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2000(《陈情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6 08:27: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

陈情表读后感2000(《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1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2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陈情表的读后感600字3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读后感1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陈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2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3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陈情表》读后感4

  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读后感·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饮水要思源,愿我们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满!

《陈情表》读后感5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本来,违背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陈情表》读后感6

  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亦有:“忠孝难两全。”而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则做到忠孝两全。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回到家就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乱发脾气。那时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经很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了,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头上又增加了几根银丝,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

《陈情表》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陈情表》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读后感 篇1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读后感 篇2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陈情表》读后感 篇3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情表》读后感 篇4

  凡幼年失怙者,往往在青年之后便会发迹,不寿运亨通,仕途畅达,就是学业精进,名动千秋,或者财源茂盛,极尽豪华。古者如孔子、孟子、李密、欧阳修,范仲淹,岳飞等等,不计其数。近者,因本人足迹视眼有限,名人显士,一概不触,单就身边与我同龄一二人言之:

  一是我幼时同村的郑发,他十五岁最后一年的上学期,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下半年,他父亲挖耐火矿被矿石砸伤,不治身亡,他是家中老大,下有四个弟弟,其寡母尊其夫临终遗言,“腾云(郑发小名)一定要读下去。”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考了317分,比我整整少40分,我上了师范类大专,他考入地属中专——涟源地区供销学校。那时候,专业人才稀缺,他一毕业便分到麻阳县计委,尔后入党,其后几十年,仕途畅达,官运亨通,现在听说是某大局局长,二十年前,他便在一次回乡省母时与人说:“现在我不愁无人给我送钱送物,我只考虑自己能不能接。”他手可通天,人一隔壁县任职,手却伸到了他的祖籍之县,几个小弟均是在他的提携下,城里置地购房,乡里还享受低保。

  二是我出外打工后华茂的同事陈风,也是十五岁失父,后考入师范中专,毕业后分入一中学教书,草娶了一个普通人家女儿为妻,并育有一女,如此,便基本注定了他的贫民一生,草根一族了,可是,鬼使神差,他却被一女中豪杰爱得死去活来,此女子便是易琼,她工作不让须眉,又是一相父教子之能手,尤其是精于理财,目光远大而敏锐。陈在易的辅弼之下,一路稳打稳扎,顺风顺水,搭乘房地产刮起的狂风,适时买卖,几个来回,竟赚得盆满钵满,现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立家置业,业已跻入有产阶级之行列。几次酒后,他放情自抒,“现在我就是不做,也可安享晚年了,我两口子现已制定了一个规划,每年起码出远门旅游一次,或国外,或国内,日子可以休休闲闲地过了。”相较于我这个与之职业同类,甚至当年起点比他略高的人而言,现已是天上人间了。

  人过五十,不识《易经》皮毛者亦是一算命先生。我过五十后,愈益相信天命,相信因果报应。

  我相信幼时受大难者,成年当亨达;小时享至福者,中景或晚景必凄凉;嗜杀成性者,必死于非命;贪财图货者,终两手空空;见色起淫者,妻女必报;位高权重,炙手可热、倚势凌人者,必临门衰祚薄,门庭长草之殃。行善者,必有平安之福;作恶者,必应天遗。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相信人生一世皆公平。君不见和绅、石崇前半生富可敌国,享尽奢华,却均死于非命,财货充公;明朝福王朱常洵几十年极尽人间之福,却成为农民军的福禄宴品。

  吴三桂杀人无数,死后子孙灭绝,襁褓中婴儿也不免其祸;君不见洪秀全享尽人间之福,其子九岁便拥五绝色美女,而洪秀全天不予年,其子十六岁便遭凌迟。一人权势福禄太过,必用家族灾祸相抵,一人受尽人间惨苦,子嗣必承其未享之福。

  才能卓绝者生前多灾多难,死后当留芳百世,如司马迁,岳飞;奸轨狡顽之徒生前逍遥猖狂,死后当遗臭万年,如秦桧,李林甫。

  纵观历史,放眼现时,仰视环宇万物,俯察尘土众生,到头来,无不是一个公平。日被月替,月遭日没,水被土淹,土遇水冲。羊吃草,羊喂狼,狼死养草终养羊。

  不必羡慕奢华,不必仰视权贵,平平淡淡才是真,亦是真正之福。

  《陈情表》读后感 篇5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陈情表》读后感 篇6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陈情表》读后感 篇7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

  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 篇8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的读后感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陈情表》当中的“孝”字贯彻整篇文章,文句自然,句句都是爱的流露,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了一些感想。

  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面对忠诚和孝顺,李密优先选择了对祖母的孝顺。他值得没有祖母,就没有李密的顺利存活,如果现在身体健康的李密,谈什么为国尽忠啊?祖母对于李密的恩情,李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李密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臣无祖母,无以今天,祖母无臣,往后岁月就没有依靠。这句话深深地洗净我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哭脸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父母一点点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成长到今天,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关爱,父母辛苦劳作,黑头发逐渐被白头发取代。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生活是困难的,即使用一生也难以报答。

  当我们逐渐长大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忘记背后还有父母默默支持我们,是他们为我们修建跑道,让我们大胆地去起飞。当我们成就辉煌的时候,不要忘记父母的点滴恩情。
本文标题: 陈情表读后感2000(《陈情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1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水晶骨头的启示读后感(厄运水晶头骨读后感600字)弟子规读后感一百字(弟子规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