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的黄山记的读后感(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3 20:22: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徐迟,黄山记,读后感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

徐迟的黄山记的读后感(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作者站在高山上,有如徜徉在大海中,虚实之间,大象无形.正如刘海粟大师所说的“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以情缀文,卒章显志】徐迟自己说过“散文不是只善于抒发情怀的,不是只善于描绘山水的,不是只善于絮语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须是思想家.”作者在《黄山记》里,展现了对祖国河山、对我们时代的深沉真挚的热爱之情.这感情,首先是寓于两个伟大的形象——自然与人类.这一对超凡脱俗的伟大恋人,依从一种投桃报李的依恋规律——自然的诱惑.自然诱惑于人类,人类钟情于自然.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费心机”地“创造”、“安排”雄浑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开”绮丽多彩的“云”、“雾”、“霞光”;又毫不悭吝地“赐予”、“散下”黄山各种的珍贵植物;还 “格外赏赐”极罕见的“摄身光”.于是黄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兽,宝光彩虹,相映成趣,色声相辉的山水胜地.其神情意态,形象姿色,意蕴风流,可谓美不胜收,它激发了作者充溢胸际的对“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写下了如此奇文.可见人与自然形神相通,才能达到这种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 黄山,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来,谁不以登临它为一大快事呢?可是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往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大自然为人类安排了此胜境,也留下了遗憾,千百年来,能登上黄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数:始有轩辕黄帝,黄山,因他而命名,后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飞升,还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莲花峰顶,留下了“吹笙舞松风,乘桥蹑彩虹”的诗句.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绝大多数旅行家只能临峰翘望,败兴而归.作者说这些,并不是在列举登山的历史,而是告诉人们:过去要上黄山如登天,因为那时的黄山不是人民的黄山,更不是人民公园.“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在足下.”文到此处,一种饱览胜景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一种成为江山主人的自豪之情在胸中激荡,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正如他所说:“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情到此处,唯有一句表心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注意了 是读后感不是赏析。。。。。不要复制一堆给我我所有的分都在这里了 谢谢了~!
黄山是我国东南名山之一。听说那里以云海著名。历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一直心向往之,却苦于没有机会一睹黄山风采。读了作家徐迟的《黄山记》,向往之情尤甚。
作家诗一般的语言,如一支多彩的画笔,一幅黄山山水长卷便画廊般的展示在我的面前。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山峰,让我感受到黄山的挺拔;扑朔迷离的雾,绚丽多彩的霞,也让我饱览黄山的神秘;雪浪滚滚的云海,苍翠挺拔的黄山松,更让我体会到黄山的壮丽。
读了这篇文章,我由衷的喜欢上了黄山的峰,黄山的云,黄山的松,黄山的水。由衷的赞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感谢作家徐迟,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那些奔腾磅礴,不可阻挡的雄奇瑰丽,和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浪漫灵动。那藏于“云海上下”的“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那自由自在出没林间的“走兽",那婉转歌唱的“音乐鸟”,那吸引着无数追求幸福者去寻找“极罕见的摄身光”的希世灵芝草。诗人的眼睛,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妙笔;黄山的灵性,黄山的神韵,黄山的魅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
黄山神奇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的由衷赞叹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象自己沿着峭拔险峻的山路奋力攀登、攀登。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闻着松脂的清香、野花的馨香,听着泉水清脆的敲打岩石,一群群的云雀在枝头欢跳着,清脆的啼鸣响彻整个山谷。此时,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统统抛在身后,带着轻松愉快的心境置身大自然的怀抱,多么美妙,多么惬意!我想象自己站在天都峰顶的苍松翠柏之间,眼前云海茫茫,天际辽阔。此时,心灵的世界也无比的辽阔起来。在如此壮丽的景色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压力不能释放,什么心结不能消解呢?我想象云海深处那蒸腾的紫气不断上升、上升,逐渐变成七色的彩霞,绚丽耀眼中托起一轮鲜红的太阳。云消了,雾散了。群峰俊秀,万物明丽,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热血在涌动,生命在勃发,胸中升起豪情万丈,为事业,为理想而拼搏的勇气在体内迅速的聚集。
读好文,游胜景,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有美的享受。《黄山记》真是一篇好文,值得一读。

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鍼掷线,全靠眼光不走。”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作者站在高山上,有如徜徉在大海中,虚实之间,大象无形。正如刘海粟大师所说的“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以情缀文,卒章显志】徐迟自己说过“散文不是只善于抒发情怀的,不是只善于描绘山水的,不是只善于絮语不已,娓娓不倦的。散文家必须是思想家。”作者在《黄山记》里,展现了对祖国河山、对我们时代的深沉真挚的热爱之情。这感情,首先是寓于两个伟大的形象——自然与人类。这一对超凡脱俗的伟大恋人,依从一种投桃报李的依恋规律——自然的诱惑。自然诱惑于人类,人类钟情于自然。你看,“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煞费心机”地“创造”、“安排”雄浑峻傲的“深谷”、“幽潭”、“群峰”;情薰意暖地“打开”绮丽多彩的“云”、“雾”、“霞光”;又毫不悭吝地“赐予”、“散下”黄山各种的珍贵植物;还 “格外赏赐”极罕见的“摄身光”。于是黄山成了林木溪泉,花草禽兽,宝光彩虹,相映成趣,色声相辉的山水胜地。其神情意态,形象姿色,意蕴风流,可谓美不胜收,它激发了作者充溢胸际的对“崇高卓越而美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写下了如此奇文。可见人与自然形神相通,才能达到这种任情自适的精神境界。 黄山,这天下第一奇山,古往今来,谁不以登临它为一大快事呢?可是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往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大自然为人类安排了此胜境,也留下了遗憾,千百年来,能登上黄山三大主峰的人寥寥可数:始有轩辕黄帝,黄山,因他而命名,后有浮丘公、容成子得道飞升,还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上了莲花峰顶,留下了“吹笙舞松风,乘桥蹑彩虹”的诗句。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绝大多数旅行家只能临峰翘望,败兴而归。作者说这些,并不是在列举登山的历史,而是告诉人们:过去要上黄山如登天,因为那时的黄山不是人民的黄山,更不是人民公园。“可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情形一去不复返了,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今天已不再是艰险,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在足下。”文到此处,一种饱览胜景的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一种成为江山主人的自豪之情在胸中激荡,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正如他所说:“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情到此处,唯有一句表心声: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本文标题: 徐迟的黄山记的读后感(徐迟 黄山记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6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武松打虎的读后感50(武松打虎读后感)骆驼祥子十三好句赏析读后感(《骆驼祥子》第十三章好句赏析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