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读后感(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发布时间: 2023-08-11 22:55: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革命根据地的沂蒙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很有自己的特殊性。井冈山、延安与沂蒙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读后感(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革命根据地的沂蒙

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井冈山、延安与沂蒙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有“华东小延安
”之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万群众参军支前,3万沂蒙优秀儿女献身疆场。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在沂蒙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
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达1018523人,支前小推车达到了314279辆,担架60397付。淮海战役期间,一共有560万人出民工,其中来自沂蒙山区的就近百万。陈毅元帅曾经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同时又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充分表达出对沂蒙老区人民无限的感激之情。
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
”,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我们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
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内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共山东省政府、中共华东局的创立地,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山东解放区)。许多中共领导人和国共两党高级将领曾经在此战斗过、工作过,包括刘少奇、谷牧、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张自忠、张灵甫,其中抗日时期,张自忠将军在临沂成功阻击著名的板垣师团,为台儿庄战役的部署取得了时间,为山东整个战局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自忠将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
沂蒙是一块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块神圣的红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哺育下,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让世人为之动容。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厉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而今,这里令人难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国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场,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二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物流之都。每天20多万客商进出山东临沂,激活了沂蒙经济,临沂批发城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甲,仅次于浙江义乌,居全国第二,有“南义乌,北临沂”之称,临沂由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自强不息的临沂人“买天下、卖天下”,不能不说是沂蒙精神创造的又一奇迹。

求《沂蒙山》1500字读后感,谢谢!

急求1500字《沂蒙山》读后感
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共组织我们11个人,到山亭汉诺庄园集体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屋搭山、地连边的邻居,沂蒙六姐妹的发源地蒙阴烟庄与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详。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里的女人》的诗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情最浓 爱最深/为了保家和卫国/甘洒热血献身心/沂蒙红嫂挤乳救伤员/英雄美名传至今。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口述沂蒙抗战史读后感

口述沂蒙抗战史读后感
口述沂蒙抗战历史 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历史属于过去,却可以昭示未来。自1937年至1945年,沂蒙党政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尤须铭记历史,长忆国家之殇,深思抗战精神,夯实那段烽火硝烟的历史记忆

沂蒙观后感200字

电视剧《 沂蒙 》,看了让人有很多很多的感慨。除了剧中演员角色个个逼真到位,还有那山东又肥有厚的大棉袄和大棉裤,还有那山东大的煎饼和木制独轮手推车,都的的确确让人仿佛回到那个艰苦的年代,目不暇接深深被一波三折的剧情所吸引。
日本鬼子的残忍和八路军的过分,让我彻底的看了一把三国为古人担忧。那些朴实的沂蒙山人民不仅仅忍受着日本人的烧杀抢掠,还要没完没了的承担着八路军的摊派。本来就是荒山野岭的沂蒙山区,平时太平日子的收成就已经让人朝不保夕,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强行征粮,无奈的老百姓已经是雪上加霜和走投无路。可是这些善良纯朴的沂蒙百姓毫无怨言,顽强的承受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担。
极其凶恶的日本鬼子之所以站不住脚,还有八百万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能输给衣衫褴褛的八路军,他们不仅仅是输给了一穷二白的共产党队伍,而是输给了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大煎饼和独轮车的支援大军。
让我特别震撼的一幕是:一个家里本来比较富裕,儿子又在国民党军队任团长的村长,儿子亲自回到村里想把父母接到国民党统治的安全地带享福,却被正义善良的父母拒绝,坚持要和全村百姓同甘苦共患难。
一天,可怜的乡亲们被日本人征粮逼得走投无路,村长为了保全八路军的粮食,为了保全全村人的性命,竟然铤而走险,利用给日本鬼子送饭的机会,把一包烈性毒药放进了糊涂粥里。狡猾的日本鬼子怀疑其中有诈,先让村长夫妇先喝下去。早已有准备的村长夫妇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大义凛然的把带有毒药的稀粥慢慢喝下。狡猾的狐狸怎么又能轻易的从猎人手里逃脱,一群日本鬼子和一圈汉奸眼看着村长夫妇把粥喝了进了肚子,也随即像一群饿狼似的把糊涂粥一抢而光。最后演绎了一幕让全村人竖起大拇指的英雄壮举,一对英雄夫妇就这样与全据点的鬼子和汉奸同归于尽。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感人和气氛的情节简直太多,举不胜举。善良朴实的主人公《于宝珍》一家经受了无数次磨难,刚强的女人不但带领全家和全村人曾经救活了无数个八路军的战士,却牺牲了不少自己的亲人,更为感人是还有那些无私奉献的沂蒙嫂子们,不但把自己的奶水像喂婴儿一样毫无羞涩的喂给了伤病员,还长年累月的面临着守寡的煎熬。如果没有像《于宝珍》一家男女老少和许多铁了心支持八路军的家庭,如果没有他们用生命时刻捍卫着自己的承诺,也许八路军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会取得今天的胜利。
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千万不能忘记那些成千上万为八路军和解放军曾舍得性命的沂蒙父老乡亲,党中央更不要亏待了那些曾为革命前仆后继的沂蒙老区人民的遗孤。
本文标题: 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读后感(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7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跟着大师学写作》叶圣陶读后感(叶圣陶读后感)新闻两则读后感272字(《新闻两则》读后感500字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