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の空論 Vol.1: 推理小说历史个人向讲义

发布时间: 2021-03-29 22:52: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8

BySongQi&GuoGuo(本讲义旨在为读者提供推理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由作者兴趣介绍推荐相关作品,绝非权...

机上の空論 Vol.1: 推理小说历史个人向讲义

By Song Qi & Guo Guo

(本讲义旨在为读者提供推理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由作者兴趣介绍/推荐相关作品,绝非权威“讲义”,请大家注意鉴别,谨慎参考阅读[1]。)

(Guo Guo负责部分:西方侦探小说黄金时期;日本新本格推理;Song Qi负责部分:西方硬汉派(hard-boiled);日本推理黎明期;日本社会派推理)


概论

推理小说的定义:以推理方式解开故事谜题(大多数是找出杀人凶手)的一种小说,通常故事都含有凶杀案与侦探,亦有部分并非以凶杀为主要剧情走向,诸如找寻失物或解开奇异事件的谜底等。侦探小说的一种,不过揭开谜底的并不总是侦探。

推理小说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大行其道于日本。现在全世界最重视推理小说发展的就是日本文学界。在日本文字改革时,江户川乱步与木木高太郎提出将“侦探小说”改为“推理小说”。现时市面上主流推理小说主要为两个来源欧美推理与日系推理。

1841——1912:短篇侦探小说是主流。代表作家:爱伦·坡,阿瑟·柯南·道尔,G·K·切斯特顿,等。1913到20年代:古典推理小说的发展前期。

1)1913,E·C·本特利的《特伦特最后一案》,被认为是古典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开端。

2)1920,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和弗里曼·克劳夫兹的《桶子》,把推理侦探小说带进黄金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古典推理小说到达鼎盛。硬汉派侦探小说已在二十年代末开始崭露头角,而在这一时期的美国得到了更大发展空间,以三十年代末期的雷蒙德·钱德勒(《湖底女人》《上锁的房间》)尤为著名。同一时期,在英国着重于心理的纯犯罪小说开始步入舞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古典推理小说势头依然强劲,但其地位已渐渐被纯犯罪小说和心理悬疑小说所代替。带动了间谍小说的风行,警察小说也开始大行其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硬汉派侦探小说、纯犯罪小说和心理悬疑小说成为主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推理小说低落时期;007詹姆斯·邦德的出现,重新掀起了间谍小说的热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间谍小说仍然热卖,硬汉派侦探小说也有一丝生机;但最新的动向却是历史推理小说(如铁伊《时间的女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百家争鸣,各类推理侦探小说相对来说都有很大的转机和发展空间。代表人物:劳伦斯·布洛克(王家卫《蓝莓之夜》的原作者哦~王家卫导演也是他的粉丝之一)

1.本格推理的几个关键文档(Guo Guo)

法则类

推理小说十诫:1928,英国侦探小说家诺克斯(诺版圣经的译者):

1.犯人必须是故事中的登场人物。

2.不可用超自然能力来进行侦探。

3.犯罪现场不可有秘密出路、通路等。

4.未经发明的毒药和需以深奥科学说明的装置,都不得用于犯罪。

5.故事中不得有东亚人(因为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大反派)。

6.侦探不能用偶然和第六感解决案件。

7.侦探本人不能是犯人,但是犯人伪装侦探出现是被准许的。

8.侦探不能用未提供给读者的线索来解决案件。

9.故事的记叙者,需把自己的一切判断提供读者。

10.双胞胎或一人扮演双重角色,要事先向读者交代清楚。

推理小说二十法则:推理作家范·达因(代表作有《金丝雀杀人事件》等一堆以murder case为结尾的小说,我强烈怀疑金田一、柯南也借用了这种省事的命名方法。去年有一部电影《天才的编辑》中有提到他,这位编辑同时也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编辑)。

事实上,这些法则后来都被破坏殆尽了。我认为推理小说爱好者(比如知名作品读到一两百本以上吧)和推理小说创作者还是可以了解一下这些规则,之后遇到一些打破规则的名作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埃勒里·奎因的公平性挑战:在每个故事解谜之前,作者会专门写一段话,表示所有线索都已经给出,向读者提出挑战。有“日本的埃勒里·奎因”之称的有栖川有栖,直接继承了这种方式,是一种正统的本格推理的风格。

讲义类

某种类型推理小说核心谜题的分类学,往往出现在某部推理小说作品中,借由侦探之类的人物说出来。如:

1.密室讲义——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二阶堂黎人的《恶灵之馆》、我孙子武丸的《8的杀人》。

2.不在场证明讲义——有栖川有栖的《魔镜》。

3.暴风雪山庄讲义—— 绫辻行人的《雾越邸杀人》。

4.童谣讲义——绫辻行人的《雾越邸杀人》。

5.毒杀讲义—— 约翰狄克森卡尔的《绿胶囊之谜》、土屋隆夫的《天狗的面具》

6.垂死留言讲义——雾舍巧的《影郎洞》类型小说类

Demo类

以短篇小说集的方式,展现推理小说的类型,其情节往往是荒诞搞笑的,但是对推理小说及衍生影视作品中的类型演示很有意义,能够让读过很多作品的推理小说爱好者会心一笑,同时也讽刺了推理界一些发展得太极端或者故意讨好大众的趋势。

1. 叙述性诡计等——绫辻行人(1999年,他得到第30届麻将名人赛的冠军,成为史上第一个拿到“麻将名人”的推理作家),どんどん桥、落ちた(咚咚吊桥坠落 / 推理大师的恶梦) 1999.10 讲谈社。

2. 各种推理小说类型及影视改编作品——东野圭吾,《名侦探的诅咒》,1997 & 《超·杀人事件》,2001。

岛田庄司关于“推理小说”型的理论

他一举成名的处女座《占星术杀人魔法》是在看电视中的案件的时候想到的,一旦确定谜题的型,情节也就纷至沓来。创造出新的型越来越难了,比如岛田在台湾设立了本格推理小说奖项,台湾本土知名推理小说家林斯谚的《月亮庄杀人事件》得了第二名,岛田指出:如果没有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在这之前的存在,这部作品一定是第一名。


2. 西方推理小说黄金时期作家分享(Guo Guo)

福尔摩斯全集——13岁时的生日礼物,至今读来还令人脊背发凉(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步推理小说的爱伦坡也能做到这一点)。There’s no detective like Holmes. 虽然在后人看来,福尔摩斯或许太过实用主义(竟然因为觉得没用,连地球绕着太阳转都不知道),政治立场太鲜明不够超脱(给英国做过间谍工作),犯过常识性错误(涉及到透底我就不说了),但是他永远是最伟大的侦探,而且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比如他曾对一位幸存者说,勇敢地活着就是最其他人最大的鼓励。他还曾对华生说,为什么他不对一位女士揭露其爱人对她的欺骗,因为有一句波斯谚语说想要打消女人的念头,好比从狮子嘴里拔牙。华生对福尔摩斯的评价是,福尔摩斯是他认识的最好、最明智的人。

福尔摩斯协会授权过一些续集,其中包括很有名的作家写的,比如密室之王卡尔,他还在柯南道尔儿子的帮助下编辑了柯南道尔的传记。岛田庄司写过夏目漱石到英国留学时和福尔摩斯、华生相遇的作品《木乃伊之谜》,也很好看。

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所有的作品,包括两部回忆录我都读过。有一种说法是阿婆的作品销量仅次于圣经(还听过一种说法是纪伯伦的作品销量仅次于圣经)。我觉得阿婆结合了如同简奥斯丁那般的白描风格,善于刻画英国乡村生活的氛围以及人物形象和对话,喜欢她的应该是女生居多。她创造了非常多的“型”,有的涉及到透底我就不说了,还比如她因为当过军中护士,所以很熟悉药物,曾经在小说中使用了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毒药。阿婆的第二次婚姻是姐弟恋,夫妻感情很好,她随丈夫前往中东考古,所以笔下还写出了充满异国风情的故事。

阿婆最著名的系列是大侦探波罗系列和马普尔小姐系列,波罗系列可以看David Suchet主演的电视剧和电影,还原度非常高,《最后一案》时看得我潸然泪下。马普尔小姐BBC拍了一个新版,改编比较大,但是布景和人物造型非常美,卷福等还在其中客串过。

阿婆的作品实在太多,读到现在我都已经分不清了。大家打开百度百科,把名作挑一部开始看就行。她的作品也被改编成了非常多的舞台剧,比如最近上的《无人生还》等。

我觉得阿婆的作品魅力来自于她对于人性的敏感度及优越的表达能力,这在她的传记中也有所体现。她比简奥斯丁多了护士和海外考古的经验,这让她的作品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约翰狄克森卡尔——阿婆曾说过,其他推理作家的作品很少能迷惑她,但是卡尔总能。卡尔最著名的系列是亨利梅尔爵士系列和基甸系列,梅尔爵士的原型是丘吉尔。卡尔的作品善于营造阴森恐怖的气氛,设计巧妙的心理陷阱。他的《三口棺材》《歪曲的枢纽》《犹大之窗》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三部作品,我个人则偏爱《绿胶囊之谜》《皇帝的鼻烟壶》,写得非常精巧。比起阿婆,卡尔的作品布景、人物形象都比较夸张、戏剧化,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极端或者像丑角。

我读卡尔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经历是,除了我偏爱的作品,我最近再读,连谜底都忘光了,可见卡尔多么善于虚晃一枪,设置各种迷宫一样的心理陷阱了。

爱德华莫顿——古典本格推理的最后一名著名作家。《不可能犯罪诊断书》1-7,围绕一个乡村医生侦探从青年到晚年的破案经历打造的短篇小说集,推荐作为睡前读物,很有趣味,而且反应了当时的乡村生活氛围,像简洁版的阿婆。

高罗佩——一个荷兰外交家,汉学家。他的《狄公案》是先用英文在海外发表,然后被译成中文的,中文译文是白话文,但是又有三侠五义等小说文字的味道,一开始我以为是中国人写的。狄公案中没有元芳,但是每个案件都很有趣,比起中国的公案小说,更注重悬疑气氛的营造和情节的铺陈,不是很严格的本格推理或者社会推理小说,但是非常非常有趣。我推荐读过的朋友评价都很高。高罗佩本人有正经的学术著作,比如古代房中术考。


3.古典(本格)侦探小说达到顶峰,“硬汉派”(Hard-boiled)流派之崛起 (Song Qi)

西方侦探小说市场导向与读者口味开始发生的变化。这与之后,日本 “本格” 与“社会”派的分野基本一脉相承。本质上是读者从单纯的智识游戏转向更流行化的Psychological Thriller的追求。

古典侦探小说中智慧游戏代表:福尔摩斯“物证”型探案(当然福尔摩斯也会观察人类心理);智慧游戏与人性观察之糅合:阿加莎小说中细腻的犯罪心理学(波洛)。读者与市场对于“市井人性”与动作要素的追求促成了硬汉侦探小说的繁荣。

“硬汉小说”的特点:将案件从“精巧的花瓶”中解放出来(钱德勒语),从安乐椅(armchair)中解放出来;侦探从神变成人;案件更加市井血腥;性与暴力要素;更少的解密,更多的动作打斗 etc.

因此这个门类又与另一类小说(Crime fiction = 犯罪小说)高度重合。在侦探小说领域,一般称为Noir fiction (黑色小说)/ Film Noir.

最容易联想到的流行作品:詹姆斯邦德 007系列。电子游戏: L.A. Noir

流派代表:

Dashiell Hammett (达什 汉密特): 曾任职于真正的侦探事务所(Pinkerton),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左翼知识分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因为包庇思想犯还坐过牢),最后以老兵身份荣誉地安葬。把自己战时经历与氛围写入小说之中。走红作品:Red Harvest (红色丰收),将Pinkerton detective agency化为The continental detective agency,讲述探员揭露美国警察机构腐败的故事。代表作:The Maltese Falcon (马尔他之鹰),典型的夺宝奇兵故事,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套路改编电影,甚至还有以这个名字命名的侦探小说奖项。

Raymond Chandler (雷蒙德 钱德勒):芝加哥人,也是一战老兵。没有上过大学,靠写Pulp fiction起家。继承了汉密特风格的集大成者,写作风格与故事结构被后人大量模仿。小说命名也有鲜明的特点,比如The Big Sleep, The Blue Dahila, The Long Goodbye等等。 在我读来他的英文文本风格是海明威与Fitzgerald的结合 – 冷峻简短的笔触,却配合上奇妙的比喻。

塑造了著名的硬汉侦探形象:Philip Marlowe,驼牌香烟,威士忌/白兰地,国际象棋.

钱德勒的“讲义类”作品:The Simple Art of Murder, 《谋杀艺术》,探讨硬汉推理小说的写法。

钱德勒是村上春树非常推崇的作家。村上在访谈中多次表明自己早期的写作动机和风格受到Fitzgerald和钱德勒的巨大影响。他的小说 《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就化用了”Hard-boiled”这个代表着钱德勒风格的词。村上的小说剧情也经常强调“凶顽”的概念,并经常出现Noir fiction的犯罪凶杀情节。

James Cain (詹姆斯 凯恩):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这里的铃是一种隐喻,隐喻着正义,寓意着justice served cold.

Song的其他推荐(架空历史硬汉小说):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Philip Dick), Fatherland (Robert Harris) 二战轴心国胜利,横跨欧亚的纳粹德国取代苏联地位与美国进行冷战的谍战小说.


4.视角转向日本 – 【推理小说】的诞生,以及“本格”与“変格”的分类学(Song Qi)

“神秘小说”- ミステリー小説

推理小说黎明期的日本,对这种小说类型的称呼相当混乱。有人采用英文detective fiction的直译,即为“探偵小説”,也有人将其划归为“神秘小说”,也就是沿用至今的“ミステリー小説”(日本宝岛社设立至今的奖项: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几乎由日本单枪匹马挑大梁的“社会派”推理,有“ミステリ”这种暧昧分类的功劳。更接近“原典”的推理(すいり)的概念,反而是通过和制汉语引进之后在我国更为流行)

二战期间由于文化管制,代表西方腐朽文化以及有间谍嫌疑的探偵小説式微。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更是因为新的汉字规制,导致“偵”字被停用。江户川乱步与水谷准因此提案了推理小説(すいりしょうせつ)这一称呼。不过大行其道的仍然是“ミステリー小説”这一称呼。

江户川乱步出现之前的日本推理小说 – 黎明期(1888-1923):主要以翻译欧美作品为主。以黑岩泪香(本命黑岩周六)的一些作者开始翻译以艾伦 坡为代表的西方侦探小说作品,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但没有形成巨大的浪潮。

1900年 原抱一庵翻译了日本第一本福尔摩斯探案(血字的研究)

1923年,江户川乱步凭借《两枚铜币》出道,可以算是“本格”派推理的开端

1924年,甲贺三郎发表《琥珀烟斗》,结合了本格派的诡计与硬汉派的犯罪实录(类似于前面提到的西方硬汉侦探小说),并提出了“変格”的概念

所谓的“本格”,在日语中表示“原本的格式”,其实就是中文里“正宗,正统”的意思。江户川乱步的风格基本忠实于西方古典的detective fiction, 因此在日本称“本格推理”。

甲贺三郎引入了“本格”和“变格”的概念,“変格(へんかく)”就是披着推理小说的皮,但不遵循传统“十诫”之类的框架的新流派,跟“本”相对。

所谓的“社会派”,其实跟“本格”“変格”都没有对立关系,它是对日本六十年代以来诞生的一系列遵循推理小说中常用的犯罪主题,但焦点转为刻画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现象的作品的统称,也就是说社会派可以写得“本格”,也可以写得不“本格”(也就是変格)。日后的松本清张以一己之力撼动了(暂时)式微的本格推理,又由于他的作品往往被定义为“社会派”,才导致“社会派”这个名词似乎作为“本格派”的对立面出现。但事实上,东野圭吾也写过非常本格的“学园写实”推理,江户川乱步也写过“阴兽”等非常社会派的作品 – 作家们的风格往往是多变的。与“本格”相对立的是“变格”而非“社会”。与此同时,这些风格也是融会贯通,难以界定的 – 只要出现了密室杀人之类的“硬核”推理要素,都可以算作某种意义上的本格作品;同理,只要出现了对社会人性的大篇幅批判,也可以算作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作品。

松本清张的社会派写法造成了一个现象 – 直到今天,侦探题材的凶手往往会在最后“苦大仇深”一下(脑补名侦探柯南犯人自白bgm)。

最后是“新本格”,这词跟文艺界常见的“复兴传统运动”一样,即表示吸收传统的经验和技术,用当代受众的标准改造出新式古典文艺的尝试。这个运动提倡充分运用西方侦探小说“黄金时期”的各种写作技法,但同时不过分拘泥于“十诫“之类的古训。一切以最精巧的智力游戏和最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为目标。

比如“叙述性诡计”,这个理念本来源自当初黄金时期时就有的第一人称凶手之类的小诡计,但到绫辻行人的年代,他们摒弃了过去那种按部就班找凶手的框架,把它发展成了整本书为之服务,尤其终篇酝酿大逆转的情节布局方法,于是也把“叙述性诡计”发展成了“新本格”的标志之一。“新本格”本身只是对在一个时间点上产生的事件的称号,如日本本土的称呼“本格ミステリの第三の波”(本格第三波)“新本格ムーブメント”(新本格运动),我们可以说某个作家的作品有新本格的特征,或者该作家属于新本格的代表,但“新本格”本身不好说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流派。现在的日本本土出版界已经不太用“新本格”一词了。如果某作家写了一本强调密室、不在场证明等元素的新作,一般就直接称“本格”,表示这本书是遵循传统框架创作的[2]。

日本侦探小说黎明期的代表作家:

江户川乱步

本名平井太郎。为了致敬艾伦坡(Edgar Allan Poe),取了一个谐音的笔名(エドガー・アラン・ポー = えどがわ らんぽ)时过境迁,现在的流行作品已经开始用他致敬别人的名字来致敬他了(e.g. 江户川柯南)

早期本格短篇作品:D坂の殺人事件,心理試験。主人公登场:明智小五郎(对科学探查和证物兴趣不大的行动派侦探)。

早期的本格作品反响不大,江户川乱步开始转向了一些变格的写作:早期变格(社会?)短篇作品:赤い部屋,人間椅子,鏡地獄

自认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陰獣 (变态性欲相关题材) - 体现出日本推理界早期的猎奇性。

受到批评之后就有封笔的倾向,靠好友横沟正史的鼓励才每次从低谷中爬起来。

二战开始之前最后的风格变化:少年向作品系列-怪人二十面相。 少年侦探团系列 。(名侦探柯南中少年侦探团的原型)。

战后对新人的提携:新星一,筒井康隆等(日本科幻御三家其中两家都在这儿了)。

(筒井康隆:穿越时空的少女/日本以外全部沉没/「文学部唯野教授」(只是文学部一介教授而已))

总评:开创时代的男人,类似于创设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现在日本的江户川乱步赏)

横沟正史

江户川乱步的好友,两人关系紧密,互相扶持(横沟正史担任编辑的《新青年》在江户川乱步年轻时发表了很多他的作品)。早期作品类似于拍案惊奇的传奇小说,二战GHQ禁令结束之后开始写自己的绝对代表作:金田一耕助系列。

横沟正史是名副其实的本格推理小说大宗师,他的诸多作品如《本阵杀人事件》《恶魔吹着笛子来》《八墓村》《狱门岛》《犬神家族》创造了一些日式推理剧场的原型,这些在现在的流行作品,金田一少年,名侦探柯南中,可以看到剧情上的完全复刻。 横沟正史擅长设计诡计。密室、不在场证明、凶手消失、凶器消失、无头尸这些经典主题都是他的菜。

金田一耕助形象:乱蓬蓬的鸟窝头,软帽,脏兮兮的和服。

横沟正史的创作和江户川乱步一样,都是以严谨细致的推理和巧妙的谜题悬疑为重点,但横沟正史的风格更加荒诞不经,注重变态心理的描摹,即变格派风格。虽然江户川乱步也有不少变格作品,但横沟正史给自己真正贴上了这个标签。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动不动就是柔弱女子勒死壮汉,还能移动尸体,很多时候不符合现实。横沟正史设定的许多杀人动机(比如嫉妒)也比较牵强,难以取信于人。类似的问题也反映在现在名侦探柯南等流行作品之中。

横沟正史是药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还持有药剂师免许证,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

本时期一些其他的作家:

坂口安吾(不连续杀人事件)

名探偵・巨勢博士が「心理の足跡」を推理しながら動機を追跡してゆく物語。

纯文学的写作水平,却又故意去除猎奇与文学的部分,重视解谜游戏的部分。可以说是用本格派的审美趣味书写了一个变格派的故事。

插曲:所谓的三大奇书《脑髓地狱》,《黑死馆杀人事件》,《献给虚无的供物》

《腦髓地獄》(日文:ドグラ・マグラ 其实是作者家乡的方言)夢野久作

(没有章节分割 读起来非常容易引起混乱)

《黑死館殺人事件》 小栗虫太郎《虚无的供物》(这是一本讽刺半桶水的推理小说迷的小说,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把角色当人,为了推理而推理的读者。但是表现的方式有点让人反感)《匣中失樂》(后来加上的第四奇书)

5. 本格推理的(暂时)式微与社会派推理的兴起(Song Qi)

“清张革命”与日本社会派推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推理小说的一道分水岭。战前的推理小说基本是江户川乱步的天下,而横沟正史更是确立了本格推理至高无上的地位。1946年到1956年被认为日本战后推理的本格时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格推理同样进入了停滞期,甚至有被读者抛弃的迹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本格推理以诡计为支柱,而各类诡计已经被全世界的推理作者穷尽,因此新出现的作品质量直线下降;与此同时,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过于相似,也使广大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松本清张

这个人真正的身份其实是历史小说家。历史发掘够了,为了进一步批判社会,针砭人性,把推理小说作为新的文学武器!

推理小说与侦探小说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犯罪的社会背景不同。在江户川乱步时代,推理小说揭示的犯罪动机不外于争夺遗产、因情怨恨、复仇雪恨,基本上与欧美侦探小说相似。但到了松本清张时代,他把小说的背景放置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日本政界、财界乃到官场的黑幕都得到了生动表现;对犯罪的剖析,也触及到人性的高度。这与二战后日本社会的乱象与暗流涌动有关。

松本清张在社会派推理小说创作上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战后复杂的社会状况。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了重振经济,政府扶植了大量财阀企业。大型企业可以利用优势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在短时间内迅速盈利,但与此同时一些弊端的种子就此栽下。大型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和监督机制,内部极易滋生独裁和腐败。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官商勾结的丑闻也在所难免。随着6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期,对官商勾结和各种权钱交易的不满弥漫在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时,松本清张适时地出现了。

松本清张是以纯文学作家的身份出道的(45岁获得芥川赏)。 他开创的社会派,可以说,成也纯文学(笔力深厚,表现力强),败也纯文学(现实意味过于浓厚,没有推理小说的非日常感与醍醐味)。

他扩大了推理小说的写作范围与现实批判意义,代表作之一的《点与线》把推理场景扩大到了全日本,从一起普通的杀人案开始,引出了对整个日本政军界的批判。

他喜欢歌颂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在松本清张的小说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侦探,没有福尔摩斯、波洛,也没有明智小五郎、金田一耕助,他把侦探写成普通的刑警,或者某个遭受社会压迫的小人物。他曾说:“作家不是特别的阶层,而只是普通的市民,若有特权思想,岂不自寻末路。

目前仍然推荐的小说:砂之器点与线零之焦点

与三岛由纪夫的逸话:1963年,中央公论出版社编辑《日本的文学》丛书,想要把松本清张加到lineup里面。三岛由纪夫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认为松本清张的作品不能算纯文学),而川端康成和谷崎润一郎则不反对也不强烈支持。

松本清张的“推理讲稿”:

「犯人(または被害者)の人間に関するトリック」(一人二役など)

(跟人物身份有关的诡计,比如一人分饰两个角色)

「他人が出入りした痕跡についてのトリック」(密室など)

(跟人物进出痕迹有关的诡计,比如密室)

「犯行の時間に関するトリック」(乗り物、時計、音など)

(与犯案时间相关的诡计)

「凶器と毒物に関するトリック」

(与凶器,毒物相关的诡计)

「人および物の隠し方トリック」(死体の隠し方など)

(与隐藏人/物相关的诡计,比如隐藏尸体)

「その他の各種トリック」(童謡殺人など)。

(其他诡计,比如童谣连环杀人)

松本清张的个人私心部分 – non fiction

日本の黒い霧:社会,历史事件评论,阴谋论剖析

松本清张除了以推理作家的身份文明以外,还有一个不太广为人知的身份——昭和史研究者。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清张开始在《文艺春秋》月刊上连载《日本的黑雾》。这本书重现了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势力操纵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清张花了大量时间集中这段时间的离奇案件和扭曲的社会形态,根据调查所得的事实构建假设,再用简洁冷静的行文方式将调查结果写成报道文学,在当时引发了热烈反响,“黑雾”一词甚至成为形容暧昧模糊不清的犯罪事实的流行语,

内容包括:

下山国鉄総裁謀殺論、1949年7月「もく星」号遭難事件、1952年4月…….謀略朝鮮戦争、1950年6月 (最终卷)

浦泽直树之前完结的历史悬疑漫画《蝙蝠比利》在日本的阴谋事件就基本采用了这个脉络。

昭和史発掘:从田中义一的陆军机密经费事件开始,考察了芥川龙之介,小林多喜 二等左翼作家死亡背后的故事,最后着力描写了日本近代的分界点:二·二六事件。

《昭和史发掘》以著名的“二·二六事件”(日本现代史上唯一的一次军事政变)为主题,对于倾向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政界与军部的动向及受此影响的社会百态,一一作了巨细靡遗的重现,从而使这段鲜为人知的昭和史得以公之于世。台湾作家杨照曾经这样评价松本清张:“松本清张不允许日本人继续将不愉快的记忆、难堪的状况、痛苦的责任,全部推到集体潜意识的黑暗角落里去。”

(推荐后半部分)

第5巻 二・二六事件:相沢事件、軍閥の暗闘、相沢公判 第6巻 二・二六事件:北・西田と青年将校運動、安藤大尉と山口大尉、二月二十日夜 第7巻 二・二六事件:襲撃、諸子ノ行動、占拠と戒厳令 第8巻 二・二六事件:奉勅命令、崩壊、特設軍法会議 第9巻 二・二六事件:秘密審理、判決、終章

这两部都是带着社会派推理影子的历史纪实文学。强烈推荐,读起来非常过瘾。有司马辽太郎,山庄冈八式的感觉。

水上勉

非常重要的作家,Song很惭愧地没有看过。

宫部美雪

宫部美雪是松本清张的忠实信徒,她的作品种类多样,在儿童文学方面造诣颇高,而且还写科幻作品。玩游戏上瘾的御宅族。在推理小说方面以写社会派小说为主。杰作推荐:《模仿犯》《火车》

山崎丰子

代表作:山河燃ゆ,沈まぬ太陽,白色巨塔。喜欢时代剧/大河剧的朋友会喜欢这个风格。《白色巨塔》,就是那个著名日剧的原作。

森村诚一

恶魔的饱食,以及“证明”(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系列,一个有社会良心的作家,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通过小说控诉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人体实验、大屠杀。也因此在范右翼的日本文坛碰壁,受到打压。


6. 第三波本格(新本格)作家的崛起(Guo Guo)

岛田庄司和京极夏彦——这两位是我最喜欢的日本推理作家,最喜欢的本格推理作家,也是我最喜欢的推理作家。他们的作品和我的世界观起了共鸣。岛田庄司的御手洗系列是我最喜欢的系列。这个系列的主角是福尔摩斯+华生的设置,即名侦探御手洗+糊涂男朋友石冈。岛田的第一本作品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占星术杀人魔法》,这是一部长篇巨著,也反映了岛田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先确定谜题和谜底是最重要的,而且谜底一定要简洁可信。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尽力去寻找新的、前人所没有设计过的谜题,据说他还自己做物理实验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谜题是否可行。

岛田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他和御手洗一样,有海外生活的经历,他现在住在美国。所以他是一个不太日本人的日本人,他的想法比较像西方人,而且很有自己的主见。他对于历史事件比如日朝关系、中日战争、前苏联和沙俄帝国都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和看法,总体上是反战的。我比较喜欢他的世界观,有一种启蒙主义的风格,而且有世界公民的气味。

他最打动我的一部作品也是御手洗系列的,《龙卧亭杀人事件》,这个事件是暴风雪山庄模式,描写了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建筑内部的连续杀人事件。我感动的点之一在于岛田重新解构了一个被以往的推理小说乃至电影作品描述过很多遍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他对于历史的独立思考主张和对于人性的爱护,第二点在于这一次御手洗远在海外,石冈独立卷入,他一筹莫展之际给御手洗打电话,御手洗却不回来,而是激励他独立解决这个事件。御手洗和石冈的关系在整个系列中有非常多的描述,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很多粉丝把他们组了CP。令我感动的是,一个像御手洗这样看似对一切漠不关心的怪人,和像石冈这样一个看似毫无主见窝窝囊囊的人,因为彼此的相遇,都发生了改变。

京极夏彦和岛田庄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一开始对于他毫无感觉。他本来是个插画家,因为经济危机没有活儿干,所以就写了一部推理小说叫做《姑获鸟之夏》,没想到出版社慧眼识珠,直接给出版了,而且一炮而红。这部小说的特点是:一,妖怪推理小说,谜面是一系列怪力乱神的事件,比如怀孕几年孩子还没上下来,等等,但是最后都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开了谜底;二,群侦探小说。侦探不是一个,二是一群,其中主要的也是最后出来收场的侦探是一个开旧书店的神社社主,其他侦探包括有超感应能力、性格却特别中二的美男子,懦弱无能却总能看到奇怪东西的男作家,社主本人的妹妹,等等,京极会选择其中一两个人的视角作为主线来描述事件,最后的解谜会反映出薛定谔定理:观察者影响了结果。

虽然京极非常红,但是我对他一直没有感觉。他的作品篇幅很长,我怀疑东野在《超推理小说》中讽刺的超厚推理小说就是指的他。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阅读习惯还是以小说为主,说不定我就放弃他了。我按照系列一直看到《铁鼠之槛》,被这部作品深深感动了。

京极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是藏书及其丰富而且特别爱读书。《铁鼠之槛》这本小说中的舞台是一个深山中的佛教寺庙,最后的解谜和佛教在日本的传承相关。京极对南北禅宗的说明,以及对于禅修的认识是非常有深度和启发性的。例如,他提到禅修中经常会出现一种特别清明喜悦的境地,让禅修者以为自己已经得道,其实是走火入魔了。

他的知识广博不仅是对信息的占有,而是对宗教与文化背后深层含义的准确认识和独立理解,我觉得很多一般性的学术论文未必有这么优秀。所以曾有人说京极是有希望拿诺贝尔文学奖的。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及影视改变界的宠儿。我本人看过他一半以上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个挺好的作家,我不喜欢也不讨厌他。原因是第一我更喜欢本格推理作品,他是一个各种类型都写,一般会被划分到偏社会派的作家,第二是我对轻小说风格过敏,所以伊坂幸太郎我只读过一部,甚至村上春树我也只读过一部挪威的森林。我不喜欢轻小说那种“转变认知”的解构风格。东野的作品水准都还不错。《嫌疑犯X的献身》拿了直木文学奖,这是日本对于通俗文学的最高奖项,不是单独颁给推理小说的,最近几年好像多颁给了非虚构比如自传类。我自己最喜欢的是《圣女的救济》,喜欢人物设定。《白夜行》我看了好几遍,包括老版的日本和韩国的电影版,但是我还是不能说喜欢。归根结底,我对于东野笔下的人物缺乏共鸣,也就是说在思考、感受、判断和行动时,我觉得我跟他们不是一类人。

岛田庄司曾说过,东野流行有一个原因是他的作品特别易于影视化,所以容易传播。

其他零散作品推荐——轻小说风的作家中,有一个人我比较喜欢,西泽保彦。因为他的题材比较奇妙,而且思路开阔。比如《死了七次的男人》,讲述一个年轻人被杀了七次,一次又一次地复活,想要找到杀害他的凶手。《解体诸因》讲述了一系列分尸案件,然后谜底都匪夷所思。《啤酒之家的冒险》讲述一群高中生在山里发现一所空房子,里面的冰箱装满了啤酒,他们一边喝酒一边推理这房子和啤酒是怎么回事。还有以身体和人格交换为背景的杀人事件。

殊能将之《剪刀男》。这是某一界梅菲斯特奖的得奖作品,以凶手的第一人称讲述案发和破案过程。

道尾秀介《向日葵不开的夏天》。

连城三纪彦:简直是谷启润一郎写的推理小说,日本风情满点。


7. 东野圭吾,以及一些亚文化拾遗(Song Qi)

(之后会开CH房间专门讲这个话题)

东野圭吾

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部毕业,曾经就职于日本电装(汽车零件供应商),担任工程师。利用下班时间写小说,在27岁的时候以《放课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次年辞职成为专业作家。两年后与妻子离婚。

东野圭吾早期以校园推理起家,并以缜密细致的剧情布局获得“写实本格派”的美名。这种“写实派本格推理”也构成了他后来慢慢转向社会派的基础。后期作品开始突破本格的框架,融入更多文学性和娱乐性。由于本人的理工科基础(包括日本电装的工作经历),东野圭吾特别喜欢写运用科学知识推理的剧情(代表:伽利略系列)。

主要作品的分类学:

早期作品:(本格风,校园推理风)《放课后》《学生街杀人》 《十一字杀人》 《假面山庄杀人》,《殺人現場は雲の上》等。这些非系列作品几乎可以看作本格+一点点变格的融合。

加贺恭一郎系列:卒业,恶意,谁杀了她,我杀了他,红指,新参者,祈祷落幕时等等(有电视剧)(阿部宽出演)

浪花少年侦探团系列 (竹内忍):浪花少年侦探团;忍老师的再见

“笑”系列:怪笑,毒笑,黑笑,歪笑 (主题不定的短篇集)

天下一大五郎系列:名侦探的守则,名侦探的咒缚(戏谑风格的推理小说讲义)

伽利略系列 – 科学推理,围绕东京大学准教授展开(汤川学,福山雅治饰演):侦探伽利略,预知梦,圣女的救济,伽利略的苦恼,真夏的方程式,虚像的道化师,沉默的行进(沈黙のパレード),嫌疑人x的献身(有电视剧,有电影)

滑雪场系列:白银杰克,疾风隆多 – 白银劫持,疾风圆舞曲。涉及滑雪运动员,大额金钱,高科技犯罪,生物兵器等

假面舞会系列(侦探 = 新田浩介):假面舞会旅馆,假面舞会黄昏,假面舞会之夜

拉普拉斯系列:拉普拉斯的魔女,魔力之胎动

短篇集:《怪人们》,《棒棒的日本人》(素敌的日本人)等等。想写成希区柯克的样子。

白夜行系列:白夜行,幻夜

其他短篇:虚无的十字架,雪烟追击,人鱼沉睡之家,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解忧杂货店/浪矢杂货店的奇迹)

一些“人性型”“非推理”短篇:秘密,时生,恶意,单恋,红指头等。

个人最爱:《夜明けの街で》(作为推理小说本身并不特别出彩)

最新作品:ブラック・ショーマンと名もなき町の殺人(2021)

白鳥とコウモリ (2021)

总评:我觉得东野圭吾是杂食动物。很多时候是用本格的壳写社会,或者用社会派的壳写本格。

伊坂幸太郎

魔王

死神の精度系列

死神と藤田(『オール讀物』2004年4月号)

吹雪に死神(『オール讀物』2004年8月号)

恋愛で死神(『オール讀物』2004年11月号)

旅路を死神(『別册文藝春秋』第255号・2005年1月)

死神対老女(『オール讀物』2005年4月号)

重力ピエロ

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 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

ゴールデンスランバー 金色梦乡

随笔集:3652

乙一/おついち

夏天,烟火,我的尸体(夏と花火と私の死体)

Goth断掌事件

Zoo

七个房间

推理相关的亚文化流行作品

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

Q.E.D.

法庭推理-逆转裁判,弹丸论破

打越钢太郎

日本一旗下游戏 – 流行之神 etc.

“智斗”主题漫画等 - 如嘘喰い=噬谎者

影视动画推荐(Guo Guo)

大侦探波罗系列电视剧马普尔小姐BBC新版Sherlock BBC版前二季豪斯医生:诊断过程非常像推理古佃任三郎:倒叙,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非常多明星客串,比如SMAP,松岛菜菜子,江口洋介等相棒Mr Brain:木村拓哉和凌濑遥主演圈套:阿部宽和仲间由纪惠主演The Genius:韩国综艺,《诈欺游戏》真人版犯罪现场:韩国综艺,明星大侦探的原版

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借鉴”的推理小说原著们

《歌剧院杀人事件》抄了《黄屋奇案》里面走廊消失和《古墓之谜》利用窗户作案;

《悲恋湖杀人事件》为复仇杀害死名字缩写为S·K的人的情节抄笹泽左保的《大海的请帖》;

《蜡像城杀人事件》中凶手扮蜡像的情节类似岛田庄司《诅咒的木乃伊》中凶手藏身铠甲;

《墓场岛杀人事件》关于两人认识的一段推理抄卡尔的《不能颤栗的人》(The Man Who Could Not Shudder);

《雪影村杀人事件》脚印诡计抄二阶堂黎人《泥具根博士の悪夢》;

《狱门塾杀人事件》核心诡计抄二阶堂黎人《恐怖的人狼城》;

《怪盗绅士的杀人》第三个死者死时候后车厢藏尸转移作案地点制造不在场证明类似折原一《打错的电话》;

《异人馆村杀人事件》吊床和分尸抄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

《魔术列车杀人事件》尸体消失核心诡计抄岛田庄司《异想天开》;

《法兰西银币杀人事件》钥匙的诡计模仿森村诚一《高层的死角》;

《速水玲香诱拐杀人事件》核心诡计抄鮎川哲也的《憎恶的化石》。泡阪妻夫的亚爱一郎探案。

最后的广告

请大家在CH上搜索“推理”或"Detective",加入我们的推理研讨论组

请大家关注Guo Guo老师的公众号:idontknow

参考

  1. ^本文为Guo Guo老师和我在CH上企划的“The Detective Agency 推理研” 第一期内容之文字记录版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723993/answer/224703453
本文标题: 机上の空論 Vol.1: 推理小说历史个人向讲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328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人生还》-读书笔记不止侦探探案?向爱看悬疑的你推荐这五本推理小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