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类书籍读后感(《科学外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4 05:03: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给我1片人文类小说读后感,最近读了《柏拉图全集》之,第一篇“申辩篇”,感触颇多,在此谈谈在看了本篇之后我的一些见解。,在正式看“申辩篇”之前...

科技人文类书籍读后感(《科学外史》的读后感)

给我1片人文类小说读后感

  最近读了《柏拉图全集》之 第一篇“申辩篇”,感触颇多,在此谈谈在看了本篇之后我的一些见解。
  在正式看“申辩篇”之前,也去翻看了本书的译者所写的序言,也是对柏拉图有了更深的了解,说点题外话,再看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英文中的academy(学院)源自柏拉图创建的Academus学园。
  回到《柏拉图全集》之“申辩篇”,该篇属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苏格拉底的对话加以重现。在刚看到本篇题目是,就想到该篇应该与苏格拉底有关,果不其然,本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的时候的言语,通篇并未出现柏拉图的见解。
  “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为自己辩护的对话集。在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之前,他说“还是让神的意愿来决定吧,依照法律我现在必须为自己辩护。”由此可见,法律在当时希腊的社会中已然具备相当的权威,不见得那时法律已经深入人心,但连大哲学家都在说按照法律,那么法律在当时希腊的地位可见一斑。
  苏格拉底以七十岁的高龄接受审判,丝毫让人感觉不到老年人因年迈而思维混乱,相反,他在法庭上思维缜密,言辞犀利,通过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让我们不得不被苏格拉底的底蕴深深折服。那种理性的思考,精彩绝伦的言语,大无畏的精神,苏格拉底不愧是一代哲学大家。
  回到正题,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是说自己四面树敌,马上就有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为什么苏格拉底四面树敌?是品行不端?肯定不是这种原因。看着看着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苏格拉底喜欢盘问被人,不过这里的盘问应该是褒义的,我认为苏格拉底的盘问其实是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苏格拉底找到诗人,政治家,甚至木匠,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在本行业领域内是聪明的,但是在苏格拉底和他们探讨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接露出他们的不聪明之处,试想当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本领、技能,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只是个门外汉,并且提供出足够的证明,他肯定会恼羞成怒,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从而怀恨在心。这就是我从人性的角度揣摩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
  当然说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我认为这很好解释了,因为苏格拉底教会了青年们去盘问,去探究自己搞不懂的东西,这无疑更让那些自满的人坐立不安,一个苏格拉底让他们丢掉了面子,那么一千个、一万个“苏格拉底”会让他们。。。。。。他们不敢想象。
  但愿以上论述还能够解释清楚苏格拉底之所以四面树敌的原因。我认为苏格拉底去盘问别人,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真理,探究知识,完善自我;一是为了帮助民众能够及时醒悟,不要自满,去思考。然而,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在可以说话的短暂时间内消除你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印象,那简直是个奇迹。”,鉴于当时时代的局限性,苏格拉底所谓的传播神的旨意并不能实现。
  以诗人梅勒托,职业家、政治家阿尼图斯,演说家吕孔为首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腐蚀青年,不信诸神。现在我们来看苏格拉底对此的辩护。
  首先针对腐蚀青年这一指控,苏格拉底范文梅勒托谁能给青年们好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法官,法庭听众,公民大众成员都能给青年们带来好的影响,唯有苏格拉底给青年们带来的是坏的影响。苏格拉底举了一个马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论断的荒谬性。整个人类都在对马进行改善,只有一个人对马施加坏的影响,当然很显然,只有真正的驯马师才能给马带来好的影响,大众只能伤害马。
  此外,针对第二项指控“不信诸神”,苏格拉底也是层层深入,推断出自己也是相信诸神的。有人的活动但没有人,有马的活动却没有马,有音乐却没有乐师,这些很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最后苏格拉底反问“有人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但不相信超自然的人吗?”,接着他又说他自己相信有超自然的活动存在,那么就是说他也相信有超自然的人,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神。对苏格拉底不信诸神的指控此时不攻自破。
  最后,苏格拉底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我认为有一句话很能体现“你们知道我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要我死一百次。”。苏格拉底认为人就应该思考真理,注重灵魂的完善,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不管前方是悬崖峭壁,还是荆棘沼泽,他都会一往无前,不会退缩,他认为因畏惧死亡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去妥协是可耻的。苏格拉底为了自己心中的“神”而不懈的坚持,至死不悔。
  但第一次也是很粗略的看完本篇的时候,说实话自己一点感悟都没有,直到仔细地读了第二遍,才有了些许启发。在这儿我试图站在时代的角度,回复当时的场景,以解释我的疑惑。通过阅读本篇,我认为苏格拉底是个喜欢探究,善于思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完善自我,开导他人,虽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当时的民众并不能理解他的言行,但是经过时代的大浪淘沙,证明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用本篇中的一句话来作结束语,这句话也是法学和哲学的至理名言,“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么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科学是美丽的》一书的读后感。。

科学是美丽的读后感范文一
这个月,我读了 沈致远先生的一本书,《科学是美丽的》。如果按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科学"应该和"思维"组合,"艺术"自然和"人文"搭配。这也是此书最初吸引我的原因:这样的"奇怪"的组合促使我个对"科学"感冒的人细细捧读起来。
这是一本科学散文集。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科普小品文有所不同,作者以生动的笔触,隽永、流畅的文字,穷天地之幽玄,述生命之奥秘,读来引人入胜。
我惊讶于他有把种种深奥的科学理论,阐述得浅显易懂,比喻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文学功底--巧妙地从我们常见的蝉的生命周期说起,引出以前在我看来复杂直至的"数论"的概念。
钦佩于他广博的科学知识--量子力学、三维空间、基因改造、生物学、天文知识乃至建筑领域他无不涉猎,阐述起来驾轻就熟,娓娓道来。
作为科学家的沈致远先生同样热爱文学、喜欢创作,并很好地把科学与文学融于一炉--说数--此率绵绵无绝期;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推论到最重要的科学线索往往不容易被发现;由朦胧诗谈到模糊数学……
读完这本书我恍然明白自己是根本不可能"摆脱理科"的--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即使无志于把种种现象分析透彻,也不能连一个热水瓶都不会装吧?(装多少热水?怎样盖瓶盖?)更何况从种种现象看到本质所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所要求的。文、理终究并不分家啊!科学家能在种种文化思想中发现智慧的光芒以获得启迪;文人可以以理性的思考方式来提炼自己的观点、用更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文理完全可以通融、也必须通融。
以一种爱不释手的心情,我读完了《科学是美丽的》,我渐渐发现:其实,通融的何止是文理啊!这个世界上的"真"、"美"、"情"、"理"都和谐地融在一炉,"科学"、"艺术"、"人文"、"思维"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排列组合的关系--它们是并列的、是一体的!科学家们好奇于原子核分裂时放出的力量--原子能,但也受到道德理智的约束,宁以生命为代价,拒绝把这种科学上神奇的力量作为残酷战争的工具;工业的飞速发展没有让人们忘记大自然的恩惠,爬上"月光"树守卫森林的少女得到广大学者的坚定支持;究竟电脑的应用利弊孰多也同样让科学家们思考良多……百川归海,文化合流。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以新的视野去看待一切。
科学是美丽的读后感范文二
认识作者沈致远是从语文教科书上他的一篇文章《说数》开始的。之后就去看了他的一本专辑《科学是美丽的》。
我先介绍一下比较能接受的数学比较漂亮的地方。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问过许多同学,没有一个认为我们所学地数学是美的,漂亮的。反而有相当多同学认为是枯燥的,无趣的,的确不仅他们,还有很多大人,很多科学家,很多数学家,也会认为数学,科学是无趣的,甚至是破坏美的。原来倒挺美的,和数学搭在一块,反而不美了。比方说,钻石是美丽的,所有年轻人的最爱,但在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姑娘,无非碳是女孩子的最爱。有句话风雨过后总见彩虹,彩虹是美丽的,但科学家仅仅认为是用三棱镜分解成的7种颜色的光谱。古代看月亮太浪漫了,月亮上黑黑的影子想象成嫦娥,玉兔,吴刚,古代人谁会想到其实是非常难看的光秃秃的土丘洼地,维纳斯的美不过是0、618比值。最早流行的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轻舞飞扬中:plan是这么写的:"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很浪漫,但是用数学的充要性来分析,他说的有道理吗?原命题真,是推不出否命题真的,数学用在文学上有些煞风景。
其实什么是美,它的含义更深刻,更实用。羊大为美,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制约了审美的启蒙,所以要追求美,探索美。
正像前面的威廉斯觉得构成宇宙地碳是最美丽的。但用光谱分析,提出了宇宙膨胀,宇宙起源大爆炸说,我想如果有幸看到大爆炸的威武雄壮瑰丽,区区彩虹不可同日而语。但真到了月亮,阿姆斯特朗说的"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98年发现月球地表下大量冰水,好了,真能住到月亮上去了。0.618就是自然规律,奇异的对称。用数学的眼光看文学,用数学眼光看世界,是不是更应该用数学眼光看数学阿?但是这点同学们做的不够好。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数学的思想,那学起来当然不会轻松,不会开心,就像穿着耐克鞋游泳,戴着拳击套打乒乓。
那么美在哪里呢?两人博弈无和局,有必胜法则。维纳斯和太阳神阿波罗雕象、埃及的金字塔、达芬·奇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健美人体的比例……数不尽的例子都包含着"黄金分割",这条"神的比例" 历来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审美法则,的确具有永恒的魅力。 黄金分割这一数学定理与生命 、生长发育 、健 康、疾病 、衰老和死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生命内在形式的基本规律。遵循黄金分 割也就是获得了健康 的法宝 ,同样也是生命美的 体现。人体符合 0.618的分割,人们会获得协调 与美的感观。而感觉是一种心理过程和行为,必 然要以生理功能作为基础。因此黄金分割的平衡 自然与健康有联系,或者说生命形式必须遵循黄金分割律。
音乐,美术,等艺术是用听觉,视觉来直接反映自然,数学是用数字,公式来反映自然,用大脑来反映自然,自然就是美。数学当然是美的。
后来我还向同学们介绍沈致远的《科学是美丽的》,通俗易懂,或许对同学们重新认识数学,有所帮助。

《中国科学技术史》读后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这部巨著计划出版7卷,共34册。全书出齐时,将超过4500万字。目前已出版18册。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写就这部巨著的就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今世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师——李约瑟博士。
  《中国科技技术史》讲述了些什么呢?”这些恐怕是每一个初知此事的人都急于想知道的问题。为了解开这些“问号”,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李约瑟博士,读一读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个领域、每个时期都产生过具有巨大影响的世界名著。世界名著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在名著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人,他们和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然而,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普遍存在对名人名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而名著,是人类进步的阶石,它在与物质世界的比照中,体现了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精神食粮,也是最深层的素质培养。
  1998年年初,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海飞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通过通俗、生动、简明的导读,使青少年对于中外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对于曾经并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名著有一定的领会,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接着,出版社组织了编委会,由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反复的论证确定了书目。本套丛书最终确定的书目,打破以往名著丛书的单一架构,特别注意到了知识的整体结构,除文学名著外,还选了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使知识的分布合理,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的力量”。每册书基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生平;第二部分介绍原著梗概;第三部分是评介和导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青少年的阅读和名著的传承。
  本套书选定书目的原则是:
  1.首先考虑权威性和知名度,即经过历史检验被公认为具有重要地位、价值和重大影响的名著。
  2.在比例分配上,文学名著约占 52%,计26本;人文(社科)名著约占36%,计18本;自然科学(非纯专业,带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哲理色彩)名著约占12%,计6本。
  3.适当考虑时间跨度,从古代到近现代,同时,也考虑到典型性,如《马可·波罗游记》、《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科学外史》的读后感

  《科学外史》可以说是一本可以作为科普的小说,在这些小短篇中,集合了历史上种种有趣的事件,为读者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让大家更容易亲近科学。《科学外史》的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姜华认为,该书吸引读者在于四个“新”:新知识、新发现、新观点和新趣味。“作者不仅仅是谈科学本身,其实是谈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人文精神。”

  一本有价值的书,总是有其特点的。而一本有着如上特点的书,显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书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对于科学及其历史的新的理解,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这本书与一般的涉及科学的普及类读物写作不同,不会循规蹈矩的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从多个史实材料出发,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通俗的,以类似于小说的语言来描写,使得本书更适合被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上,类似的书籍已经越来越多,信息挖掘、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就是以这种形式进入到千家万户。无论是玩游戏的学生、主要使用OFFICE的公司白领,还是专业IT领域人事,或多或少都对计算机、网络有自己的认识。而我们所研究的遥感科学技术领域,不要说了解的人了,就连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都不多。事实上,googleearth、各类网络地图都在向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发展,使用类似应用的民众数量庞大,而遥感数据处理作为GIS行业的数据来源,却几乎无人知晓,不得不说也是因为宣传不够的原因,那么遥感领域是否可以出一些科普类的,哪怕是科幻类的书籍,让广大民众了解这个学科,让这个学科为人所知,让高中生们报志愿时不再跳过这个从来没听说过的专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这本书作者的选题和视角,也经常很有新意,与传统的科学史研究颇有不同之处。这些研究的发现,经常会“颠覆”一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流行已久的.一些陈旧说法。例如像《古代历法:科学为伪科学服务吗》等文即属此类。这其实就是思想的打开。如何在科研中做到创新?就是要打破课本上学的东西的枷锁,换个思路,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将其他地方学到的东西用到这个方法里面来?要对任何事物抱有疑问,而不是一味的接收,这样才能给科研注入活力,才有可能创新,才能真正的将“交叉学科”做出东西。就像作者说的:“读者的知识层次普遍提升,他们更需要从书中获得“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训练,而非一般的科学常识。相应的,科学写作者也必须再向更高处攀登,亮出思想,去揭示一些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以科学史为镜,可以激励科研工作者共勉,而阅读科学外史,除了学习科学史外,更是让我们对科学,对创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科学史十五讲》读后感

  《科学史十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着,江晓原教授主编。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追溯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历程的同时,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加以独特点评。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并非所有的科学都是正确的。书中提出“科学”是由人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它可以被讨论同样可以被推翻。这个观点不同于以往我们的.惯性思维。通常我们都会认为“科学的”就是“正确的”,“不正确的”肯定不是“科学的”。现在看来,这是对科学的一种误解。因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采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同时,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通过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

  2、科学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着作,在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和它相比。伦敦大学的米歇尔亨特教授指出:“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在此之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而牛顿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牛顿则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探索世界。

  3、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的探索过程。从根本上讲,科学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并不是说科学的成果对人类无关宏旨,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受惠于科学的发展。但对科学而言,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会把科学探索看作是一个短期的功利性的行为,而更多地关注科学不尽的探索,不断地开拓创新。有了这种精神,人类就不会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就能够把自己的文明更快地推向前进,生命才能拥有更高的意义和更大的快乐。

  4、科学结论的产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假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获得验证,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这当然需要借助一整套相应的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可能看起来烦琐和生硬,但它是严谨而必要的,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比如说人类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实验寻找适合制作电灯灯芯的材料,是经过上千次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的。对科学家而言,这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才是他们的最大快乐,他们严谨求实、开拓创新、怀疑批判、宽容民主、他们迷人的聪明才智、人生故事和科学品格,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科学的真谛与伟大。
本文标题: 科技人文类书籍读后感(《科学外史》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16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关国庆71周年读后感(对于新中国成立71周年 你有何感触)诺日朗读后感(树丛中的织锦:诺日朗瀑布创读后感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