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1500百字(《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0 00:49: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1500百字(《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在威sir的建议下,我们选择跟何帆老师起步我们的读书之旅,读书谁都会读,也都有迷惑,读什么?怎么读?希望获得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在没想清楚之前,先跟着一位不大会错的“大哥”学,是个思路,说不定跟着跟着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了。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有点像打地基,有“通识七艺”和“通识七观”,“通识七艺”分别有了解自我、了解别人、经营家庭、锻炼思维、提升表达、指导行动、加持信仰七个模块,“通识七观”分别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国际和文化七个维度展开。

看了这样的课程安排,以读者为中心,向内向外基本都包括了,相信一年后把这个框架搭起来,自己看问题会更加丰满,遇到一个问题,可以迅速的拆解、归类、找到核心症结、对症下药。

在开始读书之旅前先要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什么态度呢?不能端,也不能正,轻松愉悦的心态才能学的更多。所以前三周先讲三本预热课的书,第一周我们读的书是《苏格拉底的申辩》。

1,读书前

我对苏格拉底并不了解,知道他是古希腊哲学家,知道他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名言对我而言,只像句普通的道理,听过知道就过去了。

2,德尔斐神谕

好事者苏格拉底的学生海勒丰,到德尔菲神庙求谶(chen),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当苏格拉底知道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发朋友圈求赞竟然在质疑,会不会搞错了,他想要去亲身印证。

然后他去找了各种有智慧的人,政治家、诗人、手工艺人等,与他们对话来验证神谕是否是真的。

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反思自己,如果我听到神谕,很可能不会质疑,更别提去印证了。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信息和声音,有多少会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有多少会直接拿来用呢?

还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是觉得羞愧恼怒,设法掩盖呢?还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习改进呢?

3,读书,要注意历史背景和细节

何帆老师在代理我们读书前,常常会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小故事开场,这次用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因为罗生门和苏格拉底之死都是奇案,罗生门在最后法庭上审判的时候,强盗、武士的妻子、武士的冤魂、还有目击者樵夫,他们每个人对事实的描述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隐情)

同样想读明白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况细节有所了解。

我先说几个疑团,苏格拉底当时已70岁高龄,为什么要判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死刑?慢神和蛊惑青年,欲加之罪,流放不就行了?

苏格拉底本可以免死,为什么他放弃了这些选择。(一)可以未审之前逃亡境外,这是当时常见的事;(二)辩护措辞稍软,说些悔改的话,或追述以往战功,请求将功赎罪,但苏格拉底连妻子儿女都没有叫来;(三)自认充分的罚款,申辩时苏格拉底只愿意支付很少的罚款,一个命那,后来提到三十命那(还是很少,相当于普通奴隶的赎金),而很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其支付;(四)坐监一个月之间设法逃亡。虽然罚款和逃监所需款项很大,非他本人能办,但当时有许多富裕的朋友愿意为他负担一切。   

审判的程序分三段:第一段由原告提出讼词,第二段有被告提出辩护,然后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第三段先由原告提议他所认为相当的刑罚,并说明理由,然后由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也说明理由,同时,按照惯例,被告的妻子及其他亲属可以处理哀求审判官从轻定罪。

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慢神,二是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叙述了德尔菲神谕的故事,说他因为要了解谶语的真意,才去考察人家,结果被人家恨,非但如此,还有许多青年看见觉得有趣,便学他的办法,出去考察人家,结果大家一概归咎于自己。还说与大家讨论问题,考究哲学,爱智慧,是神的旨意。声明若以抛弃哲学为条件赦免他,他绝对不干,声称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爱智慧,会继续与青年们谈话。也不会向法官求情,求情就是让法官徇私,就是对神的不虔诚。

总之这应该算是非常糟糕的申辩了,成功惹恼了投票者和审判官。

多了这些背景细节的支撑,对当时的情境更立体了,我如果是苏格拉底,我可能做不到那样,我可能会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人民的觉醒有时候就是需要这种重锤猛击。这样他的呼唤就更加

4,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法”更适合自修

先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点;再假设这一观点不对,试着找出一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存在逻辑漏洞;修补原有观点,使之能包含新的例证。

用这种方法可以反复推敲,把一个道理研究清楚,但最好自我否定之否定,不然可能会想苏格拉底一样招惹别人的厌烦。

5,智者的选择

菲斯杰拉德说过,脑袋里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在经过不断的修炼,成为智者,向善,不做恶,将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想避免那些诱惑的干扰,就给自己定下限制,用制度让自己不去那些“可能会死的地方”。

6,最后

我对苏格拉底那句“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一、 申辩背景
莫勒图斯、阿奴图斯、卢孔,控告苏格拉底:引入新神,传播精灵之事;败坏青年。
雅典人此前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好公民和勇敢的战士。但在控告者中,阿奴图斯为主谋,其名声极好,许多雅典人不相信他会给苏格拉底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苏格拉底,应邀到法庭申辩。
一般的申辩,人们会用智者们教的辩论术,即引导陪审团们的意见,煽动他们的情绪,以说服人们相信为目的,而不管说的内容真假。
苏:演讲者的真正美德,在于说真话。
因此苏格拉底并没有把申辩当成严格的演说,而只是用习惯的方式,简单随意的交谈。一如他曾经在大街小巷,抓着人就省察一样。
苏把对于自己的控告,归结于人们长期以来的偏见,酝酿至今,最终由莫勒图斯等来控告。要以短短申辩时间来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偏见,着实不易。

二、诬蔑由来
一切似乎缘起于一个神谕:苏格拉底是所有人中最智慧的。
但苏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啊,怎么就最智慧了呢?但神是不会说谎的。
一番纠结后,苏冒着验证出神谕出错的风险,省察了一小撮人:政治家、诗人、匠人。几乎涵盖了雅典多数人。
苏发现,他们都犯了强不知为知的错误,即自认为知道、有智慧,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或知之甚少。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人类都有自我合理化的倾向。如,自己做的事情都有道理、都对;没人会做自认为错的事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呢?有两种猜想:首先是为了要活下去。凡人终有一死,宇宙终归热寂。以此看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毫无意义。倘若没有这种自欺的过度乐观,怕是活不下去;其次,自欺是为了更好的欺人,以此在合作中获得较为有利的地位。
那些被苏省察的人,就如同活在自己美梦中,强行被叫醒,睁眼看这并那么美好的世界和并不美好的自己,起床气自然很大。开始诬蔑苏格拉底、散布谣言,说他败坏青年,把弱的说法变强等(如飞矢不动)。
有趣的是,诬蔑的这些,都是智者们的操作。智者们都是外邦来的,教授自然科学与诡辩术,并把那些原本跟着政治家学习的青年们,都抢走了。这让雅典的人们很愤恨。但人人都送儿子去学,自己也不得不照做。
后来都有喜剧诗人,专门写了戏剧来讽刺苏格拉底,如坐在空气中(自然科学),传授青年们诡辩术。这些就导致了苏格拉底的名声不好。(不过苏心很大,会去看那些戏剧,还会在结束的时候向观众们挥手致意,我就是那个苏格拉底哦之类的)
莫勒图斯的控告,是人们的久忿酝酿而成。毕竟苏格拉底会四处找人辩论,抓住一个人们自以为知道的地方,不断追问,人们自然说不出来,只好涨红脸承认自己的无知。
人们会把自己的观点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倘若自己的观点受到了质疑,就仿如自己受到了攻击,且动摇了自己内心觉得自己很厉害很强的幻想,即自我合理化会延伸到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的观点也很棒。而苏省察别人的过程,还往往有青年跟着苏看热闹。可以想象,这种出洋相的经历并不那么美好。
苏格拉底也在不断地自我省察与省察别人之后,逐渐领悟了神谕的真义:不断用省察,提高雅典人们的德性。即,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其中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不主动省察、不被人省察,这样的生活都不值得一过。
苏:雅典城邦,如高头大马(雅典人认为马很高贵),我就如牛虻,不断惊醒它。在苏看来,他就是神派遣到雅典城邦内,来当这个牛虻的。

三、苏对于败坏青年的申辩
莫勒图斯的原意为,不敬神是主要,败坏青年次之。而苏格拉底的认为刚好相反,并以这个框架来质问莫勒图斯,令其节节败退,在陪审团众人的叫嚷声中才支支吾吾勉力作答。可见,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并不差,只是苏的目的不在于赢得判决,而是要说出真相。
败坏青年的控诉,其冲突在于,莫勒图斯代表的雅典民主派认为,人们不必通过专门的训练来学习德性,跟着多数人走,自然会习得;
苏:马驹牛犊尚要专人训练,何况青年。即要让少数人去教育,懂得教育的人去教育。因此这也是大众教育与专家教育的冲突。
为什么雅典的民主派,会产生大众教育的思想呢?德性,是个体最高的做人境界,却是城邦维护政治稳定的最低条件。因此在城邦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宣称自己拥有德性,也因此每人都能教育青年。即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很有德性的迷梦。

苏对于败坏青年的反驳:有意害人,会遭到受害者的反击与伤害。因此没有人会有意去害人。因此,败坏青年,要么无意败坏,要么没有败坏,无论哪种情况,莫勒图斯都在撒谎。无意中败坏青年,警告教育,改正即可,不必诉诸法庭。
其实苏对此的反驳,略带诡辩色彩。倘若凡做坏事都属无意,无意的坏事都不必带上法庭,那么法律存在的意义何在?且坏人只需要教育就行了吗?
无意害人,基于苏对于人的基本假定: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追求好的目的,没有人会主动追求不好的目的。
但追求好的目的,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很可能只是自认为好的目的。或做事之后,自我合理化的好。这也在雅典法庭上很常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最后表明自己犯的错,有段不为人知的深厚渊源,是不得已而为之。
哲学家,即那些不断增进智慧的人。犯错只需教育即可。换言之苏可能认为,哲学家不需要法律。这也是政治与哲学一个的冲突。
也曾听到过一种说法,死刑是对犯罪者的放弃,因为相信这人不会再变好了。
那么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好的吗?可能需要这个人想要变好,或想要变得更智慧才行。倘若已经深刻地沉溺于自己的闭环,觉得自己的行为都有道理,怕是毫无办法了。
那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由谁来定、怎么量刑呢?这里权力的空间很大,可能那个时代的人,认为的好,如奴隶制,是下一个时代人,认为的恶。
换言之,仅需随大流就行了吗?那么大流在哪?又是谁来定的呢?

苏进一步指出,莫勒图斯并不理解自己控告的内容,并不关心青年们的教育。
莫勒图斯虽然支持民主派的教育观,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并不知道这一教育理论背后的理论基础。
雅典人,即使愿意帮助青年人变得更好,但也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也没有做到。
如,父辈们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去智者那里,学习自然科学与诡辩术,并支付高额学费。但他们只知道送去,是为了儿子好,但怎样才算是真正对儿子好,未必有曾认真想过。
智者们的教育,对于青年的德性毫无帮助。知识开发了民智,但扰乱了社会;专业开阔了视野,也培养了傲慢。甚至出现了儿子打父亲屁股的现象。
苏:人应该像人的样子,教他如何做一个人,或做一个公民。培养他的德性。
因此,苏首先就澄清:自己的知识和智者的不一样。他不是一个无所不知的超级智者,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爱知者。
苏逢人就省察、辩论,并不是说他全知全能。苏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断驳斥伪知识,即无知之知。这样才能让雅典年轻人不断接近真正的智慧,培养高尚的品德。
毕竟只有神才是拥有真正智慧的,苏只不过把那些不是真理的剔除掉,来让自己逼近真理。
苏对教育和知识的理解,和智者们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否定智者,并不能真正做得比智者更好。起码智者们的智慧,并不虚假,也没有犯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
智者的危害,来源于雅典人自身的生活境界。智者只不过推波助澜。需要根本上找一条更有效的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苏认为,只有接受了他对真理的看法,雅典人才能正确懂得什么是正义,才能管理好城邦。而这正需要指出雅典人固有观念中的假,刺痛他们的良知,刺破他们的虚假。
如,在法庭上,苏就在践行自己的辩证法。
苏把自己和智者区分开,无异于在告诉人们:你们仅仅把我当成举止怪异的智者,是错的,我来是为了否定你们的那种知识;你们把对于智者的厌恶发泄在我身上是错的,我是在驳斥知识,而不是在教授知识。因此你们的知识都是伪知识。
苏不仅没有否定人们的厌恶,反而指出这种厌恶的实质,远比大家以为的要严重得多。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敌意。

四、苏对于不敬神的申辩
莫勒图斯控告苏格拉底引入新神,传播精灵之事,不信神。
苏:有精灵之事就是有精灵,精灵是神之子,有精灵就有神,换言之相信精灵之事就是相信神的存在。因此莫勒图斯的控告自相矛盾,换言之他自己都不知道在控告着什么。
其实苏格拉底信神地非常虔诚:
首先认真对待神谕任务,不辞幸苦省察雅典人们,导致自己家事不顾,十分贫穷。
其次,神圣使命不会限于具体的宗教仪式,而是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在幻想死后生活的时候,也不忘去省察那些过世者。不过苏也曾说,省察自己和别人,颇有一番乐趣。
苏甚至对神意完全信赖,不相信自己会受到不义的伤害。坚信自己在为雅典城邦做好事,甚至值得在政府大厅里面用膳(这是最高规格的荣誉)。而那些控告他的人们,是在行不义,自然伤害不了他。
苏:对人真正的伤害,在于对其灵魂的伤害,使他变成一个坏人。
如,最终苏受判死刑,但苏认为,他的德性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没有受到真正的伤害;而判他死刑的人,却因此变得邪恶了起来,所以收到了真正的伤害。以苏的口吻,似乎略带赌气,想用自己的死亡,来让投他的人遭报应。

更进一步,苏把“关心灵魂”,当成人的首要责任。名声、荣誉、财富地位次之。金钱本无好坏,只因德性,令其变好。
苏:尝试劝说每个人,不要先关心“自己的”,而要先关心自己,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最好和最智慧;不要关心城邦,而要关心城邦自身。
即,不要先关心金钱、家业、军阶,甚至身体,因为身体是附属性的身外之物。而要先关心灵魂;城邦的财富和光荣都是外在的,只有正义才是真正的城邦自身。
不过苏对于城邦的理解,仅止于希望提升城邦内每个人的德性,来让城邦容易治理。这其实略显天真。如春秋之前,人们打仗都按照礼仪打,比如都比谁踢正步踢得标准,而楚国上来就是轮刀砍。只要遵照礼仪不如无底线收益高,自然礼崩乐坏,导致春秋无义战。
换言之,一个好的组织,应该让每个人的自私自利,都能帮助组织进步。而不应该寄希望于依靠人们脆弱的自律或德性,来维持城邦的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罗尔斯的《正义论》,也显得不如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现实。正义论的立论,基于人们是有正义感的,相信两条正义原则。但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更多取决于当时的情景。根植于正义的制度,怕是难以达到效果。

五、判有罪后的申辩
苏格拉底案,没有固定处罚,法律要求法官从原告和被告提出的量刑中,选一个实施。通常被告提出的量刑小,就选择了被告。
原告团:阿奴图斯+莫勒图斯+卢孔,提出了死刑。他们并不是希望处死苏格拉底,而是希望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可以被法官们接受的刑罚,即流放。这样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此时苏格拉底可以选择:监禁、流放、死刑、罚款。
苏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倘若按照品行判定,苏应该在政府大厅用膳,因为省察人们,是为人们做好事、为人们造福。
不过苏还是认真考量了他的选项:
监禁,要给每届当权者当奴隶。
罚款,在付清之前收监,以苏格拉底的贫穷,与监禁无异。
流放。在雅典,这个民主制,是最可能接受自由教育的地方,倘若都无法接纳苏格拉底,那么在其他城邦必然也不会。因此,流放后,苏格拉底会在一个个城邦间流浪。
苏格拉底去哪,青年们会聆听,那样他们的父辈会赶他走;若苏赶走青年们,那么那些青年会说服自己的长辈,赶走苏。
而要让苏格拉底沉默不语,苟全性命,是不可能的。
倘若要罚款,苏最多也能付出一米纳(很小的金额),于是提议这个罚款。(苏全部财产为5米纳)
换言之,苏认为自己不能受到惩罚,因为自己做的是好事。监禁流放,都承受不起,倘若罚款数额不大(以苏的贫穷,也是很小的数额)那么也不一定是坏事.
陪审团们,多数都被苏要求在政府大厅用膳的说法激怒了,因此300:200,投死了苏格拉底。

六、为哲学而死
许多人在判罪时候会哀悼、拉全家老小来痛哭,博得陪审团和法官的同情,做出不符合品行的事情。在苏看来,这是非常丑陋的事情。一如同战争中,不会丢盔弃甲、摇尾乞怜,来逃脱死亡。
“仿佛不判他们死刑,他们就不会死了一样。”
苏格拉底,宁愿这样申辩而死,也不愿意,说陪审团愿意听的来讨好他们。逃离死亡并不难,而逃离邪恶,则困难得多。
苏:你们把我杀了,以为就能摆脱别人对你的省察,而恰恰相反,会有更多的人来省察你们。他们更严厉、更年轻,你们会更加恼怒。(苏格拉底平日里阻止弟子省察别人,但苏一死,弟子们就会出来省察)
靠杀人来摆脱别人的省察,不可能、念头也不美;最容易的解脱,不是阻止别人,而是把自己培养成最好的人。

苏:倘若我要做坏结果的事情,总有精灵在我耳边低于,阻止我去做。但今天从出门起,精灵并未发生,可能死刑,并不是一件坏事。
雅典的全民民主,很容易让人群的情绪,淹没判决。批评雅典民主制时,总会带上处死了苏格拉底。某种意义上,可能确实不算坏。代议制政府,就能有效过滤到人民的情绪。此外,民主或参政,其实是需要学习的。
死亡,要么是人死如灯灭,没有任何感觉。如长眠,不做梦。那么永恒好像也不比一夜更长。
要么是灵魂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如果所有死人都在那里,那么可以遇到历代法官、遇到诗人、遇到冤狱的古人。可以在那里省察和询问他们。当然,那里的人,根本不会杀人。
不过,如果真有死后的冥界,我倒很愿意被苏格拉底省察。只希望他不会被几千年来的人潮要求省察,弄得疲惫不堪了把哈哈。说不定要建立一个大厦,来容纳那么多得人流,说不定真的会在政府大厅里面用膳呢。
“不过,是该走得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做得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了神。”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书笔记

❄️ ❷⁰➊❾ℛℯ𝒶𝒹𝒾𝓃ℊ
【手账·阅读】——《苏格拉底的申辩》
他无所知,而自知其无所知;他们无所知或所知者微,却幻想无所不知
——柏拉图
跟着何帆老师一起读书,不仅仅在解读书本身的内容,还有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正如本书中,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得!”,读书,不仅在死读书,更在于多思考。
从不同角度解读本书内容,得到听书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书,阅读起来比较困难的书,尤其如是!
自己在听书过程中,绘制了属于自己的听书脑图,帮助理解的同时,增大知识面,图文结合,一目了然!
本文标题: 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1500百字(《苏格拉底的申辩》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31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草房子的白雀第三章读后感(草房子第三章的感受)有关读后感的作文300字左右的作文(读后感的作文3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