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读后感(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0 23:57: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

重构 读后感(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碎片与重构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这样的一则笑话。50后的父亲对儿子说:“孩子,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在爸爸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一斗米”;而现在80后的父亲对儿子说:“孩子,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在爸爸最困难的时候,他给了我充电宝”。笑话虽有些夸张,但是夸张的背后是否也折射着社会的现状呢?

  可能大家会有这样的体会,出门时落下其他东西不打紧,如果找不到手机总会觉得十分异样,更有甚者的“手机控”会坐立不安,内心惶恐。曾有一次参加教研活动,走得匆忙,把手机落在家里,那个早上有些失落总觉得少了什么,只好一直宽慰自己:没互联网,不就不被干扰,更能专心学习吗?

  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但从另一方面也给人们产生了新的距离,那就是当我坐在您面前,您在看手机;当我想和您谈话,您还在看手机……我们的时间正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淹没;有用的,没用的,真真实实,虚虚假假难以分辨。它们像一片片雪花飘进了你的世界,将你的大地覆盖;它们像一个个物件抛进了你的空间,把你的房间堆砌。我们的时间被切成了碎片,我们得到了碎片的碎片。所以当我看到学校推荐的王竹立老师的书《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时,犹如迷途困惑中见到了引导牌,真是开怀。王老师的书教我们如何在碎片纷至沓来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独特的知识大榕树,以至连绵成为知识森林。他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

  《碎片与重构》一书还探索了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新模式。时代不同了,网络学习、网络教育是我们教育要直面的问题,恐惧逃避只会被抛弃;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变革,避其弊,取其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步伐。作者在书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电子书包、微课、精品课程、翻转课堂、知识嫁接、连通主义等热点话题,都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而这些都来源于他独立的思考和日常的实践和积累,是他博客写作零存整取的劳动结晶,就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了。

  读完本书第一遍后感受挺多的。下面和大家分享收获:

  其一在教学方面,比如上课该不该让学生上网,手机能不能进课堂。还比如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式,该怎么用,有些本身就存在争议。但是如何选择最有利的方式进行高效教学更加重要。对学生而言,最适合他们当前接受范围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水平的讲授和教学互动是保证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主要用于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再好的模式也是不能一直用下去。(书第39页)网络时代翻转课堂乃至翻转学习会越来平常,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宜一刀切。对于那些结构严谨、内容固定、基础性强、变化不大、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翻转课堂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第40页),这对我们现在的教学及微课的制作有一定的启发。

  其二,是对网络与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分析。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很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的限制,但是网络的学习不像学校学习那样易于监管,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要求较高,缺乏集体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这些因素导致目前网络教育既不能取代学校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学校的模式。未来优秀教师的讲授依然必不可少;应积极探索将课内的面对面教学与课外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和策略。

  其三,教师更要注重学习,会整理善积累。网络时代信息繁多而细小,如何将一些细碎的知识录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呢?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累。利用网络,把学习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可以学习王老师的“积件式”写作,积少成多。思考并提炼再加工很重要,把那些越来越多的知识整合并通过思考形成有个人观点的文章,再通过不断加工不断改写,在此过程中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写作水平。另外,写不下去写不出来的时候,转变思维,利用一些思考工具或方法,比如水平思考法、六顶思考帽、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打通思考的桎梏。

  其四,书中提到的很多思维值得借鉴,如“包容性思维”,打破了对事物判断时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也是告诫我们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时如何分辨真伪,在思考问题时不要片面,而是要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事情的原委。又如“使用思维导图创作诗和故事”,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详细地谈创作过程,如何突破自己的思维,令人受益匪浅。又如对知识的嫁接,分享也是学习等等。

  总之,从本书中学到了不少关于课内课外新型教学方法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最新流行的网络教育,并对网络学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借鉴。有时间的话建议再读一遍哈哈。

《万物重构》读后感 - 读书笔记

《万物重构》读后感

上上周趁着京东图书做活动,买了一堆书回来,主要还是小朋友的书了,不过媳妇也给我挑了几本。这几天每天晚上趁着在厕所泡脚的功夫读完了一本,叫《万物重构》,作者是微软中国区的CTO(首席技术官)。书不算厚,200多页,但是行间距比较大,所以看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只花了3个晚上,大概总共也就4个多小时看完。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是比较有意思的。
万物重构
这本书重点介绍目前非常热门的技术话题,按他的话来说就是“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从这几个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在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会带来一次人类社会的重新分工和社会结构调整,从最远古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和目前的科技社会,都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从而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他认为现在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次新的社会分工的重新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世界上唯一不变就的就是变化。他认为整个趋势不可阻挡,我们作为现代人只有去顺应,适应这个社会或者被社会遗弃。在这几种技术驱动下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重新洗牌不可避免。而且因为这次变革中物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类、机器设备和其它动植物等的变动,所以他认为这次的技术发展会带来所谓的《万物重构》。
阅读名著《万物重构》读后感3000字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像水和空气一样。
在几次人类社会的变革中,他举了2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机和电的使用。在蒸汽机出现之后,是的很多产品的生产效率比以前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式的加工方式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原来手工作坊的工人不学习新的机器生产方式就会很容易被淘汰,而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大多数认识比较抵抗的,这是人类的本性。我去年也看了一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圆》也讲到,主角家族以前都是手工方式生产土布,在看了机器生产的方式之后惊呆了,经过重重困难引入了机器织布机,效率确实非常高,而这时候以前的手工作坊的工人便集合起来去破坏工厂。最后的解决方式当然是部分手工作坊工人学习新的机器生产方式而得到了好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交流电的发明,爱迪生和特斯拉都发明了电。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是使用直流电的,而特斯拉发明的是交流电。因为爱迪生公司的支持,直流电在一段时间站主导地位,但是直流电有一些问题,就是长距离传输,而且传输能耗比较大,需要的传输介质也比较苛刻。而交流电则有较好的传输特性。但是爱迪生但是就是不接受交流电,而且为了阻止交流电发明了电刑器具,在各地表演交流电可以电死动物等方式。但是最终的接口大家都知道了,今天世界上主流的电力传输和使用都是交流电。
而且今天工业生产和电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难想象今天停电或者工业机器没有了,我们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对于工业机器刚刚出现的时候所谓的机器会把人弄伤,电不够安全会引起火灾等等问题的考虑,已经完全不足以阻挡我们继续使用机器生产和继续使用电。现在我们对工业生产和电力的需求就像对水和空气一样,已经非常习惯使用,人们已经默认这些就是应该是必须有的,如果缺了反而是不正常不合理。
所以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后也会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我们认为非常合理的存在。
人们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担忧
在16年google的AlphaGO战胜了围棋界的高手之后,整个技术界掀起了一整AI风,而且随之而来的也还有一整恐慌情绪。在技术界很多人随便拿一些计算算法甚至不是什么算法,再针对一个所谓的场景写几页ppt就开始到处寻求投资,宣传可以改变世界。在大公司也是类似,老板要求,那就拿一些算法和模型回来,进行调参,就对外说有成立AI实验室,而且有成果了。而且在一波人的推动下说AI来了,可以超越人、战胜人,未来人类有可能就会被机器人干掉。。。这类信息在17年18年初比较多,但是18年下半年以来少了很多,很多人开始冷静下来了,另外这几年AI除了在下围棋上大放光彩之外,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动静,要落地真正的AI还是很难的,很多场景下的那些算法其实都不能叫AI,只能叫规则下的模型参数乱调。尤其之前还爆出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翻译靠人工的事情。
人类无需过分担忧,但必须自强
这本书中提出了2个结论性的观点:1.不用担心人工智能会把人干掉2.人工智能势必会来,我们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适应,使用,甚至用AI来创造。
我认为这两个结论还是比较靠谱的,首先就说人工智能是否会把人干掉,从历史发展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很难。AI(人工智能)要想干掉人类,首要条件就是它要有思维意识,要有感情,而要想进化到这个程度目前非常非常非常的困。但是不能否认的就是AI一定会非常大的提升生产效率,比蒸汽机,比电的发明提升效率更大。历来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从单个人的能力来说和机器工具比较是远远不如的,我们的心算能力能和一个手机比?力气能和一个最简单的拖拉机比?所以我们要把AI当作一种高效工具来试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是我们对外界改造能力和效率的升级。但这对人的要求也会更高,要驾驭这样高级的工具,当然需要更知识和能力。
而且每次的生产效率的大提升必然带来响应社会分工的变化。这里最直接的就是对生产工人的冲击,富士康试用机器人生产线,前几天还看到海底捞也开始试用机器人进行配菜和配送服务,工厂和餐厅只需要极少数的人就可以运营起来。相比AI干掉人类,这个才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正圆》也是一样的,使用机器生产之后效率大幅提升,原来的工人和老板都要被迫转型为新机器生产的工人,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来适应这样的发展。
只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时代,那么被社会淘汰的机会就会比较低。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不断在有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工作职位产生。所以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寻找这些机会,在这些机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路子。
书中提到微软盖茨有句名言:我们的公司只有18月的生命力。其实这个话正对现在很多人都适用,毕竟唯有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
科学,宗教,哲学
另外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个话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他的解说我认为很到位: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在他看来这三者不对立的,都是相互协助发展。科学,哲学,宗教都是在寻找响应的方法来帮助人们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在心经中也有对世界理解的过程:声香味触法,在指导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一定是先从外部再到内在原理的过程。之前听一个法师见到心经和光波粒二象性的关系时我就惊呆了,因为他说佛法中早就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因为心经中早就说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我认为时胡扯,不过目前看来还是有那么点意思。
另外还提到心学,对世界的认识要执行合一,知的部分时思考之学,行的部分时实践之学。哲学为大家思考世界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知道,而且哲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在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是要结合哲学和科学的,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必须时科学和哲学的结合。这些观点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我看来非常实在。
结论
这本书值得一读。我这里梳理的内容也不是书的全部,从一个技术男的认识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同时指导未来人们该怎么学习提升自己,怎么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

哲学书籍《重构世界》读后感,你会怎么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写读后感关键是一个感字,先用三四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可以夹叙夹议。要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重构作业》读书笔记9

(文  刘俊芳)

阅读页数:P115—128
【导读问题】

一、影响作业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必要性 2.与学习内容的联系程度

3.可理解性 4.作业类型 5.作业难度

6.作业量

二、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基本策略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基本策略:
2.关系:是一个自我循环、相互关联的系统。

三、课程目标,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正确理解课程视域下的课程目标。

    课程视域下的课程目标反映的是课程标准的整体目标与要求。课程标准是引领学科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代表一门学科课程的方向与整体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教学、作业、评价、校外活动等多种渠道来共同实现。

2.科学处理好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

      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助于保证作业内容的可理解性,避免因为作业内容的陌生,导致作业难度加大,加重学生负担,也有助于潜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四、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何?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一致性和互补性

2.表现在:

(1)与当天教学紧密相关,学生已经掌握但有必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的,有针对性设计强化和巩固作业。

(2)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来弥补。

(3)针对与教学目标没有明显关系,但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与要求的,作业需要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开展的活动及无法培养的素养进行弥补,与教学共同实现课程目标。

(4)作业与教学目标关系不紧密,体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思想。

五、作业目标确定过程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六、作业目标描述体现哪几个基本要素?
应体现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七、作业目标设计应注意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注意作业目标的传递性原则

2.作业目标的递进性

3.作业目标的诊断性和可检测性

4.作业目标的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5.作业目标描述具体与概括的把握问题

八、有两种作业目标表述的方法,作者更认可哪种?为什么?

1.两种作业目标表述:

(1)描述某一种主题或年级作业的共性目标

(2)明确每个单元的作业目标(作者更认可)

2.原因:

(1)单元作业目标指向明确,凸现重点,体现不同水平;

(2)单元作业目标数量合理,既不过于宏大,也不过于琐碎繁杂;

(3)单元作业目标结构合理,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前后具有关联性;

(4)科学处理单元作业目标、学期学业目标和学科常规作业目标间的关系;

(5)体现了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之间的异同。

九、如何将单元目标分配到课时中去?

      单元作业目标分配到各个课时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有些单元作业目标可以分配到几个课时甚至所有课时;不同课型所分配的作业目标应该有所差异。

《重构作业》读书笔记7

(文  刘俊芳)

阅读页数:P84—98

【导读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两大理论斡旋:定义,研究方向的区别,关系模式,解决的问题与理想状态。

1.定义:

        课程:人们从事(成人)事务所需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力和知识形式将会显现出来而成为课程目标。课程是儿童及青年获得这些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一系列经验。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研究方向:

      课程论研究侧重于从目标到内容的系统设计,而教学论研究侧重于对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3.主要关系模式:

(1)课程、教学分离模式

(2)课程包含教学模式

(3)教学包含课程模式

4.解决的问题:

        课程更加侧重于解决从目标到内容的系统设计问题,而教学更加侧重于解决如何根据既定的课程内容,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会更加有效等实践问题。

5.理想状态:课程与教学整合

二、作业设计更适合哪个领域?为什么?

1.作业设计研究更适合选择课程包含教学模式,即课程视域。

2.原因:

(1)课程视域更有助于解决作业缺乏统一设计,缺乏个性化的问题。

(2)课程视域更加符合作业需要从设计到实施一体化思考的需求。

三、不同作业观中作业、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怎样?作者更认可哪种作业观?

1.“作业即游戏活动”——把作业当作教育的一个环节,把作业与幼儿教育活动混为一谈;

      “作业即教学巩固”——把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把作业作为一种教学的附庸与延续;

      “作业即学习活动”——把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强调作业不仅要发挥巩固教学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弥补教学不足的功能;

      “作业即评价任务”——把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强调了作业在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反思和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2.作者更倾向的作业观:

      在“课程范畴”内研究和思考作业设计问题,将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强调在科学的研究范式下,建立具有“目标导向、系统设计、诊断反馈、动态生成、体现个性”等特征的课程视域作业观。

四、课程视域与教学视域差异是什么?

        课程视域更加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需要培养怎样的学习者?”“通过学习什么来达到这样的学习目标?”“如何判断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并进行反思调整?”等基本问题。

        教学视域更加强调基于已规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关注通过怎样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进行教学,从而达成这些已经规定好的目标和内容等问题。

五、课程视域作业观与教学视域作业观差异是什么?

1.基本定位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更多将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更强调功能上与教学是一致和互补关系;更强调作业对于课程目标的诊断作用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系统思考“课程目标—作业—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视域作业观:更多将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将教学作为教学课后延续方式与途径;更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强调“教学—作业”之间的关系。

2.作业功能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认为:作业的功能不仅包括对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而且关注教学无法达成,但是通可能通过课外作业来完成的上位课程目标;强调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一致性的同时,又具有适当互补作用。

      课程视域作业观认为:作业的功能主要用于巩固课堂教学的一些要求,以巩固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为主;强调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一致性。

3.作业目标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综合考虑课程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和调整,关注作业目标的多维性和综合性,除了知识与技能外,还特别关注学习习惯,方法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综合解决问题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目标。

      教学视域作业观:主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要求的达成而定。 

4.作业内容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作业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技能的巩固,而且包括一些实践类、操作类、合作类、长周期性、以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等为主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强调内容与教学紧密相关、有机互补。

      教学视域作业观:以学科识记性和理解性知识。以及部分技能的训练为主作业;作业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延伸或拓展。
5.作业形式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更强调作业形式多样,包括巩固型和诊断性、发展性相结合;个体性作业与合作性作业相结合;短作业与长作业相结合;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制作、设计、调查、社会实践、劳动、体育运动等作业类型相结合。
      教学视域作业观:作业形式相对单一,一般以书面作业为主,包括抄写、默写、计算、阅读、分析、写作、订正等。

6.  完成形式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有些独立完成,有些合作完成,并且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坚持完成长周期性的任务;等等。
      教学视域作业观:更强调独立完成,不强调合作要求,教师不辅导。学生自主完成。
7.结构性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强调科学的作业目标体系,注重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统整思考作业与教学的关系,整体设计各个课时、各个单、各个年级或学段的学科校本作业体系;作业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程目标整体实现。
      教学视域作业观:课时作业较多,作业的系统性、结构性往往依赖于教学是否具有系统性的设计。
8.跨学科性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不仅强调学科知识、能力发展,而且关注恰当合理的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应用。
      教学视域作业观:更强调以学科性为主。
9.结果应用差异:

      课程视域作业观:在强调作业结果对教学的诊断改进功能的同时,还强调其对课程目标和内容、作业目标和内容的诊断调节作用。

      教学视域作业观:将作业作为教学延续的手段,以诊断教学效果为主。
六、课程视域作业观的意义是什么?基本特点是什么?

1.意义:课程视域作业观不仅是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作业问题的现实诉求,也更加强调将作业研究的视野从教师转向学生本身。

2.基本特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和实践能力等,作业布置强调趣味性、实践性;

(2)作业类型多样灵活,重视问题解决,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唯课本,而是社会当做学习的大课堂;

(3)注重学生作业完成的过程,看重学生是否掌握完成作业的方式与作业适用性。

七、学术进步的作业范式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术目的、能力、归属感、美感
本文标题: 重构 读后感(碎片与重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1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毛毛读后感500(《毛毛》读后感)《撒哈拉和亚马孙》读后感(《小小背包客之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