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150字(鲁迅选集 杂感I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31 09:19: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天才指的是什么一是他母亲姓鲁,鲁迅历来孝敬母亲,取母亲的姓以作纪念;二是周鲁在春秋时是同姓之国,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两...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150字(鲁迅选集 杂感I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天才指的是什么

一是他母亲姓鲁,鲁迅历来孝敬母亲,取母亲的姓以作纪念;二是周鲁在春秋时是同姓之国,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两千年多年前周鲁曾是一家;三是表现鲁迅的自谦和战斗精神.“鲁”,愚鲁之谓也;迅,是迅速敏捷之意.鲁而迅,虽钝拙但却是看准了就干,体现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
  百度前辈有回答 建议你不仅仅学会提问 还要学会搜索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1881--1936),是古往今来用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据统计他用过的笔名达146个之多.他不但笔名多,而且名字也多次变更,从名字变更中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家庭.那时,他祖父周介孚是一个翰林编修,正在北京做官.那天祖父接到鲁迅出生的家信时,正好内阁学士张之洞来访,祖父便用张之洞的姓为鲁迅取小名叫“阿张”,后又用与“张”同音异义的字取大名“樟寿”,号“豫山”.这三个名字都是祖父为他起的.在家里,大家都称鲁迅为阿樟或樟官.
  父亲周伯宜(1861--1896),是读书人,曾考中过秀才,母亲姓鲁,叫鲁瑞(1858--1943),娘家在绍兴乡下安桥头村,她没上过学,却通过自修能看书识字.因为鲁迅是周家的长子,父亲怕养不好他,便带小阿樟到长寿寺去拜一个和尚为师,由此鲁迅又得到一个法名,叫做“长庚”.鲁迅在晚年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一文中,谈到了这件事,“长庚”这个法名,还常被鲁迅用作笔名.
  鲁迅7岁时进私塾,学堂就在周家聚族而居的新台门内,开蒙老师是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鲁迅在私塾上学时以“豫山”为名.但“豫山”同绍兴话“雨伞”谐音,同学们常戏呼他“雨伞”.鲁迅不喜欢这名,央求祖父为他改名,于是周介孚把“豫山”的“山”字换掉,改为“豫才”.此后鲁迅的字一直是“豫才”.
  在鲁迅13岁那年,家中发生一件不幸的事,祖父因科场案件被关进清朝政府的牢狱,不久父亲又病倒了.从此,鲁迅从“小康的人家”堕入了“困顿之中”.为了营救祖父,为了给父亲治病,周家已濒于破产了.十四五岁的鲁迅在这几年中,几乎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父亲的去世,封建家庭的败落世人的冷眼,.使少年鲁迅对社会和“世人的真面目”有了更深的认识.
  父亲死后,家境益坚,鲁迅再也没回三味书屋去读书了.他本想上杭州求是书院求学,可是学费贵,读不起,恰巧他的叔祖周淑生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做监督,这所学校是无须缴学费的.于是鲁迅于1898年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读书应试才是“正路”,进“洋学堂”是不光彩的.然而鲁迅却不顾这些,他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依然进入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周淑生虽在该校人监督,可是他脑子还是旧观念,认为本族的后辈进学堂学水兵,有失周家“名门望族”之雅,便叫鲁迅改名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这年鲁迅正好18岁.
  鲁迅共有三兄弟.继他将樟寿改名为周树人之后,比他小4岁的二弟櫆寿、小9岁的三弟松寿,也相继改名为周作人、周建人.周作人后来也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周建人在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后来,周树人的名字被“鲁迅”所取代.那是1918年5月,周树人应友人邀请,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第一篇用白话文写的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署“鲁迅”笔名,此后,他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常以“鲁迅”为名发表小说与杂文,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随着鲁迅作品的影响力扩大,“鲁迅”这一笔名逐渐替代了他原有的姓名.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当时在南昌读到了这篇作品,被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他发现,这篇文章内容深刻笔法冷峻洗练,很像老友周树人写的,但一看名,却是从来未曾见到过的“鲁迅”.于是他便写信问周树人:你读到了《狂人日记》吗?认不认得文章的作者?鲁迅回信如实地告诉了许寿裳.
  1920年底,许寿裳回到北京后,就当面向鲁迅问及笔名“鲁迅”的详细情况:“你用这个笔名可有什么讲究?”
  鲁迅当时曾亲自对许寿裳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这三条,正是周树人取笔名“鲁迅”的理由:一是他母亲姓鲁,鲁迅历来孝敬母亲,取母亲的姓以作纪念;二是周鲁在春秋时是同姓之国,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两千年多年前周鲁曾是一家;三是表现鲁迅的自谦和战斗精神.“鲁”,愚鲁之谓也;迅,是迅速敏捷之意.鲁而迅,虽钝拙但却是看准了就干,体现了鲁迅坚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这个笔名的含义,鲁迅本人后来也有解释.1926年12月,他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我所用的笔名也不只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土,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迅行”这个笔名,第一次见于《文化偏至论》一文,是1907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写的,1908年8月以“迅行”的笔名,发表在当时的反清革命刊物《河南》月刊第七号上.“迅行”含有飞奔疾驰、迅速前进的意思.
  以后,鲁迅的不少笔名,又都承“鲁迅”而来.例如:“迅”,是“鲁迅”的略写;“L.S”,是“鲁迅”二字的英文拼写字头;“L”,是“鲁”字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等等.
  “鲁迅”,周树人38岁发表《狂人日记》,以文学为武器,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发起猛烈攻击时开始用的一个笔名.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之作,从此,鲁迅的名字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名字而载入史册.
  继《狂人日记》后,鲁迅的写作一发而不可收.鲁迅作品如匕首,向着敌人的要害投去;“鲁迅”的名字,如划破黑夜长空的闪电,照亮了大众的心.他披荆斩棘,在险恶崎岖的道路上冲锋陷阵,一步步走向了真理.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阿q正传读后感

50个字就行了啊
鲁迅 - 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
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
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鲁迅选集?杂感I》是一本由鲁迅 著 / 林贤治 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28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2021-3,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一):鲁迅精神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想这个名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不会陌生吧。尤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每次出现他的篇章,总是考试必考的重点。那时候由于年纪尚下,读鲁迅的文章基本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意思。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当我重新拿起它的时候,自然读出了另一番味道,先生的文章往往寓意深刻,往往比当时的普罗大众看的透彻想得深远,读完文章更能体会这位大师的悠悠爱国心。

这本书为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系列中的杂感卷I,不仅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等一百多篇文章,我觉得它更是传承鲁迅作品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触及了小说创作中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每篇文章林老师都给予自己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释往往一针见血,他的点评更富有现代性。读下来让我们更体会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鲁迅那时的所思所想,他的那种忧国忧民,想唤醒众人,但是众人不解的心境。这本书不仅是鲁迅的战斗武器,也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是阅读和理解鲁迅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先生的小说写得好,他的杂文更是读来让人印象深刻。那片《无声的中国》的文章简直就是对新文化的运动的大力提倡,先生讲到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就是我们的文字 ,这可怕的遗产,它竟然难以应用自如,从清朝入关来,有新意的文字和东西越来越少,敢于讲话的人也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唐宋的声音,一点没有现代的声音。先生高呼我们要用白话文,要说现代的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先生需要的是用白话文。我们听的懂语言而不是抱着古文不肯放手。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长眠地下很久了,但他的叹息已经不再是叹息,他的殷殷期望已经慢慢实现,我们一代代年轻人用自己的血和汗 ,铸造起我们新的辉煌。中国的声音响起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一代代的先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争取来中国自己的话语权,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无声的中国,现在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也是掷地有声的。现在的我们敢于说真话也勇于说真话。读完鲁迅先生的文章使我们能跳出时代,林老师的犀利的点评使鲁迅的文章更有了现代的意义,从而使读者从一种新的视角和高度来理解鲁迅。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二):有这么一个人,万世永生

我还记得小学时代读鲁迅先生文章时那个吓人的“美女蛇”,课桌角上的“早”字,孩儿被狼吃了的“祥林嫂”,西瓜地里带着银项圈的“闰土”,百草园里除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生活痕迹,还有山海经里的一个个精怪故事,让我从小就对志怪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之乎者也孔乙己、精神胜利阿Q,人血馒头华老栓,他塑造了一个个典型人物形象,也揭开了这个世界真实的面目。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各个出版社所出版的鲁迅文集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或许他们选取的文章大同小异,重点在于注评的人是谁。同一件事,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本《鲁迅选集》是由当代著名学者和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所做注评的,正因为他对鲁迅先生做过研究,对先生的生平十分清楚,因此在选取文章时也颇能见到不一样的地方。《鲁迅选集》由林贤治精心选取了他认为鲁迅文章中最具魅力的一百来篇,他按照文体分为四卷,这本《鲁迅选集》包含两个部分评论28篇,序跋24篇,保留杂感名目,在文言文章节每段旁边做了简单地说解便于读者阅读。 鲁迅的经历我想没有必要再重复说了,本打算学医救治国人,却发现国人骨子里的麻木压根治愈不了,因此决定用笔写文章来唤醒万千儿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间曾经一度流行过这样的说法,无外乎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许多文言词语被淘汰,考试又总喜欢问鲁迅文章的深意,让人不免想起来瑟瑟发抖。可是,路过学生时代之后,当拿起鲁迅文章再来品读时又是一番滋味。 “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它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虽然鲁迅先生离我们现今的时代较远,他的观点却一如既往的犀利,一刀子就戳向了要害。 “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如果仔细观察,同样的事情每天仍在发生。你越讨厌什么样的人,曾经发誓不要变成那样的人,到最后发现自己反倒成为了那样的人,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这厚厚的一本《鲁迅选集》非常值得放在床头品读,常读常新。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三):诗以载道——鲁迅论“诗”

1996年辛波斯卡在斯德哥尔摩发表诺贝文学奖获奖感言时说,“当诗人的职业不得不曝光时,诗人较喜欢使用笼统的名称‘作家’,或者以写作之外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称来代替‘诗人’。”

她自嘲“诗人”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诗人”不能像“小说家”一样构造出丰富的背景环境,若将诗与小说比喻为电影,那么绝大多数小说都能呈现出“三幕式”,第一幕用于精巧的建置,第二幕冲突不断的升级,第三幕布置恰当的转折点,诗却截然不同,它有可能直接从第一幕跳到第三幕,或者仅存其中的一幕,诗所营造的氛围大多是片段式的,读者需要靠自己丰富的臆想去领悟诗人所传达的旨意。在外国有一个流行的游戏叫做“Jenga”,中国称为“叠叠乐”,在游戏中,玩家交替从积木塔中抽出一块积木放置到塔顶,去创造一个不断增高,越发失去根基的积木塔,直到其坍塌为止,积木的个数是有限的,但高度却可以不断的攀升,读诗实则也是抽取积木的过程,在寥寥数语的诗句间,领悟到广袤无垠的臆想,但若是曲解了原意,恐怕这“积木塔”就摇摇欲坠了。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妻子)说:“诗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原谅,唯独一定不可以做诱惑者,不可以利用他的才能使读者相信某种非人性的意识形态。”当民族危机来临或者自由受到限制,诗人的觉醒意识应更甚于普通人,更应该意识到责任感,此话并不是说诗人必须肩负某种责任,这无异于道德绑架,而是说诗人更应比普通人尽早的意识到某种责任,就犹如绝境处的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人,再同这些人一起带领恐惧中的人们走出深渊。

在鲁迅所著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他对拜伦、普希金、莱蒙托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鲁迅评价拜伦,“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拜伦对神的嘲讽来表达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神降冰雪于天地间,饥寒交迫时,再给予人类衣裳和事物;神创造出罪人,再告诉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宽恕其罪过;神传播瘟疫,人类水深火热之时再施以救援。人类只见其表象,未见其暗流,于是对神感恩戴德,夸其善良、体恤、高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权力与“神”如出一辙,凭空创造出“假想敌”,再与人民站在同一位置,打败“假想敌”,于是乎便得到了民心,拜伦的诗的主旨便是从此处出发,从他的诗中时常可见“叫喊反抗以及反对庸众。”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如拜伦一样,为自由而战,鲁迅评价道,“至于诗人一生,亦至殊异,浪游变异,殆无宁时。虽少逸豫者一时,而其静亦非真静,殆犹大海漩洑中心之静点而已。设有孤舟,卷于旋风,当有一瞬间忽而都寂,如风云已息,水波不兴,水色青如微笑,顾漩洑偏急,舟复入卷,乃至破没矣。彼诗人之暂静,盖亦犹是焉耳。”

拜伦在后期对拿破仑崇拜至极,普希金在晚期匍匐于沙皇脚下,或许有人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苟活于世而卑躬屈膝不失为一种生存手段。但鲁迅不这么认为,诗人是“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一旦他们与统治阶级沆瀣一气,这刀不仅仅生了锈,指不定还会反戈于人民群众。这三人中,唯有莱蒙托夫一直秉承着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普式庚终服帝里,入于平和,而来尔蒙多夫则奋战力抗,不稍退转。裴伦初尝责拿破仑对于革命思想之谬,乃既败,乃有愤于野犬之食死狮崇之。来尔孟多夫则专责法人,谓自陷其雄士。”

“诗歌的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结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当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在广大人民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以至于拿到鲁迅的书,让我想到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弃医从文后的余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等等。

当然,我们对鲁迅的文章并不陌生,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鲁迅的文章,知道鲁迅的事迹,后来大一点又知道了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精神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我们对鲁迅的杂感类的文章知道的比较少,却又很想认真的读一读,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碍于文章太多,正好遇见了林贤治评注的这本《鲁迅选集·杂感》,深感幸运。

林贤治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在他的写作中,文学和思想批评类的文章最有硬性,他曾深入的研究过鲁迅,写过《人间鲁迅》和《鲁迅的最后十年》等。而他编选的这本书,是菁华摘选,贴心备注,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阅读大师的文章,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的思想。

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包括《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老调子已经唱完》《关于妇女解放》等文章,是鲁迅作品中最具魅力的部分,触及了小说创作所没有或者不可能接触的问题,是鲁迅的思想精髓所在,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是我们要阅读和理解鲁迅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鲁迅的杂感文字依旧犀利精辟,比如我最喜欢的一篇《娜拉走后怎样》中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以及后面那段“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等等,欲知详情,还是请大家去仔细研读一下大师鲁迅的文章。

虽然鲁迅是上个世纪的人,写的文章也大多是旧社会动荡时代的事情,但是他的文字和思想依旧值得我们世人借鉴和学习。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五):再读鲁迅先生——鲁迅选集杂感I

小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总觉得他是霸占语文课本的霸主,最有趣的文章要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长大后,再读鲁先生迅,才能慢慢体会出一代文豪心中的那份情怀。

而且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因为爱之深所以憎之切,他用笔尖深深刺痛了中国人民的愚昧之处,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拉出来。在很多篇文章中,他就对中国的很多陋习感到悲哀,对中国的人吃人感到恐惧,但他还是说破了,因为他爱的太深了。也许是这份诚挚的感情才使得文章动人有魅力。其实,鲁迅对祖国的爱是以骂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为他所深爱的祖国当时已病入膏肓——这就仿佛对一个病人,真正的爱不是无休止地对这病人唱赞歌,甚至连病态也称颂不已——所谓“红肿之处,艳如桃李;溃烂之时,美若酪”。这样的“爱”,能说是真正的爱么?这只能使病态更加严重。真正的爱只能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病症,引起疗效”痛下针砭——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个连自己民族的苦难都不敢正视的人,遑论爱国。也许,就是这个原因。鲁迅才会有“能憎,才能爱”的名言。

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要别人“养”,就得听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我们看看孔夫子的唠叨,就知道他是为了要“养”而“难”,“近之”“远之”都不十分妥帖的缘故。这也是现在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一般的叹息。也是女子的一般的苦痛。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界限以前,这叹息和苦痛是永远不会消灭的。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拿一匹小鸟关在笼中,或给站在竿子上,地位好象改变了,其实还只是一样的在给别人做玩意,一饮一啄,都听命于别人。俗语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就是这。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自然,在生理和心理上,男女是有差别的;即在同性中,彼此也都不免有些差别,然而地位却应该同等。必须地位同等之后,才会有真的女人和男人,才会消失了叹息和苦痛。

鲁迅先生的女性要经济独立这一思想也是大多数现代女性的指导思想。无论家庭多么富裕、美满,女人不能完全依赖丈夫,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事业,不然会与社会脱节,会变得目光狭窄。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思想真的很超前、自由。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不乏先辈人士的思想宣扬与努力。

这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一百多篇文章,让我们可以一次性加入艺术的最高境界,去体验鲁迅先生思想的独特魅力。

《鲁迅选集?杂感I》读后感(六):也谈心中的鲁迅先生

有那么一种作家,大名鼎鼎高高在上,知道他写的东西很好,你对他的态度也相当肯定,读起来想来应该大有裨益,但是,你并不会那么主动的想起来读他的书。这样的作家在我心中就有很多,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应该是周先生哈哈)。提到鲁迅先生,总感觉弄弄的双眉下面有那么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注视着你,让我感觉不辣么轻松自在。他笔下的东西,小说故事如《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也还好点,但一旦到了杂文随笔这里,不自觉的便正襟危坐,神情严肃起来,他的境界之于我来四字可以概括:无处安放。因此,我往往又讪讪的翻起那些谈笑“雅痞”风味浓重的书读起来。

在时下知识付费风潮蓬勃发展的引领之下,各种以文化知识为主题的传播方式则变得更加人性化,在诸般溺爱之下,我们的知识品读口味也更加趋向娱乐化+干货这样的标配,好像你的沟通方式不够幽默和通俗化,你的思想便会失去受众无人问津。因此,我一直以来便认为可能属于这一帮老先生们的时代真正已经过了。直到我读到眼前这本《鲁迅选集》的第三部:杂感1。

我对市面上常见到不能再常见了的各种版本的鲁迅选集,一般抱以视而不见的态度,一则是不喜欢落伍的封面装帧,其次便是知道即便买来我也很难有适合的心境去读鲁迅的文章。而眼前这个版本的选集方式很特别,除了小说杂文个占去一本之外,竟然还有杂感1和2,什么是杂感,我不知道。无聊翻开目录一瞅,竟是一些文学评论和先生为其创作和译作写就的序跋,其中不乏挺有趣味的主题,就比方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闲来无事,我在书店中翻开(所幸篇幅并不长)捧读,这一读不要紧,这篇短短的文章把我路转粉,对鲁迅先生从无感变喜欢了。原来,鲁迅先生的魅力不仅是在笔下的文章中,他作为一名近代可以说最伟大的文人而言,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了解,竟是如此的全面。相比之下,一些类似百家讲坛的知识大众化内容,尚倒不及先生了。

就拿这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来讲,先生一改文学战士的风格,转而以幽默睿智的大师形象娓娓道来,我向来对魏晋颇感兴趣,但直到读这篇文章方知先生学识之深,对狂放不羁的阮籍和嵇康内心竟洞若观火,我们向来只知不信礼教之其一,而不知极端反对的背后更是极端信奉之其二,正是在先生的幽默解读之下,我才对所谓魏晋风度的隐士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先生水平之高,举重若轻,我可能错过鲁迅先生太久了。

关于鲁迅写的文章和读后感,你们可以复制发过来哦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鲁迅最有名的作品是哪些?

我知道鲁迅的一些立意,如《祝福》《故乡》《孔乙已》等,请问,鲁迅最有名的作品是哪些?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故乡》 《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他妈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下面是关于他的文集或传记(别人写的)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问心灵的呐喊。
2、《一个人的爱与死》 林贤治
激情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诗人的气质,语言源至内心;他的观点无论你赞成与否,你都得承认,在林贤治的心中,鲁迅确实如此!因为林贤治是用心去写这部著作的,他没有糊弄读者!
3、《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
这是一部当代水平最高的鲁迅评传,有关于鲁迅与胡适的经典学理对比,有鲁迅与西方各哲人的心灵相通之处。深刻到学贯中西,浅显到中学生皆能阅。
4、《鲁迅评传》 曹聚仁
这是与鲁迅同时代人写的水平最高的评传。作者是有名的出版家,与鲁迅关系很近,但行文中立客观,又内容翔实,看后能真实的逼近鲁迅。
5、《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骂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6、《鲁迅与许广平》 倪墨炎
长篇传记连载。
7、《鲁迅与朱安》 叶卉
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8、《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 于立霄
本文标题: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150字(鲁迅选集 杂感I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9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己亥读后感(古诗己亥杂诗读后感400字)独乐白雪公主的读后感是什么(白雪公主的读后感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