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读后感(《浮世画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4 05:55: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浮世画家》读后感继《远山淡影》《长日将尽》后,昨日,又读完了石黑一雄第三本小说《浮世画家》。同样写二战后的日本,《浮世画家》与《远山淡影》又有...

《浮世绘》读后感(《浮世画家》读后感)

《浮世画家》读后感

继《远山淡影》《长日将尽》后,昨日,又读完了石黑一雄第三本小说《浮世画家》。
同样写二战后的日本,《浮世画家》与《远山淡影》又有不同。前者关注的是个人,是战争给个人带来的创伤,而后者,《浮世画家》,在描写战争之痛的同时,更进一步,剖析了日本民众对战争——准确说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反思。
作为一名中国人,日军侵华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但作为一名普通人,两本书读罢,对深受战争创痛的普通日本民众也产生了深深地怜惜和同情。
战争,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都是残忍的。《远山淡影》里悦子无法面对那段历史,选择了逃避,不顾女儿的意愿远嫁美国,女儿无法融入新的国度,抑郁自闭,最终选择了自杀。悦子强忍悲痛,再次选择了逃避,将自己从往事中抽离出来,分身为人,以旁观者的角度面对过往,用刻制与逃避将自己的心紧紧包裹。
到了《浮世画家》,小说的立意又更进一步。主人公小野同样遭受了战争的创痛,儿子在前线阵亡,妻子在战争中丧生,他在舔舐战争创伤逐渐老去的同时,还要面对战后社会新一代年轻人对战争的评判、批评、反思,面对日益汹汹的舆论对上一辈人的质疑和批评,甚至因此影响到女儿的婚事,要面对女儿对自己在战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闪烁其词......凡此种种,都在折磨着主人公,这位年迈的老人,这位曾经声名赫赫用画笔为本国军人助威加油的浮世绘画家。难道天皇要出战、国家要征伐,作为国民不该积极支持、踊跃参与?难道年轻的自己放弃闲情逸致的艺伎绘、积极投身时代的洪流、为时代服务、为国家服务有错吗?
这是真正的灵魂拷问,人性的拷问。
试问有多少年轻人在时代的洪流当中真能辨得清方向?
所谓慧眼,一定是见多识广,用经历、用阅历滋养出来的。没有阅历,没有沉淀,年轻的心怀、澎湃的激情怎能禁得住洪流的裹挟,尤其当这股洪流是国家引导、上层引导时。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作为年轻人,当这股洪流卷到门口,能说不吗?被一腔热血蒙蔽了双眼的,兴冲冲一个猛子扎下去,争先恐后;看出点端倪心有犹疑的,但见周围人声沸沸,群情汹汹,敢有不从?还能独善?这恐怕需要有极大的勇气与智慧才能遗世独立不被裹挟。
所以,战争的罪在于发动的人、在于金字塔尖的人、在于知道真相还一力促成的人,而往往这些人,其野心和贪婪已经蒙蔽了心、遮住了眼,不会有一丝犹疑,不会有自省反思,更勿说心灵折磨了。
人,谁能没走过弯路?尤其是大时代下的年轻人。但这个弯路,要用多少的代价来偿还,一生的追悔,良心的谴责,还是宝贵的生命?
但愿,我们都有一双慧眼。

浮世绘的艺术影响

梵高所绘的《唐基老爹》中有许多浮世绘画作(1887年)

19世纪中期开始,欧洲由日本进口茶叶,因日本茶叶的包装纸印有浮世绘版画图案,其风格也开始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
1865年法国画家布拉克蒙(FelixBracquemond)将陶器外包装上绘的《北斎漫画》介绍给印象派的友人,引起了许多回响。
梵高可能是著名画家中受浮世绘影响最深的人。1885年梵高到安特卫普时开始接触浮世绘,1886年到巴黎时与印象派画家有往来,其中马奈、罗特列克也都对浮世绘情有独钟,例如马奈的名作《吹笛少年》即运用了浮世绘的技法。同样地,梵高也临摹过多幅浮世绘,并将浮世绘的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涡卷图案即被认为参考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无独有偶,在音乐方面,古典音乐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亦受到《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创作了交响诗《海》(LaMer)。
浮世绘的艺术风格让当时的欧洲社会刮起了和风热潮(日本主义),浮世绘的风格对19世纪末兴起的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也多有启迪。
浮世绘版画对世界美术史的作用,应该提到它对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早在喜多川歌磨死去仅6年的1812年,他的作品就出现在巴黎。19世纪后半期,浮世绘被大量介绍到西方。当时西方的前卫画家,如马奈、惠斯勒、德加、莫奈、劳特累克、凡高、高更、克里木特、溥纳尔、毕加索、马蒂斯等人都从浮世绘中获得各种有意义的启迪,如: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把握。对日本艺术的崇拜,以致在西欧产生日本主义热潮,它不仅推动着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运动,而且在西方向现代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浮世绘的艺术评价

日本的浮世绘(Ukiyo-e)艺术,总让人联想到情色。然而,“春宫”仅是“浮世绘”的一部分,却因了公认的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1618-1694),多以“春宫”在江湖上走动,便使得“浮世绘”多了许多“赤条条”来的共识。
单就字面之意,欧美人将“浮世”译作“floating world”,然而究其本源,原是佛教中“尘世”、“俗世”的意思,15世纪后被特指为由妓院、歌舞伎所构建起来的感官享乐世界。“春宫”便得了“浮世”的名号,自菱川师宣开始,代代相传……
色恋的感官王国
当然,“春宫”古已有之,江户时代的菱川师宣并非始作俑者。然而,当时的版画多为情爱小说的插图。菱川师宣倒是头一个将版画脱离出原先的从属地位,独自编成“绘本”,流传坊间。他一生出版了60册绘本,大多以情爱为主,说他是“鸳鸯蝴蝶派”并不过分。而其中的20册,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的“春宫”,而且题材各异,既有歌颂男色的作品《若众游伽罗之缘》,也有描绘性玩具的作品《床之置物》,当然更少不了男女之间的交合主题,其中犹以《枕边絮语四十八手》最为著名。
在师宣以前,日本的春宫所描绘的场景,大多逃不出床垫的范围。既然师宣有意将木版画独立成册,而一册内又纳含了二十五六副图画,所以要想出许多不同的场景与体位,让读者阅读起来不至于憋闷。因此也有人怀疑,师宣的作品中想像的成分恐怕大过日常生活。坊间常把《枕边絮语四十八手》看作是“日本古代性爱体位大全”,却未免小看了师宣的价值。他所描绘的“四十八手”并非只是性爱体位,而是江户时代所提倡的“色恋”。以书中的“第一手”为例,一女手扶茶汤,向男子递去,二人皆衣冠整齐。师宣配文道:“恋者,非仅一途,可分为七。中以逢恋为首,乃一切欢
爱之基础。”讲的是“邂逅”。接着又以“聊天”、“吻别”、“初夜的心情”为主题,把男女爱恋中的情愫先铺垫了个够。而其中更有描绘交合之后的爱抚的图画。按照江户时代的说法,“色恋”与“性爱”不同,讲究灵与肉的结合。即便是去妓院,人们也普遍认为去寻找一种类似于爱的东西。柳泽淇园的随笔《独寝》中,便对妓女大肆赞美。他觉得和普通女子分开后,只会日渐疏远;而一旦有了心仪的妓女,便再也忘不了她。这种“色即是恋,恋即是色”的态度,统领着日本的性爱观。浪漫主义女诗人与谢野晶子,便曾在名篇《乱发》中,大胆地表露过这层意思:“你不接触柔嫩的肌肤,/也不接触炽热的血液,/只顾讲道,/岂不寂寞?”而与谢野晶子与丈夫一生爱恋的故事,也同样为人传颂。而另一位明治时期的作家高山樗牛则在《自然儿》中有过更直接的描述:“天下之至美,人生之至乐也。没有性欲,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
后世人白仓敬彦将散落民间的《枕边絮语四十八手》整理出来,再配合其他浮世绘名家的“春宫”,编纂成《江户四十八手》,副标题便是“浮世绘的色与恋”,通篇着重落墨在了“色恋”上。他写道:“对师宣来说,或者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色恋本身便是一种‘喜悦’的存在,更是不容否定的存在。是的,那确实是一个‘喜悦’的时代。”
没有“原罪”的民族
与西方宗教的“原罪”,以及佛教中禁欲主张不同,日本的《古事记》中所记载的日本的创世神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便是在互相的交合中,产生的天地万物。日本人将这一融合了爱与性的创世事件,称为“神婚”。而《古事记》中所记载的祭神方式,又往往衍生为一场“性爱派对”。用一位日本作家的话来说:“日本的‘祭’是以敬神为名的放荡活动。”
无论是《古事记》、《万叶集》,平安时代的《伊氏物语》、《源氏物语》,还是中世纪武家时代的谣曲、狂言,再到近世的井原西鹤的“好色”系列小说,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歌舞伎剧本,都以爱与性为主题。菱川师宣的浮世绘创作,也是沿着这一文脉走来。而江户时代,政府更是禁止西方宗教的传播,使得享乐的风气,不受约束地恣意蔓延。
若追本溯源,浮世绘的祖宗还是中国的春宫画,或曰秘戏图。浮世绘诞生的年代,恰是中国明朝末年春宫画的传播达到顶峰的时期。菱川师宣的绘本《绘本风流绝畅图》就是受了中国的《风流绝畅图》的启发而作,连名字也取得一模一样。
但日本的浮]世绘自有自己的风味。[他们抛弃]了大场面,更多地描绘生活细节。画中[人更是一扫中国春]宫图的温婉,反倒以夸张的手法,尽情宣泄。
同为在江户时代盛行的“春宫”,所谓的“色道指南”是更赤裸裸地只谈“肉”,不论“灵”的出版物。与讲求“色恋”的浮世绘相比,显得趣味索然。然而自视高雅的京都人却称浮世绘为“江户绘”,其中包含了贬义的成分。政府也不能坐视“黄品”横行。享保七年(1722年),一条禁绝风化出版物的禁令颁布,却未曾想到,反倒为这股风潮推波助澜。禁令颁布以前,以菱川师宣为代表的浮世绘画家,还只是把“春宫”当作创作的一部分,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禁令一旦颁布,加上版画技法的发展,“春宫”创作的比例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原先菱川师宣的时代是春宫健康发展的年代,禁令反倒把“色”与“恋”一刀切断。而“宽政改革”(1790年),更在原先禁令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杜绝淫猥之事”,彻底把“色恋”关进了深闺中,包括妓院与情色文学都因为禁令而发生了性质的改变。“浮世”都没了,又去哪里寻找浮世绘?所幸的是,西川祐信以及其拥趸还抱守着描绘“色恋”的传统。
东之师宣,西之祐信
早期浮世绘有“东之师宣,西之祐信”之说,与东都的菱川师宣相对应,西京的西川祐信也创作颇丰,只是由于许多场景均已在师宣的作品中出现过,因此祐信的名声不逮。然而他的粉丝也不少,《独寝》的作者柳泽淇园便对他便相当欣赏:“若论绘之名家,除西川祐信外更无他人。西川祐信诚为浮世绘之圣手也。”《江户四十八手》的作者白仓敬彦认为“师宣描绘的色恋世界,是以武家为背景;而祐信所描绘的,则属町家社会的色恋样貌。”
禁令时期的西川祐信,影响力不断向东延伸。菱川师宣的风格渐渐没落,两股力量并为一枝。而深受祐信影响的铃木春信,开创了彩色版画,五彩斑斓的“色恋”风格,一下席卷了整个江户的浮世绘世界。日后的浮世绘大师,包括葛饰北斋、喜多川歌磨、鸟居清信、奥村政信等均有创作颇丰的“春宫”。然而在构图上大多模仿为主,各种不同的色恋样态却早已被菱川师宣和西川祐信都画完了。
然而喜多川歌磨、鸟居清信又发展了多色套印的“锦绘”,将美女画发挥到了极致。张爱玲曾在文章《忘不了的画》中,描写过喜多川歌磨记录艺伎24小时生活的《青楼十二时》, “《青楼十二时》里我只记得丑时的一张,深宵的女人换上家用的木屐,一只手捉住胸前的轻花衣服,防它滑下肩来,一只手握着一炷香,香头飘出细细的烟。有丫头蹲在一边伺候着,画得比她小许多。她立在那里,像是太高,低垂的颈子太细,太长,还没踏到木屐上的小白脚又小得不适合,然而她确实知道她是被爱着的,虽然那时候只有她一个人在那里。因为心定,夜显得更静了,也更悠久。”
待到19世纪,马奈、莫奈、塞尚等印象派画家更是浮世绘画家那里学得“前缩透视法”、“散点透视法”,及“重叠透视法”,一举改变了欧洲“定点透视法”主导的艺术景观。野史上说,当时日本向欧洲出口许多瓷器,而那些用来塞箱缝的纸上,便描绘着浮世绘,遂立刻走红欧洲,成为上流社会的最爱。
与鲁迅同时代的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风的名篇《邪与媚——关于浮世绘》中,总结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绘,“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备两种品质:邪与媚。浮世绘就有这样的品质。邪与媚的统一,让感观的享乐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质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来了,富足的,殷实的,直达天边。”

读《大淖记事》心得:浮世绘

  编者按:《大淖记事》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浮世绘,正是这般吧:车马走卒,农夫戏子,世间百态蕴于片纸只言之间。

  书评《大淖记事》

  著/汪曾祺

  文/曹金凤(北京农职图书馆)

  汪曾祺,出生在水乡高邮,老来客居北京,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心逐渐闲适而安详,晚年的汪老是个“可爱的老头儿”,他的亲情 散文 ,如家人闲坐,围炉夜话, 文章 朴实平淡,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于不经意中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的享受,让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读成瘾。他以散文笔调写的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大淖记事》包括《大淖记事》《邂逅》《老鲁》《看水》《七里茶坊》等名篇,是汪曾祺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创作的乡土系列小说之一,洋溢着和谐清新之美,处处充满了对健康美丽人性的描绘。他以优雅散淡的笔触,灵敏细致地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平凡中折射出人生哲理。小说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就像一幅幅生动活法的画,是一个爱与美的世界。
  大淖边上,挑夫的女儿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却不想巧云被玷污,接着小锡匠被打得垂死。因为这件事,乡邻之中发生一系列与世俗特异的行为,显示出宽容和祝福,仗义和关爱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对世俗的无视,还是人性的赞美?这一切是寓言,还是一场乌托邦幻梦?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就是这种一派祥和的乡村小日子,民间小市民的生活作息、人情世故,却让读者有种暖洋洋的心满意足喝宁静感;只是三言两语对人物的刻画,只是温情脉脉的事件叙述,只是溢于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就像细致的工笔 彩绘 ,有乡间、有市侩、有清香隽永、有意味深长、有戛然而止,所谓的浮世绘,正是这般吧:车马走卒,农夫戏子,世间百态蕴于片纸只言之间。

  作者:曹金凤

  公众号:书的寄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标题: 《浮世绘》读后感(《浮世画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7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九章橘颂读后感(屈原《橘颂》读后感)泥路的读后感(《泥泞》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