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张文质的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4 06:45: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奶蜜盐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奶...

家长看张文质的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奶蜜盐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奶蜜盐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奶蜜盐读后感1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不少是随手翻翻随意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居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来作者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认识与观察“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教育。

书中有很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体可见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个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国食物教育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容易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作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江苏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一是要学会走路,二是要学会吃饭,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教育终于在慢慢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作者推崇赏识教育,而我却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绝对之说。不过,教育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考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后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盐读后感2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两种营养:一种是物质营养,一种是精神营养。物质营养,比如:水果、蔬菜、肉类。精神营养,就是张文质老师说的:奶、蜜、盐。

按照我的理解,张文质老师说的“奶”,从字面来讲,就是妈妈的奶水。从精神营养来定义,就是孩子0—6岁,妈妈无微不至的陪伴和关爱。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不但能提供奶水,而且能把孩子呵护的很满足。这样在妈妈的爱充分滋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有足够的安全感,表现得阳光积极,充满爱心。

如何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呢?

第一:提供健康的“奶”,从怀孕开始,妈妈就要调整好自我,以一种期盼的、包含浓浓爱意的状态来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孩子出生0—6个月期间尽量不要想着工作、或者与养育孩子无关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满足孩子和自我调养之中,自我调养也是为了给自己补充能量,妈妈状态好了,才能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关爱。这段时间是孩子与妈妈的共生期,孩子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妈妈尽量满足,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

第二:孩子6个月到6岁期间,妈妈要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要有两周以上的分离,要提供给孩子的成长一个抱持的环境:1,在孩子进步的时候,给予他认可和赞美;2,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他鼓励和支持;3,在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个精神空间,允许孩子的情感自由的、安全的流动(无论是幸福、悲伤、快乐、愤怒、安全、恐惧、骄傲、自卑等等),和妈妈的情感进行交流。

第三:家庭的其他成员,尽量支持和满足妈妈的需要。满足妈妈也是给妈妈补充能量,让妈妈以健康的状态陪伴孩子。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的爱人,这个角色特别重要,爸爸不但要给妈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自己也要学习如何养育孩子,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是上天赐予父母的一粒种子。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成长。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没有孩子,有些父母可能就一成不变的.老去。有了孩子,父母迎来了生命的第二次成长的机遇,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从这方面来说,父母要感谢孩子,感谢他给我们自我改善的决心和动力。

我个人的理解:“蜜”就是来自家庭的对孩子的关爱,相对于“奶”而言,父亲的影响力愈加重要,不可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认可、赞美、鼓励、支持都是“蜜”。

家庭氛围、父母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活出自我,积极进取,富有爱心的家长,和睦恩爱的夫妻关系,再加上父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三者合一,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水到渠成。(父母的自我成长是树根,夫妻关系是树干,孩子的成长是果实。很多问题看上去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父母的问题,只是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

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孩子的成长是慢成长,养育孩子是慢的艺术。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孩子的每一点点进步,父母尽量都需要看到、感受到,并给予认可、赞美。这样不断被认可、被赞美、被祝福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成长中的挫折比较有耐受力,有勇气承担责任。有自己的主见,能够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做出自己的抉择,坚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高级赞美的理解:先发现值得赞美和表扬的具体细节,目光平等对视(视觉的赞美),带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值得赞美和表扬的细节(听觉的赞美),倾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内心情感的赞美),最后再用身体语言(抱一抱,亲一下等)让孩子的身体也感受到爱(身体的赞美)。

比如,孩子让爸爸看他刚画好的一幅画,爸爸拿着那幅画,仔细的端详,发现色彩很协调,人物的眼神很灵动。爸爸蹲下来,目光和孩子平视,眼神的交流,面露欣喜,然后指着画,身体转到孩子身边,说:“爸爸发现你画的这幅画,颜色搭配很和谐,很有美感!嗯,你看,爸爸觉得画上的这个女孩眼睛特别有神,就像活的一样!”,然后,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哇,爸爸太开心了,你画的这么好!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爸爸太爱你啦!来,让爸爸抱一抱。”如果孩子没有表示出对爸爸抱他的抗拒,就搂住他,结结实实的抱一下。

这里有一个注意点:很多家长会在最后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之处,期望孩子改进。这个千万不要和赞美连在一起,赞美就是赞美,单纯的赞美。如果夹杂着批评和期望,孩子会感觉到挫败或者压力。

下面我再聊一个关于专注点方向的论题,父母如果想提供“蜜”给孩子,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优势和正面价值上,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蜜”,提供给孩子。同样一件事情,比如:孩子有些内向,话不多,有些敏感。可能大家会认为这是个孩子的缺陷,大多数父母喜欢外向、阳光、积极的孩子。如果我们从另外一面看,内向可能意味着善于思考,专注力高;话不多,可能更擅长于倾听;有些敏感,可能意味着同理心高,感受力强。如果我们表扬孩子善于思考,专注力高,擅长于倾听,同理心高,感受力强。那不就是把“缺点”转化成优点,把性格转化为长处,把花粉酿成花蜜了吗!

奶蜜盐读后感3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的礼物。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5月21日苏老师给工作室每名成员赠送两本图书,第一本共读《奶蜜盐》。《奶密盐》一书的封面上,概况了文质老师这三个词的理解。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奶、蜜、盐”这是滋养着孩子成长的生命元素。

用生命之初的“奶”,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底色

“奶”,既是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象征。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抹温暖的底色里,文质老师更多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母亲在场、父母陪伴和捍卫童年”的重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书籍,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会儿书,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去一趟游乐场,做一次开心的游戏……让孩子从小“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健康阳光的孩子,是被“蜜”浸润过的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其中,对于《一切教育都可以游戏化》我深有感触:“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乐趣,学习活动规则,激发想象力。父母遵从孩子喜欢优秀的天性,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时时乐学”。不仅父母如此,老师亦如此。

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教学,古板生硬的教学方法,不但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提高识字效率。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游戏是包含了多种认知成分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在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主动识字。

生命之“盐”,让成长举重若轻

这一部分,文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担责任的意义,让他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去接收属于自己的任务,从而在锻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

在《让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中,他指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思考早于父母;要为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第一”的概念,让孩子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很少会提及到死亡的话题。近年来,随着溺水事故的高发,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层面,全面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在家庭层面,让家长孩子一起观看防溺水专题视频,做专项题。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孩子正确理解死亡,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奶蜜盐》这本书既理性又感性,理性于文字犀利深刻,感性于文字温暖厚重。阅读这本书,我们不能只简单地去文质老师的做法,重要的是要去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现实意义。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更要有教育眼光和教育觉悟。就像文质老师所说,学习孩子的成长是“慢”的过程,如同树木需要深深的扎根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像阳光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这样,拥有足够的生命滋养,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来越远,才能更加懂得如何获得幸福,拥有幸福的能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着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07年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08年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05年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则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基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不知不觉,在教育这片圣土上已前行两年。我曾感动过,幸福过,对自己肯定过;也曾彷徨过,困惑过,对自己质疑过。非常有幸的是,我读到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它为我指明方向。在细细品味中看出张文质先生对于教育有着怎样的爱与抉择,而他选择了从尊重生命出发的教育。

  “我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对教育耐心而又细致的观察者呢?然而,一旦进入其中,我却因为生命,因为爱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也是本书的意味。

  纵观许多的教育名家的书,无不是从对生命的“爱”出发。因为爱,巴学园的`小豆豆如此幸福;因为爱,薛瑞萍老师将书带给了她所有的学生;因为爱,雷夫老师25年坚守在教室里;因为爱,才有了苏赫姆林斯基100条的建议……爱不仅是教育最原始的力量,还是教育的本质和对话的基础。

  然而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依然在爱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前行,毫不犹豫。在教育生涯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多十字路口,希望怀着对生命的热情、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爱,一如既往,坚定信念,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阅读札记】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是顺序渐进的,教育需要精雕细琢,拒绝功利性。
曾几何时,教育开始浮躁了,变得功利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作业变本加厉;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孩子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也懂得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花期不同,花时不一;我们更懂得面对个性不一,基础各异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我们确信真正的教育需要“等待”,即使是知识的获得,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儿也勉强不得。
然而,到了实际工作中,我们却时常忽视这一点,我们抱怨,我们逃避,甚至我们选择放弃了追求教育美好的初心。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其实,“消极”才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初涉讲台也好,人到中年也罢,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程,但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总会在无边无际的暗夜,窥见黎明的曙光,虽然,很微弱,但只要我们努力追寻,总会看到光明。
虽然,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她。
于是,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真的!前行的脚步一点也不轻松,诗和远方总是遥不可及,战胜了一个困难,又一个困难悄然而至。
就这样,我们在追随美好教育的路上艰难的跋涉着。有一天,我们突然顿悟了!旅途中,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焦虑……一种无法言说的苦难萦绕心际。“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依然热爱它”,这该是我们感受教育世界的方式。
昨天,与卓越班的家长群留言,表达一种情愫:我觉得评价一个孩子需要有很多尺子,成绩和名次仅仅是一把尺子,最重要的培养孩子有规则意识、善良、感恩、乐观、积极向上、有智慧、有教养、有创新能力等,智商重要,情商重要,创商更重要。在我心中有个桃花源,班级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碰撞的,课下师生生生是和谐友善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而为,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如果你了解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者听到不利孩子成长的不良信息,您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不要以为与自己的孩子无关,我们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团队,班风学风教风都是这个团队成长的关键要素。没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何来坚不可摧的力量。
每一次在群里这样留言,我总是斟酌再三,尽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总之,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相关推荐

走进名师课堂 学习助力成长

阅读 119

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听郑桂华老师执教《荷塘月色》有感

阅读 159

新学期教学计划

阅读 12

说说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阅读 122

【阅读札记】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阅读 295
本文标题: 家长看张文质的读后感(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8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张贤亮灵与肉读后感(高中作文读《灵与肉》张贤亮有感)孩子你会越来越好读后感("家长常说这5句话 孩子想不优秀都难"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