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馆有益国事读后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4-30 07:37: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读后感怎么写额不知道。。。你为啥子问我呀!!!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白话文翻译战国时期的强弱,则在他的渠道畅通而已。血脉不通,则人们...

论报馆有益国事读后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额不知道。。。你为啥子问我呀!!!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白话文翻译

战国时期的强弱,则在他的渠道畅通而已。血脉不通,则人们易患;学术不通则简陋;道路不通,所以秦越看,是肥是瘦,沙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所以闽粤与金人侵占的中原,张邈如果异域。只有国家也是这样。上下不通,所以没有宣传国家的道德感情达的功效,而玩弄法令条文的官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所以没有人知道自己知道是别人的才能,而守旧的的儒生,于是击鼓了他的舌头。中国受侮辱几十年,被指犯有用巫此了。
离边塞请求通报,四肢厥冷道不只一种,而且可以为馆的引导开端。没有耳目,没有的喉舌,这里叫病疾。今天我们所说的万国并立,就像邻居时,齐州以内,但还是同室。邻居的事,而我却不知道,对他十分于是同居一室所做的事,不听到消息,就会有耳目而没有耳目;皇上有所措置,不能劝告百姓,下有什么不适的祸患,不能您告诉他,就会有的喉舌而没有的喉舌。他有帮助耳、目、喉舌的作用,而起于天下的残废的人,就会报答把他安排在做这样的事。
报住在古代有征兆吗?古代的陈太师《诗经》上,以观察民风,饥饿的人唱可收取租税的土地,来慰劳的人唱了这件事,让他乘坐 𬨎 轩以采访的,乡里按规定将他在邑,邑移于国家,国家就会转移到天子,就像百姓报答。公卿大夫,舞动扬具有大德者,议论政治,皇命华使,长江、汉水的功勋,这干考室, 𬳶 马匹牲畜放牧,您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皇上因为的报告攻下了,就像官报答。又如诵训掌道方的心意,以致下诏观的事;掌道邪恶之徒,以下诏征召他忌恨,以病愈确定针刺的土地的风俗;外史掌管四方诸侯国的志向,孟达去信在四方;撢人掌管诵王志,道是国家的政事,以张巡天下天下各国对他。凡所以具有大德者并宣、通下情的,不只是记述,兼有职掌,所以君主可以坐在一间房子里却能知道天下大事,士大夫可以诵读三百而主持国政。夏、商、周强盛,没有人不从这里。
向西人的大报,议论院的言论记载,国用之会诸侯计功行赏记载,人数的生死记载,《汉书 · 地理的险要之处记载,百姓的业盈贬退了萧纪,学会的程课记载,物产的品评记载,可是,邻国的举动记载,兵力的增加或减少记载,卫律法的改变记载,张格的新处理纪,器的新制记了。是他们的份内回报,说政务的人可以检阅官报告,讲《汉书 · 地理的人可以在地上检阅报告学习,谈论军事学习的人可以检阅水军、陆军复仇,说农事的人可以检阅学农民报,说商纣政权的人可以检阅商会报,说医学的人可以检阅报告医生,说的工匠的事务可以检查工程报告,说格进献的人可以各检阅种天、算、声、霍光、化、闪电专门是名家的报答。有一个学就有一个报告,他的某学得到一个新义,就报告我多有一新闻,身体繁杂的证据图谋,事情萧赜的人列布设在外层,早上升一张纸,晚上就被黥布万邦。因此,任事的人没有阻碍隔着蒙昧之忧,谈学问的人能够看到善濯磨的好处。还怕文义太萧赜,没能完全发挥他人而病解的,所以才有妇女回报,有孩提的报应;他出来报告,有的报告季,或者每月报告,有的半个月报,有时十天报告,有的报告七天,有时五天回报,有的报告三天,有的两个太阳报告,有的每天报告,有的在半天的报应;国家的保护回报馆,就像鸟卖儿卖女;士人百姓的嗜好报告检阅章,就像蚂蚁一样附膻气。报告检阅更多的,那人更加智慧;回报馆更多的人,他的国家却越来越强大。回答说:只有通的缘故。
他对国家大事到如此地步,所以怀才抱着德高望重的人,有昨天为主笔而现在该用这些掌握政权的人,也有朝觐之后,便枢密府,晚上就会进回答馆的人,他的主张国家大事,每次与中书门下政事党通声气。如果不久、土的争战,德、奥、意的联订立了盟约,五洲的人,没有谁不抬起头庄 𫏋 看《秦晤士》这首诗的议论,文甫脱稿,已电飞, 52 判决上报馆有益于国家大事他重又到了如此地步。然而英国、德国、日本,有的人在回报馆有谗言诽谤的法律,有惩罚的条例,就又是什么原因呢?天宝记琐的缘故,采访异闻,并不是齐国东部的原野上的意见,当即秘辛的杂事,关闭城门,就去拜访,独孤信口以谈,没有什么补益时局艰难,只会伤风化,它的弊病;军事敌情,记载不实,仅凭借市虎的口,没有惩罚晚上鸡的嫌疑,于是他的研究和演练终于大家的情绪,胸中造哄骗,海外已经形成劫之后的余烬,纸上还登的捷报,荧惑星偷听,王贻误了局,它的弊病是二;品评人物,议论最近的事情,毁谤与赞誉,凭借他们的恩怨,笔舌头甚于兵刀,有的邓飏》、《颂》权贵,被拖着衣襟的阶梯梯子,有的指斥富豪,作《贿赂左边的卷,相同无赖之徒,违背不祥之言,它的弊病是三;操觚发的议论,不是有本源,踏着偷袭陈国的意见,剿灭集中了涂很高兴,有的才能的人就都能为忧虑,敷衍抵塞罪责,讨论李轶听说,记述游览,义无不足取,说话的口气没有文采,它的弊病之四;有的有郑译录范围渐渐扩大,言论足以观察,删淘汰污秽荒芜,很懂抓住要点,并借步阐宗风,不出郑庄公的本意,虽然有断章取义的好处,也不能免于诗歌不像的不满,它的弊病的第五条理由。准备了这些,这是义于是镣铐,于是使海内一、二个本来就好的人,反而去看回报馆改名为蝥贼,去回报章是妖言,这是古代道义,不去,好办法弊病。唉,不那些痛苦吗?
现在在中原报告设下,却想再向西人的大观,这种形势下,就不可能。向西国商议院议定后一件事,黥布的摆在众人面前,让他回报馆人入院,插着毛笔录用;中国就要避讳的莫过于深,枢密府的举动,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不知道,不要说外面的人。西方国家的人常常、物产、百姓业、商册,每天都有记注,刘展她身手不凡,卷,审查副印报,与众人共同全部;那么中国丈夫家六畜,没有专管,州县亲民,在他所管辖的百姓、产业,最后由全面了解,不要说朝廷。西邻的格导致制造专门之业,官立学校,士建立学校,讲求观摩,新法太阳出来,所以赶忙登上报告章,先看到痛快;中国的就稍微讲这有学问的人,已如凤毛麒麟的角,哪有专精从事自己的职业,神明他们的法度,而创作了一首新的制度。因这些的缘故,就会向西报答之长,都不是我所能有的。既然如此,那么报答之列该怎么办呢?回答说:我的翻译五洲近来的事,就看到的人知道地保全大局,与他的军队强盛的弱小的灭亡的缘故,就不到夜郎自大,因枯井中因为讨论“天和地了;详细记录各省新政,就会看到的人知道新法的实际情况有好处,到了任事奉了别人的艰难策划,与他的宗旨所在的地方,而阻挠的人,有的太少了;广搜交原涉的重要的案件,那么的检阅知国体不立,受人侮辱侮辱,以上星宿的音律法不讲和,为人愚弄,可以发奋努力新学。思前洗耻辱了;天宝旁边政治、学艺重要的书,就看到的人知道把所有的学习源流门的小路,与他的时间也不长月惊异旁打转,而不至抱着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舒适自得太大了。按此去做,待他以岁月,风气渐渐散开,百废渐渐举,国体逐渐建立,人才渐渐出来,十年以后,而且可以为把他安排在规模,也可以逐渐具备了。
可叹啊!中国的邸报在西报还没动身以前,然而经过几百年尚未统一推广。王商岸高肇,脚跟事情更多;鼓励百人暗示,弥补路比较少;横流更加急迫,天色昏暗依然;朝廷的喉舌机关不通,病和心腹。即使是蚊子、虻蝇的力量,尔朱荣断无背山;而精禽之心,没有忘记填大海。皇上卢循没有不是大夫的道理,下依附庶人市场上谏的分支;私怀救火不追求的愚见,是最大的声音大声呼喊的举动;被认知见解的罪行,都凭当权者。如果听的人不相信,眼睛是诽谤的话,摧毁萌拉嫩芽,有什么呢?有的人也是同一条船都很艰难,又考虑到他的《孤愤》,提着倡导保护,以成就区区之心,那么顾亭林就是人们所说的“天下的兴亡,眼光短浅的人的卑贱的人,与有责任”而已。

请高手翻译《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为白话文

原文见:http://hi.baidu.com/beyond0797/blog/item/41ea4f0744bea97c03088172.html
战国时期的强弱,在于它的道路要塞是否打通。人的血脉不通畅就会生病,不通学术文章就会孤陋寡闻,道路不通畅,所以秦国疏远隔膜,各不相关。语言不通,所以福建广东与中原内地遥远地像不同的地域。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国家上到下不通,所以没有宣扬品德传达情感的效果,玩弄文字,曲解法律的官吏,因为这个缘故视为奸臣。国家内部与外面的世界不连通,所以没有知己知彼的能力,而且守旧的儒士充分发挥他的能言善辩的口才。中国受到侮辱数十年以来,仅仅只是坐以待毙而已。
第一段的翻译,纯属自己的想法,如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教!

平日读小说的哥哥姐姐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从结构学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止时间是很好划定的,那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计三十几年的时间。
因此,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干脆叫“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温儒敏等)
而且,这三十年又清晰地显示了三个阶段,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
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
第三个时期(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
但是,近些年学术界已注意到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这截然异质两种文学的“过渡”与“先导”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起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但助跑过程却是近代一系列变革和改良。这个过程被称作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最近几年出版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不约而同地重视到了现代文学的发生。如:郭志刚、孙中田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朱东霖、丁帆、朱晓进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用单章或单节的篇幅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这个课也将从这里开始。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根儿应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我们知道,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曾出现过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物质文明,这成为以后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雄厚资本。
到了清王朝,经过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早已显露了由盛转衰的迹象,但中国人的自我感觉仍然是非常好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天国梦”;尤其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人自尊与自信被彻底摧垮了。我们再也没有理由说我们是什么世界的中心了,我们欺负不了别人,随时被别人欺负;不但受西方列强的欺负,而且受东方倭寇的欺负。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后果:一是政治和经济上,中国越来越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二是外国帝国主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外国文化,当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开始输入中国。中外文化在碰撞中进行融合,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民族危机感对20世纪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造成了现代/传统、新/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
在一部分敏感的知识分子中,则导致了激切变革的时代要求。出现了这样几个变革:
一、知识分子角色的变化
出现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
被林则徐称为是“第一个睁看眼睛看世界的人”的魏源就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学习西方人的科学技术再来制服西方人。虽然这“夷”字本身就说明当时心态,外国蔑称,妻、姨,提供女人,但毕竟要学别人)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时事。”
对于这样一个过程,梁启超在1922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有个大致的归纳: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文化上感觉不足。”
实际上他说这三步,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文学革命”这三步是对应的。
洋务运动
先是买进先进的武器
还得请来操作先进武器的人
在国内又开办一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学校。
以后,大批量地派人出去学习。
不仅派幼童出国,而且派成人出国。
不仅学习自然科学,而且学习社会科学。
不仅派人到西洋(英美),也派人到东洋。
不仅有官派留学,而且有私派、自费留学的。
一时形成了出国留学热潮。
(现代评论派,胡适、陈源、徐志摩等都留学英美)
(创造社的“三巨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都留学日本)
鲁迅就非常有代表性,他1881年出生,1898年离开家乡。这一段时间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因为当时开始了“五口通商”,其中的宁波离鲁迅生活的绍兴很近;1898年(18岁)南京,水师、陆师),这两个学校主要课程是“声光电”这些西学内容,虽然被有些人称为“邪学”,但这对日后成为伟大思想家的鲁迅,影响是非常大的。1902年到日本,1909年回国。(德国)
而且,鲁迅在日本时期,中国留学生铺天盖地,官派,私派,遍地“富士山”,炖牛肉,
清朝密电:几乎都变成革命党。
一批批优秀人才派出去,学成归来,对国家有各种贡献。
理科詹天佑,青龙桥塑像,铁路事业的开创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严复(1853——1921)翻译《天演论》的发表,将进化论的思想带进了中国,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风行一时的严译《天演论》(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自称是达尔文门前的一只斗犬)(宣传的是进化论的思想。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改变了人的思维。以前总是“今不如昔”,榜样是古人,进化论却让人们面向未来;
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全人类、全世界的历史发展高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进化论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衰弱的中国有被淘汰的危险,从而产生了变革的历史要求;
人们看清了:不被淘汰,国家、民族就得强大。
国家、民族的强大首先要国民强大,而当时的国民大多处于蒙昧状态。所以,启蒙的任务非常巨大。
梁启超的“新民”
鲁迅改造国民性。(鲁迅在南京就读,买了书与周作人彻夜捧读,思想开了一扇门。)
启蒙的任务本来是知识分子启大众的蒙
但是很多知识分子本身就处在蒙昧状态,也在被启之列。
所以这个时候,一直到现代的很长时间都已启蒙为主导。
钱理群“在西方现代思潮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了晚清以来历次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形态尤其是价值观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退在辛亥革命后愈加嚣张的尊孔复古逆流”。
二、文化机制的变化
这一历史阶段从社会的组织结构上寻求变革,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体现在: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虽然慈禧把持下的清王朝在新政措施上左右摇摆,后来还镇压了“乱党”,幽禁了皇帝,但在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还是在表面上规定了给予臣民言论、著作、出版等的自由。
辛亥革命后的《临时约法》也规定着;“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
这种情况下,报刊数量激增。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称:“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到1921年的20年里,报刊、杂志增加了十倍左右,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具备了更充足的外部条件。
据北京大学(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统计,1902年——1917年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这些报刊,在栏目的编排、题材的选定、主题的设计上都追求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以保证其畅销,刺激文学的发展。
报刊繁荣与政治的封建色彩退减及文学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着。
【报刊编辑在栏目、体裁、题材、主题上都追求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以保证其畅销,刺激文学的发展。报刊繁荣与政治的封建色彩退减及文学的现代化同步进行着。】
实际上。从1873到1894年的20年间,是中国近代报业实践初步建立并日趋活跃的一个时期。《循环日报》和主笔王韬,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1895年5月,康有为与梁启超等在变法运动中,先后创办《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创刊于北京,初名《万国公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于上海)、《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待以岁日,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以备矣。”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湘学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湘报》(1898年2月21日创刊于长沙)
2、与报刊同时发展着的是现代出版事业。
从1904年起,出版重心已经转移到民营出版业。(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册,第384页,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与官办和教会出版事业不同的是,民营出版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受制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与大众的需求保持着联系,决定着现代出版业的大众化与平民化的民主特性,保证了文学的现代性实现的机会。
这种出版状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保持了50年一贯的机制。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1905年废除科举的新政措施,将一批读书人抛到了自由知识分子的绝境,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从官场退出也转入了自由撰稿人的行列。(以前是学而优则仕,从“士”到“仕”,科举,成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
上海、天津等现代都市形成的过程为自由撰稿的知识分子提供着活动空间,一些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士与上述两种知识分子一起活跃在文学领域。
稿费有了一定标准,“思想”和“写作”做谋生手段。
接近下层,站在民间立场上。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编辑者和主要撰稿者梁启超、李伯元、曾朴、徐念慈、黄摩西等和周氏兄弟就是代表。
4、培育了受众。接受者唯新是鹜。
第二节 文学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与语言观念)
一、 文体观念变革
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梁启超。郭沫若说:“文学革命的滥觞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笔名有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中过举人,拜康有为为师学习经世治用之学,协助发动“公车上书”,投身变法维新活动。他主编、创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创“新文体”广泛介绍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宣传思想启蒙。
1、诗界革命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晚清文学的革命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认为(诗要是不革命,就走到头了,走到绝路上了。)
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其中两个标准都有一个“新”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
新意境“理想之深邃闳远”。(破除孔孟那一套,与世界接轨)
新语句,来自欧洲、表现新思潮的名词术语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他在1868年的《杂感》中名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斑斓。”这几句直接用了俗白的文字。
“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从观念上、方法上,对1918年“新诗运动”影响很大。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总结“诗界革命”:“清末夏曾佑谭嗣同诸人已经有了‘诗界革命’的志愿,他们所作‘新诗’,却不过拣些新名词以自表异。只有黄遵宪走得远些,他一面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我口’——,一面用新思想和新材料——所谓‘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入诗。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民七(1918)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很大影响。”】
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写给严复的信中,曾以舆论界的“陈胜吴广”自命。他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号并借鉴“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尝试“新文体”。
这些政论文章具有空前的开拓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有很强的鼓动力。
“文界革命”的口号是他在1899年提出并一贯力行的,借鉴了“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才蜕变出他的‘新文体’。
他在游记《汗漫录》中评价日本著名政论家德富苏峰:“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
他有意破桐城古文,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文章的旷放,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梁启超“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
(对“桐城谬种”)
“文界革命”对中国散文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溯其原因,离不开发生期内政论诸文体的铺垫作用。
这一时期的散文广泛地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文章反映出新一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忧患意识、变革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反映着那一时期初步的科学民主的启蒙思想的兴起,以及在启蒙和种族革命主题下的种种观念的更新。
3、“小说界革命”
声誉最高。
中国小说观念的变化始自1897年天津《国闻报》所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执笔者严复、夏曾佑称:“夫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并说“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鉴于历来小说在“四部”中只能附于子、史,他们从小说营造人心的角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一改历来小说评点家的攀附经史的做法,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早在1897年,康有为就认为小说对开发民智有莫大作用“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日本书目志〉识语》
梁启超更是充满激情地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为小道的卑贱文体提到“不可思议”的高度。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人格;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看中的全在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并没有带来纯文学的小说观念,出现过一批主题先行、理想化、概念化的作品。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图解他的政治主张。
(50年之后,中国打败了俄罗斯,实行联邦制,组织召开世界大会)
艺术上不行。
但很多触及中国问题:妇女缠足、扫除迷信、立宪、华工、反帝等。
(五四:劳工神圣)
小说观念在无限提升其社会功能的“革命”以后,又有其自发的矫正。1908年徐念慈在《小说林》发表《余之小说观》,指出“昔冬烘头脑,恒以鸩毒霉菌视小说,而不许读书子弟一尝其鼎,是不免失之过严;今近译籍稗贩,所谓风俗改良,国民进化,咸唯小说是赖,又不免誉之过当。”可贵的是,他还指出“小说与人生,不能沟而分之”这是五四文学研究会作家提出为人生文学主张的滥觞。徐念慈更强调小说的审美价值,他的小说观念介于梁启超的社会功用与王国维独立价值之间。(有说“兹”,最早介绍黑格尔美学)
西方小说的翻译对中国小说观念也有影响。林纾没有像徐念慈那样的小说美学观念,也没有梁启超式的启蒙主义观念,他甚至还错将狄更斯小说与我国历史中的《史记》、《汉书》相比附。但他依赖自己的体悟也说出了狄更斯小说写实主义的成功经验,在许多译序当中总结概括出一些西方小说的艺术经验。
4、戏剧观念更新
提倡戏剧观念更新代表有陈独秀。
1905年他在《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不识字人也可以由看戏而开通风气。
看戏不再只是游戏,演员也不再低人一等。
他还指出戏剧改良有小说、报馆不及的方便,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由看戏而开通风气。
这一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春柳社,不久欧阳予倩、陆镜若也参加活动,宗旨是“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欧阳予倩《回忆春柳》)他们首先推出的剧目是《茶花女》(第三幕)、《黑奴吁天录》。新剧家王钟声在上海发起成立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1908年,他又在从日本回来的任天知的帮助下,以通鉴学校的名义演出根据杨紫鳞、包天笑翻译的英国小说《迦因小传》改编的同名戏剧,该剧摆脱了京剧样的戏曲特征,标志着国内新兴话剧的萌芽。而据记载,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已有学生自编之时事新戏《官场丑史》演出。(朱双云《新剧史》)。。。。。。。。。。。。
参照以下
www.nmxzy.cn/upimg/soft/2_071224075840.doc
jpkc.hrbu.edu.cn:8080/jpkcjs/zgxddwx/word ...
参考资料:www.nmxzy.cn/upimg/soft/2_071224075840.doc

康有为办报思想

康有为办报思想的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是什么意思?
康有为关于报纸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的“四善”说,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这里,报纸一方面作政府的顾问参议,为政府拾遗补缺,另一方面为推行新政服务,近代报纸在他的眼中主要成了国君的耳目喉舌。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奏改请《时务报》为《时务官报》的作法,即是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康有为心目中的近代报刊不过是邸报的一种放大,或者说是传统邸报与近代报纸的一种混和物。而此时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那篇著名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其观点与康有为一脉相承,甚至于没能超越王韬。总的说来,以早期报刊思想家的理解,近代报刊主要还是君主的耳目喉舌,即封建统治权力的一种延伸。
因此这一时期报刊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新颖的现代报刊理论被纳入了以君主为中心、纵向封闭的传统交往模式中。“办报求通”这一早期报刊理论的中心议题,是政治改良思想的集中体现,但它一方面往往与中国古代的太师采风、谤木谏鼓作比附,认为这是“先王遗制”;另一方面他们所谓的“求通”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沟通、交流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求通”在于“去塞除病”——解决现实的政治弊端,于是无论“通上下”,还是“通中外”,都与“国事”迫切相关。当然他们在对报纸多种功能的阐发中,也流露出民权意识,但其重点还在于缓和封建政体造成的“君民相隔”的矛盾,而非出于现代意义上人对精神交往的普遍需求。
由于变法的失败,康梁对报业的构想——“官报”成了空中楼阁,但报业直接服务于政治、通过报纸解决现实政治问题这一思路,却留存了下来。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接受了大量资产阶级“本原之学”和西方新闻学论著的洗礼,对现代报刊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见解。他参照西方关于记者为“第四种族”的思想,提出“报馆者非政府之臣属,而与政府立于平等之地位者也”,这无异是对过去的一大超越。那么,在此时的梁启超眼中,报业在社会体系中,又处于何等位置呢?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梁启超较为清晰地表达了他的思路。他认为政府的权力除了通过立法、司法和“政党的对峙”来监督、限制外,报纸以舆论为后援,也可以行使监督政府的权力,而在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之前,报纸是“独一无二之政监者”。因而在他看来,报业的舆论力量像立法、司法等政权的组织形式一样,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左右政治,所谓报纸可以“以言论易天下”,极力夸大渲染报刊的舆论威力。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梁启超有关“议院”功能的阐述,如“通上下之情”、“成合群之势”、“行责任之监督”等,与他对报刊功能的理解极为相近。可见,梁启超对报业与政府之关系的见解前后有别,但报业与政治的联姻,确切地说认为报业是某种现实的政治构成的基本点却前后一致。
本文标题: 论报馆有益国事读后感(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4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蔚县剪纸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姥姥的剪纸读后感)插着七把短刀的汉字读后感(《汉字奇兵》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