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2000字(谁能给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 万分感谢)

发布时间: 2024-02-05 06:45: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谁能给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万分感谢对本书印象深刻的部分及感悟和思考本人比较喜欢第十三章、十四章、十六章的内容。通过麦奎尔在本书十三...

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2000字(谁能给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 万分感谢)

谁能给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万分感谢

对本书印象深刻的部分及感悟和思考
本人比较喜欢第十三章、十四章、十六章的内容。
通过麦奎尔在本书十三章的《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的观点》这部分介绍,我知道了最主要的批判主义传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阶级不平等但同时也谈讨其它议题。马克思主义传统或许把最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闻与真实性之上。马克思主义通过其他不同的理论,包括巴特与阿图赛的理论,越来越重视语言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语言进行指示的过程勾勒出了文化含义的蓝图。这种蓝图,尤其是通过建立霸权主义,提高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这其中也包括了将从属阶级放在一组构成所有有关真实意义的结构中,以一个单一的霸权观点来统领。
新闻以各种方式为实现霸权主义做出了贡献。麦奎尔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对某些事实层面的“遮蔽”——特别是故意忽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剥削本质,或者将剥削的本质理所当然地视为“自然的”。第二,新闻制作了利益的“分歧”,从而破坏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一致。第三,新闻报道强加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例如借助于社区、国家、民意以及共识等的概念。我特意查了一下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一词,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意大利的共产党的创始人葛兰西在《狱中笔记》最早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作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他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
批判学派的学者继承了葛兰西的观点,把“霸权”看做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驶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权的能力,而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二战以后,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阿多诺、霍克海默等第一代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针对后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的变化,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理论,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公共性的结构转换》和1968年出版的《传播行为理论》
在这两部著作中,哈贝马斯提出通过改善传播的“合理性”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观点。他认为,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工具合理性”,这一合理化过程不仅带来了对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的扩大,而且也强化了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支配关系。哈贝马斯反对导致人的异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场,提倡“综合的合理性”。即主张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改革社会,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哈贝马斯主要以社会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方法来探索传播与社会变革问题。其中包含着对现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和批判,但也有不少学者指出,他的传播观中带有明显的“普遍主义”和“伦理主义”色彩。我很同意哈贝马斯的观点和理论,我很希望我们的社会应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能够太大,否则离和谐社会会越来越远,信息传播的不对等性无法改革社会不平等的现状。
在第十四章的《媒介类型与文本》一文中,麦奎尔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属性给我留下印象。P288
根据霍尔的说法,“新闻可见度”有三种法则:(1)新闻和事件或者所发生的事情(行动的成分)相关;(2)新闻是新近的;(3)新闻价值或新闻和其他重要人、事的关系。而麦奎尔认为新闻的主要属性包括:时效性与新近性、非预测性、形式的可预测性、片段性的本质、易逝性、符号化、受到价值影响、趣味性、事实性。我的观点是他归纳得很有意思。我们眼中的新闻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没想到新闻还有预测性以及受到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因素。其实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真正的新闻除了事实以外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一篇新闻的诞生凝结了很多人的思想,包括记者本人、责任编辑以及主编等等。这些人在处理新闻的同时心中总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的对稿件的文字安排以及感情色彩的运用。我希望将来中国的媒体在做“党和人民的喉舌”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本身,唯有真正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大众,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透明,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权才有可能越来越对等,社会体制才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的相关权利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除此以外,麦奎尔还介绍了西方媒介主要的新闻价值包括:事件规模、接近性、清晰度、时间短促、相关性、回馈性、具体性、负面性、显著性、戏剧性与行动性。这些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上给的价值范畴。通过阅读国外作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介绍,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开始对西方国家的理论著作产生兴趣,更让我明白了国内一些书籍的缺陷。
在同样的十四章中,史密斯认为,如果受众无法对新闻的可信度进行归因判断,新闻和娱乐或宣传没什么两样。对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特别是对一些宣传报道以及娱乐新闻,真真假假真叫人难辨,很多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出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杀手锏”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于是很多假新闻和小道新闻纷纷而来。纵观每天的报纸上新闻,真正有意义的新闻是很少的。我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它的定位不仅仅是在这些新闻上面,媒体一定要有所担当,否则这个社会的信息的平等传递何从谈起,媒体又怎能获得大众的信任,它又怎能合理传达国情民意?
在第十六章的《受众的构成与体验》一文中麦奎尔提出了媒介——个人互动的类型包括四个方面:(1)娱乐消遣:逃避日常事务或问题;放松情绪(2)个人关系:交往,社会公用(3)个人主体性:自我参考,现实探索,价值强化(4)监督(信息寻求的模式)。我觉得他归纳得很好。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阅读报纸杂志就是为了了解先关新闻,可以算作是娱乐消遣了,很多有识之士可以通过媒体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实现个人的价值。还有一种监督功能通过媒体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麦奎尔以人类需求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提出一项比较倾向心理学的受众动机理论。他最先区分“认知的”和“情感的”需求,进而加入三个方面:“主动”对“被动”的行为,“外部性”对“内部性”的目标导向以及“成长性”与“稳定性”的取向等。综合这些因素,会产生十六种不同形态的媒介使用动机。这些例子包括通过报纸的阅读(属于一种动机性、主动性、外部性与稳定取向的模式)来“寻求人知的一致性”,或是收看电视戏剧“以便发掘个人行为模式”(属于情感性、主动性。内部性、成长取向的模式)。在这种心理学理论的本质中,媒介使用者不太可能发现隐藏在动机之下的根本原因。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研究显示出麦奎尔的要素和电视使用使用不同动机的模式之间的关系。
读到这一点,我想谈谈“电视人”和“容器人”的理论。这也是媒介对社会的影响表现吧。
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电视人”这一理论,他认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行为上“跟着感觉走”,个性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当代在校大学生,“电视人”或许可以改为“电脑人”,因为由于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用在上网聊天或者打游戏等娱乐方面。对于电脑这种媒介我的看法是它在提供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它扮演的是娱乐工具的角色。
“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独的、封闭的,人际之间的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保持一定距离成为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注重个人自由意志,不已认同外部强制力量或权威,但特别容易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变幻不定的大众流行现象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的具体写照。通过我对周围同学的观察,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容器人”和“电脑人”,再也没有宿舍间的相互串门的故事了。我们有很多人当面不容易交谈,而在网络上却谈的很欢。网络成为他们逃避孤独和寂寞的大众化选择,正如一个作家的总结:“我们如此接近,心却远隔天涯”,当代大学生很难拥有一种危机感或者说紧迫感。我认为这是很严峻的事实。如果不读书,不沟通交流,将来进入社会如何与同事和领导相处呢?
【五】对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超越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教材,有很高的权威性,非常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启迪读者对于传播学的思考和热爱。建议对传播学感兴趣的或者想更深层次了解传播学理论的读者去读一读。
【六】我对本书的一些思考
1、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正处在多种方式的整合之中,但这仅仅就是大众媒介的作用吗?或者说在未来的社会中,大众媒介的传播会影响到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吗?
2、激进的批判主义者和保守的功能主义者之间的争议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融合?
3、在新形态电子媒介的出现的情况下,有些大众传播理论会失去它的功能吗?
4、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新媒介可以从“社会整合”以及其他社会结构的方式来检视,新形态的社会网络正在浮现,新媒介的互动性究竟指什么?它和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互动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5、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提到大众传播的多重逻辑,包括商业逻辑、产业逻辑、组织逻辑、技术逻辑、文化逻辑、信息逻辑等,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6、现在,人们认为在获取注意力、传播、提供信息、娱乐等娱乐外,媒介是基于自身的利益而行使的直接权力,这种说法是否有不妥之处?
7、除了大众传播之外,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共关系等内容能不能纳入为大众传播学的范畴内?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四种传播模式

四种传播模式

读书笔记001期,《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四种传播模式,分别为传递模式、仪式模式/展现模式、“宣传”模式和接收模式。

(一) 传递模式

概要:主流范式认为传播的信息是由传送者或来源所决定的,尤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韦斯特利和麦克里恩对其进行改进,认为传播的过程为:(1)社会中的意见和“呼声”,(2)渠道/传播者角色,(3)信息,(4)接受者。

模式特征:

强调大众传播者在“选择”上所扮演的角色;

“选择”是根据对受众兴趣的评估进行的;

传播并不是目的性的。媒介自身向来不以劝服,教育,甚至告知为目的。

在这一模式中,大众传播是由受众兴趣和需求所引导的自我控制过程,受到接受者对媒介的“反馈”、对观念提倡者和原始传播者的“反馈”的强烈影响。

评价:这一模式相比早期版本,机械性较低,但其本质仍是“传递”模式。它以受众而不是信息传送者的满意程度作为效果表现的衡量标准。此种模式的基础是美国自由市场的媒介体系,它和现有的国营媒介体系甚至欧洲的公共广播体系符合度不高。
(二) 仪式模式/展现模式

概要:仪式模式也称展现模式,由詹姆斯·凯瑞提出,他认为,“仪式观点并不直接关注空间中的信息拓展,而是社会在时间上的维持;它并不以信息的行为为目的,而是共同信仰的表现。”

特点:

1. 该模式强调传受双方的内在满足,而非工具性目的。

2. 仪式传播以共同的理解与情感为基础,它是庆祝性的、享受性的、装饰性的,为实现传播常常具有“表演”成分。

3.仪式传播的信息通常是潜在的和模棱两可的,联想和符号能够从文化中获得而不是由参与者选择的。

4.媒介和信息通常难以分开。

5.仪式传播是相对持久和稳定的。

评价:仪式传播对社会和社会关系影响很大,在情感统一和行动发起上担任着某种角色。我们可以在艺术、宗教、公共仪式及庆典的领域中,看到仪式传播模式的实例。
(三) “宣传”模式

概要:宣传模式认为大众传播的目的仅仅只是吸引、保持视觉或听觉的注意力,从而实现“二次售卖”达成媒介的经济目的。注意力这个事实要比注意力的品质更为重要。

特点:

1.竞争性:注意力的获得是一种“零和”过程。如果将时间花在一个媒介的展示上,就无法花在其他展示上,而受众的时间是有限的。相比较之下,可以被传送的“意义”数量,或者从仪式传播中获得的满足,都是没有数量限制的。

2.现实性/短暂性:表现与主义模式中的传播只存在于目前,过去并不重要,而未来只有成为现在的延续或扩大才有意义。

3.客观性/超然性:获得注意力是自身的终极,从短期来看,它是“客观中立”且基本上是属于“空无意义”的。形式和技术比信息内容更重要。
(四) 接收模式

概要:接收模式认为媒介信息总是开放、多义的,信息的诠释则是根据接收者的情景和文化而定。霍尔认为任何媒介信息的转化进程,都是从来源到接收和解释。传播者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有选择地对信息进行编码,并且为了那些目的操纵语言和媒介。接受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见解透过不同或者对立的诠释来抗拒意识形态的影响。

解码的意思不一定符合编码的意义,甚至可以完全偏离传播的本来意图。接受者可以在文本中进行解读,甚至完全颠覆预期的意义方向。

编码解码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包含几项主要的原则:

1. 媒介内容意义的多样性

2. 不同“诠释”社群的存在

3. 接受者在决定意义过程中的首要地位

对传播学教程一书的读后感2000字

让他们安心度过晚年,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可怜
,他们的爱是最无私最纯真的。所以我们做子女的,他们愿意为子女付出任何东西,一定要孝敬父母,只希望子女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他们也不奢望子女能够回报什么
回复:
我今年考研 总结了下11版和99版的差别 分享下前两章没怎么变 第三章第二节多了个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第四章没变 第五章第一节多了个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六章变化比较大 不过大部分只是改了个标题内容没有变 内容上是多了个 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第七章多了第二节的 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第八章是新的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原来的第八章在11版上变成了第九章 99版的第九章在11版上被删掉了 第十章总标题变了 变成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另外还多了个 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没有变化 第十二章多了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原来的第四节变成了第五节 第五节第三小点变成了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另外还多了个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后边没有变化了 祝你好运 加油
回复:
以下都是《传播学教程》的重点,希望你学业有成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
回复:
好吧,我来尝试回答一下,我认真翻阅了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的这本书,认真查阅了你要问的问题,很抱歉,书中没有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的基本特征的是什么。 我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的经验和心得,尝试总结下吧。当然也参考了其他版本的传播学教材,例如...
回复:
我今年考研 总结了下11版和99版的差别 分享下前两章没怎么变 第三章第二节多了个 符号意义的暧昧性 第四章没变 第五章第一节多了个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六章变化比较大 不过大部分只是改了个标题内容没有变 内容上是多了个 流言传播与集合...
回复:
这两本书我都有,《传播学教程》没有什么区别,看哪一本都可以。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二版比第一版多了些传播的内容。个人认为,没有太实质的变化。
回复:
《吐鲁番盆地》这篇文章,通过海平面、气候温度以及刮风的次数这些数字来表达吐鲁番盆地最大的特点就是“热”,这些热还可以通过在水缸里办公,在沙坑里闷鸡蛋来凸显这里的气候条件是多么的酷热和残酷,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充满欢乐和智慧。
回复:
可怜 ,他们的爱是最无私最纯真的,他们愿意为子女付出任何东西,他们也不奢望子女能够回报什么,只希望子女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所以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让他们安心度过晚年。

什么是大众传播理论

这么问太宏观了,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媒介、传播以及受众的意思。大众传播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在大众中传播的理论,传播的途径及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大众的分类都不同。还是要多查询一些书或者资料吧。比如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
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推荐你一本书http://baike.baidu.com/view/5897452.htm
本文标题: 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2000字(谁能给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 万分感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00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爱读到一半的读后感(简爱的读后感)散步的读后感7年级家长板(家长写课文《散步》的感想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