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金刚读后感(《能断金刚》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3 22:03: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能断金刚》读后感今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个字一个读在读一次格西老师写的《能断金刚》,读了一部分内心已经不禁欢喜,感恩格西老师用白话文的方式表...

梦断金刚读后感(《能断金刚》读后感)

《能断金刚》读后感

今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个字一个读在读一次格西老师写的《能断金刚》,读了一部分内心已经不禁欢喜,感恩格西老师用白话文的方式表述了《金刚经》的精髓,是一本商业和生活的现代版《金刚经》能落地于生活,改变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感恩这份大智慧!非常有幸能在一次捡起这本书,认真的读并内心想要组建一个读书会,带着大家一起来读。

静静的坐下来想起,最初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比《秘密》这本书还早,我印象特别深,秘密是2021年,特别火的时候,当时我并没有买也没有去看,等了两年我好像才开始看,但是内心唯一安慰的就是我2021年就可以用秘密法则的一部分内容在吸引和改变我的生活,并且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对这件事情之所以印象特别深,是因为我早些年内心无数次懊悔过自己,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在2021年最初上线的时候买这本书回来读,然后用,这份谴责让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影响,以至于现在我做决定会问自己,要不要做?如果要做,我会第一时间去行动,不然拖延太久,以至于让自己再次感受被自己指责的深深的忏悔感。

说起这本书,更早了,应该在第一版,还是台湾版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但是我找了很多书店没有买到,这个事情也就放下了。一方面只是好奇,原来的名字是《当和尚遇到钻石》说一个和尚做钻石生意,从负债到年营业额2.5个亿的故事,用的是佛法的智慧的,这样一本书。

那个时候的自己还太小,没有接触佛法,更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这个人的神奇,我很要看看,学习学习。没有买到就放下了,但是一直记得这个事情。

过了几年,是不是想起这个事情,后来买了一本《当和尚遇到钻石》内容跟这个完全不同,更多的是故事,是一些同学的生活中的问题问老师,老师回答的。我看了一段时间,后来放下了、

直到早几年上叶武滨时间管理课程,有幸他请到了格西老师在深圳住了一场下线课程,后来才知道改名为《能断金刚》,才开始断断续续的读起这本书。

今天,我在也忍不住要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来读,一方面我读《金刚经》有些年头了,在者对佛法也有一点点基本的认知,更想知道是如何借用佛法智慧来创造事业和生活的。

读了一小半,内心就忍不住的欢喜赞叹,写下这篇读后感,内心有一个声音,如果能早点读更好的,当然我知道这是最好的时间,接纳自己是今天读,接纳自己从知道到开始认真的对待,也给了自己一份更强大力量和鼓励,五一要开始践行这本书。

想要发起社群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想要让更多的人有机缘看到,了解,运用古老智慧,让生活更美好,让事业更顺利,我想时机成熟,我自然就做了。

《能断金刚》读后感

2021.3.3

上个月关于修养知识这块复盘的时候,发现自己听了很多的语音分享,看了很多的书,可是却觉得没什么收获,也意识到在学习方面,去做让自己更有收获的事情,比如在社群中的学习,与人聊天,阅读曾经让我很有收获的书反复读,这对我都是极大的收获

看看书架上的书,找出了这本《能断金刚》

第一遍读的时候,完全读不懂,只知道要种下好种子,这一次再读,读到第五章

有以下几点收获

1:任何一件事,无关于是好事还是坏事,只在于看这件事的人是如何看待的

2:铭印的力量,影响铭印的因素,情绪,思想,行为,我想这也是做一件事的频率,如果你做这件事的频率是正向的,那么带来的结果也是正向的,如果做这件事的频率是负向,那么带来的结果也是负向的

未完待续

其实很期待读下面的章节了,昨天读了30分钟,今天阅读1个小时,把更想看的内容放在明天晨读时间,会更加的期待吧

2021.3.21

今天参加了杭州行动派组织的喜马拉雅直播分享

七零分享的一个故事非常让我感动,她说别人的意识也会影响我们,别人给她种下的关于善意的种子,大学期间,有一次做公交没有足够的零钱,有人帮忙投币,当时她想如果以后我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别人向我求助的时候,我也一定去帮助他,前年等公交车时,有一个女生没有足够的零钱,她问:能不能给她两块钱,支付宝再转给她,正好她等的车来了,于是没要她的钱就走了,她说她完成了关于别人给我种下善意种子的传递,善意的种子继续传递下去

多么的美好啊,有时候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期望对方有所回报,可如果这份回报是在你不知的情况下传递给了另一个人,想想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扬风:结合自己与朋友的故事,人不能给自己设限,另分享了一部短片《永不放弃》,声音很好听的一位男生

鲸鱼:分享了六时书的方法与践行,疫情期间在家书写六时书,关于竞争对手的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去想竞争对手是谁,发现只剩下自己

加号:你做了什么,有助于你解决什么,相对而言比较精准,尽量不要模糊

减号:你做的不太恰当的事情,并不需要内疚和评判,可以接着写改进计划

结合伙伴们的共创,接下去要做的

todolist

1: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正式纳入我的遗愿清单

2:看短片《永不放弃》

3:六时书继续践行记录,对照目前想实现的热情

4:一对一与好朋友种种子分享

《金刚经智慧》读后感

跟随着《金刚经智慧》的解读,我开始意识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书中也解答了我内心的很多疑惑?比如皈依,我不再为因为举办抄经共修活动,没有皈依而感觉到没有资格和力量来举办。只要发心是利益众生的,就会有十方诸佛菩萨的护佑和加持,只要我们发的是菩提心,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哪怕是凡夫俗子,也一样的可以去做。因为我们发的菩提心是与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

  要皈依最为重要的是要内心生发大乘之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我们皈依的心是对的,就是种了一颗善因,等是时机因缘成熟,自然会结成善果……

      在皈依之前,我们还要先弄明白为什么皈依,这样才会升起坚定的信心。

  为什么想要皈依?因为我已然了解人身难得,诸行无常,因果不虚,轮回之苦……愿意向佛菩萨一样自利利他,度化众生。

      因为人身难得,我得要寻找我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辜负此生!自创世之出我已然存在,也就是我的佛性已然存在,然而我如何回归于它,不再轮回?

    诸行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显现,花开花落,人聚人散,生老病死……一切都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宇宙的力量推动着这一切的发生,然而,人生难得,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我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我选择了怎样的一生?我该如何度过?不辜负此生?

    在我与自己的关系之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我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如何找到我自己?这个于佛同在的自性?

    自性是什么?是否每个人都不一样?是不是玫瑰是玫瑰的自性,康乃馨是康乃馨的自性?大树是大树的自性?是,看起来,每个都不一样?然而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佛性。

      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那么,深深地坚定的相信自己的佛性,然后在人生中去修,在工作中修,在生活中修,在每个当下,与每个人相处中去修,修我们的慈悲喜舍,修正我们的身口意,在每个当下做真实的自己……
   

《金刚经说什么》读后感

这本书已经读完很久了,才写的这篇读后感,主要是想将《金刚经说什么》看完之后,互相印证总结下,写一篇更有深度,更为全面的读后感。最近断断续续的在看《金刚经说什么》,总感觉看的不是那么的投入,仿佛可以抓取其中的逻辑,但是又什么也没有得到,并且零零碎碎,难以把握全貌,索性不再等待《金刚经说什么》读完之后再总结了。
《手持金刚经能断一切苦》此书,主要的内容还是对《金刚经》进行解释分析,以帮助理解经义。佛讲了很多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联系,《金刚经》只是其中的一部,所以像我这种以前从未接触过佛经的人,是不太懂《金刚经》里面的内容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故而就买了这种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书,进行学习了解了。但是即使此书是帮助理解《金刚经》的,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没有自己理解《金刚经》,就是说,此书中的《金刚经》的奥义我没有掌握。但是我依然从这两本书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首先,读了这两本书,对于佛的一些东西,有了直观的认识,知道了一些宗教的东西,和电视上的、人们口传的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说,能够传播几百年、上千年的东西,还是有一些道理的。里面一些观点确实很吻合现在的一些科学认识,像三千大千世界,虚空中什么包括等,原话我是不会重复了,我理解的意思是这样,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有很多的观点,很多的注解让我觉得甚是牵强,不能理解,但是抱着“证有易证无难”的想法,我还是保留我的不解吧。武则天写了一首诗,非常不错,貌似和《金刚经》有一些联系,我特意背下来了。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看了这些书,心胸确实大了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深刻了些。其中说到做好事要心无所住,真是很好,否则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我、人、众生、寿者仿佛是四个不同的境界层次,我、人、众生我比较容易理解,寿者我貌似理解不了。有我相,则是做好事老是为了自己,有人相则是做好事为了他人、有众生相则是做好事为了大众,但是这些都没有什么都不为的做好事的福报大。什么都不为则什么都为了,有人、我、众生、寿者其一,则有其他。但是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人的不同境界。有些人做些事情,我以前不能理解,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那么做,现在我能理解一些了。说白了,以前看不懂,是因为层次境界胸襟不够。
通过这些人对《金刚经》的注解,知道了修佛的最终样子是什么---“无实亦无虚”。对佛学不懂,其中的很多词汇不准确,甚至是错的,也没办法,主要是表达自己的理解,确实水平有限。什么都不为,但是什么都为了,什么都为了,什么都没有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多做好事,善事,心中无所住,就行了,就等自己顿悟的那一刻吧。心静了,到处都是庄严佛土,心不静,则无一处庄严佛土,这种心态甚是重要,强过一百种技能。我觉得有这种心态,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做成的。
最后,看点佛经,确实很能提高点逼格。我同事看到我没事的时候读这书,感觉惊呆了,一般的人确实很少看这类书。其实,还有好多的好处,但一时想不起来,总结不到,就这样吧!

《金刚经》读后感1500字作文5篇

  《金刚经》读后感

  要在阅习经典时,日渐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吃东西前要洗手的意义一样! 经文中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他人演说,其福德不可思量。读诵可以,但受持二字最难。道理虽明白了,但要转化为思想和行为那就更需要勇气和恒心(善护念)

  这本书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不同人感兴趣的话题。一来因为是读后感,二来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局限,所以就不全面展开。

  (一)从 生命的形态开始来入手,我们无法想像死后会是什么样,所以只能依托各种宗教来解释这个问题,现代哲学,现代科学还没有能力来解决和解释。所以不管你想不想这个问题,它都在那里。很多人说好好的,想这玩意干嘛?那只是暂时逃避,终究那一天还是会来到,正如经文所说:人一生如露亦如电。我们死后成为鬼的可能很大,但鬼非鬼,是名义上的鬼!(经文里说: A非A,是名A),鬼它是永恒的吗?会怎么转变?原文形容众生: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作为读后感,也不展开,有兴趣的可以翻阅,百度。

  (二) 各个宗教的见解,一定都各有独到之处,但不管信解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个人认为辨析最为重要,否则与“迷信”无差别。记得前年在拉萨的色拉寺看到群僧辩经,这也是佛教为历朝文人所信奉,流传至今的原因。同样西方很多近代科学家就有因辨析怀疑神权,而遭迫害和牺牲,比如伽利略,布鲁若,哥白尼等。所以敢于怀疑和被怀疑,这才是真正的经典,中国的禅宗便是如此。

  (三) 我们看问题都是以人(也就是我)的立场开始的:认为这样,那样,比如认为蛇可怕,熊猫可爱,可熊猫和蛇自己可怕可爱吗?相反它们觉得人很可怕!同样,人认为有外星人,认为有鬼魂,认为有神仙,认为生命是空的,实的,等等。都是以人和我的观点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就住了一个我相,我见的观念,所以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显然没有跳出来看问题,相对宇宙来说,人类的知解,好比井底之蛙。在天地的眼里,人和祭祀用的刍狗(稻草扎的狗)没什么分别,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释迦摩尼佛就让大家从放下我见,放下自我开始,如果没有了我就没有了很多痛苦烦恼,知解也就慢慢走向正确!但大多数人害怕失去自我,我也是!

  (四) 一个想法,用文字很难表达,即使说出来,也只能表达10%,别人理解你的意思时又打折扣,所以我们用语言表达时还要用眼神和动作。所以误会也从言语开始,有时候发现说出的话,并不是自己的意思,但话却已经说出口。释迦摩尼佛的表述精简到位,但他最后说他无法可说,因为实在没有办法用文字语言来穷真相。为什么这么说?比如宇宙的速度,维度,我们根本无法用大脑来想像。霍金那样的科学家也只是探取了宇宙海洋的一粒沙子而已,最近说关于之前黑洞的观点有错误。所以我们人类的眼睛虹膜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事物,佛说宇宙至少有十个维度,对于四维我们人类已无法识别,何况更高维度。所以我们说在找外星人,但外星人可能在研究“人类细菌”,就像细菌感觉不到人类一样。

  (五)《金刚经》原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从不住心开始,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忘记它。第2天就让它空掉,烦恼也就没了。我们昨天心里恨一个人,但到今天就该忘记了,或时间长的,2年3年也该忘记了,原来存储恨的地方,现在空了,烦恼就没有了。一笑抿恩仇,像闪电一样的肉体生命,多大的事情。

  (六)A非A是名A,所以佛非佛,是名佛。空也非空,是名空,因为有了我们这个真实的存在,才会体现有虚空。所以我目前不认为什么都是空的,不然还上班干嘛,在家等死算了,反正是空的。释迦摩尼在世时,和普通人一样,吃好饭坐在那讲法。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金刚经》并没有说什么都是空的。相反是因为有,才相对出来这么一个空。易经的阴和阳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比如当我们失去我们这个曾经拥有的肉体时,我们的灵魂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身体时,才体会出来相对的一个空。

  (七)《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见如来。看过林语堂写的一本散文《人生不过如此》,他是这样形容他那个时代(100年前),国人对于佛教有种既相信又怀疑的心态。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烧香拜佛犹如交易的很多,直接的,含蓄的,具体就不展开了。所以我们可能见到佛的形象吗?可能因为恳求佛祖保佑而得到什么?我目前认为只有通过研习,辨析经典,从而使自己内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真相,完善自己的言行。

  (八)有人如果做到了没有了我见,没有了偏见后。这个时候你去做好事,去布施。就开始走向佛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的道路上去了。那确实是一种境界,普通人只能想像,所以知道了,并不一定做得到,这当中有段过程叫:修行!

  (八)去潜心阅读学习一部宗教经典,如果你说自己是光从哲学,人文,宇宙观,生命科学,文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的话,那可能有点苍白。也许你自己也不知道,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种名的宗教情结在里面。每个人都有一种情结,各式各样的,但唯独宗教情结是最为神秘和莫解的,不论你信仰或正在信仰某个宗教中。

  (九)道家的想法是:爬山不一定非要到高峰,半山腰的风景同样独道!所以我选择发发微信,非常希望遇到有同样见解或不同意见的朋友来探讨。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的想法,暂时可以把学些当成哲学,生命科学,宗教,宇宙观等任何一种形式来看待!

  金刚经读后感

  世间并没有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地方,但极乐世界却无处不在;世间并没有地狱,但地狱却无所不在。万物并非真有,缘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无,缘灭那一刻名无,但有无相生,无论生是有或是无,其性本空,都是虚相,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缘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认知,世间没有任何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这就验证了“凡所有相,皆本虚妄”。

  我们通过眼耳鼻身意来感知这个世间,来摄取外相,一般人认为是六根控制我们的心,要六根清静了,心才能清静,其实不然,心清净六根自然就清静了,修行的初期我们需要持戒,持戒是辅导,为的是能更好的回观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导,可以说,心外无物又无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们能感知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不过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积要够大,通风够好,视线要够远,装修够富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继承,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的执着。要想求得解脱,一方面我们不要有任何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执着金钱就会被金钱所奴役,执着美食就会被美食所奴役,执着身体就会被身体所奴役,世事无常,任何缘都可能离我们而去或从不曾到来,所以执着会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得远离所有相,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万物并无自性实体,自身并无好与坏,美和丑,由此产生的苦和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狱对佛来讲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对地狱众生来讲仍是地狱,所以沉沦了了就易堕落,清静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岁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气躁,同时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4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见过花开,也没有闻过花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花开,是因心中无花,即使花入眼帘仍无缘相见,更别提花香了,其它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实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觉悟到这就是花,这时候才能称之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恶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们心中,人活着觉悟是没有终点的,觉悟就是要以法为准则来学习来训练发心,否则就是愚痴了,所谓一切善法皆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狭隘。心中有花业果一旦成熟就能见花,获得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花的存在与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乐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见花,此时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她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尝试着学会欣赏万物,这样心会慢慢远离嗔恨变得细腻柔软,慈悲宽容,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开端,并不虚幻,人生的各种际遇不过如此。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被现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还大有人在。所以学佛讲起心动念,缘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条件不过是助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纯善的心,无时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给世间以至善,世间还我以至美,这是基本的因果,禅曰明心见性,拥有一颗明心就能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不会被错误的导向,更不会迷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自在圆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既然万物皆本虚妄,那何必要执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们此生为人甚是难得,因为人最容易开启自性的大门,在六道中人离佛最近,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间,但人的身体终究也只是妄相,必将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因没有执着,分别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乐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快乐都不曾增减,其曰极乐。其实快乐已经在我们心中,就等着我们去觉悟,等着缘分去触发,但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让快乐渐行渐远,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轮回。世间的人们对外在的事物太过关注,要学习怎样把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来,正本清源,灭去无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让我们随缘的同时更加惜缘,让我们更加精进努力,净土在我心中,红尘就是净土,善念在我心中,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时,只觉得它神秘。在读完它时,感觉到了一种无物。金刚经只不过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内容却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仅千字的经文,需五万字的讲解了。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看成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 佛祖同样在在金刚经中,直截了当点醒我们:对待有相,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待空相,我们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无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无所住了,却生出心来,此心妙也不妙?换句话说,到了破得再无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万破,唯有破尽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个金刚不破。破除万相,此金刚顿现眼前。此金刚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这不破的金刚心来,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谁敢不粉碎?谁敢不称臣?所以,金刚经,以顿悟金刚真心为归宿,为目标。金刚一出,十方粉碎,天下归焉。一部金刚经便是向众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刚心独尊,惟我金刚如如不动。

  佛祖说佛法,不靠论证来,靠的是实证来。佛祖也说法,但说的是自己证得的诸法实相。怕众生不解,不断举例说明,但说的还是自己亲自所证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议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实证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纸上谈兵,不可论证,只可心上实证。实证就是靠心上修行证得。未修成佛前,我们实证不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时,怎样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们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断。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祖说的佛法,不需向我们这些凡夫证明。事实上也不可能证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证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经结尾,教导我们,可观入。也就是把眼下当成梦、幻、泡、影、露、电去观。当成梦幻去观,当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这时,虽是以梦做比去当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金刚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们一定要明白,事实上,佛也好,众生也罢,任谁也是不能住相的。别以为众生真的住相,佛也没有住相的能力,何况众生?住相,是众生自以为住相,是众生错以为住相了,所以,佛祖说众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让众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事实。修佛,是让我们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实上,谁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错认自己住相,错认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错认它们是二不是一而已,这错认,便是妄想。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每个人读经时,因所处层次不一样,感想与境界便不一样。就如看一幅画,一个农夫,一个学者,一个画家,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谁的感受都可说出来,那仅是说的自己感受,别以为谁都得这样想。千想万想,可画之本意是不变的。达画之本意才是目的。画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确实清楚自己在画什么,这便是本意。可让看画者去理解,当然便是万人万解。

  我不是画家,我是个观者,谈的是自己想法,和画家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写出来时,在此时此地,我认为是吻合的,我便这样记下来。有一天,我又觉得不吻合,我还会改的。我不会以我的是非为是非,我不会忠于我自己。追求本心,何为有为,何为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在这花花世界中,繁荣冷落,欢颜悲泣,新旧交替,对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认可了。而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前尘来生,却是那么无明。

  如果注意马路上每个人,不同的表情,各异的穿着和举止,还有车流如龙,树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着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确实地存在着。诚然逝者如斯,这一刻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随这一刻消失的踏实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对未知奥秘的探索,都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处世的哲学,而佛学又是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门,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让历史的风尘未能将其烟灭吧。我可能是与佛有缘的人,但却不是颇具慧根的人,对于此经,在没有确实求证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暂放下信与疑,道出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快乐。不曾迷恋,又怎会放下。又如何达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读后感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

  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所以我突然想在每日读诵经典后,写一些小感。以记录自己的领悟,与人分享讨论,或许也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以欢迎见者指出。

  今日领悟:看待人事,从自己的心出发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

  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读后感

  “万法本空”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的时间在初中。那是绽开在莲花之上的,由上慧下律法师所提的悟道之法。百般思索,终不能解。“万法本空”。既空,何来法?无法,怎传道?若万般佛法缘本是空,那诵经为何?持咒为何?诵经,持咒皆无表意,那学佛为何?

  相传,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 说法。 大梵天王 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 不发一语 。大家面面相觑, 不解其意。 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

  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 , 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

  与“诸法无我”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叫做“诸行无常”。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

本文标题: 梦断金刚读后感(《能断金刚》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1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难忘的一课的毁灭读后感(《难忘的一课》读后感)>读后感600(奇幻森林告诉我们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