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迂都读后感300字(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4 07:36: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公元604年7月,隋文帝病重在床,身为太子的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认为时机已到,就杀死了隋文帝和哥哥杨勇,...

隋炀帝迂都读后感300字(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

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

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
公元604年7月,隋文帝病重在床,身为太子的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认为时机已到,就杀死了隋文帝和哥哥杨勇,登上皇位。登基之后,他大造宫殿,多方搜罗美女,想让自己因为当太子时的伪饰而失去的享乐得到加倍补偿。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他派管理建筑的大臣,那个大臣为讨好皇帝,就故意把规模搞的特别宏大,又修建了让隋炀帝游玩的花园,隋炀帝还特别喜欢巡游,每次又都特别宏大,还要让百姓“献食”。隋炀帝还三次争讨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公元616年,隋炀帝又巡游江都被叛军所杀。

隋朝历史读后感300字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 以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特别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隋炀帝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贸易,还派使者远至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当时的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炀帝下令撰写的《区宇图志》共1200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全国地理专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与秦朝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短命而亡。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隋唐历史读后感300字数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赞我一个呗!!!

开皇之治隋文帝,读后感200字

开皇之治隋文帝,读后感200字
隋文帝得来天下,是相当容易的。隋文帝杨坚和父亲杨忠,两代仕周,在北周位尊权重。周静帝继位的时候,仅仅八岁,杨坚轻而易举取而代之,自己当了皇帝。古代的历史学家曾经这样长叹:“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杨坚取周而代之之后,对于北周王室采取斩尽杀绝的恐怖手段,从而在北部中国建立了隋王朝。接着隋文帝在北部中国稳定之后,以强大的武力平陈,结束了从西晋末年以来中国近三百多年的分裂历史,统一了中国。平陈的过程,是武力杀伐的过程,陈室君臣,都有臣服之意,因而隋文帝采取了怀柔的政策,让南方有了较快的发展。

隋文帝出生在一个尼姑庙里,是一个叫做智仙的尼姑把他抚养大的,13岁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隋文帝的生身母亲不能过问任何关于杨坚的事情。甚至母亲思儿心切,偶尔抱抱儿子,智仙尼姑也要大声呵斥和责备。并且说:“你为什么大胆妄为接触我的儿子?”让母亲悲愤交加。在寺庙里长大的隋文帝,对于佛教情有独钟,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广修寺塔。公元601年6月30日,是隋文帝的生日,在30个州修建了30做寺塔。仁寿年间,隋文帝三次下诏修建寺塔,全国113个州,总共修建了113做寺塔,达到了每州一座。有了寺塔,就要有僧有尼。隋文帝在全国广度僧尼,史书记载,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共有三十万人成为僧尼。当时全国的人口为4600万,就有这么多僧尼,比例是十分庞大的。隋文帝不但修建寺塔,广度僧尼,还在全国范围内广写佛经。佛经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隋朝,就有了伪造的佛经。隋文帝让高僧们鉴别真伪,予以重新抄写。在隋文帝管理国家期间,抄写佛经13万多卷,可谓是汗牛充栋。隋文帝信奉佛教,就广交僧侣,把天下的僧侣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僧侣不仅可以随意出入皇宫,还经常随驾巡幸。如果那个朝臣不和僧尼为友,隋文帝就会震怒。

作为一个佛教徒,隋文帝却是一个吝啬之徒。就像他自己标榜的那样,说自己是一个“躬履俭约”,“薄赋于民”的皇帝。当时在隋朝的国库里,囤积的粮食,可以国用五十年。但是在开皇14年秋,关中大旱,出现饥荒,尽管国库里“仓粟红腐”,但是隋文帝不准打开粮仓放粮,并且率领关中饥民就食洛阳。史书中记载:隋文帝在逢到饥荒之年,带领民众就食不止一次,关中又一次大旱的时候,隋文帝不予赈济,而命令老百姓就食山东。隋文帝国库里的粮食最后干什么去了?为李密、李渊父子起兵准备粮草去了,为推翻自己的军队提供军需去了。隋文帝的国库了到底有多少粮食呢?到唐朝的贞观11年,已经过去四十多年,隋朝两京府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唐太宗说:隋朝末年的”天下储积,可供50年。”王夫之这样评价隋文帝:“隋文帝,锱铢之主也。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王夫之对于隋文帝吝啬为民的做法,笔下进行了痛斥:“粟朽于仓,人殣于道,豪民逞,贫民毙,争夺兴,盗贼起,有国破国,有家亡家,悲夫!”做为一个信封佛教的皇帝,国库里堆满了粮食,该普度众生的时候,不屈普度众生,对于佛教简直就是一个嘲弄。

隋文帝信封佛教,极端吝啬,但是对付隋朝腐败的官员,他的手段是十分严厉和苛刻的。隋文帝是一个性格里充满了猜忌的皇帝,对于朝臣的清廉程度一概不放心。他认为,只要是一个臣子,都怀有贪婪之心,都会有贪占之心,都会有受贿之举。隋文帝拥有一个庞大的对付朝臣的特务机构,监管朝廷里的官员和地方的官员,一旦发现官员拥有过失,就加以重罪。有些不该处以极刑的,往往会处以极刑。隋文帝作为一个皇帝,没有一个皇帝的大度和敦厚,喜欢实施一些小人一样的术数,来对付官员,搞的大臣们身心憔悴。就是开国的功臣,隋文帝也以贪贿的罪名处以极刑。隋文帝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命令一些人,悄悄的把一些金银财宝和钱,把一些丝绸和南方的出产的缎子送给一些大臣和官员,来衡量一个大臣和官员是不是贪贿。假若某个大臣接受了金银财宝和钱物,就以贪贿罪处理,在朝堂之上当着大臣的面砍下头颅,以儆效尤。隋文帝用这种实验贿赂的办法,搞得满朝文武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隋文帝时代,是中国各个朝代里,官员最不保险的朝代。一个皇帝,如此的不光明正大,如此的用阴谋的手段对付自己的朝臣,也算是创造了皇帝之最。

中国有一句古话:始以欺人,终于自罔。隋文帝的灭亡,就应验了这句话。公元604年,隋文帝大病在床的时候,儿子杨广指使党羽,入仁寿宫,在床上把隋文帝杀了。史书记载:“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接着杨广又杀了隋文帝的大儿子、自己的亲哥哥杨勇,当上了皇帝,就是在历史上极富盛名的阴险狡诈、骄奢淫逸的隋炀帝。

隋文帝当了25年皇帝,隋炀帝当了13年皇帝,隋朝就灭亡了。在他们沉重的历史背影里,我们看见了历史沉重的一页。

宫崎市定说隋炀帝读后感

  宫崎市定说隋炀帝读后感
  
  因为自身知识面比较窄,对隋朝历史理解也不深刻,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历史研究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研究某一个朝代的历史必须追溯前朝,才能了解其沿革变迁,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会。
  
  之所以有这个认识是从两个方面得出来的。首先是宫崎市定对隋炀帝性格残暴的原因的分析。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隋炀帝的暴虐行径只是因为他性格上的残暴造成的,但宫崎市定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联系,把隋炀帝看成是一个极其平凡且有弱点的普通人。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连年战争、物资贫乏、世风日下,这是爬上皇帝宝座的君王们与民间的地痞流氓相比,其暴虐蛮横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成为后人对南北朝最突出的印象。这些当权者的所作所为不幸成为隋炀帝效法、临摹的样板”。在宫崎市定看来,隋炀帝只是昏君的一个普通典型。
  
  其次是“武川镇军阀势力的崛起”这一章揭示了唐代府兵制度的渊源,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隋朝之所以能建立的基础,都在于此。这一点和陈寅恪对关陇集团的解释不谋而合。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提到:“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集团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至于武空明,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之制度等皆是也。(www.eduche.com)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空明历时即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以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虽复归李氏,至玄宗尤称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
  
  宫崎市定将关中宇文泰政权追溯到北魏时期的武川军阀,在陈寅恪的隋唐制度三大历史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关陇集团何以有那么强大的凝聚力。武川军阀北魏王朝在长城沿线设立的“军事基地”之一,“由于环境困苦,驻守基地的将士之间必须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维护大家的利益,确保全镇的安全;并且,他们之间借助通婚,建立起一种超越利害、坚不可摧的家族式凝聚力。”
  
  此外,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君权神授的观念在逐渐淡化,一时登上帝位的统治者,往往都是靠掌握了军权,名不正言不顺,大都假借民意,窃取帝位,所以也可以大胆地猜测,隋炀帝及唐太宗的行为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总之,历史是延续发展的,研究历史就要把每个阶段放入整个历史之中,才能廓清历史真相,否则也只是盲人摸象,窥见冰山一角罢了。
本文标题: 隋炀帝迂都读后感300字(隋炀帝游江都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63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星照耀中国二篇读后感300字(《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的读后感)读>读后感150(《水浒传》读后感1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