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人物的读后感(守岛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8 18:39: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程开甲的人物评价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

程开甲人物的读后感(守岛人观后感)

程开甲的人物评价

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共产党员网)
作为一个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程开甲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但在各种学术争论中,他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曾经与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据理力争,也曾经诚恳地对普通技术员说:“我向你们道歉,上次的讨论,你们的意见是对的。”深入虎穴的冒险,其实也正是为了“只唯实”的学者的坚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程开甲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中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 张蕴钰)
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爱慈)

程开甲的人物成就

程开甲先后在自由粒子狄拉克方程严格证明、五维场论等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工作,1948年与其导师、著名物理学家M.Born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的双带理论,在Natur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986年以来,程来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超导电性的双带理论,证明了BCS的电子成对理论错误,出版了两部超导专著;提出了凝聚态的新的电子理论,被称为TFDC(ThomasFermiDiracCheng,即: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理论并得到实验验证,为材料性能研究和新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Cheng Kaijia,A Simple Calculation of the Perihelion of Mercury from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Nature,1945,155(274)。
2、Cheng Kaijia,Wang Ganchang,A Five Dimensional Field Theory,PhysRev.,1946,70(516)。
3、Cheng Kaijia,MBorn,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Nature,161:968~971。
4、Chen Kaijia,Derivation of Diracs Equation for a Free Particle,CambProcPhil.,1946,42(185)。
5、Cheng Kaijia,On the Cohesive Energy of Metals,Science Record,1951,4(3):223~236。
6、程开甲、李正中,内耗热力学研究(Ⅱ),物理学报,1956,12(4)。
7、程开甲、高占鹏、范启科,TF(或TFD)模型中原子的边界势及状态方程,物理学报,1982,33(2)。
8、程开甲、高占鹏、范启科,布里渊区角顶附近费米面的计算,计算物理,1987,4(4):389~400。
9、Cheng Shuyu,Cheng Kaijia,A New Method to the Calculation of Equation of State at Null Temperature,Procof 1990CMR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0。
10、程开甲、程漱玉,冷压状态方程计算的新方法和材料相图的研究,力学进展,1991,(1)。
11、Cheng Kaijia,On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3,3(1):3~19.
12、程开甲、程漱玉,基于电子理论的断裂机理新挥,自然科学进展,2006,15(12)。
13、Cheng Kaijia,Cheng ShuYu,On possibilit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This Filos,稀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 1、程开甲,《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程开甲,《Study of Mechanism of Superconductivity》 ,1991
3、程开甲、程漱玉,《超导机理》,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2。

程开甲的人物故事

师兄弟争论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玻恩合写了一篇论文递交给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出席,于是由程开甲宣读论文。不料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程开甲时而用英语,时而用德语,与这位193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展开舌战。担任裁判的大会主席泡利最后也只得风趣地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玻恩不来?这个裁判我当不了,还是让玻恩来裁定吧。”
玻恩听到此事很高兴,跟程开甲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才能超越常规。这次谈话,让程开甲终身受益。
首次试验圆满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程开甲受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一起,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又与其他同志一起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爆响,自动控制系统在瞬间启动千台仪器,分秒不差的完成了起爆和全部测试。程开甲很自豪地告诉笔者,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前苏联也仅仅拿到了很少的一部分数据,而我们拿到了全部数据。
小黑板上算出大方案
长期以来,程开甲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他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的小黑板,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他搬了新居,还专门留了一面墙,装上了一块黑板。
程开甲是知名专家,计算机使起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对小黑板情有独钟,想起什么问题、思考什么方案,搞一个演算什么的,总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在小黑板上还真蹦出了他许多灵感。
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何种方式爆炸?最初的方案是用飞机投掷。程开甲经分析研究否定了原定的空爆方案,他认为:第一次试验就用飞机投掷,一会增加测试同步和瞄准上的困难,难以测量原子弹的各种效应。二是保证投弹飞机安全的难度太大。程开甲在他的小黑板上又是一番精心计算,终于提出当时切实可行的采用百米高塔爆炸原子弹的方案。
进入地下爆心作考察
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朱光亚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到原子弹爆心作考察,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的剂量,其危险可想而知。但程开甲经过细心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在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乎得汗流浃背,把所有考察工作做完,取得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现象学的第一手资料。
核司令
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程开甲设计的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程开甲就根据周总理的询问,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对武器水平的提高和试验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程开甲成功地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程开甲创立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为核武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为程开甲是“核司令”。
学普通话没有完成
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总理问:“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他知道。”周总理的目光转向程开甲。“安全绝对没有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周总理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太重。程开甲话音一落,总理又突然发问:“程开甲同志,你今年多大啦?”程开甲猛的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总理笑笑把话岔开:“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
2021年,程开甲已经92岁了,步履依然匆匆,说话依然带着浓重的吴江口音。谈起这些,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殷殷情深
程开甲有今天的成就,一半要归功他的老伴高耀珊,她对程开甲老一辈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红山时,她自己养鸡下蛋,然后编号,每天煮最新鲜的给程开甲补充营养,再困难也要保证一个苹果。有一天,她从十几里的山下门诊部赶回所里找到程开甲,就是为了补早晨忘记交待的一个鸡蛋。殷殷深情,可见一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程开甲因核试验劳累过度,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她天天陪程老散步到半夜。
父女同著《超导机理》
前些年,程开甲与他的大女儿程漱玉天各一方,开始合作著书———《超导机理》。
超导是当今材料科学的一个崭新课题,它研究的对象是材料在导电时,实现“0”电阻。50年代,国外有3位科学家提出了“BCS”电子成对理论,解决了材料在低温条件下实现“0”电阻的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后来,高温超导材料出现,但还没有这方面的超导理论。程开甲与他的导师诺贝尔奖得主玻恩教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双带理论,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超导机理”的研究理论。
研究中,程开甲在电脑上打出英文书稿,女儿协助做计算和校对,近20万字的英文专著终于问世。接着,程漱玉又用中文整理出版。程开甲仍不倦地对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开展创新性研究,建立了程氏“TFD”电子理论,并在一系列的试验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守岛人观后感

守岛人观后感(精选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守岛人观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岛人观后感1

  有一种信仰叫坚守,有一种精神叫质朴,有一种奉献叫守岛。王继才夫妇自1986年,受命守卫开山岛,当时开山岛环境艰苦,荒无人烟,王继才携妻子长期值守开山岛,二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默默守岛32个年头。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电,面积不足20亩,王继才夫妇在艰苦卓绝的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来一位守岛卫士的凌然正气,他们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不求回报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担当与责任是衡量党性强弱、作风好坏、能力优劣的试金石。王继才夫妇默默坚守岗位32年,没有“守岛不易”的抱怨,积极进取,有了“在位有为”的担当,心中有责,不辱使命,任职期间,只有五个春节是下岛过的,甚至,王继才父母去世、女儿婚礼依然坚守岗位。王继才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王继才用生命诠释了自己诺言,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继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洒热血固海防,我与海岛共存亡”的号召,鲜明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心系国防、献身国家的赤子情怀。王继才同志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双拥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守岛人观后感2

  先进典型人物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7月27日,全国“时代楷模”、开山岛守岛人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59岁。王继才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爱国奉献的赤子情怀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王继才同志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双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洒热血固海防,我与海岛共存亡”的号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王继才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先锋模范,是甘奉献、爱国防、敢担当的优秀党员代表。他的先进事迹,鲜明体现了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干事创业、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心系国防、献身国家的赤子情怀,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

  勇于担当,信念是“钙”。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钙”足才能腰杆硬。王继才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自己一生的坚守,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32年来,王继才刻苦学习海防勤务知识,并结合守岛经历,总结了数十万余字的工作体会,留下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现在,一般船艇只要进入视界,他当即就能辨别类别吨位,成为海防业务的“行家里手”。对王继才来说,胸前佩戴的鲜红党徽,不只是共产党员的标识,更内化为一种对信仰的坚守。站在信仰的旗帜下,王继才用责任、实干、坚守铸就了一座丰碑。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想不想担当、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是衡量党性强弱、作风好坏、能力优劣的试金石。王继才同志的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守岛不易”的抱怨,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多了“在位有为”的担当,心中有责,不辱使命。32年来,他只有五个春节是下岛过的,父母去世都没在身边,女儿的婚礼他也没能参加,但当他想到没有辜负亲人的嘱托,想到吃尽一家苦,换来万家欢,他就无怨无悔!王继才说过这样一句朴实的话:“我是农民的儿子,为了一个承诺,我选择了上岛;我是哨所的民兵,为了一面国旗,我留下来守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一个信仰,要在开山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他用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王继才同志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榜样。他以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实践,生动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不畏艰苦,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课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王继才同志为榜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根农村广袤天地,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用奋斗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港城崭新画卷。

  黄海滔滔,英雄已离去。伫立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仰望党旗、国旗和军旗的高高飘扬,我们唯有进一步振奋精神,像王继才同志那样,以共产党人的本色、共产党员的忠诚,在推进高质发展的新时代征途上续写新的历史辉煌。

  最近学习了王继才、曹磊的`先进事迹,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王继才同志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三十多年,直至去世。曹磊是安徽省宿州市的一名消防官兵,多次不顾自身危险,救人于危难之中。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爱国、坚守、责任与担当,值得我们学习。

  王继才同志三十多年来坚守在面积只有0.013平方公里的开山岛上,岛上交通闭塞,缺少淡水、食物以及生活必需用品,条件及其艰苦。即使这样,王继才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岛上升起五星红旗,早晚巡岛,观察海上情况。因为守岛,多次错过与亲人的最后一面。曹磊作为一名消防战士,在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不放弃一丝救人的机会,哪怕自己深处险境。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也要向王继才同志学习,不断坚定爱国奉献的理想信念。爱国并不都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有时默默无闻、甘于平凡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有国才有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作为。我们青年一代的奋斗要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坚定爱国奉献的理想信念。因此,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要学会坚守,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爱国主义的画卷添上或深或浅的一抹色彩。

  甘于平凡,不断增强责任与担当的意识。王继才和曹磊作为平凡的工作者,在守岛和救人上,展现出了他们对于自己岗位的责任与担当。不同的时代对我们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前在面对国家存亡时,责任与担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责任与担当就是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事无小事,处处是责任。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脚踏实地,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积极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守岛三十载,王继才报告了9次涉及走私、偷渡等违法事件线索,真正履行好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曹磊凭借自身过硬的救援技术以及多年积累的救援经验,多次救人于危难之中。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我们除了爱国情怀、承担责任,更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在工作中主动加压,学会利用时间高效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通过学习先进个人事迹,我深感自身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向王继才和曹磊学习,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在工作中,积极履行好工作职责,发扬奉献精神。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

  守岛人观后感3

  爱国奉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激励人们奋进新时代的光辉旗帜。爱国是崇高的,也是具体的,体现在一世一生中,落实在一言一行里。“感动中国”人物中“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劳作16年,不仅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而且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把爱国之情化作不懈奋斗的动力,以报国之志书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职业孕育事业,事业高于职业,只有把职业当事业来对待,才会激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感动中国”人物中守岛卫国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32年如一日,坚持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坚守三尺讲台的乡村教师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教,一干就是17年,把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始终把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把辛苦当成一种幸福,把爱岗敬业当成一种责任担当,尽职尽责,实干苦干,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是一种担当本色,也是一种责任自觉,体现出一种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民帮困的境界。“感动中国”人物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他们当国家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紧要关头,都是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无畏,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竭尽全力维护和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面对大事难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做到平常时候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生死关头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当先锋、打头阵、做标兵。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展示新作为,要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去汲取精神的营养、激发前行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为夺取伟大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守岛人观后感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根据“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感人事迹创拍的电影《守岛人》选取王继才夫妇守岛生涯的经典片段和闪光瞬间,在守与走、得与失、苦与乐的矛盾纠结中,展现戏剧冲突、传递情感精神、刻画人物性格。从主人公登岛初期的犹豫彷徨,到勇救落水青年、打击走私商贩以及暴风雨中接生、战友临终送别、岛上家庭春晚等情节故事,一组组充满质感的镜头细致表达了夫妻情、父子情、战友情,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王继才夫妇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守岛就是守国”的家国情怀。该片不仅还原了王继才夫妇32年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的经历,更将主人公爱国奉献的价值追求贯穿影片始终,对于激励各行各业坚守平凡、创造非凡,都深具心灵观照和精神滋养。荒岛本身好像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从国家领土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寸领土都是神圣的,都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任何形式的敷衍、不尽心尽力,都是对国家的背叛。

这是王继才同志所有坚持还存在意义的出发点。抛开这一点所有的坚持都没有意义。由民兵来守岛,是时代变迁留下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同样王继才同志坚持的方式,对妻子、家人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坚持守岛,王继才并不是对家庭完全置之不理,应该是以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家庭作出了安排,只不过这样的安排在家庭其他成员来说,担子更重了。可喜的是,在王继才的影响下,其他家庭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也都取得了进步。中国式父亲的爱,特点就是不善于表达,将对子女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能出席女儿的婚礼,在王继才的心里也许想到更多的是奉献,在自己还能克服困难坚守岗位的情况下,不会去想其他的融通办法。那个夜晚,女儿结婚,他一个人在守岛。他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呢?也许是充满了对女儿的欠疚,以及希望女儿能理解他的苦衷。如果我们能理解他那一刻的难,就能理解王继才同志的守岛初心,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

  守岛人观后感5

  每天国旗同太阳一起在开山岛上升起后,王继才夫妻俩便会开始一天里的第一次巡岛,他们来到哨所观察室内,用望远镜扫视海面,看有无过往船只,看岛上的自动风力测风仪、测量仪是否正常。

  “岛东边是砚台石,西边有大狮、小狮二礁和船山。这上面的4个灯塔也是老王当初建议设立的。老王说,有了灯塔就可以保障过往渔船的行驶安全。”妻子王仕花指着海面上的4座灯塔说,有了这几处灯塔,路过的渔民心里就踏实。登上灯塔,四处远望,怪石嶙峋,才感受到小岛的陡峭。“这段路很陡,离海又近,千万注意脚下。”走在后山的台阶上,瘦弱的王仕花攥着记者的手,怕记者摔倒。

  不知有多少个雨大风急的日子,在这段狭窄陡峭的山道上,王继才也是这样牵着王仕花的手一路巡逻;不知有多少个寒冬的冷夜,一根背包带系着一前一后两个人在倔强地前行。同样的巡岛场景晚上7点再次出现,不同的是,夫妻俩的手里多了一个手电筒。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夫妻俩就要记录当天的守岛日志。一摞摞的巡查日志被王仕花装在大麻袋里,拿出来,带着一股动人的厚重铺满了整个桌子。

  日志上一笔笔字迹,正是王继才生命中的一个个刻度,写尽了忠诚、责任和坚守。沿着一级级石阶巡逻、瞭望,顺着王继才留下的印记一路走下来。这条路,他们走了32年。一年四季,日复一日,一日两次,没人要求,没人监督,他们从风华正茂走到了鬓发花白……如何铭记一份32年的坚守?不论是家国大爱还是至亲相处,我想黄海边防的哨所会记得,开山岛上的五星红旗会记得,王继才用脚步坚守过的每一寸土地会记得……

  因为,祖国不会忘记每一个平凡坚守背后的边防人!

  守岛人观后感6

  王继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甘洒热血固海防,我与海岛共存亡”的号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学习王继才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扎根基层;学习王继才心系国防的赤子情怀,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学习王继才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不畏艰苦、干事创业。

  王继才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自己一生的坚守,无论身处多么艰苦的环境,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听党话、跟党走,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摒弃“守岛不易”的抱怨,在农村这块广袤土地上,勤学习、善总结,为实施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32年来,王继才只有五个春节是下岛过的,没能陪父母走过最后一程,没能参加女儿婚礼见证她的幸福时刻等等太多的缺失。但他吃尽一家苦,换来万家欢,无怨无悔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小岛的平静安宁和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应心系群众,把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满不满意当作自己工作的衡量标尺,把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聆听群众的心声。要有奉献精神,秉承“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情怀,舍小家顾大家。

  王继才在开山岛上不畏艰苦,以收音机、煤油灯为伴,却通过苦学海防勤务知识,成为海防业务的“行家里手”。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以在位有为的担当,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干事创业,做到敢于担当、实干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继才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的先锋模范,是甘奉献、爱国防、敢担当的优秀党员代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该以王继才为榜样,向王继才学习,新的历史条件下,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不畏艰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愿景。

;

《邓稼先》50字读后感?

观看了黄梅戏《邓稼先》后,深受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20世纪50年代初,邓稼先为代表的一群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听从中国共产党的召唤,抛弃在海外的优厚待遇和优裕生活,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这种高尚情操,可歌可泣。我心潮澎湃,戏后久久难以入眠。
一、构思精巧,加强了戏剧性和抒情性。
此剧的编剧余青峰和屈曌杰,领受了这一创作任务,先后查阅了大量史料,参观了邓稼先当年几个工作之地,走访了多位与之相识相关人士,进行了一番精心构思,写出了剧本初稿,又几次征求意见,几经修改,把这篇真人真事的“命题作文”做得很精彩。
首先两位剧作家遵循戏剧规律,按照戏剧故事的发展,以邓稼先、钱三强、朱光亚、钱学森、程开甲、郭永怀、王大珩一帮海外知识分子归来为序幕。主题歌: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虹。
其次,剧中第一场,1958年邓稼先承担了研究 “两弹”重任回家向妻子许鹿希告别。剧作家发挥了戏曲写情的优势,表现了浓郁的夫妻情。第二场和第三场表达了邓稼先在即将进行原子弹试验的时刻,母亲王淑蠲病危,邓稼先忍痛拒绝组织已经安排好的回家与母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专门设计了邓稼先与母亲跨时空对话,充分展示了母子情深。第四场反映了郭永怀院长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缅怀郭院长的同志深情。第五场,1979年在新疆罗布泊基地一次重要的氢弹试验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故,接任了院长的邓稼先为查明原因不顾个人安危,只身深入爆炸区考察,原因是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摔到了地面。接着是邓稼先想念妻子,送回一盆马兰花,许鹿希面对盛开的马兰花,思念远方的丈夫。第六场,时空大转换,1986年春天,已患癌症晚期的邓稼先。回到北京与女儿平平和儿子典典团聚。充分展现了父女情和父子情。紧接其后,病入膏肓的邓稼先在爱妻的陪伴下游览圆明园,以大段唱腔互诉衷肠。尾声,设计了邓稼先由许鹿希的搀扶,在天安门广场向五星红旗行注目礼,马上序幕重现,邓稼先等一般海外知识分子归国,最后在雄伟壮丽的《中国男儿》歌声中落下帷幕。
全剧构思精巧,首尾回环往复,抒情性浓烈,戏剧性较强,塑造了邓稼先和许鹿希,既高大丰满又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和正能量的闪光之作,值得充分彰扬。
二、二度创作充分花挥了戏曲的写意性,精彩纷呈。
此剧的二度创作,导演张平充分发挥戏曲的时空自由。以大写意的手法精心构思,布局了简洁洗练的舞美,独具特色的灯光,让两位男女主人公展现剧中的所扮人物的风采,使用黄梅戏的唱念做舞,如行云流水般的在舞台上灵动呈现,给观众带来应接不暇的戏剧优美感受。两位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刘国平和吴美莲,在导演的启发下,深入了解所扮人物的个性,体验所扮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心态,表现出了所扮人物的精神气质,初步塑造了邓稼先与许鹿希光辉的舞台形象。当然,仍需进一步努力,争取达到神似,丰富中国戏曲现代人物画廊。
当我欣赏许鹿希唱“一盆马兰花,数年魂梦牵。它美而不鲜艳,它紫而不扎眼。冷寂中,清香绽,隐忍中,品性坚。……若说有怨却无悔,若说无憾却不甘,我多想化作马兰花一朵,常伴他,眼波温柔将我看……”我的眼前仿佛许鹿希就是马兰花,马兰花就是许鹿希,人与花合二为一。最好此处安排邓稼先与许鹿希跨时空对唱,由邓稼先唱:“夫人就是一朵马兰花……”,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此剧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
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元勋,为了祖国不受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在极基恶劣的环境中潜心研究出“两弹”,功勋卓越。当我欣赏剧中邓稼先与夫人的大段对唱“……你和我,一条心,紧紧相连。只为了堂堂正正做个中国人,有底气,有地位,有尊严!再不惧,耀武扬威,烧杀抢掠,再不用,低三下四,婢膝奴颜”时,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通观全剧,大气磅礴,雄浑壮美,流光溢彩。清初孔子三十三代孙孔真瑄描写自己登泰山《日观峰观日出》中记有:“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缶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紫赤,类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缶樽之倒置;最后如炬灯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既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簸浪,震荡心目,神体为之不宁。”我在观看此剧情中,也有“全体昭融,光芒四射,动跃前却,若危船簸浪,震荡心目”的审美心理感受。
四、千秋事大,也费商量
明代初叶,著名剧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开篇中提出,戏曲作品“乐人易、动人难”的千古论题,激励着历代戏剧家为创作“动人难”的经典之作而奋斗。为使这部已经达到艺术高原之作向艺术“高峰”攀登,国家艺术基金把此剧列入滚动资助剧目。笔者有幸观看了这次在西安“一改”演出,又参加“一改”演出后的学术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的专家提出,剧中描绘邓母病危,发来加急电报,组织已经安排好让邓稼先回去控母,邓稼先为了工作任务而主动放弃,对母亲不够孝敬,而真实情况是组织上没有告诉邓稼先,这样表现有损邓稼先的形象。我也觉得这一建议有道理,可否改为邓母不让儿子回去,是夫人许鹿希发急电来告诉,丈夫邓稼先犹豫再三,与母亲或夫人通了长途电话,才放弃回去探母的。总而言之,谨慎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才能使正面形象更可亲可爱。我也提出,剧中表现郭永怀院长飞机失事之后,邓稼先和同事痛悼送别的场面,可否改为邓稼先接任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与工作压力,去郭永怀的墓地悼念,倾诉衷情,邓稼先面对墓地旁边秋日醉红的胡杨林,唱一曲黄梅戏的《胡杨赞歌》用“千年不倒”和“千年不朽”,赞美胡杨林,比喻赞扬郭永怀,更有戏剧性与抒情性。此曲和《马兰花歌》,精心打磨词曲,使之成为以后可以留传的经典唱段。
我相信,在国家艺术基金指导下,经过功力深厚的主创团队进一步精心修改,提升此剧的艺术性,使之成为当今现代戏的艺术精品。
最后,我以著名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结尾词与拙文阅读者共享: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倘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莲盅评戏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
本文标题: 程开甲人物的读后感(守岛人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66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后感100字(《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后感100字左右)箭在弦上的故事读后感(《箭在弦上》成语故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