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表20字读后感(看《新的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2 11:01: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看《新的表》读后感[看《新的表》读后感],,今天我看了一篇关于愚儿表的的故事,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说说吧,看《新的表》读后感.,愚儿才八...

新的表20字读后感(看《新的表》读后感)

看《新的表》读后感

[看《新的表》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关于愚儿表的的故事,下面由我来给大家说说吧,看《新的表》读后感.
愚儿才八九岁,他有一个坏毛病:老是什么事儿也不干,不声不响;西边一站,站了3小时,父亲母亲以为他早就上学去了,后来却看见他不声不响地站在大门口.
他的老毛病老是改不掉,而且越来越厉害.有一回到学校去,半路上看见鞋店的工人正在扎鞋底,他站在一旁整整看了一天,连吃饭也忘了.
后来愚儿的母亲愚儿买了一只表:“你看,到了这时间,就应该上学;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回家了;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开始温习功课------”
愚儿记住了,并牢牢地记在心里,读后感《看《新的表》读后感》.可是因为他没有弄明白,最终闹了很多笑话.有一次,他把短针和长针弄错了,上学又迟到了;他又因为没有弄明白手表晚上和早上的区别,到早上9时,跟老师请假要回家睡觉去;有一天早上,手表短针老指在“9”字上,他却认为还没有到起床的时候,一直等着,直到他妈妈跟他说表的机关停了,才马上起来,跑去学校,可是第一节课又迟到了.
从此以后,愚儿全都明白了,他能自己上弦,自己校正快慢,对准时间.他能够按着表告诉他的时间,做完这件事儿又做那件事儿.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懂得:做事情要有计划,这样才能井井有条,并且做得更好.
  〔看《新的表》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稻草人心新的表读后感

本学期,我一只在想着如何给我班的同学推荐好的书籍,刚好语文书中学了叶圣陶写的《荷花》,文章写得很美,我很喜欢,我想孩子们也很喜欢,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同学去阅读有关他的作品,并和孩子们约定一起阅读,一起撰写读后感.
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说话,但是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如今读完全文,我的心中却满是沉闷和压抑,那个稻草人的形象一直都挥之不去,可怜的老妇人也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
文章讲了稻草人看到的几个片断,一则是年迈的老妇人辛苦耕作的麦穗被害虫啃个精光,稻草人想告诉主人但却无能为力;二则是一条鲫鱼想从水深火热中逃离,但却最终竭尽全力后也没法达到,结局很悲惨,鱼死了.稻草人也无力地躺在了麦田上……
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我的心中泛起一阵痛楚,怎么可以这样?!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而那些害虫却毫不费力的大胆偷吃,不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我想说稻草人的遭遇更是可悲.他有苦却无法说出,老百姓的苦他都看到,但他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他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们.他的努力得不到任何效果.他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惭愧.也许最后他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他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也许是因为那么多痛苦压得他倒下了……
这篇文章以孩子们喜欢看、容易懂的样式,运用拟人、夸张、讽喻、幽默等手法,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妇人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稻草人里面的新的表四百字读后感

  《《稻草人》读后感 》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寒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肠很好,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庄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这一年,稻子长得很壮实,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敌——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心里像刀割一样。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可他不会说话,他好伤心……
  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响。他的母亲是个渔妇,靠捕鱼为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他伤心极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最后想把她给卖了。她走投无路,想到了投河自尽。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他伤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 他流尽了眼泪。
  最后,稻草人倒了!不是因为他怕辛苦,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样碎了。于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处处、时时为别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为别人多着想一点,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文言文读后感悟20字

1. 读后感悟20字

孟子两章的读后感:孟子两章的读后感 生于忧患: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李自成起义进北京的故事,孟子两章的读后感。

唐王李存勖的故事。司马迁编写海伦凯勒 塞万提斯 死于安乐: 没有衰败的帝王都死于安乐,如康熙。

还有大多数生于忧患的人基本上都死于安乐.如上. 得道多助: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内战刚开始时的解放军只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而且武器精良.由于党的政策好,深得民心.解放军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百多万,一口气把国民党打到台湾. 失道寡助:秦始皇的暴-政,导致大泽乡起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

2. 读后感悟20字

孟子两章的读后感:孟子两章的读后感 生于忧患: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李自成起义进北京的故事,孟子两章的读后感。

唐王李存勖的故事。司马迁编写 海伦凯勒 塞万提斯 死于安乐: 没有衰败的帝王都死于安乐,如康熙。

还有大多数生于忧患的人基本上都死于安乐.如上. 得道多助: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中国内战刚开始时的解放军只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而且武器精良.由于党的政策好,深得民心.解放军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一百多万,一口气把国民党打到台湾. 失道寡助:秦始皇的暴-政,导致大泽乡起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资料简介: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

3. 5篇文言文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

4. 急需至少20篇名著或文言文的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

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 *** 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2.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 文言文读后感

书孟德传后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

(这是苏轼读了孟德传)的读后感)

6. 古文的读后感 2000字

旧时曾读过一段评价礼的文字并作了摘记,“礼的内容包含社会秩序、法的依据、侯国建治、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役财用、冠错丧祭、服饰膳食、宫室车马、农商医卜、天文律历、工艺制作,无所不包,与现代的文化定义有过之无不及,礼应为中国文化的价值核心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古代文化体系的总称。”

当时对此说是混沌之中,觉得作者是就题论文,夸大其实。 今读左传之《郑庄公整治守臣》,有此段文字“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初读觉得困惑,一个礼貌或礼仪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效能,简直成了西东两周经济社会发展存求的第一要义。 读《国语·周语》一段文字使我稍有些开解,“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释意为王畿为中心,依次按照血源、宗族远近关系以相等远近作正方形边界,而建立伯、公、侯、子、男等诸候国。

理解这只能是周的候国建制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那里会有如此方方正正如刀切墨规一样的国度,但在另一方面表明了候国与国家关系的远近与祭祖关系密切相关,说明了国家礼仪是以祭祀为根基的,产生于祭祀仪式,这种礼仪体系影响到社会体系的构成,对中国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一直衍行到建国后的破四旧时期。以前中国农村的聚居地多以姓氏为地名,以一族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团体,村落有共同的祠堂,供奉共同的先祖,就是这种血缘宗亲观念的延续。

过去受学校教育,一提到旧社会的遗害,最常提到的就是“封建迷信”,当时从没考虑过封建与迷信的为何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读《左传》后才想到这茬,了解了历史的分封建制是建立在迷信鬼神的精神信仰基础之上的,所以封建和迷信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密不可分。 左传中谈及祭祀的言辞很多。

其一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能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列。

其二《齐恒公伐楚盟屈完》,当齐恒公举八国之兵伐楚,齐相管仲诉楚的罪状之一就是“尔包茅不进,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包茅为祭祀用品)千里远袭就是因为没有贡祭祀送用的茅草,成为交兵的一个借口。

以至于后来楚国长期游离在周的诸侯系列之外,自称为王,(楚的祭祀内容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了成为与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的一个另类的侯国。 其三,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日: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小白下拜登受。周之王城洛邑(洛阳)至葵丘(河南民权县)现在的铁路距离是275公里之外,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估计最少也得走一个星期以上,五百里加急只是为了送齐恒公一块祭肉(想必传到时早以变成了臭肉),小白下拜登受,霸主小白诚惶诚恐的态度,可见祭肉之珍贵,享受祭肉是周天子对诸侯一种无上的赏赐。

其四《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此处透露出了左传的民本思想,和当时人们对事神的一种思想转变,祭祀已不是治国兴邦的唯一大事了。

导致周朝最后走向灭亡的社会现状也是被形容为礼崩乐坏,一种社会礼仪体系的崩溃,导致了一个王朝体系的灭亡。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周的势力潺弱,旧的礼仪体系不能约束各诸侯国,封国时代久远,诸侯与周的血亲关系日趋疏远。

更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对天的敬畏力有些削弱,以敬天事神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体系对人思想的束缚力变小,应该是周朝走向灭亡根本原因。 时常傻想一种礼仪体系,维系一个国家八百年历程。

7. 穷人读后感悟20字

穷人读后感500字

是啊,一个人怎么可能不需要钱假如让一群人选择两种生活,分别是富有/贫穷。我猜测,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地选择前者吧!但是,她——桑娜,她没有这样做!要知道,她家……

桑娜的丈夫是一个渔夫,每天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忙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她有五个孩子,他(她)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可是,她还是把已死的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来养,她和她丈夫坚信:他们总能熬过去的!

想想如今的社会,抢劫、偷东西、顺手牵羊、捡到别人的“血汗钱”据为己有……这样的事每一天都在发生。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后果,不顾别人的感受,实在太卑鄙了!

说到这,我记忆的相册里有那么一张照片。

一次,正是过年的时候我去赶圩。看见一个模样大约20~23岁的小青年正在偷一个老爷爷的钱包。我急中生智,帮了老爷爷一把。

事后,我想:他为什么想不劳而获呢他正值青年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人们常说:年轻就是财富。他又不残不疾的,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创造财富。就算他不能有钱有势,但是,如果他劳动的话便可以养家糊口,甚至生活得更好一些。

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劳动而偷别人的“血汗钱”相比之下,桑娜夫妇与他的行为真是天壤之别!人家岁数比你大,他们家多么的困难,但还是把邻居家的“孤儿”抱回来养,并且一点也不后悔。他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可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那种“人穷志不穷”的精神真令人佩服。

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有一些人为什么要像《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想不劳而获呢他(她)们应该想桑娜夫妇学习,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创造财富。

8. 求几篇文言文读后感

1、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2、《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 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 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 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 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 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

叶圣陶新的表原文?

我要看原文新的表
新的表 文|叶圣陶
咱们都看见过钟,看见过表。咱们都懂得钟和表在提醒咱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应当起床 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应当干活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应当休息了。咱们按照钟表提醒咱们的去做,一切都井井有条,不必匆忙,也不会耽误事儿。
愚儿有一个关于表的故事。他不懂得使用表,耽误了许多事儿,闹出了许多笑话。现在就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愚儿才八九岁。他有个坏毛病,老是什么事儿也不干,不声不响;东边一靠,靠个大半天;西边一站,站个三小时。父亲母亲以为他早就上学去了,后来却看见他不声不响地站大门口。有时候他在桌子上玩弄唾沫,玩儿得连睡觉都忘了,要母亲催他他才上床 。这样的事儿发生了不知多少回了。
他的毛病老改不掉,而且越来越厉害。有一回到学校去,半路上看见鞋店的工人正在扎鞋底,他站在一旁整整看了一天,连吃饭都忘了。父亲母亲不见他回家,派人四处去找,才把他拉了回家。父亲就跟母亲商量说:“太不像话了,这样下去,他不但书念不好,将来离开了我们,连饭也想不到吃,岂不要饿死吗?得想个办法才好。最最要紧的是要让他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儿。你看有什么办法呢?”
母亲说:“我有个办法。他有这个坏毛病,根子就在他不懂得时间,不知道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儿。我们教给他懂得了时间,他就知道到了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儿了。让人懂得时间的最好的东西就是钟表,咱们给他买一只表吧。”
父亲听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就买了一只表给愚儿。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表,表壳好像是银的,能照得见面孔;表面是白瓷的,画着乌黑的字;两支针有长有短,闪闪发光。样子跟一块圆饼干差不多,愚儿拿在手里,觉得轻巧可爱——虽然不能送到嘴里去吃。
父亲叮嘱愚儿说:“你不懂得时间,天天耽误了该做的事儿。现在给你这只表,它可以告诉你现在是什么时间。你应当按照它告诉你的时间做你应该做的事儿。你看,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上学;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回家;到这个时间,应该开始温 习 功课;到这个时间,应该上床 睡觉。你好好记着,就不会再犯过去的老毛病了。”
父亲指给愚儿看的,是表面上写着“6”“4”“5”“9”这几个字的地方。愚儿记住了,牢牢地记在心里。他把表捧在手里,眼睛盯住了表面,看见一支针指在“7”字上,马上背着书包皮出了门。他一路走一路看着表,还没走到学校,那支针已经指在“9”字上了。他转身就跑,到家里连忙往床 上一躺,书包皮还挂在背上哩。他一只手举着表,仰着脑袋看着,那支针真奇怪,虽然看不出它在移动,却不断地变换位置,像变魔术似的。
那支针又指在“4”字上了,他想父亲叮嘱过,到针指在“4”字上就应该回家。但是他已经在家里了,而且躺在床 上了,教他再回到哪里去呢?难道把父亲的话记错了?他翻来覆去地想,想了十遍二十遍,一点儿也没记错,父亲确实是这样说的,针指到“4”字上,就应该回家。一定是这只表在作怪了。他立刻下了床 ,跑到父亲的工作室里。
父亲见了他很奇怪,问他:“你的老毛病还没改好。我已经给了你一只表,教你看着表做事。怎么这时候还在家里?你已经忘了我说的话吗?”
愚儿说:“不,不,我没有忘记,这只表在作怪呢!我看针指在这里,马上去学校,这不是你告诉我的吗?还没走到学校,针已经指到这里了,我马上跑回家睡觉,这不也是你告诉我的吗?可是现在,针又指到我应当回家的地方了——而且过了。我现在已经在家里了,教我再回到哪里去呢?要不是这只表作怪,一定是你的话说错了。”
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原来你没弄明白,你要看那支短针指在什么地方,就按照我说的,去做什么事儿。方才你弄错了,看了长针了。去吧,不要再耽误事儿了。”
愚儿点点头,表示他全明白了。他赶到学校,学校还没上课,早操已经过了。老师教训他说:“你真个不想长进吗?有的日子你贪懒,索性不来上学。今天来了,又来得这样晚。你从没做过早操,这样不注意锻炼,难道身体不是你自己的吗?”
愚儿想,他今天出来得很早,只因为看错了表,把事儿耽搁了。但是他不敢跟老师说明,怕同学们笑他。他坐在课堂里,时时刻刻看着手里的表,比看课本用心一百倍。那短针越来越靠近“9”字了,最后真到了“9”上,他想这一回准错不了,是睡觉的时间了,赶快回家吧。
愚儿向老师请假,说马上要回家。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要回家去睡觉。老师着急地问:“你不舒服吗?身上发冷吗?”他只是摇头。老师生气了:“没有什么不舒服,哪里有这时候就回家去睡觉的道理!不准回去!”
愚儿急得哭了,眼泪像雨点一样往下掉。同学们看了都笑起来,有几个轻轻地说:“他要回家吃奶了。他的母亲已经解开了衣襟在等他了。”
愚儿听同学这样说,哭得更厉害了。老师以为他发了疯,或者心里有什么别扭的事儿,一定要他说出来。他抹着眼泪,呜呜咽咽地说:“父亲给我买了一只表,告诉我说,那支短针指到什么地方,就应当按时做什么事儿。父亲说,短针指在‘9’字上,就应当睡觉。现在已经指到‘9’字了,所以我要请假回家。我不愿意违背父亲的话。老师要是不信,请您看看我的表。”他拿出表来给老师看,那支短针已经过了“9”字了。
老师听了哈哈大笑,对他说:“原来你没有明白,让我来告诉你。那支短针一天要绕两个圈子哩:从半夜到中午绕一圈,从中午到半夜又绕一圈,所以短针在上午和晚上,各有一次指在‘9’字上。你父亲说的应当睡觉的时间,是晚上短针指在‘9’字上的时间,不是现在。”
“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道理。”愚儿点点头,表示这一回他都明白了。同学们又大笑一场,下了课,有几个在背后说他傻成这样,哪里配用什么表。他只当作没听见,一个人站在墙角里,偷偷地看着手里的表,生怕又耽误了时间。
这一天下午,短针指在“4”字上,他就赶紧回家;指在“5”字上,他就拿出课本来温 习 ;指在“9”字上,他就对父亲母亲说:“上床 的时间到了,我要睡觉了。”
父亲母亲心里十分欢喜,称赞他说:“这一回好了,你的毛病让表给治好了。今后你照表告诉你的时间做事儿,一定能很快上进。现在,你先睡吧。”
愚儿很高兴,躺在床 上只是笑。笑呀笑呀,他就睡着了,表还握在他的手心里。
第二天他醒来,窗子上已经阳光耀眼。他想起了手中的表,不知道该不该起床 了。还差得很远呢,那支短针正指在“3”字上,还要转过两个字,才指到“6”字上。他就躺在床 上等,准备等它转到“6”字才起身。
表又作怪了,短针老指在“3”字上,好像这个“3”字有什么魔力,把它吸住了。他老看着表,觉得肚子越来越饿。但是短针还没有转到应该下床 的时间,他只好等着。他想短针总会转过去的。
母亲不见他起身,来到床 前看他,只见他睁大了眼睛,老对着表看。母亲催他:“快起来吧,时间不早了,到学校又晚了。”他却回答说:“不能起来,不能起来。我做什么都得遵守时间。”
母亲听了很奇怪,以为他还在说梦话。可是他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手里的表,明明早就醒了,就对他说:“你要遵守时间,更应当赶快起来,要不,第二堂课你也赶不上了。”
愚儿不回答,仍旧看着手中的表。母亲问了一遍又一遍,他才回答说:“您看,那支短针还没指到‘6’字上。要指到‘6’字上我才可以起身,这是父亲告诉我的。”
母亲接过表一看,短针真个还指在“3”字上,不由得大笑起来,对愚儿说:“原来你没弄明白,表的机关停了,要上紧了弦,它才能转。你要是不上弦,就是等上一千年,短针也转不到‘6’字上。”
母亲给表上足了弦,把两支针的位置旋准了,把表交 给愚儿。愚儿看着表只顾点头,表示这一回他真个明白了。他赶紧下了床 ,收拾停当了,跑到学校里。这时候,第一堂课已经上了一半了。
从此以后,愚儿真个全都明白了。他能自己上弦,自己校正快慢,对准时间。他能够按着表告诉他的时间,做完这件事儿又做那件事儿,什么都井井有条了。
1921年12月27日写毕
本文标题: 新的表20字读后感(看《新的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94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小故事的读后感400字作文(历史故事读后感400字)我国财政理论演变读后感(写学习《公共财政学》的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