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发布时间: 2021-07-16 05:57: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3

神话中的不周山我很想去不周山去旅游,可我不知道不周山在那,谁能高诉我!^^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神话中的不周山

我很想去不周山去旅游,可我不知道不周山在那,谁能高诉我!^^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名称由来】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这个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对土地产生了泛敬畏。在农村,有一词名为:动土。动土,是有着极严格的讲究。什么时候动、什么季节动、什么年份动,都有严格要求。农村里每要动土,总要请教阴阳风水先生。一旦动错了,就不得了,最主要的表现是腰、腿疼。 【相关传说】 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注:“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共工 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参见“共工”、“杞人忧天”。 【相关记载】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来,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问题。 《楚辞·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币也。”此山原为天柱,经共工触坏,始有“不周”之名。又《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则此山以产美味见称。参见“天柱”、“共工”。 《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到达天界的路径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传言曾有凡人为见神仙一面而只身上山,但却未曾见其返乡。自此之后,人人皆炼其身,锻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攀登不周山,后由于天条的放宽,无数凡人开始修行,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圆满,不少人开始竞相挑战不周山。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被叫做”不周山"?

《山海经》中所说的“不周山”,最有可能说的是现在的昆仑山脉西北方向。我们首先通过《山海经》中的描述以及各种传说来看一下不周山的大概位置,其次再通过各时代的考证来综合评估这个位置是不是合理。下面分别做简单的说明。

第1、不周山的记载源自《山海经》,关于它的记载,在《西山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这个地方,“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而且,“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也就是说这个不周山向东能望见泑泽,这还是黄河的源头,有果子黄花红萼。

在《大荒西经》中则有这样的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由于屈原《离骚》中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而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言: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而《淮南子》中记载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因此种种迹象都表明不周山在我们国家的昆仑山西北位置。

第2、根据《山海经·海内经》所说,共工是祝融的儿子,也就是说他的祖先是炎帝,“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而与共工着争夺帝位的颛顼则是黄帝一脉,因此他们间的战斗仍然属于炎黄之战的延续。

既然如此,即便这些都是传说中的故事,也不可否认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如今的华夏大地范围之内,而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天塌地陷,江河水连着泥沙统统往东流去,滔天洪水自然也指向黄河水的上游。

综上所述,不管是《山海经》中的记载,说明了不周山就在昆仑西北,还是其他来自《淮南子》以及相关传说,能够引发滔天洪水的地方,比然还是黄河流域的最上游,更何况《大荒西经》中还有西海之外,“西有王母之山”,更是说明不周山就在昆仑山西北。不周山是传说中能够去往天界的地方,当然不是尘世中随便一个人就能去的,但它就在昆仑山那里,等待有缘人发现。

《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指的是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

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意思是经过不周山向左转去啊,我的目的地已指定西海。

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扩展资料:

“不周山”相关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共工怒触不周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周山




不周山在《山海经》中的描述,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不周山三应该只是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一座山,在《山海经》当中是这样写的:在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过是在屈原的《离骚》和《淮南子》等古书中,也都曾经记载着不周山,所以专家们根据一些地理图志的记载,认为不周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地区。

而且帕米尔高原的气候与山海经所描述的气候大概相似,帕米尔高原的气候如同史料中的不周山一样,都是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四处是一片荒芜。而且他们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相似的。

在神话故事中记载祝融、共工因为不和,所以共工一气之下撞倒了不周山,所以撑住天地的柱子断掉了,所以天偏向西北地陷入东南,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向着西北方移动去了,所有的江河水流都向着东流去了。所以说不周山在现在也就是这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它的海拔也不算低,我们也可以认为不周山断了之后,成为了一个高原。

不周山除了有人说他是帕米尔高原,也有人说不周山,其实指的是祁连山的山尾,六盘山的西侧,在这里三面环山,在东方是一个缺口,所以叫不周山。除此以外,还有人认为不周山指的是贺兰山脉。跟贺兰山脉的山谷中有壁画,这与山海经的记载比较吻合,而且地形样貌和书中描写的也是基本一样的。

其实不周山可能只是古代人对某处山脉的称谓罢了,或许我们在未来可以在考古发现当中发现不周山的真实地理位置。

不周山到底指的是哪里,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说法,不过根据其相似度推敲,目前大众比较认可的一个地方是帕米尔高原。

《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老著作,它出现在先秦时期,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共记载了550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比较为人所熟知的一座。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这样记载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意思是说在西北还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具体不周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书中并没有再多做记载。

而不周山之所以这么出名,主要还是和它所挂钩的一个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有关。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也是颛顼时代的人物。颛顼是历史上的“五帝”之一,传为上古部落首领。

《列子·汤问》中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由此可见,共工应该和颛顼一样,都是某部落的首领,而他们之间的争夺战斗,则被描述成了神话。最后的结果是共工失败,愤怒地撞上不周山。

《山海经》中关于不周山的记载其实很有限,就这么多,除了一个大致的方位之外,也无法确定具体的地点。而屈原的《离骚》和《淮南子·天文训》中,均有对不周山的描述,根据东汉文学家王逸的注释,这个不周山被考证是在昆仑山西北,也就是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帕米尔在古代又称葱岭,在中国的最西端,海拔高,地形复杂,要说和描述中的不周山相比较,也确实挺吻合的,但实际上古籍中的描述也没有详细到让人认定就是这里。

而根据其它线索,祁连山尾、贺兰山脉、诸毗之山、赫尔蒙山等也都是不周山热门的位置参考之一。所以总的来说,不周山的位置还都只是推测而已。

古代神话中的不周山?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来,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问题。
  《楚辞·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币也。”此山原为天柱,经共工触坏,始有“不周”之名。又《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则此山以产美味见称。参见“天柱”、“共工”。
  《淮南子· 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山海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你看,《山海经》把不周山的地理环境都交待清楚了,问题是,我们能找到不周山吗?
“西北海之外”,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标。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难道古人已经把自己局限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之内吗?走出去,像郑和一样下西洋去。慢!下西洋,不就是下印度洋吗?西北海,会不会是印席洋的西北面呢?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没有合不起来的山呢?有!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狭长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群山绵延,哪里又是不周山呢?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赫尔蒙山会不会是不周山呢?在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统治赫尔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这是一个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和埃及反复争夺叙利亚的统治权,因而赫尔蒙山的地理环境地理形状等知识的传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赫尔蒙山脚下的约旦河,就是一条“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低的时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时候要达每秒1760立方米,两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变化称之为“寒暑”,可见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约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为760-1270毫米,气候温润潮湿,堪称“湿山”。而约旦河东面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经常发生用水的纠纷,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幕(漠)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己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儿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历史的真实,象部落首领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来是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段的分化。

古代神话中的不周山?

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本文标题: 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488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最近想用小说来制作模拟人生4的剧场,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剧场中需要用到某些软件比如畅读书城的听书语音你能用一句话写出一个故事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