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4 03:21: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

课程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1

  近期有幸拜读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导言中,泰勒即指出,本书旨在阐明一种“视导、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基本原理。上述问题,会因教育阶段及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本书并不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对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些程序加以说明,进而探讨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层次,因此教育目标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只有确定了教育目标,我们才能实施教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对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育目标是根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发展教学流程以及准备测验与考试的标准。学校在计划任何课程方案时,对于每一种来源皆应予以适当的考虑。

  (一)以研究学习者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

  教育目标代表教育机构想在学习者身上引起的种种行为变化,包括思考与情感。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正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教师可运用“观察法”、“晤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及“成长档案袋(?)”等方法来研究学习者的需要与兴趣。

  (二)以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作为目标的来源

  从研究“当代社会生活”寻找教育目标更具意义。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之一便是将生活分成:

  (1)健康生活

  (2)家庭生活

  (3)休闲生活

  (4)职业生活

  (5)宗教生活

  (6)消费(经济)生活

  (7)公民生活,以此作为确认教育目标的凭据。

  (三)学科专家对教育目标的建议

  这是一般学校和大学最常用的目标来源,学校和大学的教科书通常由学科专家撰写,而其内容大致反映学科专家的观点。很多人批评学科专家所订定的教育目标太专门,不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如何帮助那些不想成为学科专家的年轻学生,“进步主义教育学会”的中等学校课程委员会,则是列出学科领域的主要概念,并指出可作为一般教育目标的途径。

  目标的获得正如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一般,是需要时间的,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目标的数量,应该是以我们拥有的时间内,能够实际达成的为限度,并且要能确保我们所选的,的确是重要的目标。为了选择一些少数具有高度重要性及一致性的目标,我们必须对于已经搜集到的不同类型目标做一番选择的功夫,将不重要及相互矛盾的目标去除。“哲学”及“学习心理学”正是两道重要的过滤网。

  (四)运用哲学选择目标

  学校所选择的教育哲学与社会哲学是选择教育目标的第一道过滤网。我们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的宗旨或其所蕴含的价值,从一系列的目标中,找出与价值系统具有高度符合性的目标。泰勒认为一套有效标准可用于检查每个建议的目标,而且可以注意到目标与哲学立场的关系是否一致,如果与学校哲学立场一致,就可以列为暂定的目标。

  (五)运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学习心理学是选择教育目标的第二道过滤网。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可使我们判别,对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哪些目标是可以达成的,哪些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达成,或者几乎没有达成的可能。每一种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各种具体的、确切的新发现,同时还包含了一种统一而完整的学习理论。

  (六)以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与引导教学的形式叙写目标

  叙写目标的方式,是以“指出欲使其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以及该行为所将运作的生活内容或领域”的形式予以表达。即,任何一个目标的叙写,都应包括目标的“行为”及“内容”两方面。例如,“能清楚而有条理地写出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此一目标,指出有待发展的行为——即写出清楚而有条理的报告,并且也指出了报告所拟处理的生活领域——社会学科。泰勒也主张运用双向分析表以便更简明地表达目标的分析和叙写。在双向分析表中,同时指出行为及内容层面,可提供令人满意的目标构造及明晰的规格标准,从而指出究竟教育任务为何。若能仅可能明确地界定预期的教育结果,那么课程设计者便等于拥有了一套最有用的效标,可供其选择内容、建议学习活动以及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学习,我对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已,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

  这也恰恰和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为第一,教助学成”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收获。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所著。在书上他给出了很多这样的说明:“为了能透彻了解从学生兴趣与需要的资料中,获得教育目标的各种解释以及所涉及的种种困难,我建议你记下你所熟悉的一些学生团体的有关资料,并尽可能全面地阐释一组有关他们兴趣与需要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隐含的教育目标写下来。”这就像是一个教育专家,坐在你的对面,和你侃侃而谈,告诉你如何在实际上操作你的课程,告诉你他的原理能有多大的生命力。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向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1、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很多时候,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有的对学习一窍不通、能力很弱。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味的教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应该多开展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

  2、思维不是复制,而是联系,是把一些概念联系起来。

  我们的教学训练,几乎总是用不断的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技巧,用这样的思路教育学生,结果他们脑子里就会装满“知识”,但缺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学生遇到不会的题总是希望老师告诉自己“怎么办”,然后他记住,然后他就去做,至于为什么、该这么办,他往往不予追究。毛泽东早就说过,要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思维能力培养上来,教育才算走上了正轨。

  3、学习心理学很重要。

  教育者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不要以为教育万能。无知者无畏。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不管学生具体情况,幻想只要自己“严格要求”,就什么都能“要求”出来,结果当然是碰一大堆钉子,搞得满心沮丧,或者满腔愤怒。所以我们应该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把自己对学生的希望一条条具体写出来,然后冷静地审视它们,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只是主观幻想,属于“不可能达到的教育目的”。一定要搞清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学习产生,哪些则不能。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还经常强调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高中生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习习惯,高中老师能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做某些微调,就已经不错了。教师必须清醒而明智。清醒才能少做无用功,明智才能把钢使在刀刃上。

  该书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和思索,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回味,将学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运用到工作教学中。不做简单重复的教书匠,为能成为一位教育者而努力奋斗。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前几天上课,课程论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的主题是核心素养。这是最近很流行很火的一组词汇,中小学在做这个事,就连高等教育也在说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见,现在的教育对此很是重视。我本身是学教育学的,也看了些有关核心素养的论文和书籍,核心素养总体来说还是喊口号的多一点,真正在实践的就很少了,尤其是,形式上的比较多,也常常纠结于三维目标之后提出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培养注重的又是什么?教师们会有这样的困惑,也都是源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当然也就不会拿来用。

这里就不得不提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了,其实,不管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让教师理解它的内涵的话是能够做到的,并且比较有经验的教师还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与实际教学的部分情境联系起来, 但是,如果真的要培养核心素养所提出的“个体积极发展自我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程序步骤还是一片茫然。 我这里提到泰勒的这本书,也并没有从实际案例出发带给广大教师可操作的程序。但是,课程原理的提出,还是能够给予我们学教育的相当大的启发。这是一本不过时的书,经过时间检验,它的很多内容都很有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往往会有完不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对教学目标解读不清楚,后续的计划安排就会接着出现节凑不明快。也是由于没有在头脑里澄清教学过程。

当然,除了这本书对于教学过程和原理的澄清对于教师掌握课程节奏有帮助,最重要的是里面所讲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都与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相关。

首先是核心素养。不论是经合组织还是欧盟或者教科文组织,亦或是现在中国学者的研究,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义大致相同,具体可以列举如下:

①人与工具的关系: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在未来社会上生存。

②人与自己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在异质团体中互动,与他人建立关系,进行冲突解决和团队合作。

③人与社会的关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即能够自主行动,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执行计划满足自身的需要。

对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的解读,应该既包括教育目标也包括教育主体以及教育内容。核心素养突出强调对人的培养,是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教育内涵,并且对培养的人也做了界定,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不仅仅着眼于当下,所以,学习的知识体系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教育目标突出了人与周遭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体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多在于人的互动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强调了对于未来生活和工作所做的准备,随之而来的,传统教学中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式学习,就难以适应这一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增加和知识宽度和广度的延伸也是要必须注意的方面。

那么,到底应该确定怎样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及如何选择能够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呢?《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就呈现了相关内容,并且是基于被培养人的需求提出的,对于核心素养的实施大有裨益。

首先,学校具体的教育目标的来源应该有以下几种:

⒈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这里主要是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使人产生种种行为变化作为教育目标。普雷斯科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在教师对本校学生的研究中,可以依次讲调查内容具体化为:健康、直接社会关系(家庭生活以及朋友和熟人)、社会—公民关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生活。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部分社区独有方面的调查。通过这些调查可以获取有关学生习惯、知识、想法、态度和兴趣等的信息,并能够依据信息安排课堂应呈现的内容。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应该设立对照的常模标准,这样可以更好地看出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差距。

⒉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基于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人们更关注能够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有用的知识。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也应该分为不同的方面,以便在各个领域进行调查。比如关于生活方面的商品和服务、宗教活动、教育、个人与社会、自然资源等,这些分类都不尽完善,需要调查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多分析和考量,再细化调查对象。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使人们的教育内容从过去转向了当下,转向了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与生活无关的礼教。也使人们看到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本身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当然,这是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这时候就需要教育来区分,并且优化这些影响,以使人们真正实现向好的行为的转变。

⒊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所有的教育目标,只从调查获得总会少一些专业性,而学科专家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在本书中列举了学科委员会相比于教育委员会在制定学科领域的知识目标有更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科团体并不是就提出学科目标为目的,在更多的讨论中是表达各自对学科的看法,以及如何安排学科必要内容,和该学科所具有的功能,单独的陈述学科目标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操作感,而是明确对学科的把握才能更批评地看待它。比如艺术学科的团体就有可能提出艺术应该具有的功能,以及使学生产生怎样的变化,就培养学生兴趣也指出应给予怎样的机会来让学生展示兴趣和能力。

⒋利用哲学选择教育目标。根据前面的调查研究和建议,教育目标的呈现会比较多而复杂,那么就需要哲学理念确定应该选择的关键核心目标。这有点类似于核心素养提出的关键少量的要素。这一做法是要选择一致的目标培养人类实践哲学所提出的人应普遍具有的美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除此之外,教育哲学还应该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给予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相同或是不同的教育这类问题,显然,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学生群体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但是,正是这些哲学问题,才一次次对教育提出质疑,从最繁杂的教学内容和经验里抽丝剥茧,一步步地获取关于教育最本质的和最有益于人类发展的真理。

⒌利用心理学选择目标。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人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心智的成熟程度不同,那所应该接受的知识层次就也应该不同。所以,对于学习内容的安排应该符合人的发展阶段,并且,尤其应该符合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的适应,所以,原有的旧知识或许已不再适合现在的孩子去接受和学习了。在这一方面,主要应该注意学习内容安排的顺序性、连贯性和整合性。因为必须要明确的是学习经验的多重结果性,使学习内容之间交互影响。

在教育目标之后,是组织和陈述目标。那么如何陈述教育目标才能使教师清楚的认识它并且易于实施呢?这应该是许多教师的困惑,不是不理解教育目标,而是教育目标的陈述要么繁杂,要么过于简洁,使教师无法确定应该如何实施已以达到目标呢。

所以,需要明确的教育目标的陈述。

三维目标是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这里对教育目标的陈述涵盖了三种形式,其一是列出课程涉及的主题、观念、概念或其他内容要素;其二是教师要去做的事;其三是概括了学生经过学习应该产生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这三种形式陈述的目标,往往会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在第一种形式下,教学往往成为使学生记住某些概念和要素,并无法指出这些知识的用处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是迁移还是分析解决某一问题;第二种形式下,教师所遵循的就是,在某一主题下教师应如何如何去做,强调教师的整个行动,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描述,那教师就很难判断该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改变;第三种形式下,表述常常是“培养广泛兴趣”,“培养批判思维”等,但是对于实现这些目标应该呈现什么样的内容,或者这些方面适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那么培养就是空谈,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应该是指出应培养学生哪种行为,以及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之中。 这样每一项目标都有关行为和内容,教师实施起来就有章可循,并且容易选取合适的内容。比如学习语文的某一课文,那么就可以设定该课的学习知识点:字词、句式、写作手法、思想感情、阅读兴趣和自我创作等,然后在每一个知识下面细化出要掌握的能力,如理解事实、获取资料、解释资料、应用能力、广泛的兴趣和社会态度等,这样就能够在每个知识点下面勾选可以实现的目标的掌握,然后,教师再依据这些安排要讲授的内容和讲授的形式以及开设各种活动。进而,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而且学生的行为也如预期发生细微变化,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能够为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准备。

在本书中,书者提到了,获取教育目标的来源,研究者或者教师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社区或学校开始,选择一定的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汇编得到的资料和数据,自己尝试从这些资料出发提出教育目标,以及自己会做什么来实现这些目标,以检验它的实际可操作性。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就应该寻求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那么什么学习经验最有效和最有意义呢?

书者确立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如下:

⒈学习经验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比如学习目标是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去解决实际问题,否则,难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目标。该学习经验应该是能够给学生行动机会的互动的或自主的活动。

⒉学习经验应该使学生在从事目标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即上面所说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时,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尽可能找出解决办法,应该让他们获得实际成功的喜悦感,这能够带来知识和能力的强化。就像经济学讲的边际效用,要有个正好的程度。

⒊学习经验要引起的反应应该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即学习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在学生的实际经验中可以产生类比的,不能超越顺序性,违背心理发展。

⒋多个学习经验可以产生同样的教育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可以兼顾学生不同的兴趣,也包括教师的特长,实施不同的内容却能够达到同样的目标。

⒌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对于某项学习内容的选择不要过于拘泥,应该发散性使用,使学生经过一项练习获得多种影响。解决问题的培养,往往也会形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书中列举了相关方面的学习经验的选择和使用,大家可以细读,发现自己能够使用的部分。

选择了合适的学习经验,那就接下来就是组织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实施。

书者从需要组织的要素,组织的原则,组织的结构和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说明了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不知大家看的感受是什么,我看了这一章内容之后,觉得概念性和原理性太强,如果要运用到现实,还需要教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联系实际。那么,总结下来,就是通过三种课程来实现学习经验的组织。核心课程,广域课程和单元课程。这些在教育学中都不陌生,当然,现在看来有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它的基础原理如果掌握的好,也可以拿来创新进行现在的核心素养培养。比如,单元课程,就可以拟化一份单元课题进度计划,规定时间和目标,以及所使用的资料,和学生获取资料的方法,以及自选的主题和得出的报告和最终结果的展示和评价,这些内容事先计划好,在单元设计实施过程中进行微调整。这既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单元课程目标。并也可做好评价标准。

最后,是关于学习经验的评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评估是根据目标进行的,是对学生行为的评估,所以,在评估时应该给予学生能够展示行为的机会或者提供特定的情境。

所以,涉及到了评估工具的选择和制定。这里关于评估先不详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本书介绍的评估概念和过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教师应该践行这些过程。这才是能够获取并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当然,这需要反复实践,尤其是把这一过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更是应该考虑实际。

从上述的列举就可以发现,从获取教育目标到,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需求,以及选取和实现的教育目标也都与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一定契合,所以,这一课程原理对教师实施核心素养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但是,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来选择学习内容,实现能够具体操作的课程计划,以达到对人的引导和培养。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1

  近期我阅读着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爱是施教的前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是施教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创新教育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2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听得也不少,想激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时真的很困惑:孩子们,我该拿什么来吸引你们呢?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吸引力?如何让英语课真正被孩子们的心灵所接纳?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地寻找答案,终于体会到:爱,是我和孩子们快乐学习、和睦相处的源泉。课堂常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然而,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每个孩子都在不亦乐乎地说着、做着其它事时,我想:如果我大声吼叫,一定会有很多学生被我震住,但是还有一些还是会继续的。如果你认为通过默默地注视,就让他们乖乖停下来的话,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说,不动,他们便会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看到这种情景,我会微笑地对他们说:今天你们不想上课,如果你们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请你们一起来学习。好奇让他们很快静下来了。在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游戏里,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中感受到课堂的美,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3

  谈到《教育学》,我似乎一点都不陌生,上师专时作为一门课程来学,参加工作后又培训过一次,升本科时还培训了一次。次数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认为并没有能真正把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参加工作十年了,面对一个个教育难题,自己还是无所适从。为了让自己对教育这门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间,我又一次捧起这本《教育学》,细细地品读,希望它能给自己以新的启示。

  翻开这本显得有点陈旧的书,又看到那个问题,"教育学是什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原来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看到这里,我心头涌起一种强烈地自豪感。因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感觉是无尚的光荣。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自己真的应该投入整个身心去认真地工作,不仅仅是投入精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们,使他们健康成长。想想平时的自己,也曾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为在新课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讲课而彷徨,甚至有时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现在觉得真不应该,自己今后要打起精神,带着神圣的责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读,这本书又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素质及培养、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对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又得到了一次回顾,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产生了一些对教育这门科学的新认识:

   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解放自己。

  书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好:"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丝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开启过一处美不胜收的精神之门,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其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执着地思考过某一个问题,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令自己乐此不疲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么,他(她)就肯定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话语告诉我们,原来良好的教育讲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缚,不是钳制,它需要释怀,需要解放。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可是现在教学的现状是,学校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引学生去感知这个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要求上,不仅要排名次,而且对优A率及达优率也要排出来。老师们为了让学生出成绩,不停地加班加点,布置的作业也很多。

  学业生每天疲于应付,缺少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学生的思想和身心难得自由,天长日久,学生整天到晚都处在心事重重、焦虑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许,他们小小年纪,但已经开始有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学生淹没在题海战术里,不要再让学生写作业写到很晚。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美好而轻松的童年,和孩子们同读一本书并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鼓励孩子们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学会体验爱,这样,学生会很快乐,而我们自己也会工作得很快乐。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关系的紧张,而"学生中心论"又削弱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成长同样不利。其实,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宽容、温厚之心。努力减少一些苛责、失望和冷漠,增加几分理解、信心和亲切。努力从学生哪怕是极细微的闪光点上,分享满足、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能选择最恰当的教育时间、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学工作才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读《教育学》,给我以新的启示,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中进步,让我们继续读书吧!

  教育学著作的读后感4

  一个人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与教育打交道的这一辈子。当自己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的时候,怀抱着你的家人便会教你说话、认识事物,让你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这也是我们最初接触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经过几年的家庭教育后,自己已经会嗲声嗲气地说话,了解了许多生活必须,这时候,我们所需要学的东西已经不是家庭教育能够满足的了。为了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成长,让身体的成长和学识的成长成正比,我们便开始了学校教育。

  从狭义的教育上来讲,我们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所以,从进入学校接受的教育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地开始自己这一生的教育之路。当自己三岁被送入幼儿园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待那么多年,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后生活在这里的时间会比家里的时间多上好几倍。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算算日子,已经有十几年了。曾今坐在课堂上,看着讲台上的老师讲课,总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像老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那时,单纯地以为只要长大了,就能当老师。进入大学以后,为了自己的以后的事业,也逐渐进入了考证大军的队伍。什么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导游证、秘书、,还有教师资格证。大学第一年的时候,看着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起初,自己也去领了一张报名表,但填好后,想了想,没有参加。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事,所以想先看看情况,再做决定。而且,询问许多同学他们考证的原因,并不是去当老师,而是想给自己多弄几个证书。

  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想当老师。基本上,每位同学小学的时候都创作过一篇作文——《我的梦想》,还记得那时老师把每位同学的梦想都念了出来,而其中“老师”是大多数同学的梦想。可是,随着成长,选择这个梦想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级又一级的学习过程中,当老师的那种辛苦,心里也都明白了。

  暑假的时候,趁着有时间也有精力,便去图书馆泡了泡,在寻寻觅觅好几圈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教育学》。每本书的布局基本上没有多大出入,特别是理论方面的书,在最初的章节中,介绍的总是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总是觉得疲惫,所以前面的内容看得很慢。后来看到关于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的时候,兴趣便被引出来了。其实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书上也讲过些许相关的史实,但并不其中,十分分散,所以对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了解不深。也是因为自己对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会去看《教育学》的书。看看自己国家的教育,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教育。

  我国现在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起源却比西方要早。在我国史料记载中,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估计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对这三种学校做了相关的叙述——“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是我过最初的教育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教育业跟着发展。但总线路总是围绕着儒学。也正是由于儒学在历史上强大地位,所以我国后来在教育的改革上才会经历那么多的困难。眼看着西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时候,总是其他国家不远千里地来到中华天朝学习我们的先进文化,后来,泱泱大国却由于自己的闭关锁国而落后。想想呀片战争后的顿悟,再想想曾经古朝的辉煌文化,实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经过战争长时间的摧残,我们国家的教育更是跌入谷底。当我们还在为教育的出路而烦恼时,西方国家却已经步入新的教育阶段。由于我国近代教育的低起点,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出入。以前在电视里看到关于美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十分羡慕,羡慕他们学的内容,羡慕他们学习的制度,羡慕他们的教学方法……因为,与他们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的学习生活显得十分死板。而中国当代的应试教育也照成了大多数学生实践能力低的结果。所以,现在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而许多的学生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矗由此,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刮起了一股留学热。中国当代社会,更是将出国留学作为“人才”的评判标准。留学生的头号成了能力的一种权威性的象征。

  虽然横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并不太让人满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学》这本书后,我认为这块瑰宝将来总会闪烁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单单只放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会更多地注视在我国当代教育的成果上。在书店选书的时候,我将几本讲教育学的书的目录对比了一下,虽然在关于如何讲述这门学科的定义上,几本书各不相同,但每本书后面的内容都大相径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德育和素质教养,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式多元化。并且政府方面也在积极地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虑到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后,将西方的先进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鉴,去己糟粕,取尔精华。

  现在,身为大学生的自己,虽然对于我国的教育并不太满意,可以说失望,但并不绝望。因为它由始至终都是人们心中的重点,不会被人们轻视,所以不会被放弃,所以不会绝望。我期待我国教育在经过社会多方的努力后,能够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学方面会有更多新的理论指导,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再次以让人仰之生叹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业的大森林中。

本文标题: 课程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9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森林报读后感的作文(森林报的读后感)正能量书籍500字读后感(《正能量》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