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养一身傲骨读后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他为我国京剧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 2024-02-07 15:16: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梅兰芳当年为什么那么红?1912年3月17号,梅兰芳首演京剧《木兰从军》。梅兰芳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很受欢迎,那么他为什么能那么火呀...

梅兰芳养一身傲骨读后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他为我国京剧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梅兰芳当年为什么那么红?

1912年3月17号,梅兰芳首演京剧《木兰从军》。梅兰芳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在那个年代很受欢迎,那么他为什么能那么火呀?

梅兰芳先生出生于京剧世家,受家中长辈的熏陶,从小喜欢听戏、看戏。他年少学艺的时候,学的是旦角儿,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说,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很多次,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的慢,生气的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儿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副又亮又圆润的好嗓子,成名后他又一次见到这位老师,老师不好意思的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梅兰芳说,您别这么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你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勤奋上进呢。由此可见梅兰芳的成功和自身的勤奋刻苦是离不开的。


除此之外梅兰芳先生还为了京剧的发展事业贡献了很多,他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在每次演出结束后都会让工作人员收集观众反映的问题,仔细研究,揣摩,在对演出的形式、服装、妆容做改进,让舞台效果和观众的观剧感受达到一定的高度。

为了让中国的国粹发扬光大, 梅兰芳曾两次率剧团到日本演出,日本人过去对中国戏曲不大了解,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他们说京剧不用布景,但演来有声有色,令人钦佩,梅兰芳的表演也是无与伦比的。梅兰芳又决定把京剧向西方介绍,自费去美国演出,在即将启程时,美国说美国现在经济危机,市场不景气,演出恐怕观众少,梅兰芳说没关系。梅兰芳依照按照原计划前往美国,在一众人的帮助下,梅兰芳改换了剧目,加强了舞台的布置,为了让美国人看得懂,也为了突出东方艺术美,结果他的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评论说:中国戏曲艺术的真,比生活的真更深刻。 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坚决不给入侵者表演,纵使没有生活来源,生活拮据也绝不屈服。

梅兰芳多次出国演出使京剧艺术从此走向了世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文化使者,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都把见到梅兰芳和看他的戏当成主要的内容。

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国什么明志

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国蓄须明志
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
1927年,在《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中,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选为京剧“四大名旦”。
名气越来越大,但梅兰芳在生活中一直十分谦虚低调。
据其秘书兼挚友许姬传回忆,初次接触时,当时梅兰芳早已名满天下,还是含笑地说“昆曲出生在南方,你们听哪句腔调得不准,那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
虽然梅兰芳平时对大家彬彬有礼,毫无傲气,但他却有一身傲骨,温和不软弱。梅葆玖是梅兰芳之子,在生前曾提到,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蓄须明志,绝不为日本人演戏。
那段时间,由于没了经济来源,迫于生计,梅兰芳一度要靠卖画清贫度日,但也毫无怨言。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重新登台演出。

梅艳芳是谁?梅兰芳又是谁?他们是同一个人吗?

梅兰芳和梅艳芳不是一个人,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艳芳是歌手、演员、慈善家等。

一、梅兰芳个人简介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二、梅艳芳个人简介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西合浦,歌影双栖发展艺人,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

1982年获“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心债》。1983年,唱片《赤色梅艳芳》主打《赤的疑惑》开始走红,唱片五白金。1985年-1986年跨年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

同期推出唱片《坏女孩》,首周即卖得40万张(8白金),累计达72万张,刷新了香港个人专辑销量纪录,在次年获颁“IFPI全年最佳销量奖”。在1985-1989年连续五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女人花》、《亲密爱人》、《一生爱你千百回》等歌曲在大陆流行。

国粤语专辑超过四十张。1998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以全球个人演唱会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1987-1988年,凭借《胭脂扣》拿下了金像奖、金马奖、金龙奖和亚太影展四料影后。两夺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拍戏涉足文艺、动作、喜剧等各类角色。

演艺事业外,她热心公益慈善,于1993年7月27日成立了《梅艳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宫颈癌病逝,年仅40岁。2004年1月葬礼期间,治丧委员会以《别矣,香港的女儿!》为题刊登讣闻。2021年7月18日,梅艳芳铜像竖立在香港星光大道。

扩展资料:

一、梅兰芳个人成就

(一)创立梅派

1、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2、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

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3、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4、艺术戏剧融合

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

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5、梅派传承

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军人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戏曲理论

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

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三)书画艺术

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 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

二、梅艳芳演艺经历

(一)音乐时代

1982年,她以一曲《风的季节》夺得第一届香港新秀歌唱大赛(现名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冠军,签约华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专辑《心债》,正式踏入歌坛。1983年,梅艳芳推出第二张唱片《赤色梅艳芳》,拿下五白金销量。1983年,在东京音乐节上获得亚洲特别奖。

1985年推出唱片《梅艳芳》,主打歌《似水流年》由世界音乐家喜多郎作曲,服装设计师刘培基把梅艳芳包装成“男儿汉”,西装加上墨镜和宽垫肩给人以豪迈的感觉,打破了传统女性的温婉形象。

1985年12月31日至1986年1月14日,梅艳芳在香港红馆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百变梅艳芳尽显光华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同期推出的唱片《坏女孩》,首周即卖得40万张(8白金),累计达72万张,刷新了香港地区个人唱片的销量记录,在次年获颁“IFPI全年最佳销量奖”。

1986年推出《妖女》,《坏女孩》和《妖女》是梅艳芳早期前卫叛逆的形象,随后的《似火探戈》、《烈焰红唇》、《淑女》、《梦姬》等前卫的女性形象,正是《坏女孩》和《妖女》的变奏和延续。1987-1988跨年,梅艳芳在香港红馆创下连开28场演唱会的纪录,赢得“梅廿八”的称号 。

同年,梅艳芳以唯一亚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韩国汉城奥运会参加“奥运前奏大汇演”,与美国女歌手珍妮杰克逊同台演出。1985-1989年连续五年夺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此外,她在1988年同时夺得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及音乐最受欢迎女歌星奖。

1990年梅艳芳在香港连开三十场个人演唱会,随之而来了“梅三十”称号。梅艳芳于1990年生日会公开宣布退出竞夺音乐奖项(其后所获均为音乐致敬荣誉)。1991年初梅艳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张国语专辑《亲密爱人》后决定暂别舞台,并举行了“告别舞台演唱会”,共开30场,挥泪告别歌迷,场面感人。

1994年,梅艳芳推出唱片《是这样的》,至此,梅艳芳过往专辑销量累计突破一千万张。此后,她又一连推出了《镜花水月》、《女人花》、《床前明月光》等专辑,形象依然突破多变,歌曲风格多样。其中《女人花》和《一生爱你千百回》等歌曲成为梅艳芳国语歌的代表。

“中国风”歌曲《床前明月光》则是她在新领域的一次尝试,配合她的演绎,充盈着浓厚的文艺气息。1995年,梅艳芳首次开启内地巡回演唱会,梅艳芳耐不住歌迷的热情,尾场临时加唱禁歌《坏女孩》,虽遇歌词敏感处以“啦啦啦”带过,仍被认定违规,其余场次被迫取消,梅艳芳自此遭遇内地“七年封杀”,失去了在内地举行个人演唱会的资格。

1998年梅艳芳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1999年初,梅艳芳受邀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进入新世纪后,梅艳芳不再活跃一线,却更加积极致力于内地香港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以及提携后辈。

2002年为纪念加盟乐坛20周年,梅艳芳倾力制作音乐大碟《with》,当中收录她与11位好友合唱的歌曲。当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六位女歌手(郑秀文、杨千嬅、容祖儿、 何韵诗、 梁咏琪、陈慧琳)合唱《似水流年》致敬。

同年举行纪念入行的世界巡回演唱会(极梦幻演唱会),由于当年内地解禁,梅艳芳提出在京沪两地开唱的请求,最终只获准上海一场,亦成为梅艳芳人生中唯一一场粤语地区以外的内地演唱会 。2003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红馆绝唱:梅艳芳2003告别经典演唱会举行了人生最后的演唱会“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

2003年底,梅艳芳获得两项中国歌坛的致敬荣誉(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会艺术成就奖”和中国原创歌曲奖“杰出贡献奖”) ,成为第一位获得中国国家级音乐艺术成就奖的香港歌手。2004年初,MTV亚洲大奖和音乐风云榜追颁梅艳芳致敬荣誉,赞扬了梅艳芳奉献音乐的一生。

2005年11月8日,香港邮政推出“香港流行歌星”邮品系列中,梅艳芳与陈百强、张国荣、罗文、黄家驹成为获致敬推出邮票的歌手。2009年经“世界纪录协会”评定,梅艳芳以全球个人演唱会总计292场当选“全球华人个人演唱会最多女歌手”。

(二)港剧时代

1984年主演了电视剧《香江花月夜》,这也是梅艳芳唯一的电视连续剧。剧中饰演一名遭遇曲折的歌女,角色可谓度身订造。她的歌女造型别具风韵,更带点沧桑,加上其精湛的演技令人刮目相看。正因为剧集是讲述歌女的生涯,因此出现大量的歌曲,这也是这部电视剧的另一特色。

(三)电影时代

1984年的一部《缘分》即让她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1987年-1988年《胭脂扣》上映,片中一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艳芳成为“四料影后”,角色“如花”也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1990年电影《川岛芳子》公映,川岛芳子是近代中国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梅艳芳的表演神形俱备,恰当地诠释了角色。

1991年凭借战争文艺片《何日君再来》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92年《审死官》是梅艳芳的喜剧代表作,她与“无厘头”搞笑之王周星驰搭戏,表演丝毫不显逊色,其中经典对白和拿捏得当的动作神情更成为电影亮点。

1993年《东方三侠》摇身一变成为行侠仗义的女飞侠。在片中不仅造型多变,流畅的打戏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1997年电影《半生缘》,梅艳芳在片中饰演的顾曼璐,为了养家放弃恋人当上舞女,错失情缘。她将爱恨交织的情绪演绎得丝丝入扣,凭借本片荣获了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及第3届金紫荆奖最佳女配角奖。

2001年电影《钟无艳》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将昏庸好色的齐宣王演得活灵活现,并凭此片获得《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的最突出女演员奖。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艳芳人生的最后一部戏,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刻画了主角平淡而又细腻的内心,一举摘得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梅兰芳

百度百科—梅艳芳

梅兰芳到底多有钱,50年代月薪2100,出场费十根金条,后来怎样?

罗.伯顿说过一句话:美德与财富很难集于一人之身,如果当年他遇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也许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老人们大多喜爱听戏,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文化喜爱的却是极少,但提到京剧名角,就算是不爱听戏的也知道梅艳芳的大名。作为京剧大师,梅艳芳的功力自然是不用说的,凭借优秀的唱功,他也挣到了很多钱,当年更是有“梅半城”的称号。都说有钱能让人变坏,但这句话在他身上却有些行不通。

幼时学戏,靠毅力成为京剧名角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演绎有很多的讲究,京剧演员大多在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唱戏,唱戏也讲究一个天赋,师傅在挑选徒弟的时候,也会观察看这个徒弟是不是有培养的价值。梅艳芳8岁学戏,9岁拜了师傅,小的时候师傅觉得他不是唱戏的苗子,因为他对眼神拿捏不是很到位,要知道京剧表演讲究的就是绘声绘色,眼神功夫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师傅的一句话,小梅艳芳开始了有意的训练自己的眼珠子,像是天上的鸟、河里的鱼,只要是能盯的对象,梅艳芳都不放过,有时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渐渐的他的眼神开始灵动起来,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神韵。

在他11岁的时候,登台演出了《天仙配》,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也收获了很多的戏迷。但梅艳芳不想止步于此,他不断的拜师提升自己,还在舞台扮相上下功夫,尝试着把歌舞融入到戏曲中。因为不俗的表现,梅艳芳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成了京城数一数二的旦角儿,是“四大名旦”之一。

那个时代唱戏的被称为“戏子”,也有人说这是“下九流”的营生,社会地位很低。而且人红是非多,有喜欢的自然就有贬低的,这其中还有专门写“小作文”登报批斗他的,像是《没落中的皮黄剧》等文章中,指名道姓地对梅艳芳进行了“批斗”,说他是男扮女装的戏子等等。在“批斗”的行列中,鲁迅先生榜上有名,在他的文集里边,有关梅艳芳的评论,有17处之多,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了写两篇文章来“埋汰”梅艳芳。

如果当时有微博,可能这些人要一天发十几条微博来吐槽,怕是还要开一个“批斗梅艳芳”超话来当作发泄口。

面对这些质疑,梅艳芳没有理会,依旧做好自己的事情,依旧活跃在舞台上。

一场演出十根金条,50年代月工资达2100元

在旧时一般都是有钱人家包戏班子到家中演出,戏班子走南闯北,提成全靠老板打赏。等到民国时期看戏的方式变了,有了专门的剧场,人们可以买门票进入,形式有点像现在的电影院。

梅艳芳火了之后,很多戏迷慕名前来看戏,人多了自然是要涨价的啊,那时梅艳芳的出场价水涨船高,据说一场演出就要收十根金条。大家想想现在一根金条的市场价,那个时候的市场价比现在还要高,梅艳芳一场演出的钱,是多少贫民百姓一辈子也挣不到的。

后来体制发生变化,很多戏曲演员签订了专门的公司,让公司帮自己接演出,而他们也开始拿起了死工资,变得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但上班族的工资也是根据能力分等级的,像梅艳芳这种大咖级人物,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2100元。

要知道50年代普通人一个月工资也就十几元,就是到现在,很多小城市的每月底薪也就两千元差不多,梅艳芳当年的工资数目属实高的离谱。有钱了自然是要买房子的,梅艳芳就买下了一座四合院当作自己的豪宅,戏迷们还给梅艳芳起了个外号,叫做“梅半城”,意思就是他挣到的钱能买下大半个北京城。

当然这句话是有些夸张的成分在,但有一说一,梅艳芳当时挣到的钱,确实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挣不到的。

据说当时梅艳芳的戏服,为了追求逼真,每一件都是高定,一件衣服就价值七万大洋。

美德与财富集于一身

有人形容梅艳芳就是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确实是这样的,虽说当时他很有钱,但不沾染坏毛病,只安心唱自己的戏。

在战争时期,日本人听说梅艳芳唱戏很好听,于是就想亲耳听听他唱戏。梅艳芳有自己的傲骨,他不愿给外人听自己国家的国粹,于是就找了一个借口躲了起来,因此日本人后来冻结了他所有的资产。即便如此他还是不肯退步,宁愿把自家收藏的名人字画拿去卖,也不要给外人唱戏听。

后来梅兰芳还编写了一出《抗金兵》的大戏,意在鼓舞国家士兵的士气,同时也表明自己的立场。日本士兵见状,在梅兰芳演出的时候,朝舞台上丢炸弹,还想尽方法禁止梅兰芳演出,但是梅兰芳丝毫不害怕,依旧进行着演出。

因为梅艳芳在行业内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即便是战争时期,收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当年不是所有的同行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为此,梅艳芳经常会举办合作演出,邀请同行一起参加,并且演出得到的所有钱一分不要,全部分给同行。

梅艳芳心系家国,他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老百姓。还主动为国家捐赠了一台飞机,那个时候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多一架飞机就能在战斗中多一点保护国人的能力。这件事也在间接说明,当时的梅艳芳财力惊人,一架飞机可不是小的开销,可他却随手就能拿出。

就是这样一个“戏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尽自己能做到的,帮助国家和百姓。在敌人战败之后,梅艳芳又重新登上了舞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日本人走了,该为中国人演出了”。不知道当年那些登报“批斗”他的人,看到这些的时候又是作何感想呢?

怎么理解傲气和傲骨

傲气只是骄傲而已,表面上就可以看出来的。而傲骨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值得钦佩的人格。有的人平时很谦虚随和,却有着傲骨。比如不吃美国救济粮而死的朱自清先生. 或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艺术大师徐悲鸿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的确,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从而目中无人。这就是他今后失败的先兆。有了傲气的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最终还是失败。对于这种人来说,成功无异成了“毒药”。 但是做到了没有“傲气”还应当有“傲骨”。什么是傲骨呢?就是应当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冷眼、讽刺就会随之而来。对待这些是唉声叹气地把原因归于“自己天赋不足”,从此一蹶不振呢□还是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着困难而上?这就要看是否有“傲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有傲骨,有信心的人,失败后并不气馁,相反,他们会在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傲气是表面看起来很嚣张,气势上比较突出; 傲骨是给人从里而外的感觉,很有原则。 中国传统比较推崇韬光养晦,就是要求不能有傲气, 但是前提就是要有傲骨--一个人的内涵,有实力,有原则,才有所谓的“韬”光 “养”晦。 或 傲气是外在的,含贬义,近似于骄横跋扈;傲骨是内在的,含褒义。 或 人生在世,会遇到许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卑微,但却有卑鄙。然而,有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制造尊卑。于是才有了这个世界上的并不为少的狂妄。 人所受的伤害莫过于心灵的伤害,所受的摧残莫过于精神的摧残,所受的侮辱莫过于人格的侮辱。但人格并不是别人想侮辱就侮辱得了的!因为人格就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辉是任何邪恶、任何势力都无法使其泯灭的。自卑并不就是对人格的贬低,但自尊却一定是对人格的提升。自尊并不要求你胜人一筹,自尊只希望你做得比自己认为可能达到的更好。自尊,是一个人灵魂种的伟大杠杆! “要穷,就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这是自尊。“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这是自尊。 自尊与虚荣不同。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浮华。 自尊与清高临界。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些清高,那他也许很难始终保持住自尊;但一个人如果太清高了,清高到居高临下俯视人生的程度,那么,他不是导致虚无便是变得“假圣人”般的虚伪。 因此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或 1.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4.败而不馁胜不娇,傲骨凛凛硬似刀 汪曾祺作为中国文坛的巨匠,他的本性是清高的,孤傲的,尤其是晚年的时候。这大约与他在历经了艰难和坎坷之后,把人生和世事都参透了有关。 据浙江一位青年作家回忆,有一次汪老到温州,当地有位头头听说他书法极棒,让他给写“清正廉洁”四个大字。汪老闻言,当即黑下脸来,说:“我不知道你清正不清正,廉洁不廉洁。我不写!” 还有个当官儿的向他索字,他却把南朝隐士陶弘景的句子给了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多亏那当官儿的胸无点墨,索字只为附庸风雅,若真的遇上明白人,注定麻烦。 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 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 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本文标题: 梅兰芳养一身傲骨读后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 他为我国京剧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06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设计师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设计师是怎么炼成的)快乐语文读后感 600字作文大全(《走进快乐语文课堂》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