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光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1 13:34: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行”: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

走向光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 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
“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

“行”: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实际中事上练,躬行实践。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激发自己内心善的种子,然后加以实践,二者同时进行,良知和行为,学问和修养必须是一致的。

王阳明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理。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好奇心膨胀,对知识如饥似渴,从小立志做圣贤,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刻放在心里,志存高远,不断有十万个为什么,连他的父亲王华和老师都觉得王阳明不切实际,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但他依然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学习,饱读经书,广泛涉猎,钻研军事,学习兵法,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的痴迷程度有点惊人,日夜苦读,读书读到吐血,完全不输于《三字经》里的那句头悬梁,锥刺股 ~某同志还跟我说,有精力最好把图书馆书架上的每一字母开头的书至少读一本~瑾遵教诲,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我会努力的哦~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只要时刻抱着学习之心,你做什么事都是一种学习,学习无处不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是乐趣。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王阳明从对朱熹理学的狂爱,到‘格竹子’格不出个所以然来,摸不着头脑,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最后又转向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触类旁通,涉猎颇广~这是他成为圣贤的奠基之路。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王阳明通过会试后,正式步入仕途,王阳明的军事激情燃烧,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后来因为又从工部调动到了刑部。当刑部大牢的种种现象,现实的黑暗让他失去了信心,在刑部呆了两年后上了九华山,和尚说他尘世未了,不适合修仙,王阳明并无听信和尚的话,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全身心地练起了导引术,最后因为放不下父亲,放弃拂道,又回归了朱熹理学的表态。
看到刘瑾风暴那一段,看得胆战心惊,真的觉得官场如战场瞬息万变,随时随地可以由生变死,生死都是悬吊着的……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虽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结果王阳明被廷杖四十,下锦衣卫大牢,反而在刘瑾的反推力的作用下,一举创建了心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身处逆境的他还不忘思考人生,研究起《周易》,结束了大牢生活又开始了另一种磨难,人生一切所谓的苦难,都是比较而言,和锦衣卫大牢相比,龙场的生活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王阳明经历了真正的牢狱之苦,往后的任何一切苦难对他都不是什么问题,好像这世间除了生死是大事,其他都不是什么问题,任何一件不能置于死地的事情都将受益~或许,生与死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怎么生和怎么死……

刘瑾派锦衣卫杀王阳明,王阳明足智多谋地存活了下来,来到了寺庙,道士占得一卦,断辞是:“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心灵的强大力量能战胜外界的一切灾难,守护自己的内心,灾难如过眼烟云。

王阳明从寺庙回去后看望了父亲,随之爬山涉水地来到了龙场驿站,人情淡薄,野兽攻击,环境恶劣至极,难以生存下去,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通过提高精神世界的满足来淡化现实的折磨,不断地反思这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环境,生于忧患,然后又继续开启头脑风暴的模式了~真的是不思考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这就是“龙场悟道”,这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门户之见,虽然王阳明的“悟道”也有些争议,但其影响力不可否认,某同志常把梁启超那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挂嘴边,确实如此,其实并没有进行道德绑架,你认为哪种学问好,矢志践行,它就是一种好学问。
死在逆境中的人数不胜数,何谈成就~

王阳明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悟道”不经意间由一理念发散后并会聚为一体,心学的创立也不是一蹴而就,不仅是时势造英雄而且还有人慧眼识英雄,没有平台,能力再强大也无用武之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龙场悟道,让王阳明的人生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声望已今非昔比,让他又重新开始了仕途生涯。

清正廉洁的王阳明在从政方面,勤勉奉公,追溯事物本质,站在民众的立场考虑问题,通过心学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的良知,能处理好不同的人际关系。
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首先呢,王阳明是机智地化解水盗的包围,反思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了解土匪的致命缺点,通过土匪的家人,来唤醒土匪内心的良知。铲除内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王阳明第一次上了战场,发现自己太轻敌而措手不及,受伤后才知道自己适合在战场之外出谋划策,无需自己亲自上阵,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命还在就还有希望。

人真的要多反思一下自己的长短处,发挥好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采取“攻心”的策略,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地剿灭了山贼,王阳明灭贼的本心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太平的世界,为生民立命。

王阳明给山贼写得那封信,简直是直戳山贼心窝,打心理战,采用将心比心策略,完全地窥探到了山贼的心理变化,能用心学的理念解决的事情就无需用暴力解决了,这封信真的是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还真就有部分山贼被制服了,可谓足智多谋。

不止心理战打得好,军事策略也运筹帷幄,而且还胆气过人,不居功自傲。

王阳明的南赣剿匪是“事上练”的过程,在这过程要懂得做计划,预则立,不立则废,反思,总结,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总不能空想着什么事都不做,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矢志践行,就像学习,要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然学得再多发挥不出来也无济于事,

战场如生活,一切瞬息万变,往往出乎意料,还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胶柱鼓瑟,不狂妄自大。
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王阳明早对朱宸濠谋反的事实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想放弃任何一个人,而且一旦朱宸濠叛乱起来,这牵扯到千万人的性命,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无奈朱宸濠真的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叛乱起来了,王阳明招兵买马,集结起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部队,审时度势,采取“造假”措施迷惑朱宸濠,分配现有资源,占了朱宸濠的老巢,“攻心战”与“火攻”

并用,最终打败了朱宸濠。

朱宸濠当初不听劝,亲身经历失败后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从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王阳明却只用了这么点时间就把一场震荡大江南北的叛乱轻而易举地平定,堪称奇迹,速战速决。

王阳明说:“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王阳明即使经历了他人的诽谤诬陷,也依然还是不动心,守护自己内心的良知,此等自信,超然脱俗的境界岂是常人能及的。
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对于这份中央政府新任命,王阳明一开始给回绝了,他不愿卷入政治之争,于是再次接到圣旨后,即使身体状况已经发出了警告,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广西后,随即便对当地情况进行了一番考察,开始了全面调查,仅凭几封信就把广西最大的叛乱武装化解得无影无踪,分分钟秒杀~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进示以退,攻示以守的军事打击以贼攻贼也是高明之处~
不动心,致良知,事上练~
不动心~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善的种子,趋善避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个天理,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天理,这样就不会浪费资本,行动上与思想上保持一致。

工作,生活也好,面对功利性的竞争,过多的攀比之心会让物欲蒙蔽双眼,还是需要调节内心来做到心不动,当然心不动也不是消极的想法,不是让你不思进取,只是让你在面临一些事情时,采取心不动会让你的内心更加的纯净,能够更好地权衡利弊,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情,方可大胆去创新,与时俱进。

王阳明说,只是你争取富贵的时候要凭良知的指引,不能违背良知。你只有好好光明你的良知,才能在富贵逼人时坦然面对,不被它控制,而是要控制它。只要你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

心如明镜,静如止水,物来则照,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要在心不动的路上慢慢修行,才能渐渐感悟到心学的真谛。
致良知~也可以说是心安,也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之前某同志还跟我提到关于心安的问题,做人做事,比开心更重要的是心安,不做触犯自己道德底线的事情,还是要秉着自己的良心出发,不能不顾后果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存天理,灭人欲,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一件坏事到眼前,良知明明告诉你不要去做,可无数人还是违背了良知的教导,只不过那些做坏事的人的良知只是暂时被遮蔽了,至善是在自己心中,是可以找寻回来的,懂得了致良知的道理,如何长期地坚持不违背良心去为人处世才是最难的,必须要一生的时间去躬行实践,不断在事上练的过程探索,才能真正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什么是感觉?它不需要外界的人来左右自己的想法,心即理,只要跟着心走,遇到了对的人也好,错的人也罢,通过“事上练”就知道这是不是幻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释放它,不想的人永远会给自己找借口,你以为的理智其实并不理智,思前顾后烦恼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事上练”的过程,人生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愿意陪你一起走的人,哪怕是走一个阶段,也值得感恩。

就如书中所说的,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这一段时间发生太多事,跌宕起伏,挫败感袭来,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底气说这些话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顺其自然吧,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有自己才能主导自己的人生。
回首过往,王阳明这一生是无悔的,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极限的体现,这是第一次学习王阳明的学说,没有过多的修辞,言简意赅,正好可以锻炼后人的思考性~如何理解其中的意义最终还是在于自己的修行。

正是通过这些历练才成就了心学的诞生,王阳明是儒释道精髓的集大成者,没有之前的种种经历,就没有心学的创立,不管好坏,遗憾也好,美好也罢,试了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王阳明说:“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

嗯,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当你学而不厌时别忘了你以后也可以诲人不倦,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人,分享知识才是最好的美德,感谢这周一起共读的三个小伙伴们~耶,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可以继续交流学习,把心学的真谛融会贯通,哈哈哈。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知行合一3,读后感

知行合一3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训、家书、家规。
家训:

勤读书,读好书~

真正的好书,都是历经大浪淘沙方能留下的那一点精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它们都在宣扬着人类最纯粹的善,摈弃人类最卑鄙的恶。

辨别能力很重要,虽然自己吧,向前两三步,又后退一步,但至少是进步了,如果看到一本没什么含金量的书还使劲逼自己看完那真的是浪费时间,要好好地选书,用心地读书,并把书中内容融入身心,才是真正地读到了书。
要孝悌~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是这样吧,可能很多事情,你的本意是想孝顺父母,但是很少会去思考这个行为会导致的后果,或许你已知了这个结果,但是现状你的第一反应让你可能会做出看似“孝”,实际却“不孝”的事情来。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学谦恭~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

谦的反面自然是傲,居功自傲的人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自傲的人坐井观天还在沾沾自喜,我们疏而远之即可,真正的高手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谦恭就好比一张白纸,空空如也,你想要写上什么文字,涂上什么色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早被一些不良的色彩给遮盖住了,那怎么擦掉都会留下痕迹,有些事情,做错了,只能学会接受不想承认的事实,把它当做是一种美好的遗憾,学会不断清零,满则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嗯,谦卑自处,学会刷新价值取向,重新开始,持着自己是一张白纸的态度去学习,暂时把现有的知识储备放一边,等待下次启用,才会学到更多,方能厚积薄发。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
循礼义~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指正圆之器;矩,指正方之器;无矩不成方,无规不成圆;校正方圆,是谓规矩。

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外在的礼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懂得礼仪,即体现了修养之道。
毋任情~

做人就该节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以喜怒哀乐应对时,都应适中。

女生相对来说会比较地感性,一直以来,自己还是学不会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必呢,任由自己的情感泛滥,当真正需要约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驾驭不了,然而却沦陷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希望通过“心学”,能约束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情感所产生的质变。

王阳明患有肺病,在疾病面前,身心俱疲,可想而知,他用心学那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生理上的疾病。

生病时人的内心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的内心。平时的激昂斗志都会被一点点地磨灭,生病时能‘知’那种折磨的疼痛,才想着以后必须用“行”动来预防(多运动不熬夜),这样就说明不知行合一。因为把这两者分开了,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平时自己早该提高自律性,别总是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真明白知行是合一的,只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只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毋说谎~

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有过错就勇于忏悔吧,跟着良知的指引去真诚恻怛,不用有任何的隐瞒。虽然会被平时的积习所感染,改过的勇气会欠佳,但是只要自己“正”了诚意就好。

王阳明的伟大和其心学的精髓:人不怕犯错,犯了错立即改正,对自己最好的那个“既往不恋”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过错,没事的。

我们每个人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因为有“爱”,我们能做的,臣服于良知,只有理解,信任,包容,才会走得更久。
家书:

科举无妨圣学:《寄诸用明》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只有考上科举,有平台,才能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扩大影响力,才会实现心中更高的理想,但是,王明明不会把科举当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科举只是一个阶段理想,最终的理想是做圣贤,传播心学,让更多的人受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他自己来说,他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造福后人。每一个被心学影响后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就值得了。

王阳明对科举和圣学的态度是统一的,科举并不妨碍圣学,且认为圣学中包含着科举的,两者都可以提高影响力。但心学更注重身心修养,是可以触类旁通。

科举把握得好,那是最好不过,但是一不小心物极必反,利欲熏心,可能会被功名利禄影响到,陷入功利的漩涡中,

当然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亦乐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也许人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是啊,王阳明是圣人,他是不平凡的,但是他也为了这个不平凡的瞬间去做了很多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凭着自己的良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人就应该和天道一样,应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如此,后劲十足,才能天长地久。

大器晚成的人是经得起孤独的等待和煎熬的考验,那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修行内心,学习知识,你有满腔热血,可以,但是也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唐僧师徒取经还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人要取得真经,逆境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坎坷必不可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即使举步维艰,也要咬牙切齿走过去,尽人事听天命。

每个人说起《西游记》,会想到孙悟空,想到很多人也不会想到他,“许镜清”,他是1986年版的西游记的全部音乐作曲,上百段音乐的创作,写了30年的音乐,70岁那年才刚开始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唱会,为了创作音乐,日夜颠倒,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成功的背后都是一件件不平凡的小事累积而成。

一辈子很长,可以做很多事。

一辈子很短,可能有那么一件事也完成不了。
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示弟立志说》

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就是要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王阳明看来,就是走正确的道路,然后把道路走好,走到底。

我们如何才能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立志”是第一大纲目,只要立下为圣之志,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话说的,“有个奔头”。然后就是学习。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想要的方向不同,会在一段的阶段才想要去选择自己的方向,甚至于,被逼迫地去选择了其实很正确的方向。

我知道,我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一直不断试错,也无法确定那是不是真的,有错就改才是最宝贵,切勿南辕北辙就好。

最近看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把近段时间发生的事,不免会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进去,失望的时候,不愿打开心扉,冥顽不灵,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有时都想给自己一个冷嘲热讽的眼神自行体会,有点精神分裂了。

这就是很明显地没有做到心外无物了,参杂着太多的七情六欲,知道自己被情感给控制住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有情感,而能有节制地发出,才是真正的致良知,真正的学习是在世俗中修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致良知也不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对待方式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个知识,在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即使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的想法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心情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时间,往事已如烟。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去尽力致良知。
家规:

王阳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被称为人生八德,是中国古代德育的全部内容。

嗯,言传身教,自己要先做好自己,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的不断地学习和教育,教育还需要有耐心,父母养育之恩,无以回报。

《朗读者》有一期的一个主题是:眼泪

陆川朗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的一个片段:

有一天,一个老猎人想要开枪猎捕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藏羚羊跪下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两泪纵横;可是这个久经猎场的猎人自然是不会被这藏羚羊的悲悯之情给打动,枪声一响,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开膛破肚…..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这时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来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条命!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止。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这个结局既悲观又可观,最终老猎人的良知也被光明了。

这世间是有爱的,良知在自己心中,如果老猎人的良知能早点被光明,那就能避免许多生灵涂炭了。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感悟,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嗯,做到了你就赚到了。没有为什么。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把度阴山写王阳明的整个《知行合一》系列给读完了,从一开始对心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有了一点基础了,也是给接下来读《传习录》做了个奠定,可能有些想法会觉得是赘述了,但是没关系,至少自己进步了,哈哈,好事多磨,再不学就老了,趁现在年轻,还有时间,为时不晚,精力充沛,等成家立业后,又要为生计奔忙,要承担的责任更多,所以,现在就专心致志地读书吧,不要被太多事给束缚了。

但是人潮人海,别错过那一个等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有一段话,当你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

嗯,等我。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样做人的读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耐心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课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需要教师去引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耐心”这词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与学生接触越多就会越丧失耐心,每次同一个问题要说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嘱几十遍,我常常会跟学生开玩笑说:“老师就是一只喷火龙。”这个时候学生就说:“那我们帮你扇扇风。”真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候冷静下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看来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那如何能够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呢?结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经历,我知道了:我应该从心底里去爱他们。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班主任的爱不能泛滥,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像我之前一样,我勤于跟班、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弄到后来学生都不把我当老师看待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爱,更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二、提高自身素质,具有人格魅力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当然班主任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涵养。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的影响可见一斑。我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早读课要认真朗读,写作业的时候保持安静,作业不拖拉,上课不迟到,更要专心听讲等,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善于激励学生

  陶行知认为“你的教鞭下难有瓦特,你的冷眼下难有牛顿,你的讥笑中难有爱迪生”。就拿爱迪生来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脚,常常把毒药带到学校来玩,先生不理解他,觉得厌恶,便以“坏蛋”之罪名,把仅学了三个月的爱迪生赶出了学校。然而他的母亲不以为然,她说她家的蛋没有坏,她便和她家的儿子约好,历史地理由她教他,化学药品由自己保管,将各种瓶子做记号,并且放在地下室里,他欣然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于是这里那里地找东西,高高兴兴地玩起来。结果就由化学引至电学,成为世界有名的发明家,虽然那三个月的学校教育是他一生仅有的形式教育,但是由于他母亲深切地理解他,终能有此成就。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应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我在教育我班的时候就缺乏这种激励教育,可我有时候发现,只要我多激励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其实都挺可爱的,其实也挺优秀的。通过研读陶行知,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为“正确的人生观”?就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上健康快乐”。

   四、营造良好的班风,提升学生能力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既是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还是一个参与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在班级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如此。陶行知创办了一个晓庄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晓庄的小朋友自发创造了一个自动学校,淮安几个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学大演其说,几乎把一两位教授的饭碗所依赖的传统信仰打破;山海的张建不但能帮助他的哥哥创造了一个濮家宅工学团,而且与非战的马莱先生舌战一时,使马莱先生印象深刻。从前六岁的小桃,曾教五十七岁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册《千字课》。可见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学生去听小学生的演讲,为此,陶行知还特意写诗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这么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习惯造就人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主要从这五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②课前准备好,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③回答问题响亮,朗读清晰的习惯;④培养学生课后自觉复习、背诵、记忆的习惯;⑤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好时间的习惯。

   六、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材施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花,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免于枯萎。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时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学会宽容和了解学生。就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做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善于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焕发光彩,成为亮丽的风景。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创新特点,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为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师。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2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3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4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本文标题: 走向光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7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进化之谜 读后感(读《揭开人类进化之谜》有感)爱丽爱丽丝冒险记读后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