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待贾而沽读后感800(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发布时间: 2024-01-09 23:45: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待价而沽的意思待价而沽的意思是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出处: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2、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选自:《...

论语待贾而沽读后感800(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待价而沽的意思

待价而沽的意思是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

出处: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2、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选自:《论语·子罕》。

示例:

1、公论一废,私谒肆行,待价而沽,顾连城而莫售。

2、像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

3、而当时非蒋嫡系的地方军阀中,也几乎全是两面派,在拥蒋与反蒋之间,骑墙观望,待价而沽。

4、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属舆论,都是一些待价而沽的东西。

待价而沽成语寓意

待价而沽的待,不能仅仅理解为等待。待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市场认可、自我检验的过程。它还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提升自身价值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包装、营销,从而提高价格的过程。

宋代胡继宗在《书言故事·金宝》中说,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也是在说卖出时机的重要性。比如现代的证券交易,低价买进股票高价卖出,但什么时机卖出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待价而沽这个成语也告诉人们,既要等待善贾的识货人,也要把握时机分寸,以免坐失良机,与成功擦肩而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待价而沽

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论语 读后感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 学习 方法 ,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后感2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读后感3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 文化 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 名言 ,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 篮球 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读后感4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 经典 句子 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 作文 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后感5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相关 文章 :

1. 《论语》读后感精选5篇

2. 论语读书心得5篇

3. 关于《论语》读后感800字8篇

4. 关于《论语》读后感600字8篇

5. 论语的优秀读后感10篇

6. 关于《论语》读后感500字7篇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翻译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①韫(yùn)椟(dú):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ǔ):商人。③沽:卖。

译文: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 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 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读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上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 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读书笔记(11)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解读——罕言,很少说。一是利益,二是命运,三是行仁。因为利益使人纷争,命运难以预料,行仁因人而异。虽然孔子多次谈到仁,但都是回答弟子提问,他自己很少主动谈及。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读——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此外,孔子还谈到三忘,忘食忘忧忘老之将至。这跟老子谈到的三去,去甚去奢去泰,都属于人生的减法,值得思考。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解读——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孔子旷达的胸怀。在论语里还有,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解读——这里有孔子的自述家世。孔子认为,年少家贫,能够激发努力做事。而且,暂时不被重用,也可以主动作为,学而知之,让自己多才多艺,这是成就君子的一个途径。当然,多才多艺跟生活贫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主观努力。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解读——第一句,自问自答,孔子自谦的话。第二句,有人想我请教问题,我似乎也是一无所知的。说明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第三句,我根据他所提的问题,梳理来龙去脉,正反对此分析,追根溯源,尽量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解读——孔子多次盛赞颜回,颜回也对老师不吝高度评价。师生二人完全是惺惺相惜的互夸模式。第一句,老师很高大,需仰视才见。老师很深刻,越钻研越精深。老师很灵活,忽先忽后,几乎跟不上他的思路。老师很耐心,循循善诱,博约文礼。让我们对学习欲罢不能。即使我倾尽才智,好像有所成就了,但真正想与老师同步,却还是没有途径可以遵循。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解读——这段话应该是孔子晚年所说。孔子病得很重,爱徒子路组织弟子们组成一个治丧委员会,以便操持后事。孔子病稍好,对子路说:你做这样名不符实的事很久啦!我明明不应该有家臣却让你把弟子们组成家臣,我这是要欺骗谁呢?欺骗老天爷吗?况且,我与其病死在学生之手,也不愿意死于家臣之手。即便我不能享受大夫一样隆重的葬礼,难道会死于荒郊野外吗?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解读——子贡确实能言巧语,问话十分恰当。他说:假如在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收藏在匣子里呢,还是等待合适的商家而出手呢?孔子听了,知道子贡是用美玉比喻他,于是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恰当的商家啊。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读——君子不在乎外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多么奢华,而只重视自身理念和价值的践行和实现。所以,虽偏居蛮夷之地,也不觉得简陋不堪。这让我们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读——这是孔子自我反思的四个生活细节。其中,不说别的,能做到不为酒困就很难啊!在另一篇中,孔子也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夫子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精神。平时讲究生活规范,所以他活到了七十三岁高龄。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孔子经常用自然现象或事物来说明人生修养的道理。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同样,道家也有类似的话。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有《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奈。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用文言文说就是:濯足长流,举足复入,已非前水。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解读——这一章强调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表现儒家也是很重视个体发展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追求。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解读——这三段都可以认为是写颜回的。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是学习要勤奋不懈,二是学习要不断进步,永不停歇。三是学习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生根结果,回归生活。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解读——后生可畏,孔子对青年人和未来充满信心。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解读——听从告诫,固然不错,但更可贵的是知过能改。好听悦耳的话,谁都爱听,但理性客观分析才可贵。表面听从却不改正,只顾高兴而不加分析,这样的人真是无可救药啊。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读——这句话具有孟子般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27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读——这句话是赞扬子路的。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不会受到赞美呢!子路不追求外在荣华富贵,重视友情,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读——这句话自然让人想起类似的语句:君子固穷,小人斯则滥矣;时穷节乃见;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荀子》里面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读——《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以君子三达德强调三个条件,一是勤奋好学,二是努力实践,三是犯错脸红,知过能改。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解读——孔子认为交友的几个层次是:

1.共学,一起读书学习。

2.适道,走上人生正路。

3.与立,遵循坚定原则。

4.与权,懂得通达权变。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9.13》君子待价而沽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冰雪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一块美玉在这儿,是放在盒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说:“卖掉喔!卖掉喔!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喔。”
古有“君子于玉比德”之说,子贡以美玉来比喻孔子之德,试探老师的用世之心。老师马上就回答说,快卖掉,快卖掉,懂货识货的人在哪里?位卑未敢忘忧国,夫子胸怀天下济世情怀之心可见一斑。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推广大道,当然是希望有国君火眼金睛用他之才,四处碰壁之后,还动了去夷地的念头。但是,孔子自始自终坚持原则,不贱卖自己的主张,道不同坚决不相为谋。《四书反身录》曰:“昔人谓周之士贵,士自贵也;秦之士贱,士自贱也。士亦奈何不自玉而甘自贱也哉”!

《论语》里有一章有一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现了孔子不屈权贵、只为大道而行的个性。
阳虎执掌鲁国之政时,想让孔子出来帮他做事,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香喷喷热腾腾的烤乳猪,然后静等好礼的孔子回拜。孔子大智慧之人,一下识破阳虎心眼,于是趁其外出时登门回访,结果有多巧啊——简直像张爱玲的那句经典台词:原来你也在这里啊!二人在路上偏偏打个照面。
好尴尬!阳虎叫过孔子,问道:“明明有治国之才,却不肯为邦国效力,这算‘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能。”

阳虎又问:“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却坐失良机,能叫‘智’吗?”

孔子只好再答:“不能。”

阳虎最后阴险一笑说:“岁月在流失,时不我与啊!”

孔子无奈表态:“是的,我同意出来做事了。”
孔子后来在鲁国做过“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前后约有四年时间。但在别的时间地点,一直不太顺利:要么无人赏识没得做,要么与人政见有异不愿做。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被迫潜心学问,专心授业。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言,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孔子因此而成为“儒学教主”、“万世师表”。
后世刘宗周评价说“求贾而沽,用世心太热,究竟必枉道狥人,失其美矣”!君子虽然“疾没世而不存”,但不会与道不同者通行,更不会自暴自弃,自清自贱,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贡欲观孔子圣德藏用何如,故托玉以谘问也。孔子答言,虽不炫卖,我居而待贾。 言有人虚心尽礼以求我道,我即与之而不吝也。

《论语集说》曰:子贡以夫子有道不仕,故设为二端以问焉。夫子言但当如玉之待贾,而不当求之耳。“沽之哉,沽之哉”,所以深斥求之之鄙也。待贾之言,义命皆尽。

范氏曰: 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 。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也。

张栻曰:子贡以美玉为喻,疑夫子将终藏不售也。夫子则以君子岂不欲用于世乎?其不轻受者,待其可耳。

钱穆曰:本章子贡以孔子怀道不仕,故设此问。孔子重言“沽之”,则无不仕之心可知。盖孔子与子贡之分别,在“求”字与“待”字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若有求无待,则将炫之,与藏之相异。

刘宗周曰:圣贤用世之心同,而用世之权则异。求贾而沽,用世心太热,究竟必枉道狥人,失其美矣。圣人直欲以道易天下,不得终藏,又不得漫出,时至则行,圣人亦不失时而已。

李炳南曰:此章问答,全用比喻,意在言外。有道德,有学问,当然要入世,为人造福,但是不能求售于人。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有用世之心,而不苟用于世也。盖藏则抱道忘世,圣人不忍;求则枉道徇人,圣人不为。惟待,则循乎天理,而安于义命之正。圣人之出处,诚时中之道也。

《四书反身录》曰:用舍安于所遇,行藏一出无心,斯善矣。

《四书反身录》曰:伊尹、太公,耕莘钓渭,咸嚣嚣自得,初曷尝有心待贾,而成汤、西伯并重贾以售。其次 若孔明之高卧隆中,不求闻达;康斋之身世两忘,惟道是资。一则三顾躬邀,一则行人敦迎。 王仲淹生乎汉晋圣道陵彝之后,毅然以周孔自任,岂非一时之杰、间世之玉乎?乃诣阙自炫,遂成大瑕。其他随时奔竞之徒,本自不玉,本自无价,故人亦不以玉待之,多不言价。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学案》《癸巳论语解》《说文解字注》《四书解义》《四书反身录》《秋槎杂记》。
本文标题: 论语待贾而沽读后感800(精选论语读书感悟5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34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宗璞的文章读后感(宗璞散文读后感)冰心我与玫瑰花读后感(读了我和玫瑰花一文 对冰心的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