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革命 读后感(有什么经典的理财书籍吗)

发布时间: 2024-02-07 11:01: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书店革命》读后感《书店革命》读后感著名出版营销专家、实体书店转型专家、书店文化策划专家、书店空间设计专家三石老师以打造最美欧式书店——哈尔滨果...

投资革命 读后感(有什么经典的理财书籍吗)

《书店革命》读后感

《书店革命》读后感
著名出版营销专家、实体书店转型专家、书店文化策划专家、书店空间设计专家三石老师以打造最美欧式书店——哈尔滨果戈里书店为代表的“爆款书店”成为中国较为超前的实体书店样本而闻名书店行业,读了他的实战手册《书店革命》深受启发,对书店转型和发展有了自己一点粗浅见解,书以共计:
一、成功模式的书店有地标气质、温暖、具有文化力
我觉得书店转型真不是简单的最美装修,最重要是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也就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倾情打造,定位要准确,比如一来到这里就感受到了这个书店的气质,就象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东施效颦是不会美的。所以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定位、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书店的地标气质。书是有温度的,所以打造温暖的书店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空间是聚集文人的地方,书店举办文化活动应大力提倡读书活动,由名人、读者来品书、读书,读书沙龙活动应该是常态,正如三石老师说的让阅读不是“秀”。
二、书店的命名应该有地域特色
三石老师命名的果戈理、普希金书店是因为当地俄罗斯人比较多,所以起这样的店名,但我觉得弘扬本土文化更为确切。首先是中国,再根据所在不同地域特色,打造地域文化灵魂。接地气、拉人气很重要,比如小众的咖啡真是大众需求吗?是不是大碗茶更亲民?打造一个贵族书店更好还是广聚民众的文化场所更好?将书推向高端更好还是推广全民阅读更好?定位很重要,书店气质可高雅也可朴素,可时尚亦可古朴,只要定位对了,书店气质自会不同。
三、书店体验以打造购书环境为重点
三石老师设计的阅读区漂亮温暖,让人有了阅读的欲望。我觉得阅读区不宜太多太大,书店以售书为宗旨,多业态综合体的转型也是为了提升销售,所以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提升销售,聚集人气。
卖场首先要图书对路;其次查询系统随手可得;此外随处可见购书码,扫码即可购买,不必排斥线上购书,线上线下同时实现销售;阅读区要设电子阅读,可以投币或划卡有偿阅读;图书摆放突出重点书与畅销书;营业员要有主动性,找书、帮助读者,服务必须到位。
四、多业态融合,打造文化卖场
书店是文化场所,做与书有关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文人进入,比如书画展、舞台剧。我认为书店举办这些活动,应该设置轻门坎,比如购书或成为会员才可以参与,如果天天免费活动反而不易培养对书城的忠诚度,未来书城一定要有忠实读者,这样才可以在举办名人签售或大型活动时有基础人数来捧场,不至于像现在举办活动仿佛与卖场无关,策划部招不来人就没人,办不好说策划部水平不行,办好了又极力宣传书城如何。
书店里的空间场所还可以出租,作为营销资源转换,没必要什么活动都免费,看上去很热闹却实现不了销售。对多元销售,我去过太原书城,上面有卖衣服的,可能会有消费者顺便买,但对我自己,会到专业的地方买比如买衣服去服装店、买体育用品去体育用品城,不会专门去影院买书。所以书店还要看上去是书店,不是商场。
五、转型后的书店重在内容营销与管理
人的因素很重要,转型后的现代书城,随之转型的是管理思维,不能很美的书店,思维还停留在老式管理思维。管理是艺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提供给员工成长平台,让员工在企业中得以成长,有归属感,让员工以企业为自豪,才能主动工作,真正为企业着想。管理人才要有心胸、有大局观、有前瞻、不能以小我为轴心。
转型后的书城跨界合作将是常态,没有大局意识将直接影响发展。
六、只借鉴不复制
三石老师一直说果戈理书店是无法复制的,真正好的书店是有个性、有特色的,有智慧的领导者不愿意跟在后面做别人做过的事。比如,牡丹江书的五大亮点——午夜书房、俄罗斯面包、中俄文化交流基地、儿童阅读主题公园、青少年机器人科技体验馆,前三个就不适合石家庄。对于儿童阅读区,我一直感觉DIY是亮点,中国家长往往乐于让孩子学习点什么而不是单纯地玩儿,在书店多设置DIY馆,让孩子学做饭、学手工、学烘焙、学理财、学家政等,家长一定会喜欢投资,如果只是跳跳蹦蹦床,就不必来书店,性价比不高还远。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5篇

认真读完一本资本论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资本论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篇1】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可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篇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就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能够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就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就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就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应对的就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就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就是结合在一齐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就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多新状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就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就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就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就是否就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就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个性就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就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潜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透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用心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就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个性就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务必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就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就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就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三、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可行性

(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三)我国学术界的五次争论为劳动价位论的发展和创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以来的五十多年,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大范围讨论有五次,包括涉及“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生产劳动”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前三次讨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价值创造源泉”问题、世纪之交由“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再掀热潮的后两次讨论。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支持的证据。而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篇3】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

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篇4】

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

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

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

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篇5】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样办?不明白。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

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读经济读后感5篇

读经济读后感篇1

这本书主要是利用经济学原理,举出了很多小例子,探讨了我们亲身观察到的事情或者行为模式中有趣的问题。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把它叙述出来。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擅于讲故事,几乎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吸收以叙述形式表达的相迎信息。最后介绍一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带着这些浅显的知识来开启这本书吧。

1、产品设计既要包括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这也就是说,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也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比如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却不会亮。

2、供求关系。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它可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率,而在于它到底创造了多少利润。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对特定产品的需求,是衡量有多少人愿意买它的一种尺寸。特定产品的供应量,则是有多少生产者愿意提供该产品供出售的一种简明尺度。例如,为什么很多电脑制造商免费提供市场价格超出电脑本身价格的软甲呢。

3、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则是,雇员的工资与他们为雇主在盈亏平衡点之上所创造的价值大致成正比关系。

4、在实际的产品中,(尤其是昂贵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是前提条件是顾客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

5、市场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追求个人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当个人效益超过个人成本时,个体会采取行动。

6、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建立在以下隐含前提之上,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里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7、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

8、人均收入,是各国之间最显著的一个差异。不同收入的人大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

读经济读后感篇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经济读后感篇3

?牛奶可乐经济学》就是一本这样的故事的集合。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个行动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比如,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

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要么很富裕,要么可报销,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花生的生产成本虽然比水高,但花生和酒是互补的。客人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或者饮料也就越多。水虽然几乎没有成本,但是客人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成本更低,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风云等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人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我思故我在,人生因此充满乐趣。作为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这种书让人读得真是高兴。别出手眼,独特的观察角度,如同一场美妙的智力探险,情趣盎然。不枝不蔓,一个圈子也不绕,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没有高深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都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如同高手,无招胜有招,手中不需藏利器,拈花飞叶,皆可伤人,何必非要倚天剑、屠龙刀?

读经济读后感篇4

全书阐述了作者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成本效益原则意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它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

在谈到这些各色各样的博物经济学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课堂的要求。“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例如为什么牛奶要装在盒子里,可乐要装在圆的瓶子里?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牛奶可乐经济学》回答:

一是产品的差异导致,牛奶大多需要放入冰柜保鲜,如果是圆的,会降低冰柜的利用率.可乐不需保鲜,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圆形可乐适合拿在手上喝,而很少有人拿着牛奶盒子喝。还有“路边躺着一张貌似百元钞票的东西,要不要捡”、“罚款能不能制止迟到”等问题。没有公布答案时,估计许多人会心里没底不敢回答,但见到答案后,就会觉得原因竟这么简单。所以弗兰克教授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经济学离我们很近,贯穿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在经济学被广为诟病的当下,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没有沉闷感觉,至少给我们一是它讲了个朴素的道理:经济学也没什么了不起。现在经济学被一帮精英们越挖越深、越整越难了,没整它几十个看不懂的公式,没有成堆的术语创新还真成不了专家。所以大家都怕了,不敢琢磨。其实,就拿最低成本、最大产出这个原理来说,无非就是牛奶用方盒子装能节省点冰箱空间,可乐用圆瓶子拿在手里方便的道理而已,就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装箱子的时候放的东西能归置得整齐一些。想起了“理论来自于生活”那句老话,多朴素的道理啊!

在本书中看到许多生活中不谋而合的例子,又加深了我对它的许多认识。由此看来,一条正确的原理,适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就像这看似简单的成本效益原则,原来不只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与核心。这让我想到了哲学中所说的——普遍性与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读经济读后感篇5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当年留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一些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济现象:例如美国人为什么喜欢搬家,美国最大的赌博城市,美国人的存钱方式等。把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我们,潜移默化地灌输经济学思想,让我们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对比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择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

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的企业一般以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着称,可是邮政却是例外。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竞争,二是国家补贴亏损,从业人员拿着铁饭碗,容易造成效率低服务差。在这个方面,和中国的现象就很一致了,只不过是中国把这种风气暴露的更加露骨。但是两者中又有区别,我国的邮箱口十分狭窄,往往厚一点的信就误服放进去,而在美国,邮箱是可以装下一个小包裹的,这就减少了前往邮局邮递的居民的数量。并且美国成立了多家私人邮局,这是在惜时如金的美国人的呼声中成立的。私人邮局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也大大好于政府邮局,只不过收费很高,约为普通邮资的10倍。我们常有一种习惯信念:只要企业是政府办的,多赚一些钱也无妨,因为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不许私营业垄断是天经地义的,不许政府企业赚钱则有悖于公益。可是严格的经济分析证明,即使赚的钱用之于民,垄断仍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益。因为将政府企业以低效率赚的钱用之于民,还不如取消垄断,发挥竞争使百姓得到的好处来得大。

百姓在竞争中获益,而政府和私企也通过薄利多销得以发展壮大。宏观经济学的章节中讲述了美国人是如何存钱的。别看美国很富裕,人民的工资高,其实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虽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他们的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一半是采取贷款,分为三十年还。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然而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蓄手段。另外为了获取港大利益,企业投资和金融投机也是很好的选择。由于风险较大,人们选择这两种方法不会用来养老而偏向于生利。

由此看来储蓄有两种目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储蓄方式也不同。储蓄如果以投资的方式进行,风险大的获利也可能更丰厚。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可是掌柜的拒绝接受,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应该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

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以上的这些例子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书中的很多例子我还是无法深刻理解,所以摘选了几个比较有趣而浅显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美国的许多政策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去接受那些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才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我国的经济。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1

  前几天看了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先不说这本书怎么样,它首先做到的是让我产生了一种研究一番经济学的冲动!

  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因为他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引人争论的观点!一本书,一部电视,一部电影,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它们具有争议才显得有价值!作者的思路似乎不是很清晰,这可能是因为像此类历史类的小说的通病吧,如同《三国演义》,他要说明的道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与刘关张又有多大关系呢?他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里的一个普通例子罢了!这是《货币战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不认同这本书是严格按照历史来写的,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按照历史来解读!这是我对历史类小说看法上的观点。真正的历史还是要以正史为主的。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儿,但是当他们自己读时候就做不到把小说和历史分开来看待了!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你自己练判断真假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尽管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的,为既得利益者和统治者服务的,但是谁又能保证,那些野史不是由某些人扭曲而成的呢!这是读历史的难处,谁都不能确信自己手上的资料是完全的历史事实!

  书的开头写得极有气魄,直接拿当年的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开刀,引出世界金融界的幕后黑手:罗斯切尔的家族。这种写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很值得我去学习一番!这像是爆出了一个明星事件,一下子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在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中,作者从罗斯切尔的家族的发展是入手,带你走进你未知的,几乎完全陌生的金融世界。故事中,有日不落帝国的统治者,欧洲的重量级人物,当然还有罗斯切尔的家族等银行家。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作者说出英格兰银行属于几个大银行家所私有的,作者还旁征博引,让人大开眼见。更让人惊讶的是,就连美国的美联储也是私有化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金融家做背后暗箱操作的预谋。听来确是有些夸张,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每一次战争都有某些少数人在在得到好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发战争的横财!美国仅是这样!

  在电视剧《悬崖》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面对一门他陌生的语言时,很容易受到蒙蔽!我想我们在面对“金融”这门陌生的科学时,会不会也同样很容易受到每种蒙蔽呢?比如说:“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国情”等等!

  无论英格兰银行、还是美联储、还是罗斯切尔的家族、还是比尔盖茨、还是拿破仑。在99。99%的情况下,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战争是以消耗物资和生命体为代价的政治的延续,所有政治手腕的目的都只是利益最大化!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2

  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谁拥有美联储?谁在“妖魔化”黄金?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这是近期最热销的财经书《货币战争》所开篇的文章提要,我也因为好奇加上噱头式的媒体轰炸,自己也买了一本拿来欣赏,很多事情当然都出乎我的意料,而我最关心的事情是中国会不会也会落入国际金融家们的圈套,变成像东欧和苏联以及原苏联分裂出来的那些中亚国家发生“橙色的革命”?

  首先在此我想问朋友们几个问题:一、你知道谁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吗?如果知道,你知道他有多少财富吗?二、你知道美联储是国有还是私有的吗?如果知道,你知道谁是最大的股东吗?三、你知道震惊1997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索罗斯量子基金是在哪个国家注册的,他背后的最大支持者或者说是幕后是谁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世界首富我们一般都会想到是微软的比尔盖茨,或者说是零售巨头沃尔玛家族,或者说是那些隐藏在人们视野外的世界商们,其实都不是,最富有的家族是银行家、金融家罗斯柴尔德家族,好像很陌生?是的,我也是看了《货币战争》才知道,保守估计其家族财富超过50万亿美元,注意:是50,单位是万亿!而且是美元!举个例子,曾经有人计算过,比尔·盖茨拥有的财富大概是560亿美元!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而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拥有的财富是盖茨的1000倍!中国按照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大概是8%左右的,中国的GDP约为20万亿人民币,约三万亿美元多,是中国一年GDP的近20倍,预计2007年前四名国家的GDP约为1、美国:139800亿美元2、日本:52900亿美元3、中国:36280亿美元(包括香港和澳门)4、德国:328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财富比世界上最多GDP前四名国家还要多两倍,这已经不是富可敌国了,简直可以说是富冠全球!当然以金融家的狡猾和智慧这些数字是不会对外公布的,我们只能想象一下!

  书中有个中国未来的寓言:居民马哈蒂尔找到小区片警格林斯潘报案,说家里东西被偷了,小偷可能是惯犯索罗斯。片警格林斯潘嘿嘿一笑,说:“也不能全怪小偷嘛,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谁让你们家的锁好撬呢?”居民马哈蒂尔不满地说:“那小偷怎么不去偷中国和印度呢?”片警格林斯潘叹了一口气,说:“中国和印度的院墙太高了,索罗斯爬进爬出的不方便,要是再摔下来出了人命,不还是我的`事吗?”小偷索罗斯在旁边听了之后,冷笑一声:“在他们的院墙上掏几个洞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片警格林斯潘赶紧看看四周,小声说:“已经派保尔森去中国了,听说2008年底就可以挖开几个大窟窿。”小偷索罗斯听了大喜,拿出手机就开始给同伴们发短信,“人傻,钱多,速去中国。”

  在中国全面开放金融领域的同时,必须认清西方金融制度的优势和弊端,采取开放的心态,扬弃的态度,要有全面创新的勇气和胆略。大凡历史上崛起之中的大国,必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中国正处在这一特殊的“战略拐点”之上。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是所有主权国家发行货币的最高境界,它代表着无与伦比的权威,它拥有普天之下的信赖。人们经常困惑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为何缺少定价权。沃尔玛可以将中国企业产品的利润率压榨到令人心碎的程度,经济学家解释说因为它是最大的消费者,而且代表着美国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拥有着定价权。也有人解释说沃尔玛掌握着美国市场的销售渠道,渠道权决定了定价权。那么铁矿石呢?石油呢?药品呢?客机呢?视窗软件呢?中国几乎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也完全掌握着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作为最大的消费者,怎么别人说涨就涨,说多少中国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掏腰包呢?所以近期听说宝钢代表中国的钢铁企业去和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世界三大铁矿石垄断巨头谈判2008年的铁矿石价格,听说又要涨价20%,我赶紧买了两市唯一的铁矿石上市公司----金岭矿业,就等他提价!

  2007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近十年来最高,有句最流行的话说:2007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必须跑过CPI!所以2007年中国的证券市场持续火爆,一年内新股发行的速度和数量也达到了顶峰,连中国石油、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远洋,紫金矿业这样的资金“吸血鬼”仍然没有撼动股市的“牛步”上涨,而且越来越有疯狂的味道,人人都想其他倒霉的人接牛市的最后一棒,站在高高的上岗上高处不胜寒,君不见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十几年的日本何其的相似?房地产市场的疯狂又怎是国家的调控所能控制?一年内央行的几次连续的加息仍然抑制不了贷款的的持续增长,所有这一切都与十几年的日本又着惊人的相似,我们来看当初《日本可以说不》的帝国大厦是怎样轰然倒塌的!

  1985年到1990年,日本国内经济和出口贸易空前红火,股市房地产连年暴涨,大批收购海外资产,日本人的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程度,超过美国似乎只是十年之遥。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时1美元兑250日元的汇率,在3个月内剧烈贬值到200日元左右,美元贬值高达20%,到1987年1美元贬值到120日元,日元在短短3年中升值了一倍,这是日本金融业最重要的外在生态环境的巨变。美国的金融大鳄们早就明白,强迫日元短时间内剧烈升值,其疗效类似于强迫日本吞服大剂量的激素,后果必然是造成日本经济出现“金融系统内分泌”严重紊乱。1990年1月12日,美国在纽约股票市场利用“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新型金融“核武器”,发动了对日本东京股市的“远程非接触式”战略打击。日本金融系统的心脏病和冠心病经受不住这样的强烈刺激,终于发生了中风,然后导致了日本经济长达17年的偏瘫。如今,几乎一模一样的药方又被“热心和急切”的美国金融大鳄们介绍到了中国,所不同的是,中国经济的身子骨远不如当年的日本。糟糕的是,中国现在的早期症状与1985年到1990年的日本极其类似。

  八十年代初,我们当听说谁是万元户时,那时候就觉得是多么的有钱,是财富的象征,一分钱的糖果、三分钱的冰棍、五分钱的铅笔,那时候的物价紧缺是工业产品的缺乏,使电视机、冰箱、汽车这类产品,农业产品的低廉的可怜,现在正好相反农产品的物价疯涨,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提高,但最终端产品的价格相比而言是涨幅最少的,甚至在11月CPI指数高达近7%的情况下,纺织服装类产品反而却降低,而中国除了组装的电子产品方面出口较多外,其余大部分产品却是服装玩具等传统手工密集型产品,而且出口电子方面核心电子晶片全部是国外控制,记得我在看2005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中有个人给我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博士,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姣姣者,是“中国芯”的制造者,中央电视台的获奖理由是:一个海外学子成为一名爱国创业者,他将闪亮的中国“芯”成功植入世界IT的银河,微米的小空间是他创新的大舞台---“中国创造”星光无限。但是中国这样的创新博士却是少得可怜!看,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冒然预测中国的未来几年的走势,虽然这象预测天空中有多少星星一样不自量力,在2008年到2021年之前,中国的经济会和现在一样变得难以刹车,物价指数还会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还会蓬勃发展,巨大的能源消耗还会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堪重负。所有这一切皆是因为中国有奥运会和世博会?错了,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更大的危险或者阴谋就是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业逐渐开放到全面开放的这段时期,外资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会逐渐渗入到中国经济的每一个触角,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些国外金融机构利用他们的巨大资金和经验会使中国的经济越来越热,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还会进一步加大幅度和速度,国际的热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中国的经济一片繁荣,这也符合“中国崛起”的梦想,但这一切很可能会由通货膨胀快速转为通货紧缩,那时候的企业和个人都好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发生了爆胎,而中国由于缺乏经验和外资金融大鳄的周密筹划,会急踩刹车,一辆满载中国人民梦想的大货车轰然倾倒,再也没有“软着陆”和慢慢停下的可能,这个时候外资银行会拿着他们的热钱假惺惺的来到中国救难,这时候我们的优良企业和资产会以平时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他们,中国的经济从此全由外资说了算,至于紧接着会不会发生“颜色的革命”?那是政治,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以罗斯柴尔德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那么我再替他加一句: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金融业,我不在乎是哪个国家。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100字

  《金融的价值》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一):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生存所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金融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同时,金融和经济又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和每个人的一生都息息相关的金融领域,工资、存款、理财、消费等都是人们时刻关注的方方面面。

  虽然,每个人能够感受到的金融氛围仅仅是一个局限的认知,但实际上,整个金融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从宏观看趋势,从微观看逻辑,每一个调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个动作都有其具体的含义,这是一个严谨、重要的领域,彰显金融的价值。

  由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著作的《金融的价值:改革、创新、监管与我们的未来》是一本在细致研究金融系统的趋势、体系、创新、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以后写就的金融经济类专业读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能够带来巨大的益处。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时代,再到即将而来的全方位数字化进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然进入新的阶段,相对应的,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亦在同步进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关联到方方面面,金融的价值体现,重点在于是否契合当下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趋势,毫不夸张的说,金融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更加关注。

  数字金融、创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术语,代表了金融领域向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同样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实际发展是否能当下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利益相辅相成。一个金融政策的轻微调整,可能会对某个板块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人民币的发行、存款利率的调整、金融支付手段的变更等等。在宏观层面,金融政策的调整是实时的,必然伴随社会的实际动态发展而改变,人们需要时刻关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适应这些调整,继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维,切身利益必须重要。

  另外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点是金融领域的风险管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金融领域的爆雷无处不在,违约、跑路、亏空,无情的吞噬着普通民众的投资和理财资金,各类金融风险的叠加放大了这些风险和影响力,这虽然是金融体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风险和损失,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具备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相对应的金融的价值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必须要了解和读透金融领域的各种调整逻辑和价值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须。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二):金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交织叠加,会议明确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显示出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宏观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双重稳定”。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收入增长、物价水平、存款利率、投资回报、税收政策等等……金融为什么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种逻辑运行,又是如何影响国家和社会并产生作用的?

  由北大国发院金光讲席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的新作《金融的价值》将为读者解答以上问题。书中深入剖析金融之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价值,阐述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风险把控与监管,分析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让我们在金融大潮越来越风高浪急的时代,更好地了解现状,把握未来。

  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则着重回顾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第三、四章,结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给出作者的观点;第五、六章,讨论了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未来发展的预测;最后第七、八章,则重新回归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防控与历时教训。

  自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改革规划至今,四十年来我们一直试图找到最适合的金融发展模式。一方面,我们几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从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市场化,从资金配置到定价,市场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虽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够彻底的评价,但从结果上看中国的金融改革总体遵循“务实”的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实验,虽然可能不彻底,但符合时代和国情的需要,而且实际效果也很不错。作者从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总结了几十年来中国“双轨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时针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和风险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建议。金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创新之一,它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成为可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正确认知金融规则,可以让我们紧跟时代与国家发展的步伐,洞悉市场的瞬息变化,取得先发优势。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三):因势利导,价值共生——夜读《金融的价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后,偶然一朋友机缘,我晚上拿到了黄老的这一新书,一气读完后,却心思澄明,酣畅淋漓——这应该就是与书对话的欢快。

  如今,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专家也许处在一个过度的“通货膨胀”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众号中能够看到很多论证充分,义正词严的观点,如果我都相信,或许我认为中国要垮了,又要称霸世界了,美国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偏颇的分析,而对于问题的结论和意见,却是陈词滥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尽管细看,也很难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许多业界大佬,对公式、模型运用得极好,可对中国问题的具体问题却缺乏清晰的见解,使人对此难以亲近。

  所以,当我读到黄益平教授的《金融的价值》时,分外惊喜。这本书刚刚出版,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金融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入手,探讨今天以及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书中以作者在年轻时在乡村参与农民粮食统销统购的感触与分析出发,分析了自历史起,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是如何通过金融、货币手段,温柔征税,实现了我们早期资本的快速积累,也塑造了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体系。整本书以当前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比例的变化为主线,串起了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市场中种种让人无法直接理解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也能够和中国的文化和国民特点相结合。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有理论基础,更能关注现实问题的金融学读物在今天能够读到总是一种幸运,读来颇有拨云见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逻辑现象背后都存在着管理与发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创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价值》的全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黄老对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长远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还在用现金、美国人还在写支票、而中国人却已经在使用移动支付。为什么我们的数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发展呢?也许你看过很多作者的专业分析,而在这本书中,黄老用“修长城和蒸汽机”的例子阐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质是经济发展增量的现实要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一个长期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个貌似长期保守的国家,金融领域的“入门者”,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并引发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变革需要,因此引导了新金融手段的产生,恰恰这些新的手段能够解决普惠金融落地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有效获客,并设定准确的利率,本质是风险定价的问题(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以及我们每日在网络消费的日常行为积累)。这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财经类的书,而是一部中国的《枪炮、细菌与钢铁》,它从一个金融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历史与当下。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绝非只有这一点,比如对我们金融监管机构的立场研究和从机构利益出发的“政策倾向”,对数字货币的“谨慎乐观”,对“平台经济与垄断”的特性分析和建议等等文章的撰写都能引经据典,中西合璧,可以说是了解中国金融发展阶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后,黄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讲和课程在B站上能够找到,他在课上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还诚恳地提醒大家“学这个赚不了钱哦”。甚至只是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来的太多还专门讲了华尔街两次来人太多的讲座和之后的经济危机,让人甚至很难把这个课程看作是在清华大学中的严谨教学,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本人非金融专业出身,难免挂一漏万,推荐此书实在是个人畅快。本书虽行文流畅,涉及知识背景多有细致讲解,但内容上多是演讲转化,篇章间有一些重复,体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义。希望常读常新,强烈推荐。

   《金融的价值》读后感(四):什么是金融

  《金融的价值》一书围绕以回答什么是金融为引子,介绍了金融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门现实工具的现在与未来,由此明晰了金融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问题,最终明确了金融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全书实际上是作者不同时期演讲、评论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间难免有内容的重合,但重合的问题恰恰是“金融”这个主题下最为迫切也是经济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此,综合而言本书对于初学者理解何为金融、对于经济生活参与者把握当代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重要领域均有裨益。

  经济和金融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扑朔迷离,二者究竟是并列或是从属关系呢?实际上理解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么是金融乃至金融价值的一个必要环节。经济研究的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看,金融当属于经济的分支。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最初金融服务的对象即产业资本让位于金融资本,虽然金融仍然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但是此处的资源已经由最初的产业资本变换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质的金融资本,金融逐渐开始脱离于经济成为一个具有(甚至可以说)更具生命力的领域。这种变化其实在经济中并不鲜见,类似于金融与经济,外汇与国际贸易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由此演变的自然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二者之于国际经济。回归本书,正是金融与经济间关系的这一变化,才有了本书中频繁提及的第一个问题: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问题并不是我国经济独有的,事实上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都在反思金融与经济间关系,一时间“产业空心化”、 “脱实向虚”、“脱媒”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引起了普通民众对金融讨论的热潮。但是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现阶段在我国可以总结为更具体的一个问题,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正是本书对理解什么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问题。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麦金农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普遍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我国也不例外。当然,正如本书所言,金融抑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甚至到21世纪初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于弊。但是金融资本先于产业资本、金融创新引导产业创新的当代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发展、金融创新。解决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这两个问题正是其中关键。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需要金融创新。由此本书深入到了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最新表现。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则是坚持以数字金融为主的金融创新与发展。虽然这些名词似乎颇为拗口,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于你我生活之中。这或许就是现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遥远的而资产市场血雨腥风,也可是便捷的移动支付。当然也正是因为现代金融的如此贴近普通人,影响的规模也如此庞大,金融监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的互动,助推着金融体系的总体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也正是金融体系合理发展的关键。

  至此,围绕着什么是金融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作者给我们展示全面而生动的图景。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金融。阅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之初的金融体系服务于经济体系,是经济活动受限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现今这一作用同样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加强,金融也正日趋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从属关系到并行关系的转换,让我们更多的关注金融体系,也更关注二者之间互动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本文标题: 投资革命 读后感(有什么经典的理财书籍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05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绿色金融公益金融读后感(金融的价值读后感100字)打印地球读后感500字左右(地球读后感2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