。比如“这道题不是练好几遍,你笨哦”,何尝不颠倒下顺序换成“你不笨,是这道题得练好几遍”“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何尝不换成“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同样的一群数字带给孩子的一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去学习去生活。

  “把受伤的权利还给孩子”未来的社会升学就业压力更大,不是孩子掌握了一技之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系统,要给孩子一颗受挫的心,要让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知道如何去挑战自己,迎难而上,如何用一颗积极阳光的心态在社会上立足。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唯愿我们都做一个正能量的家长,在家长成长之路上,我们永不掉队!

;

向死而生——我对“死亡意识”的思考

微信公众号   查理笔记

001 来自Richard的回信

002感受死亡

003基因的传承

004思想的流传

005列清单

                                                     001来自Richard的回信

硅谷著名投资人吴军博士在专栏上写文章,其中一篇主题有关“死亡”,有位读者回信,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摘抄如下:

实话实说,我震动到了,当天想的全是这封信的内容。之后几天它也时不时在我的脑中萦绕。

                                                        002感受死亡

死亡对于我们或许并不是陌生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人会死,也多少想象过、看到过周围人的死亡。

我第一次对死亡的体验是一种想象。六七岁时,有一个晚上我睁眼望着天花板,突然想到如果我母亲死了,会怎么样?一个最亲密、最依赖的人突然消失于世上,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我忍不住哭出来。隔壁的母亲听到哭声起来过来问怎么回事?我也没说实情,就说做了个恶梦。现在想想有点哭笑不得,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还特别依赖父母的孩子想象到失去父母感受到的那种无助感。

我第二次对死亡的体验是一种触觉。读初一时,奶奶去世。临死前,她躺在床上,我在床边,我摸了下奶奶的脚底:已经冰凉;而她的手却还有温度,慢慢地冰凉开始向上蔓延——她就这样安详地慢慢离开,没有痛苦。我没有很伤心,人生中第一次触感到人自然死亡的过程:体温的渐渐降低,由下而上的冰凉。

我第三次对死亡的体验是一种观察。多年前大学时的一个暑假,我去印度,在古吉拉特邦的一家非政府组织做志愿者。有一天我们一群志愿者去州府艾哈迈德的郊区度假村参加志愿者论坛,晚上party,大家在尽情跳舞欢乐时,突然传来消息:市区发生恐怖袭击,一辆大巴被炸,大巴上的大部分乘客或遇难或重伤。组织方迅速停止聚会活动,所有人迅速回房静候消息。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隔壁房间的一位印度朋友失声哭泣——遇难的人当中有她的亲人。一场欢乐却被突如其来的悲伤弥漫。我们几个中国学生互相安慰,幸好我们在郊区,幸好我们都没事。而我在人生中第一次在现实中感受到恐怖袭击,也感受到亲人死亡带给他人的悲伤。

我第四次对死亡的体验是近些年身边的亲戚得癌症。一位亲戚治疗成功,医院治疗后更加注重身体锻炼,饮食健康,心情变得更愉快,现在几乎完全控制住。另一位亲戚不幸得了一种更难治愈的癌症,且处于晚期,一次次的化疗带来诸多痛苦,面黄肌瘦、牙齿动摇,全身虚乏无力,而疗效如何,现在依然不确定。

这些对死亡的想象、触摸、观察,大致都是面向他人的,不管是亲人、亲戚还是不熟悉的人。但是我从没有去认真、严肃考虑如果死亡降临到我头上时,我会怎么样,我该怎么办?

Richard的经历震动到我的地方在于:

1)他只有二九岁,和我相仿的年龄,却不幸癌症晚期,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可延续;

2)他已成家,孩子出生了,几个月大,做不了多久的丈夫和父亲,就要离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3)他优秀,有理想,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却遗憾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业。

即使如此,他的文字中我看不到悲伤、恐惧和不安,我看到的是他接受死亡将要来临的那份淡定、争取多活一点时间做事的那股韧劲、和尽量为孩子和社会留下一些意义的那种责任和情怀。

我感到惋惜,十足的惋惜。

也不禁想: 如果我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对于这个世界,我又能留下点什么?

                                                          003基因的传承

《自私的基因》(Mean Gene)一书从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也不是物种,而是基因。我们每个个体不过是基因的载体——肉身会死亡,而基因不死。如何把自己承载的基因传承下去?答案很简单:孩子。你传承你父母的基因,你的孩子传承你的基因,再下一代继续传承你孩子身上的基因——基因在传承过程中或原样复制,或产生变异,或继续进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生命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让基因得到传承,是生命体的基本使命和意义所在。

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为什么要结婚?其本质就是为了生育下一代, 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某种意义上这是维持自己“不死”的一种方式 。

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现在倾向于不结婚或者结婚不生子:我有足够的收入让自己过体面的生活,不需要找一个经济依靠,孩子更是自己的经济负担;我更追求个人自由和实现个人志趣,婚姻和孩子是对自己的束缚.....

或许他们没想到当人生受挫时,家庭是他最温暖的后方;

或许他们没想到年老时,身边有人搀扶着一起上楼、生病时有人照看会有多么宝贵,那时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或许他们更没有想到,人终要死,有时候是自然衰老而死,有时候是意外面临死亡,他将给世界留下什么?没有子女的延续,基因没有传承下去,他最后多少会感到遗憾。

脱去感情、道德和文化因素,对基因传承的生物本能,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在人类和动物当中,父母对后代的关爱和牺牲常常是无私而不求回报的,而后代很难会以同样的关爱和牺牲来回报父母,但他们多会以同样甚至更多的关爱和牺牲来对待他们自己的孩子。而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后代也继续孕育出下一代,他们会感到满足和欣慰,因为自己身上的基因在一代代延续下去。

孩子是一个人生命的延续。而有了孩子也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能高质量地延续下去,那么和孩子的陪伴、相处、为其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物质条件、帮助孩子心智成长和技能练习、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一个都不能少,这一切也都需要我们耐心付出很多时间和心力,但是这些都非常值得,孩子的健康、独立、对他人有所贡献,是我们对生命和基因传承的最大尊重。

                                                                004思想的流传

这或许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延续生命的方式。

思想流传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 作品 。

从古而今,我们之所以能记住一个个名字,是因为这些人产出了具体的作品,在其作品中创造了知识,或发现真理和表达灼见、或解释原因和提供方法、或传递美与欢乐、或传递精神与反思,这些知识让我们受益,它在人群中不断流传,创造这些知识的主人也因而似乎一直在各个角落活着、存在着,在其作品中与他人交流。

作品可以是书籍。早到先贤们的著作: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王阳明的《传习录》,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近到当代的畅销书:Scott Peck的《少有人走的路》、Stephen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

作品可以是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作品可以是企业和产品,好的企业、好的产品一定是让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传播:乔布斯的苹果和iPhone手机iPad平板、马云的阿里巴巴和淘宝/支付宝,张小龙先生的微信,陶华碧女士的老干妈辣椒酱....

作品也可以是电影电视,也可以是音乐和绘画:周星驰的《喜剧之王》、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正传》,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王冕的墨梅图,梵高的Starry Night...

还有不少有名或没那么有名的人发表公益演讲,分享智慧,启迪他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Andy教授在死前的最后一课....我看过很多遍,总有新的体会。这些演讲和分享也是作品。

作品还可以是一个达人传到Youtube/优酷视频上的烹饪教程、英语学习教程和读书分享。

.....

这一个个作品就相当于一个个孩子,孕育它的人花费心力、时间、技能和智慧,把孩子带给世界,让世界更美好。他或许收获了财富和名誉,或许没有,但是他一定能收获自我的实现和生命的延续。

2、思想的流传,另一个途径是: 善行 。

有很多人不追求物质财富,去做自己心目中的善行事业。德国人卢安克在贫穷的中国广西乡村支教十年,教书上课、参与田间劳作、和孩子乡民们一起修建公路、他人的捐款用于平时教学和学校条件、学生生活改善...过着清贫的生活,不拿工资,不谈恋爱,感动无数中国人。

也有很多富人得到物质财富后,将财富回馈社会。今天遍布中国无数大学的逸夫楼来自香港富豪邵逸夫先生的捐款,比尔盖茨将其相当部分财产捐到自己的基金会用于医疗、教育等慈善事业注资,海亮集团的冯海良先生成立慈善基金会每年资助几十位贫困地区的学生担负其从义务教育到大学的所有生活和学业费用....

这两种善行都在传播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做善事,让社会更好。或许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此,但是这两种善行都值得我们尊重,他们以不同的途径为社会行善。我们中会有不少人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善行会流传,将来不在人世,这些善行也会让他们的生命延续下去。

                                                                     005列清单

“对于这个世界,我想多留下一点什么。”Richard的这句话我始终不能忘怀。我们能留给世界的,无非是自己的基因和自己的思想,无非是孩子后代和作品善行。围绕这两点,我们的生活着重点,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是不是应该多放在在两方面: 家庭和所爱的人 、 创造和社会贡献 。

Richard有了孩子,基因传承了,只是孩子年幼,而他时日无多,只能通过写信、录视频的方式给孩子留下记忆,以期将来孩子能从那个早已过世的爸爸那里得到温暖和力量。

Richard也有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热衷的理念和思想也会在他的学生当中流传,只是他生命和时间有限,有抱负而没有太多时间实践,把自己的教育传播到到更多的学生和更广的人群中。

我知道人终究会死,但是从未考虑一个正值人生好时光、青壮年的人,死亡也会离他很近。换成是我,只有几个月,我该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也从未考虑,就算正常死亡,生命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并没有那么多,事实上,40%的生命已经离我而去(我并不敢奢望自己能活的很长寿)。

既然如此,既然死亡会提醒我们生命的有限,那我们并没有时间去做任何事,必当有所选择,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应该做的、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才有可能把这些事做好,做到不留遗憾——为我们的生命留下印记,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东西。

那些应该做、重要的事情,在我看来是:家庭和所爱的人,创造和社会贡献。

我思考许久,围绕这两个方面列下了清单:一件件我需要做的事。这些事未必宏大,但是对我却有显著意义。有些我可以天天做;有些我可以至少一周做一次,一个月做一次。有些对我难度不大,有些则需要付出艰巨努力。有些我可以马上着手开始做,有些则需要时间的积淀来积累技能和经验,还有些需要我去积累物质财富——不管怎么样,这份清单 给了我明确的指向 。

当遇到不快的人和不快的事,当遇到挫折和坏运,用这份清单提醒自己,这些不是重要的,我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专注这些重要的事才会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和充实、幸福。

当有无数的选择、诱惑、需求时,用这份清单提醒自己,有些事我不该做,我也没有时间做,因为这是在剥夺我的生命去做对我而言不重要的事。

感谢Richard的信,感谢“死亡”带给我的思考,我将提醒自己,并去慢慢践行。
本文标题: (9)小说女主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不需我们养老、赚钱、光宗耀祖。”对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498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准备构建一个修真文明社会,大家提点意见有没有以凤育九雏为背景的小说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