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 读后感(《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0 09:18: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眠》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眠》读...

眠 读后感(《眠》读后感)

《眠》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眠》读后感1

生活中的你我,是眠还是醒?是否遗失了那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起床后拉开窗帘,一切有如昨日,阳光照进的角度丝毫不差,风吹过脸庞,身边的窗帘扬起同样的弧度。我很快洗漱穿戴完毕,之后去往学校,两点一线,机械地听课、做笔记、做题,每日如此。如果不记日记,我自己并不能分辨每日间的差别。若将每天的动作拍摄下来再和前一日比较,差不多能够重叠在一起。

“我“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觉得这些是非常简单的习惯,切断大脑与身体的联系,身体也能运转自如,按动这边的按钮,拉动那边的拉手,设定时间,一再重复。

我是普通的中学生,而”我“则是《眠》这本书中平凡的家庭主妇。”我“上学时喜爱读书,省吃俭用拿攒下的钱买书看;我考试努力取得好成绩,只为了得到买书的奖励。”我“成年后总为生活中的杂事烦扰,即使有时间,却再也不能静下来好好读书;我进入中学后,无休止的课业让我没有时间读书。我与《眠》中的“我”不约而同,因为生活中的事情被迫放弃了这点爱好。

读《眠》的时候,我想:究竟是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或者说生活中的我们都有这样的烦扰?我与书中的主人公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我们生活的中心没有一丝相同,是处于不同社会中没有联系的人,但我们的生活却何其相似,我们都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做这些事真的是我们想要这样吗?《眠》的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树。书中他是以自述的口吻讲了这一个略显荒诞的故事。我们也许都曾经茫然四顾,心中一片荒芜,因为我们追寻不到回答这些疑问的钥匙,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认为作者自己在故事中给了自己答案,但我仍然不能明白,直到我也遇到了失眠。

书中的主人公用17夜无眠的时间重拾了自己多年没有继续的爱好——读书,她日以继夜的读,胸无杂念。当我失眠而在此捧起课业之外的书时,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喜悦。我与书中的人促膝交谈,我沉进了书中的世界无法自拔。在那段时间里,只能听见钟嘀嗒嘀嗒地缓慢走着,脑中就像被按下了一个开关,仿佛退离了喧嚣的人群,远离拉那种机械而茫然的生活方式,变得无比清醒。这时,我才明白了《眠》中那17夜的读书,那是一种寻找,寻找丢失的那把钥匙,读书是从前的爱好,我将它寻回,如同找回了未曾被人们规定过,侵蚀过的真正的自己,而打开那扇“真正自己”大门的钥匙我也已找到,那把钥匙叫做“清醒”。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许多自己不喜欢的事,为符合人们的观念、父母的期望而走上一条既定的道路,但在途中,不可以因为道路的限定就此浑浑噩噩,我们仍会遇到选择,只有保持“清醒”,我们才能掌控生活,改变生活,明白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并为之而努力,摆脱人生中初始人们赋予我们的枷锁。《眠》让我找到了“清醒”,读书就是阅读人生。

《眠》读后感2

《失眠的海》,因其包罗了浩瀚的父爱、母爱而称之为海吧,因父母之爱的神圣感人而不能入眠吧。不由想到自己,有多少爱如影随形,点点滴滴构成了我的坚实的堡垒。

从法律角度来说,我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了,有责任和义务为家庭分担力所能及的压力,但,这终归是嘴上说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扮演着超人的角色,妈妈尤甚。家外有什么事她说她会管,家里有什么事她说她会办。妈妈生怕我累到丝毫,恨不得时刻吼着:放着!我来!

女强人妈妈也有着非常细心和周到的一面。她在假期会让我睡懒觉,但是绝不能睡太迟。我还在梦乡时,她会用温柔亲切的的声音叫我,并像小鸡啄米一样亲一下我的脸颊,她说这样叫我起床不会吓到我;待我缓缓睁开眼,妈妈又开始大分贝说东说西,会大幅度掀我的被子,她说这样这样可以让我快速清醒并精神起来……我于此,认为是理所当然,想着,反正妈妈会一直陪我的。

初一去爷爷家拜年,大家都准备好了,就差还在被窝的我了,我被拖起来后踉跄地刷牙洗脸换衣服,穿鞋子解鞋带的时候都还没完全清醒,妈妈看在眼里很是着急,便过来帮我穿另一只鞋,边穿边斥责我:“也不知道几岁了!”然而语气中却充满了母爱。妈妈低头系鞋带,蓦然,看见妈妈头上的几根白发,心一紧。

记忆回到前天。不知从何时起,妈妈去发廊染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我权当她的中年爱美之心泛滥,时不时还打趣她一下,只是后来无意中听到她和爸爸讲:“怎么白发长这么快,染得再勤也赶不上它长出的速度啦……”

那甚是刺眼的白发,挑开了我情感的瓶盖,有心痛有感激,眼泪一下子便不受控制,我赶紧借口脸还未洗干净逃到浴室,哗哗的水声不及我心中的波澜。

上次这么关注妈妈的白发还是七、八年前,我很乐意去拔妈妈的白发,也是有那么几根的白发,后来,妈妈便不用我拔了,她自嘲说,再过几年就只有拔黑头发的份了。我不在意的笑笑再没有拔过。只是,那时年幼无知的我,并不能理解当时妈妈话中的无奈与希冀。妈妈屈从与时间的流逝,她希望在她白发苍苍时,她的女儿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她骄傲的人。

拼图般一点一滴的母爱让我心脏阵阵感动、自责。妈妈那陆陆续续前来报到的白发让我真正的成长。

我总是抱着妈妈撒娇,说着我不想长大之类的话,每当此时,妈妈总意味深长地说:妈妈何尝不自私地想你一直都是陪在妈妈身边的茧宝宝,可没人能阻止你去完成破茧成蝶、自由飞翔这一神圣伟大的使命。其实,我不是怕长大,而是怕你们老去。一直认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它没有飞过去的勇气,殊不知,是因为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爱情、友情是无法与亲情相较的,而其他的亲人又是与母亲无法相较的。那仿佛能包容世界万物的爱就是来自妈妈。

妈妈,我知道,有些路,只能我一个人走,但前行的路上我会携带者你给我的爱。你看,有你的爱在的地方,天使都袖手旁观。

《眠》读后感3

或是一种怀念吧;或是一种幻想吧;或是一种期盼吧;又或是一种难以排遣的抑郁吧!

但看了《西雅图夜未眠》后,才知道爱情是“缘分”和“一见钟情”。就像电影里面安妮妈妈所说的那样“绝非巧合,而是命中注定。两个人在一起,当你们的手牵在了一起,分不清楚谁是谁的手,这时就会知道这个人是能够和自己厮守一生的人儿。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在我们这个速食时代,两情相悦犹如大海寻针一般难遇见,就算遇见也难保能下去。海枯石烂,苍海桑田这样的爱情誓言成了挂在嘴边的香肠醒目,应口而生。爱情被涂改的当今,能奉真爱至上的人是了不起的,敢于放弃所有投奔爱河的更是凤毛鳞角。在电影中安妮的'勇气最让人敬佩,推掉眼前一切将成定局的幸福生活,在情人节的夜晚,玻璃窗外大厦上的窗户映出红色的灯光拼成心形,在这样的气氛下,安妮鼓起勇气向未婚夫坦白说自己不能嫁给他,并把钻石戒指还给了他。去追逐自己的幸福,也许爱就是要懂得放下。

这部电影充满闲适的感觉,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表现出女主角的大气、勇气和执着,一种不羁的迷人。而男主角为了死去的其中默默不忘,也表露出了他对爱情的看法”相信真正的唉只有一次“。在影片中,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极为精彩,在表现失妻后悲痛孤独的生活,对儿子的伟大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小男孩和他的父亲的深厚感情,但也有许多反对,儿子坚持,父亲的父亲的看法,那孩子的互动和想法,甚至看似疯狂的行动,但它会让人因为孩子的可爱和天真,与感动,成年人也有一个成年的友谊与和谐。

影片所表现的爱情不是为了满足相互间的欲望而在一起,也不是为了慰藉彼此间寂寞的心灵而在一起,而是相互间的那一种亲近感,就像电影中山姆在机场第一次见到安妮时的那样,”感觉很亲近就像很久以前就认识一样“,不是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而在一起,而是彼此心灵的契合,心灵的羁绊是彼此一见倾心,仿佛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

也许爱,本来就是那么简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曲折后,我们往往不能够保持原有的纯洁的心使你在你的路上走得更远。也许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的路上有很多人沉迷于发展之路的风景的色调,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追求。那些终于得到了他们的追求的人往往是那些坚持,不是外在的东西。

这部影片表现了”一见钟情“就是因为爱和被爱的两人的电磁波频率相同。

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爱情这东西啊,是你想要的时候偏逃走,不想要的时候又纠缠不过来,想放放不开,想抓抓不牢,忘又忘不掉,恨又恨不了的一种轮回中冥冥跟随你的灵感世界!

《眠》读后感4

林墉在《自序》中提到本书宜当作梦境去读,而且是逝去的梦,读后大体如此。书中记录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潮州古城的世间百态与风俗人情,是一幅远去的风景画,但在林墉笔下,古城之画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欢情与生命力的蓬勃。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乡愁——一种回归家园的渴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从16岁开始的梦,林墉直到五十开外才圆。离故乡越远,心越近;离故乡越久,思念越深。当念想浓得化不开时,就变成笔下汩汩流淌的梦境了。书薄薄,情深深。每个人的故乡都具体而丰富,林墉的故乡停留在童年趣味和少年萌动中,哪怕以后偶尔回到潮州,也从未改变此印象。

大厝、乡井、街巷、小食和韩江雨串起了故乡的面目,这既是属于林墉的故里,也是属于府城人的家乡;既是属于潮汕人的家园;也是属于海外潮人的故土。在《韩江雨韵》中,写的既是韩江四季之雨,又何尝不是潮汕四季的风物?在《乡井》中,写的既是“家乡的眼睛”,又何尝不是厝边头尾的世情?在《街巷深深》中,写的既是古城的地理脉络,又何尝不是潮州的历史与文脉?在《潮州小食》中,写的既是老家的味道,又何尝不是故乡人的情趣?心中如果没有极其炽热的爱,没有留下难忘的回忆,不可能把景致呈现得如此琳琅满目,如此津津有味,如此妙趣横生。这哪里是景物,分明是童年奔跑的梦境,是故乡在自己身上刻下的最显著的烙印。

绣花娘仔、潮州姿娘和潮州风月串起了故乡的人情,这是潮州之为潮州的特色,也是外出潮人对于原乡更深切怀念的情感所系。在《绣花娘仔》中,写的既是她们的谋生,也是潮汕女人的人生与生活。在《秀才娘》中,写的既是最日常的邻里场景,也是潮汕人重人情关系的剪影。在《姿娘,潮州的》中,写的既是千人千面的潮汕姿娘,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好注脚。在《古彩戏法》和《桂姐》中,既可看到潮人与外地人一样的爱恨情仇,又有特属于潮汕平原“过番”和“侨批”所带来的跨国婚恋。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林墉笔下的欢声笑语与热泪盈眶都显得极为深刻。这哪里是风土,分明是难以再现的温情,是故乡在自己心底设置的密码。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或许是为了更活泼的描述故乡,书中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均采用潮汕方言,通俗、简洁、精辟、地道,潮人特有的语言和性格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眉目传神。用最“土”的潮汕方言,讲述最生动的粤东故事,展示“最潮汕”的地方社会,犹如鱼水关系高度融合,表里如一。特别是铺排潮州风月的文章,内容的生猛与语言之柔美,亦雅亦俗,结合得很“压帖”,常常令人忍俊不禁,惊叹于韩江流域的生机勃勃。

“我静静地走/穿过世界回家。”无论是通过风物回到故里,还是通过情意回到家乡,只要记住故乡的密码,就能回到母亲的怀抱中。阅读《红眠床·红木屐》的过程就好像在泡一壶茶,在一杯杯工夫茶中,故乡的面貌一帧帧浮现在眼前,令人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眠》读后感5

白茉莉是英国哈德威孤儿院的一个孤儿。过着贫寒凄凉的生活。她唯一的好朋友罗基是一个脾气温柔的小男孩。一天,白茉莉和罗基争吵后,她得到了一本超凡的催眠书。凭着自己的天赋,白茉莉学会了催眠,在同学面前博得了面子,并在小镇的才艺大赛上夺得了桂冠。可命运总是一波三折,在关键时刻,好友罗基被领养,不知所踪。白茉莉带着小狗佩图拉到纽约寻找罗基。

在百老汇,白茉莉凭着催眠一夜走红。殊不知,大坏蛋“教授”正注视着她。在小狗被绑架的伤心之余,白茉莉竟和罗基相遇。发现他也会催眠术!在几个星期里,白茉莉经历了一切的奇幻,在她开始向往以前自由的生活,回到孤儿院时,在夜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偶然得到催眠书的。而正是露茜·洛根给她的这个开启一切的钥匙。

故事紧凑,充满了快节奏的情节发展。超越了我们平常生活,使故事富有趣味,生动。给人一个完整干净,如同水晶般的灵魂。文章语气生动。在每一篇的内容中,总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仿佛在看这本书时,所有人都会返璞归真。这本书引人入胜,讲述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清新愉悦的快感。在充满睿智的语言中,我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迫切要和人们说的想法——金钱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位作者很聪明。并没有像那些繁缛文理一样,过于坦白的教人做什么。而是在文中主人公在反省自己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将语言变为学识,将一部小说,变为了一个长长的寓言故事,却依然受人热切,喜爱。

主人公的愿望,平淡,却又不平淡。在某种环节上,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和兴趣。在阅读了这本小说后,心中不禁充满了对奇幻的渴望和羡慕,更有对愿望的尊重和渴望。整本书内容和语言活泼轻快,令人痴迷。更在一个角度上,给予人信心。告诉人们,世界上想要的东西,都要通过努力才会成功。不管一开始多么渺小、不起眼的人,在努力挥发了汗水,并为之努力的人,最终会变成耀眼的钻石。主人公的可怜和平淡,受嘲笑,一副大众化的脸和一双粉兮兮的腿,在人阅读后,暗示人们,即使是再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功。更使人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像觉得,有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拂过我的心扉,荡漾起一圈圈涟漪。这本书就好像是心药。使人僵硬和冷漠的心柔和下来,是温暖,在你阅读的过程中窜入你的心中。使你整个线条都柔和下来,流露出真实面目。这正是我前面说,这本书会使人返璞归真,回到心灵纯洁、纯真的时代。不再被社会的俗事而困扰。

最后的孤儿院,变得到处都是快乐和幸福。更是给人一种心灵安慰。向往自然,向往主人公今后的生活。

在书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在那里,我渡过了一段没有忧愁的日子;在那里,我得到了心灵的诠释;在那里,我也明白了,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书,成为我心中的经典。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梦幻般的影子。

《眠》读后感6

作家阎连科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家乡田湖对于阎连科来说就相当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他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家乡。早年的阎连科写过“瑶沟系列”、“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和“和平军人系列”小说,他的作品与自己的亲生经历难分彼此,直到《年月日》的出现,不仅让阎连科暴得大名,而且似乎开创了后来他所说的“神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残酷的自然环境,乡村的俚俗俚语,人性的挣扎与黑暗,再加上阎连科丰富的想象力,他建构了一个虚拟的“耙耧山脉”世界。从《日光流年》到《坚硬如水》,从《受活》到《日熄》,耙耧世界呼之欲出。可是最新的小说《速求共眠》却一反常态,写了一个反“灰姑娘”的故事。

《速求共眠》主要讲得是一个北京大学高材生李静和一个从河南农村来北京打工的农民李撞之间的感情纠葛。北京大学高材生会爱上农民工,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阎连科借用这个故事外壳实际上是来反思今天中国人的内心波澜与人性底线的。一个罗生门的故事,阎连科借用剧本、小说、口述历史、微信、二维码等不同种类的媒介拼凑成一部扑所迷离的小说,看到最后李静到底和李撞之间有没有感情最后也没给出答案。我觉得这是阎连科一次大胆地探索,一次勇往直前地触碰,他是共工,敢头撞不周山,有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他的文学跋涉上看得出来。

《速求共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揭示了今天的中国不同阶层,贫与富、美与丑、城市与乡村之间那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小说中那一夜李静说李撞只要去杀了那个主任,她就愿意和他睡觉——速求共眠,我觉得最精彩的是就是在李撞去杀人与没有杀成人之间这样来来回回,几次三番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当今一代人的幸与不幸。无论贫穷贵贱,在面对生活这本大书的时候,谁都可能遇见困境,李静这个北大高材生也是一样,李撞这个农民工也是一样。如果我们非要纠结高材生与农民工的爱情到底可能不可能,我觉得我们就离阎老师的真正目的渐行渐远。“神实主义”从来不注重故事的外部逻辑,而是注重故事内在的潜在关联,有心之人可以读一读阎老师的《发现小说》,我相信大家对于理解阎连科和他的小说世界会有很大帮助。

《速求共眠》有一个副标题——“我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我觉得阎连科老师最近几年对于小说技术的探索不遗余力。他的《炸裂志》、《日熄》和《速求共眠》里边都有一个阎连科、阎伯,甚至有人指出《风雅颂》中的杨科与“连科”也是音型相似,阎老师真是穿梭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不断地徘徊,一真一假,一虚一实,让我们领略大师的语言魅力所在。我觉得《速求共眠》并不是一次大大的倒退,而是一次前进,一次对于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胆前进。

《眠》读后感7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电影,一部我以前看过的电影——《西雅图不眠夜》。这是由汤姆汉克斯所主演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今年寒假的时候,我当时看的是中文字幕,英文配音,而昨天我看的则是日文字幕,中文配音。由于这两次的字幕和配音的不同,因此所给我的对影片感受也有一些不同,确切的说是使我加深了对影片的理解。

影片讲述了一位丈夫在失去了他的妻子之后一直带着他的儿子生活,两人相依为命并且住在了西雅图这一个美国西海岸的城市里。在一个圣诞节前夜,他的儿子给美国一个广播电台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们能够为他的父亲找一个伴侣,也就是为自己找一个母亲。由此占用了大量时间,而恰巧正在开车的女主角安妮也恰巧听到了这则广播,在不知不觉中安妮对这位被广播主持人称为西雅图不眠夜的男人山姆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虽然他们两人从来没有就见过面。从此,安妮开始对西雅图不眠人有了感觉,开始背着她的未婚夫向写了一封信约定两人在情人节的那一天在纽约帝国大厦顶层相约,开始背着她的未婚夫以工作为理由到西雅图去见那位西雅图不眠人。山姆对别人给他的信都比较不屑一顾,但是他的儿子对于安妮的那封信却情有独钟,他不顾山姆的反对独自一人坐飞机来到纽约,并到了帝国大厦顶层。山姆知道这事之后连忙坐飞机来到纽约。而与此同时,安妮与她的未婚夫分手了,()在情人节这一天,这是由于她对那位西雅图不眠人有着那种舍不掉的感觉。当山姆来到帝国大厦顶层时,他看到了他的儿子,而此时安妮还没有出现,于是两人失望的离开了顶层。但就在这时,安妮来到了那儿,看到了空无一人的顶层,她也许有点失望,不过她看到了一个包一个山姆儿子丢下的包。当她打开包的时候,山姆和他的儿子回到了大厦顶层去取包。双方就在这时这里见面了,看到双方彼此似曾相识的面孔,两人都会心一笑来着对方离开了帝国大厦。此时双方都是幸福的,孩子也是幸福的。

这部电影讲的故事就是这样,很巧合,很惊奇,很圆满。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的话,我想用缘分的天空这个词再合适不过了,双方在十分巧合的情况下了解了其中一位,并且在十分幸运的情况下相遇。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缘分,一种让许许多多人所羡慕的缘分。不过不要急,只要用心去争取,用心去把握这种缘分我们也可以抓住。这部电影里有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人们在不经意间会做出许多决定,其中的一个决定会决定我们一生”安妮在自从决定找山姆时,就决定了他们俩将终究走到一起。作为我们不管在哪里都要都要慎重自己的决定,他们会有可能决定我们的一生。

枕月而眠读后感

400字左右
《枕月而眠》读后感
读了张儒学先生的《枕月而眠》,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个无忧无虑的时代。
夏天的夜晚,在池塘边乘凉。听着人们的谈笑,闻着到青草的幽香,看到月亮的清光下如明镜般的水面上偶尔有一条鱼儿挑起,于是便荡一圈圈的细细的波纹,但那波纹终于沉寂下去,水平又成了一面镜子。
可惜那种情景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到处都盖了房子,然而却缺少了儿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的感觉。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花未眠写读后感300字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一文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像教参上说的“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一篇散文就有了好几个观点,就不是一篇好文章了,因为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了,神再散了,那这一篇文章就没什么审美价值了。这点道理适用于所有的散文作品,更何况是川端康成的作品。
《花未眠》这一篇文章其实就只有一个意绪(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何以见得?
第一段说旅馆中的海棠花一夜未眠(言开放),引发自己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第二段说,不单是旅馆里的海棠花未眠,其实,众多的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第三段,有了疑问:“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画线处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作者此处大概要说的是“成了对花的美进行重新审视的机缘”),何以呢?——第三段自己解答:“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美(时刻都感受到美,那美就不叫美了,美是相对于不美而言的),更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感受净尽——第五段在前四段论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要有诱因的——正如下面所说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接下来的段落都在形象地论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第六段、第七段是说艺术美成了感受、邂逅生活的机缘、诱因:第六段大概意思是平时我们并不怎么欣赏真的花,插花、画里的花能引发人关注真花的美;第七段开头说李迪等人的画让我们领略到真花的美,接下来说自己从罗丹的的青铜像作品中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青铜像作品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第八段、第九段主要是说生活美成了感受、邂逅艺术美的机缘、诱因:第七段是说由自家的小狗的形象体会到宗达水墨画的写实美;第九段是说对京都晚霞的观赏使自己想起长次郎制造的名茶碗,同时又说观赏茶碗的时候,脑海里会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后面这一点是说艺术美成了感受、邂逅艺术美的机缘、诱因)。
第十段、第十一段是说特定的时间成了感受美、邂逅美的机缘:第十段说观赏到京都晚霞的美是由于“归途正是黄昏”,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是由于在冬天;第十一段说自己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再说这一篇文章除了论述“美是邂逅所得和亲近所得”之外,还有“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的观点。如果硬要这样理解的话,就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能有多元的解读,但这决不是最好的解读,是肢解文章,缺乏整体把握。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赏析:《花未眠》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
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文章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听来似乎很容易,其实,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文中列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
二、对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且要纳入到自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于艺术美的真谛的探知。当作者传达他对艺术美的评价标准时,首先评判了真花与绘画中的花哪种更美,绘画中的花,固然很美,但相对于真花而言,便不“显现”。接下来,评价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李迪、宗达等人的绘画受到赞美是因为能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纳尔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宗达所画小狗的精神在于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写实;长次郎的茶碗,繁二郎的画,美得能同真正黄昏的天空“相互呼应”。最后,作者言及了自己对岚山美的发现过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自然的艺术才是最美的艺术。
三、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
应该承认,日常生活中的人对花乃至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的体验是有时间性的,善于感受和深思的人,对于偶然的巧合,绝不会轻易错过,往往伴随着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花未眠》在看似闲情雅趣、赏心乐事中,却抒发了一份浪漫的情怀,作者对未眠之花的解读,披露出人与自然如何才算真正达到精神敞开的境界。倘若人类对自然的感悟达到这种境界,那时就不仅仅限于对花的解读了。
在表现审美情趣的同时,作者还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短暂发出的感叹;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凌晨发现它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这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川端康成两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那年祖母死去,十五岁那年和他相依为命的双目失明的祖父死去。童年孤独而不幸的遭遇,对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学风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美丽的鲜花在绽放的同时,就接受了死神的亲吻;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烂在泥土里;越是快速生长的生命,越会快速接近死亡。在强大时空面前,柔弱的个体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这就是生命的具体存在状态,是睿智而冷静的人们不会有意识地回避的一个现实。故而下文中我们看到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都如实地传达出自己对死亡的接受。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又是作者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赞美。生命的脆弱或许渺小,生存空间的贫瘠或许狭小,但都不会阻挡生命的美丽。虽然个体生命是短暂的,并最终会归于虚无,然而只要每一个生命个体,抓住过程的美丽,不断丰富生命的内容,那么个体的生存便有了意义。相对于永恒而言,短暂似乎是一种折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生命因丰富而不再苍白,不再虚无。盛开的鲜花,明知下一刻的毁灭,也要在开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乐。这种从死亡角度去反观生命的价值,颇得西方现代哲学的真髓。

《与虫共眠》读后感

  曾经有人说过“包容是一种美德。”我一直不能理解话中的意思。今天,我读完《七彩光小学生诵读》的《与虫共眠》这篇文章后,作者刘亮程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是包容。

  刘亮程的'《与虫共眠》主要讲了:作者在草地上睡觉,一些小昆虫爬到他的袖口、领口和裤口里大吃大喝,在作者的皮肤上留下了足迹——一个个小疙瘩。醒来后,作者发现了它们,但他却没有厌恶地把它们一只只打死,而是让它们继续随意地在自己身上任吃任喝任睡,与昆虫们和谐共处。啊,作者多么懂得包容啊!

  假如有一只昆虫跑进你的衣袖里,你会怎么做?我会立刻把它打死,绝不让它在我身上任意罔为!但是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想法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也要向作者那样,包容它们!昆虫本来就是有生命的东西,觅食是天性,我们怎么能因为它们为生存而觅食就去伤害它们?也许你会问:“包容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如果别人犯了一个错误,让你很生气,但你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去容忍别人的错误,这就叫包容。”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如果大家都能互相包容,那么,我相信,同学之间、亲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整个社会就能和谐相处了。我想这是获得社会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包容,例如:一个鲁莽的同学把你推倒了,这时候你心里要想到:他不是故意的。我们要包容他的不小心!朋友之间闹矛盾了,说了些让你伤心的话。这时候你心里要想到:这仅仅是误会惹的祸,她不是故意的。我们要包容对方的无意!又如:妈妈做的菜有时很难吃,但我们不能抱怨她,我们要想到:妈妈工作很辛苦的了,下班回来又要马不停蹄的做饭给我们吃,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我们要包容妈妈!邻居小朋友闹翻天了,影响你的休息,我们要想到:小孩子不懂事,他并不是故意的。我们要包容他!

  包容可以使家庭和睦相处,包容可以使社会和谐,包容可以使世界和平。就让我们一起把包容这种美德一直传承下去吧!

课文昆仑之眠读后感

课文昆仑之眠读后感
草木青青,远来友人,山花绽笑,明月开怀;春光过眼,只是一瞬,你我情谊,可传万载;白云悠悠,只是须臾,你我情谊,千秋如恒;草木青青,远来佳宾,心如金玉,振振有声,佳人绽笑,少年开怀,友人是谁,说与你听,西方巍巍,大哉昆仑!
《昆仑》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情节曲折,武功精彩,情感动人,并以整体上的大气恢弘,引人入胜地进人一个江湖、历史、人性、文化多方面得到广泛表现的世界.
《昆仑》大气,《昆仑》细腻,《昆仑》是理想,《昆仑》是现实,一部《昆仑》道尽了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
论科学
说《昆仑》是近年来武侠文学的革命,其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第一次将科学的力量引入了传统的武侠小说当中,给出了一个梁萧能够在小小年起成为绝世高手的根据,科学构成梁萧武功和人生的智慧动力,他最大程度地得益于其数学造诣,融合东、西方两大数学传统的智慧.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技术的先进生产力性质在书中得到高度重视,体现了科学主义对武侠文体的动力作用.这也构成了对传统武侠的重大发扬.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每一次文明程度的提升,都源于巨大的科技进步: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标志着人类区别与动物,正式成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命,原始社会产生;铜器的发明与使用,耕种的发明,更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一大步,可以更好的与自然对抗,争取生存条件,同时也改变了整体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满足和温饱之后出了阶级,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铁器的发明指引人类步入封建社会;伴随着人类在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等科学上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科学转换成技术,技术转化成发明,发明就能够直接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甚至拓展生存的空间(船的发明,使人类征服了江河湖海;汽车火车的发明使人类覆盖了陆地;飞机的发明使人类飞翔不再是梦想;而航天飞机的发明却已经能将人直接带入太空,去探索星球外的世界).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带来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近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引领出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人类社会从此到达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的文明高度.
所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直接根源于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向着更高等级的文明迈进.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如何看待书籍的问题,这也是作者提出了鲜明观点的一个问题.天机宫成立的使命就是守护前人珍贵书籍,为了这个使命几百年了,天机宫人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甚至生命,然则在最后所有努力都将面临被元人付之一炬的时候,通过天机宫人的“书亡人亡”与梁萧“人在书在,人不亡,则书不亡”的对比,体现出了作者鲜明的态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世间书籍,都是人写出来的.何况,若无善学善解之人,纵有亿万书卷,也与废纸无异.书不在了又如何?天机宫不在了又如何?但使人还活着,天机宫的智慧便不会失传.”书籍固然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前人对科学、文化等等方面认知的浓缩,具有无比珍贵的价值.但是书籍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被后人保存,而在于记录其中的知识被后人继承和发扬.
明白了书籍存在的意义,又引出了“学”与“用”的问题,书籍记载的毕竟是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智慧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浓缩,所以后人要通过书本继承前人的智慧,必须克服两个问题:其一,前人实践得来得智慧尤其当时特殊的条件与环境,而后人学习时其条件和环境都已改变,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现在的条件来检验以前的知识,对的继承错的扬弃.其二,明白了前人的知识,只算做纸上谈兵,只是继承的一半,只有学会在现实中如何使用,才是完整的继承,也才真正的具有实际意义,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加深奥的知识,实现发扬.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论战争
读过《昆仑》,不能不提的就是其中对战争的描写,可以说战争是《昆仑》的一条主线,《昆仑》由战争引出,又结束于战争.主人公梁萧因为第一次襄阳战宋人胜利而元人败北,引来元人绝顶高手前来报复,致使父死母散,从而踏上漫漫流浪之路,而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大幕.又因第二次襄阳之战,梁萧立下攻陷襄阳的赫赫战功、声明鹊起之后,却因目睹元人生灵涂炭的反人道行为之后,毅然反出元军大营,从而将整个故事推向顶峰.最后又在天机宫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为全书话上圆满的句号.以这几个大的战争为主线,故事中还涉及很多小的战争如精绝人与元人的战争,元人与宋人义军的战争,可以说每一次主人公性格上的改变都与战争有关,主人公在战争中成熟,却也引发出了对战争彻底的迷茫.作者希望通过故事重新对战争进行反思,从而表达抵制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
“敢问天地之间,为何会有战争?”
“但凡人有善恶之心,无餍之欲,便不免战争.自古征战,不外有道伐无道,无道伐有道.所谓有道无道,那便是善恶之心;两国交锋,斗来斗去,始终不离攻城略地,夺人子女,便如始皇帝,汉武帝,乃至近代成吉思汗个个征讨不休,永无餍足,这便是无餍之欲.”
作者透过梁萧与九如和尚的对答,道出了对战争的理解与思考.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句“无餍之欲”.
人世间无处不充满欲望,无时不充满欲望,人们就埋身于各色各样的欲望之中.一种欲望联系着其他的欲望,也制约着其他的欲望,共同结成欲望的罗网,欲望的城墙,将人生将生活将人世间这种千辛万苦的一辈子紧紧束缚起来,圈禁起来,让人无法挣脱.所以人就是欲望的动物,每个人都是无尽欲望的集合体,一个欲望满足了,立刻又会有下一个欲望,而当无穷的欲望混扎在一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冲突,而当冲突积累并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会爆发战争.曾记得有位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但是当两个绝对正确的观点碰撞在一起,往往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悲剧.人与人如是,民族与民族如是,国家和国家亦如是.元人说:你们的国家强大了,就来打我们,把我们赶到环境十分险恶的地方艰难度日,如今我们强大了我们只希望得到更肥沃的土地,更好的生活,不应该吗;宋人说:元人来占我们的土地,夺我们的子女,毁我们的家园,所以我们要奋起反抗.战争打起,生灵涂炭,谁错了?
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人类的欲望无尽,所以战争不断,无数的文明、国家、民族、生命都湮没在战争的长河中,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等等一个个曾经辉煌无比、鼎盛一时的文明最终都被战火烧作历史长河中的尘埃.文明被摧毁、生命被践踏,似乎就是战争最大的作用.当权利和力量集结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国家机器沦为他们私人的暴力工具时,当他们要求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时,无尽的战争也就成了必然.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可能亦如是.而所谓的“和平”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战争的附属品而已,打累了,人死多了,目的达到了,就需要休息一下,准备下一次的战争,于是短暂的和平来临了.而和平的时间却无人可以保证,因其随时都有可能湮没在下一次的战火当中.所以和平从来都不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主旋律.
有时,战争有其有益的一面,通过战争可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腐朽、落后的一些问题,像用手术刀割掉病体中的毒瘤一样,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得益与战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战争有害的一面究竟有多大:文明毁灭,国家灭亡,生灵涂炭.战争永远是所有弱小群体的噩梦和地狱,他们无力反抗也无法逃避,等待他们只有无尽黑暗的命运.当生命不再尊重生命,当生命不再维护生命,当生命开始践踏生命,那么未来迎接所有生命的或许就是集体的毁灭.
一战、二战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用千万人的性命和鲜血向后人警世了:战争是滔天的罪恶,战争是万恶的源泉(不论你是否必须为正义而战,战争都是一种犯罪!——赫伯特•胡佛),所有妄图发动战争的人都应该被处以最严厉的惩罚.真的希望人类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少一些纷争,让每个生命的尊严都得到尊重,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愿战争再也不要降临到这片美丽的大地.虽然,这只是一个梦想,但是只要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梦想,并为之努力,也许有一天梦想真的可以变成现实.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浩养)
Ps:又到9.18了想起在二战中死去的千万英灵无比唏嘘,战争罪恶滔天,发起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更是犯下了滔天的罪额.战争要用战争止,血债要用血来偿.日本是个拥有无餍之欲的民族,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恶,给中国代来无比的灾难,罄竹难书.400万中国军队和3000万平民的死伤,这是何等令人震惊的一个数字.然,日本至今不道歉还屡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舍,无视中国人民的情感,而且通过教科书、钓鱼岛、东海油田等项目屡屡向中国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国家的尊严必须得到维护,人民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次等卑劣的民族政府必须为其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血债血偿,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
大自然有大自然自身的法则.由大草原的畜生到人类的世界,由始至终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你可以说仁义道德,可以美化侵略的行为,但说到底仍是强者淘汰弱者的残酷游戏.强权就是一切,每个人都可以大道理为自己的行为作出完美的辩解,看你采取什么立场和角度.别人听或不听并不重要,全视你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护自己的立场.
八年抗战用血的事实,向中国人民证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想要在将来可以是国家的尊严得到维护,人民的安全得到保障,不再重蹈过去的覆辙,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崛起的中国.
崛起的中国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自己的脊梁.一个世界强国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经济昌盛、科技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如果说政治是头脑、经济是双腿、科技是耳目、文化是躯体,那么,军事就是脊梁.头脑再清明、经济再昌盛、科技再发达、文化再繁荣,军事力量不够强大,中国在世界上也永远挺不起自己的胸膛!中国要想崛起,必须在这五个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不能使自己在某个方面瘸腿.如果我们只考虑经济及其他方面利益,而忽视军事,就会成为一只任人宰割的“大白猪”——你越胖,被人吃掉的可能性也越大.大宋朝经济、文化灿烂一时,却轻易为元所灭,就是这个道理
论宗教
《昆仑》中,作者透过和尚九如的口,通过对佛家教义的思考,给出了宗教存在发展最本源的意义所在.
书中九如和尚一身高绝的武功,表面行事却荒诞不经,更不遵守清规戒律,实际上却是真正理解了“佛”之真意的有道高僧,件件事印证佛的智慧,句句话显露佛的禅机,作者透过他的口,对佛家教义进行了思索,并延伸为对宗教存在意义的思索.
“禅门要旨,就是超越佛祖,为我独尊.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之时,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指天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禅宗大师纷纷效法此举,不信前人,不信今人,只信服自身,认识了本心也就成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这就叫‘见性成佛’”.
佛的本质就是一颗佛心.修佛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那颗恒久至上的佛心.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无忧无虑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实要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也就是明心见性.
佛家所求只是一颗佛心,并非身着袈裟的外相,所谓“见性是佛”,指的就是心中的那一点“佛性”,人人心中皆有佛的影子,只是有的彰显于外,有的隐藏于内.如果每个人都能拨云见日找到失去的佛心,也就人人都成了佛.只要有了佛心,你爱做什么做什么.
禅道讲究不拘成法,既便是西天佛祖的道理也是过了时的东西,不足法取,超越佛祖才算本事.所以世人烧香拜佛,吃斋念经,往往只是得其形式,而失了佛家本义.
九如和尚游戏人间笑红尘,才是真正得悟大道,也正是这样的胸襟,这样的见地,才成就了他一身出神入化的修为.文章结尾处劝花生佛的一段:“世事便是如此,你要看时,终生百态,光怪陆离,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时,哪有什么芸芸众生,哪有什么大千世界,不过荡荡虚空而已,或许,连虚空也没有了.”更是以生花的妙笔形象的描绘了佛的真谛.一切皆空,立地成佛,“佛”正是“觉者”的意思.花生悟了,花生成了佛,所以花生走的洒脱,走的没有牵挂.
道家也是一样,道家追求的是“白日飞升”的成仙之道,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对身的修炼来得证大道.佛家强调的是通过对心的体悟,做到“顿悟”从而超脱生死.其实身心合一,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
大道至简,任何道理到了顶尖处都会殊途同归,宗教亦如是.所有宗教(不包括邪 教)都是教人注重对自身的修养与探索,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升华,达致与自然宇宙的和谐.
所以九如和尚有如此一语:“佛法为修身之法,绝非济世之道,是以统统都是放屁罢了!与其探索什么道理,莫如率性而为”,道破天机!
论情
情之一物最难言,可以说丰富的感情以及为感情不计代价的付出,才是人类凌驾与其他动物的根本体现.亲情、爱情、友情、仇恨、愤怒、嫉妒等等,无论正面的感情也好,还是负面的感情也好,都是人类一种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情,人类的生命才变的丰富多彩.
感情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难以描述的.《昆仑》好看,因为它有情,《昆仑》中每一个高潮的产生因情而生,尤其是当主要人物死亡的时候,这种情被渲染到高峰,感人肺腑.
阿雪之死——真爱
阿雪为什么会死,因为她深爱梁萧,知道梁萧有难,所以一人一骑只身来救,哪怕面对千军万马永不言退,所以她死了.但是她死的轰烈、死的灿烂,因为她是为心爱之人而死,生命中再无遗憾.
阿雪用她纯真的心灵,领悟了爱的真谛.“阿雪死了本也不打紧的,可……却放不下心.你……你总不知怜惜自己,阿雪不在啦,谁会担心你呢……”,“人都说哥哥厉害,其实……只有阿雪明白,哥哥就像一团火,会烧着别人……也……也会烧着自己……”,“哥哥像一团火……而……阿雪么……就像一只扑火的小蛾子……”,“喜欢……哥哥……好……喜……欢……”.
阿雪清醒的知道梁萧并不爱她,对她只有怜惜,但她依然爱的无怨无悔.飞蛾扑火,明知道下场是化成灰烬,却依然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这就是真爱.
真正的爱情,是能忘掉了一切绝对的投入,疯狂去爱,疯狂去恨,像暴风雨般来临,令人寝食难安,食不知味,听不到旁人说的话.阿雪做到了.
真正的爱情,是该包括牺牲、体谅和了解的.阿雪也做到了.
爱情的力量大起来,可以使人放弃一切.若说不肯放弃,或许那是没有爱情,或爱的不够深的缘故.爱情是没有道理可言的,要是有道理可言,也不叫爱情了.阿雪不想死,但她还是为了心爱的人放弃了自己生的可能.阿雪用生命来爱一个人,她用自己的死把人类这种最美好的感情烘托到了极点,死而无憾.
萧千绝之死——真情
先来看萧千绝这个人,身为元人绝顶高手,于第一次襄阳一战后,一人一虎在百丈坪击杀无数中原武林高手后全身而退,其后杀梁萧之爹,掠梁萧之母,使其沦为流浪儿.是恶是善,是正是邪,是好是坏?
所有的宋人都恨他,因为他杀了很多宋人;但他却是所有元人崇拜的偶像,他是元人的神.我们该如何平叛?
梁萧恨他,不杀他不分为人,因为他使其父亡、母散.他该是冷血无情的,但他真的是吗?
没有人是完美的,而是集优点和缺点于一身,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地去批评,只挑缺点去说,当然可以把对方批评的一文不值,体无完肤.但这却完全无助于真相.人是恨复杂的,评量一人,便像看一幅画,近观远望各有不同,若只凑近至寸许的距离去挑破绽,怎知道画的是什么?
所以抛开国仇家恨,民族矛盾,在来评价萧千绝,仅余四字——至情至性!
萧千绝不该死,武功绝世、元人眼中神一样的人物怎么会死呢.但是他确实死了,只为救两个连正式徒弟都算不上、平时呼来喝去当小厮一般使唤的记名弟子,并在临终为中条五宝正名,实现他们毕生的心愿.其言道:“谁说你是屁都不如的狗东西”,“你们既是老夫记名弟子,我救你们也是理所应当”,“用我这条老命,换取你们两条小命,老夫也不后悔”.这不是至情是什么!
反看他自幼孤苦,并无一个亲人,后来收了徒弟,满腔柔情,尽落在三个爱徒之上,但其中伯颜热衷功名,不为他所喜,萧冷、萧玉翎最为得他欢心,哪知一日间竟双双陨命,令其心如死灰,一腔亲情竟无人寄托.其后中条五宝也就成了他最亲之人,所以救他们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亲情至上,在萧千绝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萧千绝不该死,若不是欲助花晓霜、花生二人脱身,以报其二人救命之恩,何至于只身带领中条五宝六人对抗元军千军万马.再看其为报其二人救命之恩,暗中保护二人三年不改,一听二人有难立刻相救,临死前还要确认二人是否真的脱险.这不是至性是什么!
最后与梁萧一笑泯恩仇为其恩怨纠缠,至情至性的一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所谓人情,有情才成人,萧千绝外冷内热,真情真性,生能尽欢,死能无撼,尚有何求?
欧龙子之死——真意
欧龙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在铸剑技艺上的不断超越.生平铸出六把神剑,却是铸一把,毁一把,只留下最好的,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正是推动他不断进步的动力,他执着,所以他可敬.
欧龙子不是普通的技师,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赋予了铸剑技艺更深层次的含义:神剑有灵,神剑则主;剑乃凶器,非有德者不能驭之,所以欧龙子每铸一把神剑必有德才兼备德守剑之人,以至神剑不会沦为屠戮人间的凶器.正是这等见识和胸怀成就了他绝世的技艺.
欧龙子一生都希望铸出一般旷古绝今远超前剑的绝世宝剑,但是却一直没有动手,一直在寻找他心目中合格的守剑之人,直到满意之人出现.此等对原则的坚守可佩可敬.铸造“天罚”神剑之时,为令神剑成型,以身殉剑,体现出为实现理想义无反顾之高尚情操.剑名“天罚”,则体现出这个伟大的铸剑师希望守剑之人凭借此剑可以替天行道、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保护弱者的伟大情怀.
欧龙子的死是求仁得仁,正面宣扬了人性中光辉得一面.
明归之死——真义
明归雄才大略、心计深沉,十年谋划,妄图掌权天机宫,功败垂成之后,翻出天机宫,投靠元人,妄图借元人之力,东山再起,获得天机宫的大权.所以在最后天机宫一战中,他出谋划策,不遗余力.但是眼看功成名就之时,元人放火烧书,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错了,自己真正追求的并不是权利富贵,而是自孩提时代起就被父辈灌输的责任:“书在人在,书亡人亡.故而不管花家还是明家,但使活着一天,便要誓死守好这些书……”.所以他用他的生命为自己的错误赎罪.
人生就是这样奇妙,人并不懂得珍惜其眼前所拥有的东西,直至当他失去拥有的一切,方惊觉曾拥有过的是多么珍贵.得而复失固令人难受,但失而复得却令人格外惊喜.而最精彩处是你重新得到得再不是以前得东西,因为你会以全新的态度去珍惜何看待它,纵然是以前视为平常不过的事物,也有了崭新的意义.
明归的死饱含深意,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论和谐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韩云波在《昆仑》后记中这样写到:和平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凤歌是这中间最深刻和突出的表现者.风歌让梁萧在立下攻陷襄阳的赫赫战功之后,在目睹生灵涂炭的反人道行为之后,毅然反出元军大营.凤歌还写了云殊“反元扶宋”狭隘民族主义作为对比.梁萧的行为本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是对人民群众存在状态的群体力量作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思考,这是先进的文化.和平主义的主题,和金庸的武侠民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进步.
和平是美好的,和平是可贵的.但我认为和平并不是最好的状态,也不会是最终的状态.和平仅仅是人类状态的一种表现,而和谐才是大自然最终极的法则,是大自然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规律.
“和平”与“和谐”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
“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基本上只使用于人类社会.
“和谐”——配合得适当.
由此可见,“和谐”适用的范围更广,含义更深,境界更高.
书中作者单独用一章的篇幅来论述和谐之道:
“他发觉不论题目如何颠倒错乱,但要得出结果,所用算法都须简捷优美,仿佛行云流水一般和谐自然;不论他怎样抗拒天地,算到最后,算法总不免归于和谐.怔忡良久,一个念头从他心头闪过,令他甚是惊惧:算学取法于天地,也归于天地;算学之和谐,就是天地之和谐;天地法则虽能一变再变,但其中的和谐却是恒久不移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行无知无觉,溶溶泄泄,和谐自然,何论什么善恶?你梁萧不过一介微残之躯,立身于天地之间,与微尘无异,所谓半生坎坷,不过是天地运行之一瞬,你自以为苍天弄人,也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
“只觉即便这死气沉沉的阴森老林,也突然有了无穷意趣.他甚至听见了蝙蝠捕猎时的叫声,毒蛇交尾时的异响;他明白看到,繁茂的树枝间到处是败叶枯枝,隐现颓机;而枯死的老木正在长出细小的嫩芽,蕴藉生意.就在此时此地,生与死,盛与衰,循环不绝,处处透着无上和谐.”
梁萧领略了和谐之道,所以可以一剑横天,无敌天下.然则人力有时而穷,面对千万元军,终究无法力挽狂澜,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本文标题: 眠 读后感(《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77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课外名著读后感(课外经典名著优秀读后感作文)悲惨的世界读后感感恩(悲惨世界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