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原生家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2 21:12: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原生家庭》读后感讲这本书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有求必应的老好人,从小循规蹈矩,大学四年没谈过男朋友,没住过校...

《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原生家庭读后感)

《原生家庭》读后感

讲这本书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有求必应的老好人,从小循规蹈矩,大学四年没谈过男朋友,没住过校,大家也只会在考试前借笔记的时候才会想起那个永远坐在第一排,见人说话会脸红的她。可即便是那个总考第一的她,但凡听到有一些不好的评论,她的心里就会受不了,想着怎么才能改变那句其实是轻描淡写但对于她来说却是千金巨石的评论。后来我知道她的这种讨好型人格,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了南京爷爷奶奶家寄养,父母的理由是在大城市她能有更好的教育。可是他们疏忽的是,对于那个极度需要父母陪伴的孩子,这种做法就意味着抛弃,她总对我说至今还记得那些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看到她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些话就像是刺耳的魔咒深深烙印在幼小心灵里。六年级的时候她回到父母身边,她必须很听话,才不会被打骂;她必须很用功,爸妈才会在假期送她回南京;她不敢要好看的粉裙子小白鞋,因为爸妈说学习才是第一的;她必须很懂事,才会让爸妈多看她一眼。慢慢地,她学会了去牺牲自己的快乐,去讨好他们,因为她觉得只有那样才可以被看见,被喜欢,被放在心上。后来上大学,读研,工作,讨好别人获取喜欢,成了她的习惯。

在场的小伙伴,刚才我的故事里你有看到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的吗?故事中的那个她,就是曾经的我。我们成年后性格中那些灰暗的感受,那些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都来自我们的家庭,最直接的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这是事实,也是真相,只是很多时候中国传统的礼教会告诉我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告诉我们“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告诉我们要恪守孝道。于是这些灰暗的真相只有被我们包的好好的放在心底,任凭它慢慢发酵变质,在成年后被无限放大。

直到我做了母亲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那样小小的生命,我要怎么去讨好他?我要给予他什么他才会愉悦?我该怎么办?于是,我去求助了心理医生,我去学心理学,我去学正面管教。我去寻找与过去和解的法门,我很庆幸我当时的关键节点,我看到了我性格中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我选择了去拥抱内心的小孩,找回曾经丢掉的自己。所以在最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知道那些真实的案例的普遍性,我知道那些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的可行性。所以今天,我想在这里分享我的读书体会。

如何做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有些人提前学习,有些人边上岗边学,有些人直接无证上岗。这个问题,国内外都一样,书中,苏珊老师列举了六种有毒父母的类型,而这六种除了书中的真实案例,我们都能在身边找到真实的原型。

作者用了半本书的篇幅去介绍“有毒”家庭体系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如何自我成长的,而原生家庭的习惯,行为会被童年的我们无力地习得,在长大后被部分甚至全部复制出来。回想我孩子成长的六年,从会说话开始,我有多少次去阻止他去尝试接触这个世界,我想保护他,给他足够的爱,不让他受伤,这是我父母没有给到我的,但是那段时间我俨然就是一个操控型的母亲。

我生我被家人惹生气的时候,我选择去打我的孩子撒气,对于给到他身体上的虐待,我不以为然,因为我拥有了跟父母一样的感受,孩子是我的,我可以打,但是我不可以去反驳去对抗我的长辈们。

我被他惹怒的时候会对他说“妈妈不要你了,要是没有你我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很熟悉的话对嘛?因为我们的成长路上听到太多了,多到我们可以脱口而出,可是我没想到的是他三岁时我对他说的话,在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很忧伤的问我“我小时候你为什么要对我说那样的话,我是不是就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上。”

看,这些伤害几乎是完美的复制,只是我的相对宽容,给了我的孩子更直接的表达,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这些都是我们曾经不想看到的父母的样子,可是为什么我们还会这样呢?作者说: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想改吗?可以,教给你,所以本书的后半部教给我们一系列可实操的方法去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去找回健全的人格。

第一步:正视感受,控制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会深陷在自己的营造的“如果”和应该里。

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如果我对父母告知真相,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当我让父母失望时,我感到内疚。

看上去很正常是吗?但其实每一条,书中还有更多条,这些观念都具有自我破坏性,会阻碍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会给我们痛苦的感受,为什么不尝试去正视这些感受,去改变这些错误观念呢?我们可以尝试找到两者间的联系,让我们试着用其中一条感受,在后面加上“因为”二字试试。

例如:当我知道自己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难过,因为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看,一旦我们做出这样的连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感受是根植于我们的观念的,找到感受的根源,我们就可以控制他们了。

第二步:自我界定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是个独立的个体了,我现在对我的孩子都是以平等的姿态交流,独立的个体去交流,这份尊重他会感受到。自我界定是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于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是我们的权利,身而为人的权利,不用有任何怀疑。

第三步:不再自我惩罚

对自己说责任都是他们的,这个过程特别难,很多成年后的子女不知道怎么去发泄自己的怒气,于是会用很多手段来让自己的情绪找出口,比如酒精,毒品,食物,性来麻痹自己。这些都是惩罚自己的方法,不是用来对抗情绪的解决之道。所以应对之道是,我们要允许愤怒,不要压抑感受。学着表达愤怒,运动,找信任的人倾诉都是不错的选择。最重要的是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如书中说的把“我很气愤,因为我爸爸从来不让我过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不会再允许我爸爸控制我,贬低我”。

第四步:与父母对峙

如果说前三步都是方法论和情绪准备,那么实操环节来了,想真正走出来吗?这步一定要尝试,我知道一开始会很难。如果难,苏珊老师教我们可以选择从写信开始,这是最安全的开始,用“我想对你说些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作为开场白,内容涵盖以下四个要点:

1.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2.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3.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4.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这四点为所有对峙奠定了坚实的,目标明确的基础。

如果你做好准备,可以选择面谈,或者找心理医生帮忙去演练如何开场如何对话。我觉得这个特别有用。

去年,我和我妈关系紧张到了我自己无法处理的程度,我选择了去找心理医生。当老师引导我去直面那些过往的伤痛,我们很多时候选择的是往前看,这种往前看是一种掩盖,以至于那些伤痛多年后依然在我们的心中作祟。正确地做法面对过往,这是个清创的过程,只有清创干净了,才能焕然新生,我记得泪流满面清创之后是如释重负的愉悦。后来我尝试着去找我妈谈谈,在此之前老师帮我进行了场景模拟,老师是我,我是我妈妈。老师尝试着去回述我的过往,我试着用我妈的那些借口去应对她对我做过的那些伤害,那曾经为我好的遗弃,那曾经为我好的指责,我发现她的内心是充满愧疚的,悔恨的,又是无奈的,接着就开始痛哭流涕,那一次个模拟之后,我发现我跟我妈的关系比以前好了一些,我看她也顺眼了很多,连带着整个家庭关系都顺畅了很多。我开始愿意跟她一起聊天,我也尝试着跟她一起旅行。就在上周,我决定找她谈谈,把过往的感受通通和盘托出,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们母女间第一次正式谈话,而且发起人是我,她非常惊讶,我很平静的告诉她我现在的性格缺陷,我告诉她我为什么会活成为了别人而活的样子,我告诉她我为什么活得那么的卑微,那么没有自信,那么没有安全感,而这一切都源于小时候得抛弃和不过问,这么多年,我们不像母女更像亲戚或者邻居,说完这些之后我的内心异常的平静,我们就这样一个站着一个坐着,在不开灯的房间里,后来,她哭了,她说“如果我知道现在你会是这样的感受,我当初不管怎样都不会送你走。”那一刻,我释怀了,我知道,我们的关系终于可以正常而平等的重新开始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对峙,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对峙最后也许是不成功的,父母们碍于面子和自己的执拗并不会承认他们对我们做的那些伤害,但是请记得,对峙是通往独立自主道路上最激动人心的阶段,对峙赋予我们的力量,会让我们变得更自信。

第五步:练习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时间,所以它的瓦解也需要时间,去练习感受自己的情绪,去练习对峙的方法,去练习拥抱内心小孩的能力,我们会拥有重新定义和接纳爱的能力。你会发现原来那些阻挡我们去爱的高墙在逐渐瓦解,那些困住我们的亲子关系,那些错位的家庭关系都在回归它应该有的模样。这时候有人会问“为什么总是我呢?”为什么遭受这种对待的是我,为什么这么倒霉的是我,为什么改变的是我不是他们,为什么?因为,亲爱的,我们要变得更好,我们想变得更好,家是个流动的系统,原来它锈死了,封住了,不动了,发霉了。但是现在,我们做出改变,这个系统就会流动起来,也许会回归到原本它该有的可爱的模样。

正如东野圭吾说那样: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原生家庭带来的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可以选择不原谅,也可以选择放下。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前行,就能重新找到获取爱的勇气和能力,相信自己,因为,我们都一样,我们都值得拥有更自由的人生。所以如果你愿意和过去和解,从今天起做一个孝但不一定顺的小孩,用书中的方法,找父母约谈一次吧。请相信,那些灰暗的缺陷都可以被修补,那伤人的家会重变得温馨,那丢掉的勇气和自信也都能回归。

原生家庭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原生家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生家庭读后感1

  学习完李哲老师解读的《原生家庭》,里面播放的电视剧《都好》中的片断,苏明玉指着她父亲苏大强,说了一大堆抱怨的话,而她的父亲默默的听着,痛苦的忍受着,直到那句“你就是一个窝囊废,不配结婚,不配有儿女”,让父亲想起了母亲往日那一幕幕不堪回首的语言暴力,瞬间被彻底击垮了,他用手指着苏明玉说: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随后倒下。

  这个镜头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电视剧情,但活脱脱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没想到,人在失去理智时那副愤怒的嘴脸是这么的丑陋,这么的可怕!苏明玉从小受了许多的委屈,所以讨厌自己的母亲,并在自己18岁逃离家庭,一辈子都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伤心家庭。可,她虽然人远离了家,远离了母亲,但她的思想、观念、语言,甚至行事风格都与母亲极像,因为,母亲的一言一行早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苏明玉,并且深深印在她心里,刻在了她的脑子里,所以才导致苏明玉自己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这部电影里及李哲老师的剖析,例举的那几种问题家长:如,不称职的、控制的、打击型的等家长,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原生态家庭。

  我的父亲1951出生,如今已经69岁了。他在他们那个年代上了初中,算的上是比较有文化的人。这里也提一提我太爷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我太爷爷曾当过大官,可惜英年早逝;我爷爷当过医生,因为我太爷爷的原因,连医生也没做成,还被划成富农成分,挨了斗批。

  我父亲学习成绩好,写作特别的棒。但,却因为他是家里老大,下面有弟弟妹妹四个,加上当时我爷爷医生也没当成了,家里条件不好,故,他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湖南怀化修铁路,承担起了供我姑姑、叔叔们读书的责任,我大姑姑能上大学,就是我父亲赚钱供的。

  我父亲他乐善助人,喜欢结交朋友。每次朋友来家里,父亲介绍我妈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我的内人“。那时我还小,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内人“这个词让我记忆犹深。

  我妈妈却只读了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她很善良,但她与我父亲在文化上,社交上的差异都很大,所以,没办法有心灵上的共鸣。故,我父亲在家时,每当遇到事情,常能听到他的唠叨,抱怨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小时候不太理解,因为父亲还经常把情绪发泄在我们身上,我是经常挨父亲骂。导致我从小自卑、内向、没有安全感。后来我才理解,父亲因为心里堵塞,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农活又多,他是没办法平衡,也是没有办法调整自己的情绪,需要通过这样子的宣泄,才能达到情志通畅。所以,我就从这些阴影里跳了出来。

  父母好比是原件,家庭就如复印机,孩子就是复印件。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我女儿企轩小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复制着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对我女儿吼过、骂过、打过。后来通过学习成长后,我跳出了这可怕的传递模式,没有再困在里面,这是万幸。我肯定,鼓励自己的女儿,挖掘她的内动力与潜能,让她自信、阳光的成长。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家”文化。可见“家”是多么的重要!而“家”又是以夫妻感情融洽为代表的团体组合,只有夫妻关系好,涵养好,家庭和谐,家才能幸福美满,兴旺发达。在《都挺好》影片的苏明玉的父母是不幸福的,他的父亲苏大强被她母亲瞧不起,而且一辈子被她母亲打压着。

  “母亲”是个神圣又伟大的称呼!因为,要想使家庭长盛不衰,完全取决于母亲这个角色。所以,才有了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以及一个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那么,母亲的角色如何定位?《易经》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为父为乾,女为母为坤。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打拼事业,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家庭幸福美满。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自一百多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开始,女性为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与话语权而发起的运动,巾帼不让须眉,女性也能扛起半边天,到至今,女强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女人在外面那怕再强,回到家中依然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所以,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千万不要越位。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女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即能刚柔并济,又能厚德载物,还能处下不争,这才是女子的本色。

  当然,父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重要,要不,怎么会说,父亲的肩膀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桥梁。

  因此,父母共同重视孩子的教育,才能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尾声:

  在此,我奉劝那些一直走不出原生家庭影响而报怨父母如何如何对待自己的男女,别再陷在过去的回忆里,要想过得幸福,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向前看,懂得与时俱进!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可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我们自己的人生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与它人无关!

  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好好学习,努力成长,跳出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成长。(陈小玲)

原生家庭读后感2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成年人性格缺陷的原因以及补救措施。作者苏珊·福沃德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她认为成年人的很多性格缺陷都来童年时的家庭经历。具体来说,父母有意或是无意的嘲笑、挖苦、羞辱、批评以及虐待,会和种子一样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扎根,伴随着孩子一起长大,即使成年之后也无法摆脱。在书中,作者激进地将这种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toxicparents)。

  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病人,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成年人虽然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但都有一个共性——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这些经历往往都来自于和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父母,比如对孩子人格的贬低、习惯性的否定、批评、殴打甚至虐待。

  相信每个经历过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读者,看到这些案例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教育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是因为爱你才这么做。是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我们更有必要反思教育,不要让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把爱变成伤害。

   批评式教育

  中国父母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批评。我相信一部分父母可能持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贬低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事实上,批评从来都不比赞美更有效。《人性的弱点》里这样写道:“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想象一下,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在批评你的时候,给你更多的是鼓舞还是沮丧?

  批评不但起不了激励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当一个小孩还没有树立起独立的价值标准时,对自我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家长。法官在判刑时慎之又慎,因为他知道这会改变犯人的一生。同样,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家长就是他们的法官,你的一句批评,可能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懂事的孩子

  中国父母的育儿理想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的确,懂事的人必然是懂得感恩、富有同理心的人。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懂事还包括责任。

  懂事意味需要承担责任、考虑他人感受,这样势必将压抑孩子本身的天性,忽视自己的需求。然而,是人皆有天性,何况是个孩童。因为被灌输了听话懂事的观念,当孩子产生正常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会习惯性地否认自己的内心。“不懂事的自己”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久而久之,他们会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羞愧。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称为“毒性羞耻感”(toxicshame),它的毒性在于会怀疑和否定自我价值,并最终导致低自尊的性格特质。

  然而,有些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为自己的“教育成就”沾沾自喜,甚至到处夸耀。殊不知,“懂事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隐忍、自卑、委曲求全,他们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不要逃避责任,卸下本不应该由他们承受的重担。

   都是为你好

  传统的教育是家长式教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不平等,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批评贬低孩子,让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不平等的另一个表现是替孩子做选择,并时常伴有“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作为解释。

  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在说出“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时,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表达出的真实心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任何经验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其次,自主选择是个人尊严的体现,没有人喜欢被安排,也没有喜欢被说教。如果你真的想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那请注意技巧。

  电影《快乐飞行》里有这样一幕。在飞机供餐时,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如何让乘客选择鱼而非牛肉呢?一位空姐在广播中表达了超高的沟通技巧,她说道:“机内供应以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普通牛肉。”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绝大多数乘客都主动选择了鱼。

  在上面的故事里,空姐并没有说“牛肉分完了,你们只能吃鱼”,而是通过言语的技巧,既让乘客觉得是自己做出了选择,又达到了目的。不要觉得使用这些技巧小题大做,你的孩子比乘客更值得认真对待。

   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观念和基因一样,也是会遗传的,只不过前者的载体是家庭,后者是DNA。如果仅凭借自己的直觉(所谓的直觉通常来自上一代教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一些看似真理的教育箴言(例如:孩子是打出来的)教育下一代,有毒的观念就无法被清除,毒性将借由你传递给下一代,陈陈相因,陷入恶性循环。

  为了下一代健康成长,我们需要构建平等的家庭环境。而学会平等的关键是,作为家长,要勇于认错。当你为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而道歉的时候,你是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他的感觉是对的,他是值得被尊重的。同时你也向他们表明,身为父母的你也会犯错误,而你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信息是,你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为此承担责任。通过道歉,你便真正将关爱他人的行为塑造为供孩子们学习的典范。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最近我偶遇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作者是法国的塞西尔-大卫-威尔。

看到它的目录,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口气把它读完,因为作为一个老师,同时也作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在我第一眼看到它的简介时,就意识到我需要这本书。

这本书和传统的教育类的书籍不同,不是一本简单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的行为指南。而是通过剖析我们成年人自身的童年遭遇,以及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

我们常常会讲自己童年经历的,再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经历,但是在生活和教育的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去过多的去思考,想当然的靠直觉就去做了。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会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如果我们用直觉去教育,那么这样的情况就会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下去。所以这本书首先告诉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童年受到的伤害,承认父母有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安抚曾经受伤的我们自己,然后修正我们的行为,寻找更好的养育之道,成为更好的父母。它是一本让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书籍,这就是我把它推荐给大家的理由。父母的言行塑造孩子,教师的言行也影响着孩子,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不论是有孩子,还是在等待孩子到来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养料。因此,超越原生家庭的教育,我推荐给您。
在这个假期中除了读了这本《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我还拜读了李政涛博士的《教育与永恒》一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只觉得这本书精装本非常的精美。晚睡的时候拿出来读了读这本书。本以为是一本有关于教育故事的书籍,在翻看第一页后才知道,其实这本书更像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一本心灵鸡汤,说出了自己的对教育的认识和一直要执着于做教育的保持平淡的一颗心。说一说我对这本书里一书部分的认识吧。由于自己的艺术老师的缘故,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跟能够吸引我的眼球。艺术其实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一直都属于边缘学科,也一直若即若离的在学校教育中生存这,不能说是被排挤,只能说相比语数外来说,它的重要性并没有体现出来。你可以不会唱歌,但是不能不学习数学,至少你不会唱歌不会影响你日后的生活。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和想法,从小到大甚至是目前这种社会情况也都是被家长和老师所认同的。但是我们换一种方式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从小怀揣梦想,刻苦努力的练习也才做成就了今天很多的世界名画和音乐。

艺术,艺术素养,艺术教育,使我们时代,以及未来时代的教育大势。

艺术,通往未来、通往理想人生、通往理想教育。

谁把我了这个大势,就把握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未来。

艺术是生活本身,也是人本身。

生活与人的链接,在造就艺术的同时,也产生了教育的可能性。艺术教育不是说一个人执行好没听要听一首歌,要读一首诗,或者看一幅画,再或者是每天写出你对艺术的美好感悟。艺术教育是一种日常的渗透教育,歌声和故事,音乐和舞蹈,言语和观念,一旦进入到儿童的生命中,他就不能永远没有他而活着。这样的教育,漫入、散入、渗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可能就是我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怎么跳出原生家庭?

第一步经济独立,第二步精神独立。

多读书,多挣钱,让自己思想独立,经济独立。

理智的分析,清晰的认识到原生家庭的优缺点。传承或者升级其精华。

多感恩,存在即合理。

这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真的太热了,不过经过这两年,我对自己的观察来看,原生家庭的确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想要跳出原生家庭,

首先,要对原生家庭有所认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有所觉察。

觉察是发现问题最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当然包括我们和父母、孩子、伴侣之间的关系,其实对方是镜子,你从对方的反应可以看出你的问题。

比如说我,我特别不喜欢我老公冷言冷语的对我,我们因此吵过很多次,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妈最爱用这种方式对我,并且小时候,我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反击,等到我的丈夫对我这样时,我隐藏在内心的伤痛被触碰到了,所以我会非常生气,并不全是因为他的反应,更多是因为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伤。

类似的觉察,在我走入婚姻之后,有很多,每一次我去童年找原型,真的多半都能找到原因。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其次,不要全盘否定原生家庭,那样只会让人痛苦

父母再不好,都养育过我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的父母也是人,所以不能过度苛求他们。

这个过程中人要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看哪些是从父母身上继承过来的,是优点的,我们要感谢父母;是缺点的,我们也要正视起来,看如何能把这种缺点的危害降到最低。

我父亲幽默勤劳,于是我也有一点幽默细胞,也非常的踏实。

我妈妈干脆利落,我也不是磨磨唧唧的人。

我承认我的原生家庭不完美,但这和我爱他们并不矛盾,我采取的方式是孝而不顺。我没有听妈妈的,必须在他们身边,我也没有横眉冷对的待他们。

承认原生家庭不完美,但同时我们曾经在这个家庭里汲取过能量,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三,要敢于跟父母讨论曾经他们的过错。

说真的,不容易,诉说过程中态度非常重要。不是去控诉,而是冷静的去说事实。

有些父母会不承认自己曾经的做为,有些甚至认为自己这样做也没什么错,可是我们要告诉他们,而不是将伤痛隐藏在内心。

我小时候,最怕做错事,因为妈妈永远都是一顿臭骂,不问原因。

过年时候,我侄子不小心碎了我哥一个水杯,我妈当场就说了一句话:你看,你可闹到头了吧。

我当时就反应过来了,原来我妈这么多年没有变,她对待孩子犯错永远都是这样的态度。

我冷静的说:杯子已经碎了,他不是故意的,你不管怎样抱怨他,杯子都不会好。你可以告诉他下次小心点,但刚才那句话,以后不要再用了,太伤人。

我妈没说话,静静的走出了屋子。

当然我也懂,让我妈改变不容易,但我就要告诉她,她的说话方式是不对的。
最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凡事先照顾自己。

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才不会轻易去责怪别人,你不善待自己,离家再远都没用。

在一本《超越原生家庭》里有自我分化这样的应对方法,其实讲的在和别人相处时,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界限,不去越界,也不让别人轻易越界。

一个人能够独立的做自己,才是走向幸福的最好方法。

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随随便便的一件小事,便可影响孩子的性格,思考,看待事物的角度。但是,当孩子成长为成年人,脱离了原生家庭以后,会形成新的三观,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分辨出是非,形成了全新的人格,即使收到了原生家庭不好一面的影响,当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应该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与世界和解。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再拿原生家庭说事,便是给自己的借口。应该将这种影响,藏在心底,化为勇敢前行的力量,不管原生家庭怎样,都是你的襁褓,你前行路上最坚固的后盾!

自立 自强 自信!

当你走出校门,走向 社会 的那一刻,就要首先学会靠自己独立生存,生活,不要总想着父母是我的后路,你要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领域成为行家,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行动,外人无法动摇的主见,慢慢在 社会 上立足;长期的汲取,沉淀,思考,回炉,实践再拿出务实,实干的精神一步步成为该领域的大家你会越来越自信,对原生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

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改变不了别人,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我现在有了自已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已有时侯对待孩子的态度,甚至是用语措词还有语气,和我妈很相似。

完了,我在心里悔恨万分,我发誓,我决不用我妈那套对待我的孩子,万一长大后,她就会是下一个我。

原生家庭的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我深受其害,为此,我努力的看书学习,控制自已的情绪,少发火。特别是要掌握好情绪,一个不能好好说话,沟通靠吼的母亲,带出来的小孩,绝对是失败的。我真不想自已的女儿重蹈复辙。

所以,教养好自已的女儿,我认为就是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最好途径。

有的人问我,为什么有的人那么需要成功,需要展示自己,那么需要索取关注、关爱呢?

我说,这是因为补偿心态。

还有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我明明不喜欢父亲那样的男人,但我的老公却还是这样了?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像刚才讲的, 你模仿了母亲,所以更容易吸引来相匹配的男性;你自我认同受损,所以自卑心态让你难以遇到好男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你的补偿心态。

很多人在家庭里对父母不满,内心都会想,我长了一定,要比父母做得更好。

然而,作为一个小孩,无论原生家庭再差,有家总比没家好,所以这些家庭都会给你带来安慰。那么长大了你依然会寻找与原生家庭一样熟悉的关系。

原生家庭是跳不过去的,就如同你的四肢一样,是割舍不掉的。你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如何抹掉吧?

居然跳不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平接纳他的存在。

原生家庭共处之道

我曾经无比相信自我能量的强大,认为原生家庭不必背所有的坑。直到成年以后和父母共住多年,我才猛然惊觉,我继承了多少恶习,而这些恶习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和孩子。

我不想把这篇文字变成批判文,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没有办法摆脱原生家庭的,父母是一辈子的捆绑和牵挂,我们得感恩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他们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尽力了,他们只是平凡人,受限于经历,学识,思维和格局。

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只能和他共处,也不必放大原生家庭伤害,作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有强大的修复能力,我们有信念,我们有知识,从觉知原生家庭带来伤害的那一天起,就是修复的开始。

一,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审视自己的目标,我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现在的我是5年前我选择的结果,我对我的言行负责,我是我的问题,我是我的动力,我是我的障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只有数十年,我还有更长的人生可以努力和选择。

二,一旦察觉到原生家庭散发的负面能量,比如抱怨,控制欲,让人不愉快的行为,不要接话,不要干预,立刻物理远离,自己该干嘛就干嘛,尽量不要影响自己的计划和情绪。这个阶段的我只能做到不受负面情绪影响,没有能量去干预,去和解。父母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三,真正爱自己,抚育自己内心的小孩,像陪一个孩子一样的去陪你的负面的内在小孩,并告诉自己:你是值得被很好的对待,不要害怕失去,我还有我自己!

四,以身作则,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从正面引导孩子,用爱与自由去养育他,做好孩子的榜样。

五,把精力花费在提升自己和赚钱的事情上。经济独立,精神独立,赚钱治矫情,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越高,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越小。
本文标题: 《超越原生家庭》读后感(原生家庭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95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公主第一章的英语读后感(小公主英语读后感100)小学生之友读后感300字五年级(五年级作文 《小学生之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