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语言学读后感英文版(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

发布时间: 2023-12-07 11: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语言学,读后感,语言学,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

汉英对比语言学读后感英文版(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

语言学 读后感

语言学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言学 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言学 读后感1

  我最早得到《语言学纲要》是在一所教育学院,这所学院的教材库让我原价购买了《语言学纲要》。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想来也是好遥远的一种记忆了。我奔波了两所大学才买到了在我记忆中弥足珍贵的那本书。现在又购买新一版的《语言学纲要》,目的是想据此开出一门语言学概论选修课——那倒不是我找不到以往的图书了,因为之前的《语言学纲要》早已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前就深深地烙下了我个人的印记:每一遍的细细阅读,每一次的深入思考,每一点思想的火花,都在书本上记录下来了;书本上刻画了太多属于我个人的东西,包括阅读地点、阅读时间,瞬间感悟……所有的细节都一一在案。因此我舍不得把读过多遍的《语言学纲要》带到学生当中——昔日陪伴我奋斗的《语言学纲要》应该永远属于我个人生命体验的一个见证,那是一份需要在个人的空间中展示的厚礼。为此,我只能重新购买《语言学纲要》。虽然我的案头上已有6种不同作者编著的、不同出版社推出的、均可作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的同类图书,但就简明、扼要,并富于启发性这一特点来说,《语言学纲要》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语言学 读后感2

  费迪南·德·索绪尔,法国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也就是他将语言学塑造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世界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索绪尔语言学也成为“索绪尔主义”,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

   1 语法

  索绪尔将语法定为语言学史的第一阶段。古希腊哲学家们把语言分析和哲学研究合在一起进行,得出语法和逻辑形影相随,至今我们也有切身体会,如我们学习西方英语中的语法和逻辑也是密不可分的。从赫尔曼·施泰塔尔在1864年,出版《特别顾及逻辑学的希腊和罗马语言科学史》到柏拉图区分出句子有静词和动词两个要素之后,经过《智者篇》阐述了谓词,《克拉底鲁篇》包含了名词和动词,一直到亚里士多德在静词、动词的连接上提出了“系动词”的名称,才逐渐完善了逻辑和语法着眼于主辞和谓辞、名称动词。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名词是“因约定俗成而具有某种意义的,与时间无关的声音”。

   2 语文学

  语言学史的第二阶段是语文学。语文学是与语言学完全不同的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其中提到语言学和语文学的区别,语言学只研究语言本身,不涉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语言的运用。在雅各布·格里木《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的古典语文学中,只关注语言习惯、诗歌艺术和作品内容,在基础形态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而如今,语文学也就是学派校定和训释的'手段和工具,具有历史时代性。例如,中国传统语文学中“尔等”在历史的演变下,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讲的“你们”等词,都是将语言功能及说这种语言的人民的生活历史所相关的一切问题包括在内。

  在索绪尔看来,不涉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语言运用,只研究语言本身的话,他将群体语言分为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其中,在整体语言中又分为整体语言和抽象整体语言,并且整本语言学教程都是根据这几点构成框架而展开。

   3 语言与理性

  语言与理性的区别和关系?到底逻辑占主导地位,还是语法占主导地位?

  “诸阶段首先是语法,此由希腊人首创,法国人一成不变地承袭,它从未以哲学观点审视整体语法本身,确切地说,它与逻辑有重要的关系。一切传统语法皆为合乎规范的语法,也就是说,皆受拟定好规则的成见支配,并且在某种据称正确的群体语言和另外据称错误的群体语言之间予以区分,这一开始就是摒弃了从总体角度思考整体语言现象的全局视野。”《索绪尔第一次和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 de liuguisique generale,Premier et troisieme cours),法文文本由日人小松英辅编辑,日本学习院大学1993版,第181页。而索绪尔认为,一切合乎规则的语法,所谓正确与否,只是多数人才想出来的标准。因此,语言、理性与逻辑,也就成了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

  在特拉希《观点要素学》中提到“人……当他转回到自身并开始反思时,他就为自己的判断规定规则,这就是逻辑学;为他的话语规定规则则就是语法;为他的欲望规定规则,这就是伦理学”。根据特拉希的观点,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制定规则,人们遵从规则,有了规范性,才会有所谓的语言,人类才能交流,才能进步,其实在规定规则形成语言的这个过程就是理性的,其答案也就不言自明。因此,语言学历史的第一阶段—语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

   4 抽象的整体语言作为符号体系

  整部《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个具体清晰的框架,因为考虑到群体语言不具备统一性,无法将其进行分类,于是索绪尔将语言分为整体语言和个体语言。而“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是本书的中心,充分体现了语言是形式,而不是本质,这也是语言学研究者中众所周知观点,我们从内部进入一个符号体系来研究语言,就出现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同时,由于语言的形成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认知、观念和想象,所以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将称为语言的名称分派给了不同的事物,让概念和符号之间,能指和所指之间达成了一种成文的契约,即能指和所指分别构成符号的两个要素,也是语言符号的一体两面,互相对立,不可分割。为了在整体语言中更好地区分能指和所指,索绪尔听觉和概念两词分别来说明。

  能指在本质上具有时间性,是在历史维度中人们听觉反应的表象,而能指的存在呈现和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声音的心里印记,也就是说,能指在本质上就是任意的。所指,简单来说也是语言意义的本身,也就是人们通过语言所反映出来事物的概念。

  对于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来讲,无论能指是什么,对于它所代表的概念来说都是任意的,拥有可由另一个来代替的自由。相对来说,符号就不自由了,人类社会强加给符号所要表达的概念,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强制选择性,看起来符号是可随意改变的,但由于符号的巨大数量而构成语言,改变几乎是不可能。在议案通行本中提到“历代相传的历史因素完全支配着语言,排除任何一般的和突如其来的变化”,任何民族在一般情况下都满足于它所接受的语言,以沉积的方式存在于构成这般人众的每个人的大脑里,当其参与到每个人的每时每刻时,因为它不停地在接收到人们的影响,就足以说明要对他革命是不可能的,根据这个历史因素,解释符号的不可变性完全是可以说通的。同时,索绪尔指出符号可变形的可变性,因为符号本身的延续性,其变化的选择以连续性的原则为依据。

   5 语言和言语

  索普尔认为,“语言”和“言语”共同组成了言语活动。对于言语活动中被拆开的两个部分,索绪尔分别进行了阐述,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而言语是交流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意识等特点,整体语言给个体语言提供了构成言语的要素,也就是说,言语的要素是从整体中提取出来作为个体语言来运用和表达,而所表达的语言便成为了言语,具有个性化,以致于更加说明言语离不开语言的存在。

  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把语言分析和哲学研究合在一起进行,“索绪尔主义”所提出来的“语言”和“言语”也可以用哲学中共性和个性的观点来解释。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指出不同事物的普遍性。同理,语言决定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共性,使大众可以接受的部分,这样才能用于人类进行情感和言语活动的交流,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的基柱。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很难找到所谓的规律。言语是交流活动中带有个人色彩和思维的表达,并不一定是每个人理解和消化,从而完成让事物间存在差异的使命。哲学中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共性和个性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言语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也就是说,任何个性不能完全包括在共性之中,但经过了时间历史的洗礼,在言语活动中逐渐成为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用语,它也就成为了一种语言被大众群接受并使用。从中可得,言语也是相对有条件的存在。

;

农夫与蛇的故事读后感英文版

Ⅰ 农夫与蛇,代词的读书笔记。

在《伊索抄寓言》里我袭读到了一篇很经典的故事,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农夫与蛇》。
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天,一位农夫去赶集,在半路遇到了一只毒蛇,这只毒蛇在雪地里快被冻僵了,农夫心想:这条蛇多可怜啊,我得救救它。农夫把毒蛇抱在怀里暖和它,蛇一会儿醒了过来,咬了农夫一口,毒在全身蔓延,最后毒进了心脏,农夫倒在了雪地上,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时是要区分好人和坏人,有一些人恶性难改,我们千万不要帮助他们。这件事呢,有人认为是蛇不对,它恩将仇报。可是我认为,是农夫错了,他分不清善与恶,自食恶果。

Ⅱ 农夫和蛇读后感

自从我看了《农夫与蛇》以后,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帮助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是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用暖和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以为农夫要伤害它,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农夫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说完就死去了。

所以,不要随意帮助不该帮助的人,要知道,坏人是不值得可怜的。

Ⅲ 《农夫和蛇》读后感 500字 哪有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这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如果我们站在蛇的角度来思考呢?在寒冷的冬天,蛇冻在那里,有可能是在冬眠,农夫小心的把蛇暖醒,就迫使蛇从冬眠中苏醒,不能冬眠的话,蛇必须寻找食物来弥补自己消耗的能量,而在寒冷的冬天是很难找到食物的,最终免不了饿死的命运。蛇悲伤、愤怒,杀死了这个致自己于死地的仇人。
或者蛇没有也不会那么理性的思考。而实施咬死农夫的行为,只是因为从冬眠中苏醒的时候发现了农夫这个体积大于自己N倍的生物,感到非常恐慌,咬了农夫想跑。毒牙是与生俱来的,蛇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会让农夫丧命。或者说蛇觉得别的生物既然敢把自己的身体随便玩弄,那么咬他一两下,也是天经地义。一切就是本能和理所当然,农夫丧命。
蛇没有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我们接触到的就只有农夫说辞。同样,人类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的是自己的善恶标准是衡量别的生物。那么蛇就自然被传诵成了一个恩将仇报的恶毒形象。其实蛇没做错什么,也是一条想要努力生存,而且健康(知道咬人)的好蛇。硬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蛇不是人。
其实农夫与蛇的故事根本没有结束,那条蛇后来怎么样了?很可能在咬农夫的时候,当场被摔死。当然作为故事的叙述人,农夫可能会略过摔死蛇的情节,直接描述蛇是如何如何的恶毒,如何如何的恩将仇报。还有可能就是农夫的同伴为了给农夫报仇,出于愤慨,把蛇找出来打死。而蛇不具有团结同伴的能力,也没有人类的语言的能力。最终免不了饿死或摔死或打死的命运。而且还给人类世界留下了一个丑陋的形象。而农夫被人感叹不值,蛇被人痛骂。
可能还有比较幸运的摆脱上述命运的蛇或者其他生物。买了电脑,学会了打字跟上网。在人类群体中间为自己形象反驳,呼吁人类理解蛇,成立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制定相关的法律。人类 *** 从此每年拨巨款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当然这是另外一个科幻或者童话故事了。蛇目前还是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Ⅳ 5篇150字的读后感,是文章的,不是读书!!!

读《江姐》有感
在革命没成功之前,有一支队伍叫洪湖赤卫队。队长是江姐,江姐的刻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江姐,在一次与日本鬼子打仗时,洪湖赤卫队只剩下几个人。后来,江姐又组织了一支队伍。与敌人打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投降了敌人。他以为江姐会输,敌人会赢,所以投降了敌人。
但是,他错了。由于他是叛徒,所以江姐觉得留下他是对队伍的威胁,就一枪把他给打死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做江姐这样的好人才是最高尚的人,灵魂最高撒谎能够最有品质。

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有感
阳光普照着大地,春雨滋润着万物,美丽的中国是一片绿荫。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董存瑞吗,对他就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1984年的某一天,是董存瑞牺牲的一天,他聪明,勇敢,机智的带着战士们去打了多少胜仗,我们现在的中国就是这些勇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而且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不辜负这些英雄们对我们的期望。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
年暑假我读了《二十四孝故事》,对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启发。故事中刘恒的亲尝汤药,子路的百里负米,还有董永的卖身葬父,每一个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泪下,当我们今后长大成人后,爸爸妈妈也逐渐变老了,我们就要赡养他们,因为每个父母都曾经为了抚养子女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也有变老的时候,那时,我们就需要孩子们的照顾,乌鸦尚且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

《农夫和蛇》读后感
周末,我读了《农夫和蛇》这个故事。
这儿故事讲了:天很冷。一个农夫出去办事,便看见地上有条蛇。想救活蛇,可是一想蛇会咬人。于是又把它丢在了地上。农夫走了几步又走了回去,自己说:“我是它的救命恩人,它不可能恩将仇报。”农夫又拿起蛇,蛇活了后咬了农夫一口。农夫将蛇弄死了,农夫也死了。
读了《农夫和蛇》这个故事,我明白: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不会改变。怜惜恶人,后患无穷。所以我们面对敌人绝不能心软。

读狼来了有感
大家都读过很多书吧?我读了《狼来了》深受感动,那我就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故事讲了一个放羊小孩三番两次地骗大家狼来了玩,结果狼真的来了,他又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一个人都没有来,他的羊就都被狼吃了个精光,这就是报应!刻骨铭心的教训!
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平时不应该耍小聪明,千方百计的向老妈要钱,这是不应该的,我决定要痛改前非!
你呢?一定也会改正你的小毛病吧?

Ⅳ 农夫与蛇好词好句主要内容读后感

《农夫与蛇》读后感篇一
我十分喜欢看寓言故事,因为他生动有趣而且能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农夫与蛇》是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之一故事说,在一个冬天,农夫外出时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好心的农夫就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它。没有想到,蛇醒了后,很快就要了农夫一口,农夫就死了。看完这个故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农夫是一个好心人看到蛇冻僵了,起了怜悯之心,救了蛇,可蛇却恩将仇报咬死了农夫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作为一个人,要知道报恩,别人对你好,你就要记住别人的恩情,对别人好,不能反过来去陷害别人。别人对你好,你却对别人坏,这不让人气愤吗?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农夫的精神,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如果有坏人向我们求助,我们不能像农夫那样生有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明辨是非;这样必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农夫和蛇》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知道感恩,就像大地震时我们做得那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我们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上当受骗。
浙江宁波江北区许智涛
《农夫与蛇》读后感篇二
读完《杨红樱童话》里的《农夫与蛇》这篇文章,我真为故事里面的农夫感到惭愧,因为因为,他做人太贪婪了。
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小青蛇善良、真诚,本想任劳任怨的报答农夫,可是最终认清了农夫贪得无厌的本质,于是毅然作出了“消失在风雪交加的寒夜里”的选择,维护了一种是非分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生命尊严。那个农夫患得患失,得寸进尺,贪婪无度,想过闪过上一中不劳而获的生活,结果只能给世人留下笑柄,成为又一个让人耻笑和不屑的童话。
我感受到了:做人不能贪得无厌,更不能不劳而获。要是故事里的农夫只让小青蛇帮他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自己去上班,我想小青蛇也不会离开。
《农夫与蛇》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本书叫《伊索寓言》,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农夫和蛇》,这个故事为我们讲的是一条蛇“知恩不报,而且反咬一口”的事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冬天的清晨,农夫在路上发现了一条冻僵的蛇,农夫本打算救它,可是又害怕它咬自己。于是农夫就继续往前走。农夫又想,如果我救了它,我就是它的救命恩人,它一定不会咬我的。好心的农夫把蛇放进了自己的怀里。蛇得到了温暖,很快就醒了过来。它张开口狠狠的咬了农夫一口,农夫用力的把它往地上一扔,用力踩死它,自己不久后也死了。
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我们不要像故事里的蛇,不报答自己的恩人,反而伤害他,而要知恩必报。

Ⅵ 寓言 读后感

读《农夫和蛇》有感

在小学课文里,有一则《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大致的情节是:有一位农夫在路上看到一条已被冻僵了的蛇,顿起悲天怜悯之心把它揣在怀里用体温为其驱寒,谁知蛇的身体得到温暧后苏醒了,竟反咬了这位救它的心地善良的农夫一口,以至于农夫中毒死去。
这是一个典型的好心不得好报的例子。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告诫人们不要盲目去同情一个不该同情的人。
但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试想想,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缺乏像农夫那样的爱心,那必然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人一旦失去了爱心,就会变得冷酷无情;人一旦变得冷酷无情,就容易自私自利;人一旦自私自利,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人一旦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世界就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将会很快地在凄凉中灭亡。
寓言中的农夫有爱心而蛇无情,乍一读这则寓言看起来农夫是一个善良而愚蠢的农夫,同情的爱心不分对象,可悲而可怜。其实不然,在现实的社会当中,人都是一样的五官一样的躯体,看不清的是灵魂。有谁能分清和界定谁是好“蛇”,谁是毒“蛇”呢?如果爱心的布施要区分清对象才可以,那有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分清对象是有没有毒的“蛇”呢?况且需要爱心布施的人通常都是在风雪之中,旦夕之间,焦急而迫切的时候,容不得深入的调查和考察。那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宁肯相信它是一条好“蛇”而非毒“蛇”。结果要是好“蛇”,那你的爱心有所值,要是条毒“蛇”,那你最起码你可以无比坦然地与自己灵魂对话,不至于因为内心有愧而终日惶惶。
小时听老人说过一句话,虽有些唯心但实在:阎罗对众鬼说,见死不救者如同以恶报善者,皆为无心,大恶,当下油锅;救而不活为空心,小善,当免罚役苦;竭救而活之为有心,大善,当进仙道。其实我们献不献爱心倒不是为了死后能否进入那些虚无的所谓的仙道或是怕下油锅,为的只是我们能否对自己的良心有一个坦诚的交待。
如果要是人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爱心奉献出来,那么世界的每个角落就都会充满阳光,到处都会洒满温暖,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相互信任少去许多提防与猜忌,就不会再有贫穷与饥饿,就连战争也会无可奈何地远去。
爱心永恒,无价!

Ⅶ 跪求一篇《农夫与蛇》的读后感

今天,天气晴朗。吃过早饭后,我照例捧起《365夜故事》在房间里津津版有味地读起来。我今天看了一权个故事叫做《农夫和蛇》。这个故事很精彩,令人深受启发。
《农夫和蛇》讲的是一个严寒的冬天里,一位农夫出门要去乡下。在路上他看见了一条快要冻僵的蛇。农夫想:这条蛇都快要冻僵了,我得救救它。可他想到蛇很狠毒,又犹豫不绝了。“哎,我救了它,它应该不会恩将仇报吧!”农夫自言自语地说道。于是,好心的农夫千方百计把蛇给救醒了,可农夫万万没想到的是蛇竟然会反咬他一口,毒很快地聚到心脏,农夫倒下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非常气愤:蛇他不仅不报恩于农夫,反而还恩将仇报反咬农夫一口,它没想想是农夫救了它,是农夫让它能活动起来。哎,不过农夫也有过错。他为什么不先想一下,蛇被救活后是否会报恩呢?是否像他想的那样单纯呢?小朋友,你们千万要记住了:救人也要看对象,对于那种狠毒的动物千万要思考后果再做决定,可别像农夫那样,也别像蛇一样恩将仇报哦!别人救了你,一定要报恩啊!你记住了吗?

Ⅷ 渔夫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你一定看过不少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吧!今天啊,我就看了一个国外的民间传说,名为《渔夫的故事》.
这是一个在阿拉伯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渔夫,他非常穷,只能靠撒网捕鱼来维持生计.有一次他撒了三次网,却什么也没有捞到,在第四次撒的时候,他用渔网捞到了一个重重的瓶子.满怀好奇的他打开了瓶子,不料从里面出来一个高头大马的魔鬼,准备要吃掉渔夫.渔夫很害怕,但渔夫很冷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渔夫说他不相信魔鬼能钻进这么小的瓶子里,让魔鬼在钻一次,轻而易举地将魔鬼骗回了瓶子,扔进了大海.
在这个故事中,渔夫与魔鬼有着鲜明的对比.渔夫虽然穷但却非常聪明,懂得用智慧去战胜魔鬼.但魔鬼却十分凶恶,就像《农夫与蛇》中的那条蛇,冻僵的时候非常可怜,等体温恢复后居然反咬了农夫一口,恶魔也是这样.也许他真的很恨没有人来救他,但他竟然知恩不图报,反而要吃了渔夫,也是罪不可赦的.就是因为他的这个愚昧的决定,才使得渔夫将他重新关进瓶子里,回到了大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当在危机关头,就应该像渔夫那样要镇定、冷静,然后想办法消除危机,不要慌乱、紧张.并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智慧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英语读后感(100字左右)

《鲁滨逊漂流记》和《灰姑娘》的英语梗概读后感,100字左右初中生水平,不要太难(请不要在网上翻译,我是不给分的,那里错漏百出!!)

《鲁滨逊漂流记》英文读后感:

I most appreciate am not Lu Binxun industrious and brave, but is hethat astonishing psychology bearing capacity. 

It can be imagined, analone big live person alone has lived on the desert island for severalyears, nobody accompanies him, even most basic, with a person simplysaid the little while speech all cannot achieve. 

我最欣赏的不是鲁迅的勤劳勇敢,而是他那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以想象,一个大活人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好几年,没有人陪他,即使是最基本的,用一个人简单地说一点话都做不到。

《灰姑娘》英文读后感

After I read thes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Cinderella, I found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irst.

I will go over the common things that these two books have. They both have ver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Cinderella is always a very beautiful and nice girl. She has to do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bad characters. 

当我读了这两个不同版本的《灰姑娘》后,我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首先,我将回顾这两本书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例如,灰姑娘永远是一个非常美丽和善的女孩。她不得不在坏人的约束下做所有艰苦而肮脏的工作。

英语翻译技巧:

第一、省略翻译法

这与最开始提到的增译法相反,就是要求你把不符合汉语,或者英语的表达的方式、思维的习惯或者语言的习惯的部分删去,以免使所翻译出的句子沉杂累赘。

第二、合并法

合并翻译法就是把多个短句子或者简单句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复合句或者说复杂句,多出现在汉译英的题目里出现,比如最后会翻译成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等。

这是因为汉语句子里面喜欢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即句子结构松散,但其中的语意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为了表达出这种感觉,汉语多用简单句进行写作。而英语则不同,它比较强调形式,结构严谨,所以会多用复杂句、长句。因此,汉译英时还需要注意介词、连词、分词的使用。

第三、拆分法

当然,英译汉的时候,就要采取完全相反的战术——拆分法,即把一个长难句细细拆分为一个个小短句、简单句,并适当补充词语,是句子通顺。最后,注意还需要按照汉语习惯调整语序,达到不仅能看懂而且不拗口的目标。

第四、插入法

就是把不能处理的句子,利用括号、双逗号等插入到所翻译的句子中,不过这种方法多用在笔译里面,口译用的非常少。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

  导语: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涉及到两种语言在表达某一文本的同一个内容时的各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的是相似的,有的是有差别的。下面本文将从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英汉语言翻译的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曾说:“文本翻译的大多数工作都是在词汇层面上完成的”。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逐字逐句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从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英汉词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对比:

  (一)词义比较

  1.词的多义性

  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广,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凝滞,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词的意义比起英语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少。 英语一向被认为是一种适应性、可塑性较强的语言。Eric Partridge: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词本无义,义随人意。)英语词义灵活,突出地表现为一词多义。例如:“story”这个词,汉语的词义是“故事”,但在英语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却有不同的词义。如:

  2.抽象与具体

  英语表达中常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次涵义抽象笼统,往往给人以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而汉语用语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并给人以一种“实、明、直、显”的感觉。

  3.静态与动态

  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在较多的适用名词和形容词。而汉语则多使用动态词汇。 如: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又能睡。

  4.构词法

  (1)英语主要构词法有派生、转化和合成三种,汉语主要有派生、转化、合成、重叠四种。

  (2)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

  (3)重叠是汉语主要构词法之一,英语则无重叠法。

  (二)词语搭配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不能把汉语词语的搭配用法生搬硬套到英语译文中。例如:“看报纸”的看应该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如:开灯(turn on the light)开饭店(run a restaurant)开会(hold a meeting)开账户(open a bank account)。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在语境中把握词汇的含义及用法,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作为词块来整体记忆,这样可以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三)词序比较

  词序又称语序,就是句子中各个词或成分的排列词序。一句英语译成汉语时,有时词序相同,有时则必须改变。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决定词序的因素主要有:语法因素、修辞因素、惯用法。汉语的词形变化少,同一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主要凭词序来决定。如:我们到学校去乘公交与我们乘公交到学校去。因为词序变了,句子的含义就不同。英汉词序在时间、地点和定语的位置上存在明显差异。英语的词序由近及远,反映出偏重个体的思维特点,而汉语则相反。这种特点还反映在中心词的位置上。英语的中心词一般前置,汉语中心词一般后置。

  如:We study English hard i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我们天天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英语。

  二、英汉句子结构对比与翻译

  (一)形合与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英语重形合,结构紧凑严密,并列句要有并列连词连接、主从句要有从属连词等,介词或介词短语也是连接词语的重要手段。而汉语重意合,结构简练明快,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词。

  如: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彩虹有许多颜色,(从)外圈红(到)内圈紫。(英语句中有五个介词,汉语中翻译则可以省略或不用介词)

  (二)物称与人称

  英语较常用物称主语,表达客观事物如何作用于人的感知,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汉语则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汉语也常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

  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三)被动与主动

  句子中有一个主语,有一个及物动词充当的位于,就可能会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表达式。主动或被动是一个语法范畴,称为语态。英语被动语态用得较多,而汉语被动语态用得少。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中“事在人为”,表达时常以人作主语,或用泛称如:人们、有人等作主语,也常把时间或地点置句首,采用无主句的形式。英语中的被动在英译汉中往往译成了主动。

  如:Eight hours per day for sleep must be guaranteed. 必须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

  We haven’t been told about it. 没有人通知我们这件事。

  This is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at don’t need answering. 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及物动词“need”后接动名词常表达被动的含义,“answering=to be answered”,为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常译为主动)

  三、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

  (一)语篇衔接手段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衔接上,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英语行文要求避免重复,所以使用人称代词的频率远高于汉语,而汉语则习惯于实称。英汉两种语言最显著的差异是英语用代词时,汉语经常重复名词。

  (二)段落结构

  英语中每个段落必须集中一个内容,一个段落通常有一个主题句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而段落中的具体细节都与主题有关,语篇结构有比较规整和固定的模式,一般模式是:主题句+支持句1、2、3…。在汉语中,多数段落采用归纳式的方法展开,把论点放在段落的结尾。

  (三)篇章展开模式

  英语的篇章展开一般是先综合后分析,从一般到特殊,语句之间连接呈显性,篇章展开分析注意形式和结构严谨规范、层次分明。而汉语篇章展开的方法则有所不同,文章的焦点和中心的位置不固定,呈流动性。英语的段落可以说是缩短了的篇章,而汉语的段落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思维文化对比与翻译

  (一)思维差异

  思维模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形式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主张“天人合一”、“和谐”,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心理时空和时间顺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意合。西方则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崇尚个体思维,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反映在语言上就是重形合。英语造字构词的方式正好反映出西方思维模式侧重个体性的特点,以动物名称为例,如:fox(狐),lion(狮)等动物都是独立命名。而汉语中带偏旁“犭”的字,多数指动物。英语构词法以词缀为主,而汉语的构词方式一般先确定总体类别再进行个体区别。

  (二)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多,用语不少是农谚。

  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对牛弹琴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西方人喜欢航海,用语不少源于航海事业。

  如:St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流深。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沉大船。

  2.风俗不同

  中国人把猫头鹰当作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语中却说,as wise as owl,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把龙视为吉祥的神物,但英美却把龙视为凶残的怪物。

  3.联想不同

  如:害群之马 black sheep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rabbit

  身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如鱼得水 like a duck to water

  总而言之,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同时也是思维模式的转换。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能够了解两者的语言特点。在英汉翻译时就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形象性,同样使得翻译内容形象生动,达到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培养与提高翻译能力。

  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二、指示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指示意义指的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最为基本的意义。它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进行体现,它是与某种语境相密切关联的,当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能够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使用场合以及上下文关系。例如Johnisaboy.在这句话中就可以将boy直接翻译男孩的意思。而当一个妻子对丈夫说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亲爱的,兄弟之间称呼boy的时候,则可以翻译成为老弟,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翻译场合,boy的翻译称呼不同,第一个boy是直接指示,第二个boy是对丈夫的称呼,第三个boy则是表达对兄弟的亲切。由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情景对指示意义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翻译得更加准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语言学对于翻译过程来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语言学对于语言翻译来讲起到了方法上的指引,翻译为语言学带来了各种不同语言知识的碰撞。近些年来,中外一些著名的翻译专家都对语言学在翻译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英汉的语言学知识无论系统与否都对翻译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因为语言学对于意识形态、世界观等精神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理论或者是方法,最后都是要能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去,只有精通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翻译出标准的知识。

;
本文标题: 汉英对比语言学读后感英文版(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83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人与海第一章读后感(老人与海第一章的收获是什么 50字以内)读后感三国演义2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