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学原理的书的读后感(美学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4-02-19 22:04: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求一篇3000字关于读哲学或美学的一本书的读后感我不赞成你这样的提问。文章必须是发自内心,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感受、真实认知的。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渠...

有关美学原理的书的读后感(美学读后感600字)

求一篇3000字关于读哲学或美学的一本书的读后感

我不赞成你这样的提问。文章必须是发自内心,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感受、真实认知的。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渠道何等丰富,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和他人的东西,是永远都学不到东西的。
我看过《歌德谈话录》,里面记录了歌德本人关于哲学和美学的深刻见解,感触很深。里面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读书要选择读最好、最经典的,选择最能代表作者思想感情的书。也许你觉得这话很普通,但是放到生活中你就发现,只有你读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经典的书,你就有了和作者一样的视野和思维空间,你会看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聪明的人读了这样的书,学会用深刻的眼光认识世界,再加以自己的理解,一篇好文章不就出来了吗?你一样可以。那些网络上流行的文章,不也是作者了解了先人的伟大智慧后而自发感慨写出来的吗?
哈哈,话有点多了,你不妨去看看《歌德谈话录》,把你得到的启发记录好,再组织下语言,相信自己肯定能完成的。

美学原理讲的是什么

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美学原理讲述了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美学原理》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美学原理》的作者是克罗齐,1866年-1953年,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历史家、政治家。

《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直觉与表现;直觉与艺术;艺术与哲学;美学中的历史主义与理智主义;史学与逻辑学中的类似错误;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认识的活动与实践的活动的类比;其它心灵的形式不存在;论表现不可分为各种形态或程度,并评修词学;各种审美的感觉以及美与丑的区别;评审美的快感主义;同情说的美学和一些假充审美的概念;自然与艺术中的“物理美学”;物理学与美学的混淆所生的错误;各种艺术的技巧与理论;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文学与艺术的历史;语言学与美学的统一。

《美学》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学》读后感1

  “空”,是中国美学意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集道家智慧于大成,展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精华。

  “空”,指的是物质上的“空”,却映射出精神上的“繁”。“空”不是空虚,而是空灵。外表的空旷匮乏,并不代表着意境的空。我国的传统国画,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图画的神貌。第一眼看去,好似画作并没有什么内容,显得有点空旷单薄。细看,便会被其中淡雅的意境所吸引,心思也会随着那淡淡的笔墨飘进那素净之地,达到精神的满足。不同于欧洲那种浓墨重彩的油画,用各种艳丽的颜色吸引住你的眼球。中国的国画是以空淡之灵慢慢化进人的内心,让灵气丰盈人的身体。

  “空”是有灵气的。仿佛一只跃动的精灵,清新脱俗,不染尘气。“空”的美学强调用心灵去感知万物,用心去顺应自然的发展。“空”与“灵”,有空才有灵。唯有将尘世中的执念扫空,才会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之灵气。灵气,方为人之魅力所在。不为过去而烦恼,不为未来而忧愁,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对人世间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即使看破了红尘,也要装作看不破,用积极与真诚对待人生。这样的人,才是有灵气之人。

  “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已经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当代,我们仍能在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地追寻到“空”的印迹。苏州园林,即是“空”中显“灵”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水乡,一片聚落,纵横交错的水路网承载着空灵的气息,氤氲着每一位苏州人的内心,展现出苏州大地的神奇与美丽。苏州园林错落有致地点缀在苏州这片土地上,循着那缓缓的流水,穿过一条寻常的巷陌,苏州园林总是在不经意间映入你的眼帘。苏州园林并不像宫殿那样富丽堂皇,它有的,只不过是几间清新淡雅的书房,几池清澈见底的湖水,或是一座低矮的假山。漫步其中,在这空旷的园林里,你自会发现蕴含其中的无限魅力。一汪清池,承载的是苏州人骨子里的柔情与细腻。一座假山,耸立的是苏州人不屈与刚正的风骨。不仅是苏州园林,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都蕴含着“空”背后的“灵”,都散发出中华民族背后的灵性之美。

  “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映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灵”的风韵。从中华民族对于美学的审视,便可推知中华民族的性情与风骨。中华民族是兼具柔情与刚毅的民族,散发出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气息。“空”与“灵”一直扎根于我们华夏人的内心,从未消逝过。

《美学》读后感2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美学》第一卷中一共有两个重要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及“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笔者想从这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显然和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腊哲学概念中,所谓理念是指人的认知对事物共相的认知,是建立在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的,而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的概念,在他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绝对理念”其本质便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承认在人的认识能力之上具有一种类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类认识的,不动不灭的绝对规律,而这种绝对规律受到人的认知感受所形成的审美愉悦,便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便就是美。

  相比较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腊“真善美”和中国传统儒家“美是仁”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黑格尔在探寻所谓什么是美的时候,不再借助于伦理学范畴的概念,把美提炼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产物。

  将美感的源头剥离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质,不然当我们看俄国人的美学,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美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认为符合生活样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则为不美。看古希腊哲学和儒家哲学则会随意地将伦理学的道德判断“善”和“仁”凌驾在“美本身”之上,将一种审美判断异化为道德判断。

  黑格尔正是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才会去将美与客观可认知的事物相剥离,从而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各种伦理道德、各种认识局限之上的美学感受。这样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扰和污染,但是也显然会让对美的研究陷入误区。

  前文说了,黑格尔认为美源于“绝对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动不灭。由此产生的美学定义,其实涉及了“美本身”的关键性课题,即“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黑格尔显然选择将美定义成了一种绝对存在的客观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规律,而通过人的感性浮现。

《美学》读后感3

  我一直觉得在博物馆看国画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画卷中全无动漫的浮夸,也没有油画那样流光溢彩,如空谷幽兰,却有暗香浮动,神秘而不可把握。经过《中国美学十五讲》“蹈虚蹑影”、“无色之色”两篇文章对国画知识的介绍后,我对国画终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与联想。

  “蹈虚蹑影”揭示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规律,提出艺术不是写“实”,而是写“影”——在画中大概就体现为幻象化的景物。一来作者通过对质实的世界的改造,直观地传递出事物给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画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无风自动,这样画重点就很鲜明,人物有力量感,画面也更具气韵美。过于追求局部的描绘,反而使画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内部的灵性。二来没有了现实空间的限制,画家便能通过画面寄托自己某些内在情思。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往往很有个人风格,展现出画者的真性情。琢磨这样的画,也便是在琢磨画者的思想,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故事。米芾曾见到苏轼画竹从地而起,一笔至顶,便问:“何不逐节分?”苏轼答:“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我想不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苏东坡的奇思妙想给惊艳到了。画竹的过程中他侧重于表现出其中的时间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个“点”,表现出内在的“流”。只从这一支画竹,便可以见出苏轼思维方式的卓尔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调,使中国画别具一格。但这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无色之色”阐明了为何中国画的色调基本都是黑白二色,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响,也有历史因素影响。在中国哲学中,无色即为世界本色。我们现在画画配色讲究,却远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为——插画里蓝瑛的《溪山雪霁图》留给我很深的影响,画面里只有深深浅浅的黑白二色,溪流处能让人感觉到溪水的流动,没有多余的色彩喧宾夺主,灵动之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朱良志先生在书中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中国的画确乎是不写实的,表现的主题更多是情感与哲学。据说在古代,作画就常常被用于体现自己的品行修养。无论是“蹈虚蹑影”,还是“无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没有的表现主题的手段,它们建立在超脱原有物象的基础上的,体现出作者辩证思维。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国画中品出人与物的精神气质,风度韵味,有更多的收获。

《美学》读后感4

  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载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读后感5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感到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和对人生的关怀。就像刘小枫总结的:“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他”。

《美学》读后感6

  现代人开始更加愿意关注生活中的美。而本书中对于色彩美的理论知识相信能够吸引不少人。艺术作品中色彩丰富多样及层次可以反应出艺术家及观众双方的心理变化及感受。作者通过对于一系列名人作品的创作灵感及分析,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学会如何来欣赏色彩美。 尽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的美好,可以是“眼睛未曾看过,心里未曾想过,耳朵未曾听过”。但是,在读本书时,想到至少再见到色彩鲜艳时,要会欣欣赏。

  书的中心思想大体上是,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感官效果能够带给人喜怒哀乐、阴晴冷暖等情感体验,在视觉画面的理性与感性色彩能够引起观者的思考与共鸣。如何来欣赏色彩?具体说,色彩的搭配,对比,调和及远近层次是关键。其中“理性的表现方式所表现的更贴近于生活和真实,是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感性的色彩表现则是以某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进行画面表现,所表现的是印象和情感”。

  当然,艺术家们也常常用理性的色彩表现出感性的情感,给人以更深的灵魂感触,感叹于大自然的美好与强大。感性就是色彩的主观感受,每种色彩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及联想。例如,“红色可以联想到火焰、热血、对联,给我们带来热烈、奔放的色彩感受”。其中,色彩的意象及抽象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单一的色彩上,多种色彩相互组合及交错后,色彩表现的抽象含义会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它特别是出现在现代派抽象艺术作品中。

  而画面色彩分为主色、副色、衬色三种。衬色是画面的衬托色,是为主色和副色服务的,一般指画面的背景用色及环境用色。色彩具有很强的和谐性与表现性,这些色彩是通过色彩的对比,混合、色彩的重置、色彩的并置的方式来进行表现的,通过这些方式,大师们才能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具体说“色彩对比主要包括:色相(少,多)对比、低中高色彩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6个方面。

  色彩又分冷暖两大系,冷色系包括:蓝色、绿色、紫色等;暖色系包括:黄色、橙色、红色等。其中各种精细学问大了,没想到艺术家有这么多深入的道道。显然,只有通过作者对于作品具体分析,上面内容一看就能够明白,至少还可以讨一个说法。正所谓,一图抵千字。学习了色彩艺术语言。

  本书的纸质本值得珍藏,就算是对于生活欣赏美的投资?在旅行中读完它,感觉不够,不透。静下心时,还会再欣赏它。生命科学说,结构与功能相关。开始有点纳闷,因为它没有讲太多的艺术构局,原来另外还有专著。拭目以待!

美学读后感600字

美学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7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美学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600字1

  近日终于读完了《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非常精彩。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美学读后感600字2

  手指落在键盘上,却不知道从哪谈起。实不相瞒,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要完成单位下发的任务,本身是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自己熟知的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对周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习惯或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走到和自己生活环境差异比较大一个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反过来,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因为差异性,也会产生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将熟知的事物拉开一定距离欣赏时,往往会产生意外的美感。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睁大眼睛寻找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感受力,也需要我们积累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来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下班坐公交车上的路上,饭后、睡前的空余时间,这档节目都在陪伴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刻再到唐宋文学的诗词之美,这些都如雨露清泉时刻滋润着我的心田。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美学读后感600字3

  很早就想读一读关于美学的理论,半辈子过来了,对于“美”的实践可谓不少,也追求美,虽然自己并不美,但对于美总是在向往,也常常在想,“美”究竟是什么?一天,逛书店的时候,买了本《西方美学史》,化了一定的时间,总算囫囵吞枣地把它给读完了。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常常被书中精彩的论述而击节赞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犹如我们对于“美”的认识,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品格。

  在这本书中,我所感受到的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是谢林所说的精神还乡的历程,从这里,我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似与不同。早期的西方人精神发展历程与我们东方人有其相似之处,其最早的艺术活动都是与神有关,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和喜剧,在我们中国则是对神的膜拜和占卜,西方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中国也有,只不过过去我们的教科书上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少得可怜,其实这是人类成长的历史,现在想起来,我们欠缺的知识真是太多了。

  如果没有美,这个世界就没有意义,人生也没有希望,这里,美的概念非常宏大,它包罗万象,所以又可把它称之为人的心灵,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环境所左右,会困惑,读一读美学吧,知道一些人类童年的历史,了解人类是怎样从远古走过来的,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人,包括你自己。

  苏格拉底如是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灵魂。

  迈开这一步,请从认识“美”开始。

  美学读后感600字4

  美学不仅限于学习与吸收,还应运用与再创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拿来为人服务的。关于美学的再创造,我认为小说的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小说作者在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后,再结合自己故事情节的结构,对生活中的美学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再升华。而对于小说的广大读者来说,在接受了小说中的美学价值观以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吸收与再创造,也是一个学习美学很好的途径。

  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之作,小说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系统,更要求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和逻辑思维,否则就只能陷入“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困境。这个“自然真切”应如何理解?我认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形式不一,类型万种,但最终其本质只能归结为“自然真切”四个字。

  生活是美学成长的土壤,在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细节,处处体现了美学的自然真切。就简单的拿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整个故事的价值观来说,都是美学的细节体现,当一个人读完一本小说,他对其中人物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审美追求必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审美概念,古谚总说读书使人明智,其实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一个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阅读、学习中慢慢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审美概念,而在这当中,小说功不可没。

  “美”这个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我是一个喜欢看小说的人,我认为小说中的美学是社会生活中美学精神的浓缩,我们通过对小说美学的吸收,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带有个人印记的美学思想或者美学观念,从而一步步的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富有“美感”。

  美学读后感600字5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着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读后感600字6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从这些古诗中仿佛可以窥见古时候农人们与时间的关系。

  这一章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看到是月令时,除了想起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以外,还不由得想起了中国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当然,这在后文也有所提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人将一年划分出二十四个时间节点,按时令做着相应的农活,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农人们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前不久还听得奶奶和外婆在聊什么时候种南瓜比较合适。“我家一般在清明前后种,今年打春早,我家要是有大棚的话,最近就可以栽秧了。”老一辈庄稼人总是格外讲究时令。他们掌握着我们不熟悉的自然密码。而当我们离农业社会越来越远时,这些本应融入骨血的密码渐渐成为写在纸上的、孤冷无助的`历史印迹。

  现在的我们常溺于节奏加快的生活,已缺了几分耐心去享受平日的诗意。已经很久没有听春雨淅淅沥沥时,昆虫从土里钻出来的声音;没有在夏天的夜晚,躺在藤椅上,轻摇蒲扇,看漫天流萤;没有看秋季的落叶蝶一样蹁跹,到果树下采摘丰收的喜悦;没有待到冬雪烂漫时,与家人围炉团坐,共话桑麻……

  我们常羡慕李子柒田园诗意的生活,自身却仍困于钢筋混凝土搭成的囚笼,追名逐利,背井离乡,一面痛不欲生,一面甘之如饴。当乡村变为遥远的往事,当时令不再为人们所重视,我们终于感叹纪伯伦所言的“透过树枝的缝隙,仰望夜空的繁星,就像撒在蓝色地毯上的银币一样,远远地,听得见山涧小溪淙淙的流水声”是一种奢侈,你可曾发觉,雨水已过,楼下的梨花正笑话盈盈呢?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工业机器轰鸣不能以时间的秘密为代价,如果时令密码真的成了无解之谜,那么人类将失去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听见,时间的齿轮轻声呢喃:“请记住我……”

  美学读后感600字7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

叶朗美学原理

“叶朗美学原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 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 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 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叶朗《美学原理》书摘-美感的分析

美感的五个特点:

1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席勒“欲望是直接获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

2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 创造性。 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本文标题: 有关美学原理的书的读后感(美学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1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勇士》的读后感(《勇士》观后感)贵妇画像 读后感(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讲了个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