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读后感(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5 08:28: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共鉴五四》读后感我知道的如下:[《员工职业化的6堂必修课》读后感]《员工职业化的6堂必修课》读后感――,确立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而改变你的生活,...

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读后感(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共鉴五四》读后感

我知道的如下:
[《员工职业化的6堂必修课》读后感]《员工职业化的6堂必修课》读后感―― 确立一种正确的态度,进而改变你的生活 做企业,说到底,就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培养人的工作,把员工培养和训练成守纪律的、有用的、富有激情和道德感的人,决定了企业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价值,《员工职业化的6堂必修课》读后感。 不少人就会说:“做个好员工,这还不容易!不就是遵守纪律,团结同事,好好干活吗?”是的,这没错。但是,第一,要做好这几点,并非易事;第二,做好这几点,还远远不够;还有,就是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做一个好员工,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从来都没有仔细地想过这一层,只是过一天算一天,大概过得去就行,至于生活的质量有没有提高,整个身心是不是更趋健康和完善,对生活的理解是不是更加全面和深刻,对社会、组织及家庭的责任感是不是臻于成熟?对这些问题,就常常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认真地讨论一下“如何做一个好员工”以及做一个好员工的意义。一、每天多付出一点点  可能一半以上的企业组织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在组织中有一半以上员工的日常表现处于中流水平,而且他们甘居中流,他们认为这样很不错,几乎懒得去想一想,“如果我今天稍微做好一点,情况会变得怎么样?”  不能把造成这种状况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员工身上,事实上,我们知道,问题主要出在人力资源部门,他们要么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要么即使制定了计划,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执行。所以我们今天要来补上这一课。  你相信不相信,从“差不多还过得去”到变成“一个好员工”,其实你只需要每天多付出一点点;然而,你却会因此得到很多,你的生活以及整个人生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在一个多雨的午后,一位老妇人走进费城一家百货,大多数柜台上的人都不理她,但有一位年轻人却问她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当她回答说只是在等雨停时,这位年轻人并没有给她推销她不需要的东西,虽然如此,这位年轻人并没有转身离去,反而拿给她一把椅子。  雨停之后,这位老妇人向这位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后这家店的老板受到一封信,信中要求这位年轻人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定单!这封信就是这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当这位年轻人打包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经升格为这家百货的合伙人了。  这位年轻人是不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劳动?不是。他只是比他旁边的人多付出了一些关心和礼貌。但是,再细想一下,他肯定是经常这样做,所以才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记住,我们所说的是“每天”多付出一点点,“天天”都多付出一点点,而不是哪天心血来潮了,就多做一点,做好一点,第二天,热情一过,则又回归原样。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在我们的队伍中,有许多劳动模范、默默无闻的老黄牛以及表现一贯优异的人,这些人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财富。他们每个人都是很平凡的人,使他们显得与别人不同的原因仅仅是,他们愿意每天都多付出一点点,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还有一部分人,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不愿意多付出一点点,因为他们不懂得多付出一点点能得到很多很多,因为他们总觉得中流也不错,因为他们总认为偶尔犯点小错无所谓,所以他们身上就老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人上班往往扣住那一两分钟,不愿提前一点,所以经常迟到;有些人怎么也改不掉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所以厂区道路上、宿舍窗台下、食堂附近等等这些地方,就总有零星的垃圾;有些人就是不愿意多弯一下腰,多一点耐心细致,去捡起回料筐里的纸屑、塑料袋和其他杂物,结果造成回料污染,给带来许多的麻烦和损失;有些人总是疏忽大意和漫不经心,所以总是毛病不断,要么没戴工作,要么没戴帽子或发网,要么忘了剪指甲,要么上洗手间出来忘了洗手,要么上班穿拖鞋,要么工作服皱皱巴巴,要么动作粗鲁,造成工具器具损坏;有些人就是无法克制自己,上班时间忍不住要离岗溜岗,忍不住要在工作区域吃东西,甚至忍不住要睡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有些员工怀有某种畏惧心理,觉得改掉小毛病很困难,故而不愿意去尝试一下。我要再次和大家说,改掉这些坏毛病,真的很容易!多付出一点,多克制一下,对工作多一点喜欢,对的事物多一点关心,对的财产和利益多一点爱惜,对的文化和各种规定多一点认同,对每天和你相处的同事多一点尊重,你就能从一个有时“有点问题”的或大致“过得去”的员工开始变成一个“好员工”,与此同时,你还能逐步养成好习惯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然后,你的心地会变得善良、积极、健康、洁净,私心少了,怨气少了,牢骚少了,沮丧和消沉没了踪影,挫折感和失败感也没了踪影。  你说,你的人生是不是会变得更美好?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二、通过严格遵守纪律来培养自尊、自信和责任感 几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都是讲求纪律的,

没有晚晴,何来五四的读后感

没有晚晴,何来五四的读后感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现代性”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本文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两个层面意义的解读,目的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先于五四,却总是存在于五四的阴影之中。晚清这个被遮蔽被矮化的年代成为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沉寂了一个世纪,终于迎来了王德威这样愿意“重识晚清”的有心人。
  和五四相比,晚清同样是个大变局的时代。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版社和报纸为文学提供了发表的新天地,因之彻底改变中国文学的面貌,只是,它没有表现为五四似的狂飙突进青春无敌而已。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读后感300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成都石室联合中学 蒋菡
1.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教案选登(成都石室联合中学 蒋菡;指导教师 江东)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然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现代较为久远,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审美意趣非同寻常,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不大容易深透理解和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隽永意味。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
[教学建议]
教学理念
1.本文的一大特点是气势磅礴,适于朗读。宜注意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宜对文中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而不必死扣本体、喻体之类概念。
3.最好让学生先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共产主义思想吗?
那么大家知道是谁最早将共产主义理论引进到我们中国来的呢?——李大钊。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
有谁知道一些关于李大钊的情况吗?
教师补充:李大钊所生活的年代,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维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垂头丧气,悲观失望,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站出来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以极大鼓舞。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在1923年写的一篇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二)初读积累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2.解释下列生词
(1)逼狭:狭窄。 (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挡、抑制。 (4)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三)再读探究
1.题目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2.语言与写法
(1)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比喻说理。长江黄河过沙漠、山峡→国民在艰难境界情况里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②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③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
④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⑤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向前发展。
⑥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⑦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2)语言品读
a.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b.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整体与局部
(1)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
不能调换,它们有因果关系:艰难的国运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骑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3)怎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快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中华民族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观。适逢其会,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千载不遇的好时机。具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为了建造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就会满怀豪情,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四)品味朗读
四组读一至四节,全班齐读第五节,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六)归纳小结
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雄健的精神: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3.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作者在通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提出了用雄健精神战胜困难。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4.专家点评
这篇设计遵循了教参中教学建议的三个原则:注意把握本文的比喻,对本文比喻中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教师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再由教师补充介绍,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天津市教研室 伊道恩)

朝气蓬勃的五四运动 读后感 400字以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自从1840年,英国人利用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后,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发动了一次比一次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如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用武力强迫腐败没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野蛮和疯狂的劫掠。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一篇读后感。(字数120个以上)
读《詹天佑》有感
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我就已经知道,詹天佑不怕任何困难,都坚持把京张铁路修好,是我们的榜样.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因为一点儿困难而放弃;因为心情不好,就找人出气.可詹天佑不是这样,他总是背着压力去勤勉地工作,不管塞外条件怎样恶劣,他从没想过放弃.
如果我们也能象他一样,世界将多美好.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内容梗概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吴玉章的《回忆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转变》的读后感

不少于2000字,或者可以写一些关于读后感的提纲,谢谢
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选择什么样的文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关系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对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先进分子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20世纪初期的中国,就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此时的中国先进分子,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就是这些先进分子中的一员。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先进分子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吴玉章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着艰难的文化选择。尽管他走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但他以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最终选择了人类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
除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外,当时涌入中国的还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泛劳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多种西方学说。这些西方学说都是被当成社会主义来传播的。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传播新思潮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慎重选择,希冀从中找到救国真理和认识工具。在此期间,科学社会主义初步显示了其强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及其拥护者、参与者大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分子。他们在中国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随后,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影响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吴玉章就是在此期间“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回忆说:“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当时我的感觉是:革命有希望,中国不会亡,要改变过去革命的办法。
本文标题: 北洋裂变 军阀与五四读后感(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2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每天只工作三小时读后感(工作后读后感参考8篇)祈祷落幕时读后感3000字(《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