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读后感二百字(喝茶读后感400字 梁实秋的)

发布时间: 2024-01-12 08:28: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茶经读后感5篇600字,偶尔的机会拜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方知一杯好茶的冲泡需要那么多的工序,更深刻体会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对茶,文化...

喝茶读后感二百字(喝茶读后感400字 梁实秋的)

茶经读后感5篇600字

偶尔的机会拜读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方知一杯好茶的冲泡需要那么多的工序,更深刻体会了品茶如品人生的意境,对茶 文化 也产生了兴趣。以前只知唐宋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国的茶文化还不如日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茶经 读后感 ,希望你喜欢。

茶经读后感1

从细致解释“茶”的由来,接着简介茶的采集工具,再到茶的采集过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 方法 ,最后则是茶的饮用,茶的历史产地等。短短十篇小 文章 却是记录了整个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从笼统到点滴细微,但是似乎仅仅这样从文字去看待茶经有种亵渎的味道。

茶经里的煮茶和 饮茶 很是一种启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番番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说实话自己关于茶的知识有限,想到的也仅仅是手中一杯热腾腾的飘雪,沫饽在水面飘然轻舞,别有一番滋味。在我看来,中国式的茶,应该是一种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画卷中的.白衣飘飘的女子,一把油纸伞,婉转的踮起脚尖,轻盈的在荷叶间曼舞,不带走一丝涟漪,朦脓的雨丝是天然的细帘,给少女多了一份神秘与期待。这时轻轻端起手中的茶杯,杯盖轻蹭,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闻着鼻尖梦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涩似乎成了人间极乐,生活之美不过如此。

回归正题,仅仅从文字上去看待学习茶经是一种亵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茶经的茶,就是一门学问。茶,史自南方优良树木,其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花像蔷薇,根像胡桃,生长于向阳山坡,其芽叶可以作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采集工具各式各样,从蓝,灶,承,到贯,衣,穿;采茶7道工艺,时间始于二三四月为宜;煮茶方面则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饽均匀,育华止沸等等。在一个惬意的时间段,悠然的泡上这样一杯茶,我们所品尝的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说了这么多,茶经之美不外如此。在这个日益烦躁的社会里,不求能够成为高雅之士,求学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闲时能够饮一杯浊茶缓解工作带来的不安与躁动。最后,引用一句经典的语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韵味~

茶经读后感2

《茶经》内容简介:中国是茶之古国,是茶及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及茶文化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的“万病之药”与图腾崇拜载体,更是人们重要的基础生活元素与精神慰藉。本书运用精彩丰富、灵动悦目的图文详尽描述了茶的起源、历史、典籍、人物、史实、品类、茶艺、茶道、茶俗、茶食、茶文化以及与茶饮生活密切相关的选茶、论水、择器、评赏等诸多内容,将茶的内涵与魅力全方位、直观、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清代《茶经》刊刻大致和前朝大致相同,《茶经》大多保存于丛书里,较少单独翻刻。值得注意的有三:一最特殊者为雍正年间,福建茶官陆廷灿的《续茶经》,冠《茶经》于卷首,以己作续之,全据《茶经》之次第分章,补录《茶经》以后的历代史料。二至于最完备的《茶经》版本当为清末常乐所刊《陆子茶经》本。书后附刻史料多达二十三种之多,历代无出其右。本书近承欧阳勋等景刊,裨益良多。三删改字句:自古以来,茶界视陆羽《茶经》为至宝,不敢作任何更动,唯有《四库全书》本。以犯「胡」讳而略有更动。

一次完全读懂茶经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台湾茶史上最早从事《茶经》工作者为林荆南,它在一九七六年,即据张宗祥刊本,将《茶经》今注今译,这是近代最早的茶经译注本。接着是张迅齐在一九七八将日本布目潮渢的《中国之茶书》里的《茶经》译成?文,一九八○年朱小明根据日本福田宗位的《中国之茶书》,将《茶经》译入《茶史茶典》里。此后《茶经》的译注就没有进展了。倒是张宏庸的对陆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整理工作,计已出版的有《陆羽全集》的辑校工作、《陆羽茶经丛刊》的蒐录古书工作、《陆羽茶经译丛》的收录外国图书、《陆羽书录》的总目提要、《陆羽图录》的的文物图录,以及《陆羽研究资料汇编》的相关史料整理。可惜后来并未继续刊载研究成果,使整个陆羽的研究悬宕未完。

茶经读后感3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茶经》,是陆羽几易其稿的最后版本。上、中、下三卷,包括茶源、茶具、茶造、茶器、茶煮、茶饮、茶事、茶出、茶略、茶图计10章7000余字。字数不算多,却把儒、道、佛三教思想都融入了其中,系统地探讨了饮茶艺术和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陆羽也便成了茶圣。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 典故 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对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作者这里提出了“精行俭德”作为茶道思想内涵。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活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的行为〖和俭朴、高尚道德的人。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茶经读后感4

我本是一个不爱喝茶的“粗人”,相较于茶的清淡幽香,更爱可乐入喉时的酣畅淋漓。但阅读了本书,完全改变了我对茶的印象。《陆羽茶经》(经典本)结合简体注释和实物图片对原文进行详细解读,减少了阅读时候的生涩感。化繁为简,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看懂《茶经》中展现出来的道理。所谓茶者,饮茶爱茶之人也。饮茶的过程不仅仅展现在喝茶的时刻。还在于从茶之选品、 种植 、采摘、炮制、用具、用水、饮用方式等等。可以说饮茶到饮的环节经过了多重工序。他修养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才能完成整个茶制工作,所以心燥者是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的。特别是本书结合多个版本的《茶经》为底本进行分门别类的解读,对于我们这种茶的门外汉,一本书融合了多本书的精华所在,是最适合阅读学习的书。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而且随着时间地域的推进演变出多个分支。各有特色却能够融汇贯通。可以说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中国的“茶”。正如本书封面语“茶之美,让每个茶人看得懂说的出”。

一年之茶在于春。等了一冬的明前新茶,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养分,有着最丰富的内含物。春茶特有的清香也随之开始弥漫。品春茶,品的就是一杯春茶带来的山春意。 清明 节前采摘的茶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属茶中佳品。因其发芽数量有限,生长较慢,产量稀少,故更显珍贵,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茶源于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具体源于那个朝代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说明。想了解茶的更深层的含义,《陆羽茶经》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答案。此书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差之图十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茶。真正的茶道看是简单,但要领悟其中道理还是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与感悟后你才会明白茶的清香与美之所在。茶一直是高雅之士的典范,茶会让你的品格得到更好提升。

采茶到饮茶的过程是缓慢的,但到你引入一口茶时,你会感到所有等待的时间都是值得的,每一秒都没有浪费,正是这一步一步的过程才会有今天茶的美味

茶经读后感5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崇尚礼节。中国有句民谚:无茶不成礼,中国茶文明传达的是纯,雅,礼和茶道的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的生活境界。

茶艺人士说,喝茶的环境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在于喝者的心情。

喝绿茶可以消暑,冬喝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喝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品味者来说喝茶自有喝茶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可以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的乐趣在。饮茶,既可以养生又能治病,茶叶中既有营养成分又有药理作用。如果能根据自我体质,选用适宜茶疗方,对增进健康,增进体质定会有宜。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喝茶人的妙语。喝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茶的滋味,就在喝茶的过程中,喝茶时,要从中体会“所喝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生活的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心里,恐怕就全把真正的滋味放过。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少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佳茗,是清是醇,是苦中带甘,是超凡脱俗,是不卑不亢,是无声胜有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在品茶中品味人生,品味生活,在生活中体味茶意,才能抚平内心之浮躁,不徐不疾的前进,从容,优雅的生活。人生如茶,茶似人生,只要用心品茗,从容之可得其真味,品茗中,看悠长人生,心宁神静,回味里,天籁之音,缭绕缕缕,属于自己的那一帘幽梦,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缠绕在身边。


茶经读后感5篇600字相关文章:

★ 《水浒传》读后感5篇600字

★ 名著读后感5篇600字

★ 关于《水浒传》高中生读后感5篇600字作文

★ 《活着》6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 关于课外读物读后感600字5篇优秀范文

★ 课外书籍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5篇

★ 《活着》读后感600字5篇

★ 浮生六记读后感600字范文大全5篇

★ 《爱丽丝漫游奇境》6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 《背影》5篇读后感600字优秀范文

喝茶 读后感 急急急!500字

喝茶   喝茶是我国人民传统生活的一部分。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公元780年,学者陆羽用几十年的功夫研究茶,写了一本“茶经”,总结了中世纪我国喝茶的经验。从此茶的艺术便日益精进。不单茶叶有多种多样,茶具、烹茶和烧水的方法也日新月异。   一般的茶叶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蒸后压成的砖茶和用茉莉、珠兰、玫瑰等香花窨(xūn)制的花熏茶。这些茶又因茶种、产地和制法不同而有无数的名称和品种。   在古代,我们的茶是煮的,这种茶汁液十分浓涩,需要加盐、香料、薄荷、枣等调味品来中和它。现在我们沏茶都用开水冲泡。泡饮的方法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我们喝一杯龙井,就感到它翠色可爱、香气清冽、略带甘涩。喝一杯红茶,那些红丝绒似的颜色和浓厚甘醇的香味,又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陆羽认为烧茶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讲究喝茶的人分辨得出水的味道。现在都市里的人,喝茶都用自来水煮沸冲泡,但在江南农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杂质较少的雨水或雪水烹茶。这种茶味道纯清,更能显示茶的真味。   在我国,喝茶的工具——杯、壶和茶灶,也有无穷的品色。因为茶的品种和冲泡方法不同,茶具有各种不同的考究。
读《喝茶》有感
前不久,爸爸出差去上海,回来时带来一袋红茶,于是一日我也取了小茶杯来品尝一番。喝下去后,不禁有些失望地说:“味道怎么与冰红茶相差那么远呢?”假期有同学去了内蒙古,事后聊起此事,他不住感叹:“那儿的奶茶怎么与立顿奶茶相距那么远”当时,我没把这话放在心上,可今天,当我读到梁实秋先生的《喝茶》时,不禁又想了起来,这一想,也让我想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茶缘了。
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茶的好处,于是大家都明白了茶是好东西。有时,家里泡了茶,也会喝一点,但也喝不出什么品茶的意境来。后来,我们几乎不怎么喝了,而是流连于“冰红茶”、“冰绿茶”、“茶叶味雪碧”、“立顿斯里兰卡茶”等茶饮料之中。当然,和父母一同去大商场超市购物后,我们有时也会接过卖茶小姐们递过来的小茶杯,可是在乱哄哄的门口谁会去细细品茶呢?于是匆匆咽下就出门了,这,算是有茶缘吗?
我能说我们和茶无缘吗?如果我这样说,一定有人会反驳:“茶饮料也算是茶嘛!”就算是吧,可它已经失去了茶的内涵和韵味,已不算是真正的茶了,只是种新潮饮料。而像我们这样不去了解茶的内涵,茶的技艺,泡茶、品茶的方法,茶艺会不会失传?到时会不会反而要到曾经从我们这儿学来茶艺的国家去请教呢?
曾读过《品茗与吃大碗茶》,其中作者访问日本时,曾受到日本“里千家”十七代掌门人的茶道款待,煎茶大碗吃,这种古茶道,本是唐代中国传入的,日本保持至今,而我国恐怕早已难找到精通此茶艺的人了,难道我们真的要让自己祖先的智慧变成别人的专利吗?我们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抢先注册为端午祭,茶道会成为第二个吗?那样未免太让人痛心了!朋友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关注身边的如茶道一样在渐渐消退的民族特色与专利吧!

《喝茶》鲁迅读后感600字

《喝茶》鲁迅读后感600字
同为《喝茶》味迥然? 郑启五 茶被称为“国饮” 茶与中国作家难分难舍,老一辈更是, , 无论是鲁迅、周作人兄弟俩,还是散文耆宿梁实秋、苏雪林、 杨绛等,都写过《喝茶》的同题散文,尽管感觉迥然,年代 有别,情趣各异,但无疑是散文天地中一道很难得的风景. ? 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的《喝茶》中写道“有好茶,会 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 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此段话叫好些人赏心悦目,成 了某类茶文诱导读者演练“特别感觉”必引的语录,仿佛一时 间孺子牛的鲁迅成了养生行家.拦腰切去的是先生随后对这 种“敏锐细腻”的“特别的感觉”所进行的极端尖酸的挖苦,他 说: “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 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 热水有什么区别罢. ”走笔至此,先生远没有罢休,且毫不手 软: “感觉的细腻和敏锐,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 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 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引用语录的诸君究竟真看不懂, 或假看不懂,还是似懂非懂?我以为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有 看,把一截断章取义的茶语录抄来抄去,反正是大师嘴里的 象牙,哪还会有假?!不过即便是断章取义,清福二字还是 打了引号的,足见语录现货的诱惑,信手拈来时,连初小的 语文常识也可以幸福地闲置脑后.? 对“清福茶”体味有加的是周作人,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 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说实话,知堂老道的文字确实很有滋味, “抵十年尘梦”固然乃“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夸张, 但喝茶的闲趣 却清新淡雅,丝丝入扣.鲁迅与周作人难得有同题的文章, 不料清茶一杯,兄弟俩喝出的感觉竟有天壤之别!周作人的 《喝茶》写于 1924 年,鲁迅的写于 1933 年,后者似乎有点 跟老兄“对着喝”的味道.不客气的说鲁迅是不会喝茶的,他 如果也有周作人的闲情逸致, (这种如果,其实无异于如果 普希金不去决斗,如果聂耳不去大海畅游一样,似有阉割人 物个性之嫌) ,他的肝火一定可以减半,而寿命极可能倍增. ? 无论是会喝茶的周作人还是不会喝茶的鲁迅,笔下的《喝 茶》各有品味,双双不失为茶散文的大家.茶与中国人形影 难离,茶与散文也亲密得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英文中 就有“茶只能产生散文”名言.眼下大凡合集类的散文选本, 几乎都可以品尝到茶的芳馨.名家们不避同题大写《喝茶》 , 似乎在说散文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溶入生活,喝茶可以 延年益寿是肯定的,梁实秋和苏雪林都是文坛寿星级的人 物, 而周作人如不是遇上“文革” 寿命应该可以和梁实秋媲美. , 但作家毕竟是靠作品说话的,而作品的生命才是作家真正意 义上的生命.?

喝茶读后感400字,梁实秋的

《喝茶》读后感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於荼,声近於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的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常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到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园”。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买茶叶,在柜台前面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坐,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以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於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於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名,乃径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由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盂,淡淡的、涩涩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骆成骧聊)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在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元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买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
   此后我饮茶,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於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於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变婉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两下。
   这茶最有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是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工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工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冻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感悟:生活处处皆学问,哪怕是一杯茶,也可有一段回忆或感悟。

http://www.qianchusai.com/v1/article-30968.html

本文标题: 喝茶读后感二百字(喝茶读后感400字 梁实秋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41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圣诞颂歌100读后感中文版(《圣诞颂歌》读后感)野草的读后感(《野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