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书读后感1000字(求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 急)

发布时间: 2023-08-10 03:22: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求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急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

人民的名义书读后感1000字(求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 急)

求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 急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李路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没有人天生是贪官,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从导演的角度,我更看重的是描绘官员内心世界和人格的演变过程。对人性的挖掘,是反腐剧需要思考的。”
小说中,某官员家属受贿150万元,破案过程就来源于南京市浦口区反腐部门的一个真实案件。“我曾经下到反腐第一线,和办案的同志们聊。我们以前觉得,反腐就是把犯罪嫌疑人抓过来,软硬兼施,其实不是,是斗智斗勇。像这个案件,完全是零口供办案”。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八九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人民的名义》集结了陆毅、张丰毅、张凯丽、侯勇等40多名实力派演员。相比之前传出的“抠图演戏”等新闻,李路用“敬业得不得了”来形容这些演员。因为夜戏太多,演员们熬夜是家常便饭,晚饭都常常顾不上。
在《人民的名义》后期制作中,剪片子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95后,剪完后对李路说了4个字,“重塑三观”。“他们跟我说,原来官员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本来以为是年轻人的父母才爱看的剧,结果发现年轻人这么感动,观众是全年龄段的。”

《人民的名义》后感

  临近毕业,时间紧迫,一周时间花在一部剧上似乎有些奢侈。但看完后感慨良多,落笔成文,不能说以飨读者,算是给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积累和启示。
  整部剧围绕着权力、利益和人心展开,有人永葆本色,有人腐化变质,有人勇敢坚强,有人色厉内荏。性格的反差,成长的变化,让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这点来看,其不失为一部好剧。整个过程中,对于人像的描绘以及人性的剖析,深入到位,切中要害。作为一部电视剧,它不仅具有纪录片一样严谨深刻、注重事实的特点,更是兼顾了连续剧所应有的离奇曲折,稳接地气。在严肃庄重的大背景下,也有轻松有趣的氛围片段。总的来讲,兼而有之,集所众长。剧终,浅悟几点。

  第一,无拘束者无畏,有纪律者胜人。权力是什么?利益是什么?一切社会上的诱惑,最终都是权力和利益的较量。权力过盛,则无法无天。利益略胜一筹,则权力被其利用。如何把握好用权为公,人民利益至上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个信息高速路时代,每一个动作都是透明的,权力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的人民,因为只有他们才能起“载舟 ”之用。国之发展靠的是什么?是劳动力的进步,维护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才能保持源源不竭的社会生产力。因此,官民一家不是空穴来风的口号,而是有事实根据的真理,李达康书记就是其最大的佐证。在我们欢乐于达康表情包的同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他为了人民的利益得罪了诸多人甚至于他的老上司,但最终成长起来的还是他。为什么?因为有人民这个坚强的后盾,民如舟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然而没有掌舵罗盘导航的船即使再大气奢华,也会迷失方向触礁沉舟,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自身强大才可抗拒腐蚀,不忘初心方保清正廉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国际交流让每个人都有和国际接轨的平台和窗口,与此同时,必然会带来一些无法预估的负面影响。如同一个权限很高的系统,安全性极好,但一旦将权限下放给用户终端,方便快捷即意味着防火墙不比以往。同时,这也告诫我们,在享受便捷生活之时,只有强大自身,才能永葆本色。以剧中逃跑的丁义珍为例,相信当初的他是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战士,为国家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但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影响下,由于思想信念的腐朽,一步一步被推向不可回头的对立面,而由此带来的必是谴责和判决。就在这时,他不仅未回头是岸,反而在公安厅长的帮助下,逃离追捕,潜藏国外。最终的遭遇也算做是一种惩罚,或者说理所应得的报应。对比他的往昔今日可以看出,最初的自己才是最本真的你,记忆之所以美,是因为有现实的参照。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强大的思想定力才是清正廉洁的“镇山石”。

  第三,沉默不意味着无能,而说明了更大付出。社会上的人融融嚷嚷,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对不同人应该用不同方式考评,虽说标准很难把握,但是保证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更集中注意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基层,才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人才选拔机制不可能完美无瑕,面面俱到,像易学习式的基层中坚建设者,不在少数。如何给予这些人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说到底,要说是埋没了人才,其实也不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环境,当时省纪委书记田国富要重用他,不同他人,易学习想到的更多是工作而不是火箭提拔。有人觉得拒绝是傻,只有在更高的职位上才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其实在我看来,百姓正是需要这样的“傻”官,只有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非功利熏心,才能为国家创造最大的价值。

  第四,进步需要稳定根基,致胜必备心无旁骛。纵观整部剧,贤内助不一定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是不是却可以摧毁一个人,用祸起萧墙来形容也不为过。欧阳菁的最后抉择是发自内心还是出于其他,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觉得自己完成不了贤内助的职责,但可以做到不毁掉人民的好官,从此来讲,她还是成就了一个人。反之像吴惠芬教授这样的人,按照侯亮平的定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智慧上她或许较欧阳菁更胜一筹,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犯迷糊,高玉良或许可以悬崖勒马但最终身败名裂。再剖析一下全剧真正的贤内助——钟小艾,侯亮平的成长成熟说是自己的造化有失偏颇,夫妻间的默契配合才是事业成功的良方锦囊。拿得起放得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成就了你,也成就了我。为什么当年刘邦可以带领韩信在前线征战四方,正是因为有了萧何这个可以稳定后方的“大管家”。刘邦对萧何的评价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可见他对萧何的重视,所以说,致胜的必备锦囊就是心无旁骛。

  为官者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乃平安。带着一颗灵魂清零的初心,去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才能铆劲向前。不断地发现身边的美,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沉淀过去憧憬未来,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最后,送给所有人一句话共勉——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浅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电视剧有剧终,而反永远在路上,有了人民的“名义”,我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定能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持久战!下面是我收集的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1】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好评不断,引发热议,就连不爱看电视的老公也每天都追剧了,晚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问他们在干嘛,他们也说在看《人民的名义》,可见这部电视剧的影响有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老虎,拍苍蝇,正风气反始终在路上,一部电视剧再一次带动了全社会对反问题的关注。通过鲜活的影视手法再现反腐行动,跌宕的剧情,精湛的演技,大尺度的台词,反映着当前反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的民心所愿。无不让观众们点赞叫好。

  剧中有几句台词我记忆犹新,“现在这是怎么了,清正廉洁倒成了异类。如今老百姓对干部感觉就是无官不贪”等等超大尺度的台词,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不作为的官拉帮结派,清正廉洁反而成了异类,贪官不易,清官竟然也不易。种种反的现象导致领导干部在百姓心中失去了民心,百姓对领导干部失去了信心与信任。人们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只有不断加大反力度和强度,才能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既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心声。只有把老虎和苍蝇都关进反腐的笼子里,才能更好地赢得民心。

  那为什么会出现“老虎”和“苍蝇”,归根结底就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剧中有句台词说“如今严峻的问题,不是教育群众,而是教育干部”。电视剧中的“老虎”有权任性,权力观和金钱观出现了问题,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用审批权巨额,最终走向政治生涯的尽头。所以作为干部,我们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结合当前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和《准则》《条例》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为民所想,为民办事,而且办实事。

  《人民的名义》用艺术手法展现了现实,也彰显了正义的力量,无惧无畏,敢于大刀阔斧为民发声,为社会传播正能量。电视剧有剧终,而反永远在路上,有了人民的“名义”,我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定能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持久战!

  【2】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日,一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火遍各大网站、微博、朋友圈,收视率居全国之首位。此剧以匠心独具之作赢得观众的喜爱。剧情精彩,逻辑性超强,又有众多实力派演员参加,演技超凡,观众直呼过瘾。

  这部电视剧是以反腐倡廉为主线,是一部了解中国反现状和当代生活的鲜活教材。彰显了中央不断加大“打虎拍蝇”、“剐骨疗伤”的力度和决心,把反腐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形成反斗争的高压态势。如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所言:“从今开始,第一、上不封顶,不管查到什么人,什么级别的干部,一查到底,绝不枯息。第二、下不保底,老虎要打,苍蝇也得拍,苍蝇虽小,但是恶心人,还传播病害,影响社会风气,所以没有底”。

  剧中另一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已退休的检察长陈岩石老先生——正义者的化身。剧中老人和京州书记李达康的对话我受益颇深:“我们党的干部,就要从人民群众中来,然后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朴实的话语,体现了陈老先生密切联系群众,接地气,近群众,真真正正地为百姓办实事、解民忧的精神风貌。

  影视剧是现实职务犯罪案件的一个缩影。警示领导干部“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体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深深体会到现实生活、工作中确实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曾灰心泄气,有厌烦情绪。

  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看到剧中检察干警与分子斗智斗勇,忠诚于党的事业,清正廉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弦,对照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能算得了什么!惭愧万分。

  通过认真反思,我作为一名基层财政工作者,首先要立足常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民清正,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良习气。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争取不断进步。做一名反腐倡廉的标兵。

  【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贪官: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穷怕了。

  检察官: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看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观众想必应该对这两句台词印象深刻,电视剧开篇便以最高检反贪总局抓捕2.3亿的处长拉开帷幕,在别墅中缴获铺天盖地的现金抓足了观众的眼球,也将观众对贪官的憎恨之情瞬间推向高峰,牢牢吊住观众的胃口。这部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电视剧以大量现实反腐案例为素材,以政治生态为主线,将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到政府工作、反腐斗争中来,也是第一次跨越不同年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对讲述政治讲述反腐的电视剧津津乐道起来。

  我想这种现象应该得益于剧中塑造的正面人物深入人心,其中“达康书记”爆红网络反映的何尝不是社会大众对公务人员的一种期待。这位耿直的书记一心只有工作,他说“我珍惜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这份事业”;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信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不是小事”,他一心干政绩,却坚持“我们要的是现代化的GDP,是没有污染的GDP”。这么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坚持原则几乎不近人情的人民公仆形象跃然荧屏,理所当然的受到观众热捧。剧中“达康书记”治理某单位“半蹲式”窗口,也引发网民纷纷上传曝光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半蹲式”窗口,以往只有部分人意识到的问题却因为一部电视剧引发了大量社会公众的重视,公之于众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开始使用自己的公众监督权,这就是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正面效应。

  如果说“达康书记”是当代 公务员 典范,那么另一位人物“老检察长陈岩石”代表的就是战争年代为新中国诞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面对剧中大量谋私的政治现象,“陈岩石”说我入党是为了抢到特权,这个特权是什么呢,是背炸药包!他说“背炸药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这句话相信让看到的每一个人内心都会有很大的触动,这位革命老英雄可以说为全国人民都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尤其是党员同志,更能从他身上深深体会到党员干部职责重大,我们要对得起革命前辈用鲜血染红的这片红色热土,我们更要让这片热土上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剧中他坚持与群众紧密联系,以自己为纽带化解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矛盾,他深信只要深入群众中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他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们将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你以为你们当官能当一辈子呐?我们党的干部的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将来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这部电视剧通过“老检察长陈岩石”这个人物展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路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每个党员都不应忘记自己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并回归于人民群众。

  尽管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但却以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了良好的政治信念。它以反腐为题材,有着警醒的意味,导演说“希望它像天气预报,警醒你别往雷雨里去” 。针砭时弊,发人深省,相信不同的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部艺术作品的深意。

本文标题: 人民的名义书读后感1000字(求一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1000字 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1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公司做错事读后感(上班做错事检讨书怎么写)小鲤鱼跳龙门有哪些读后感(《小鲤鱼跳龙门》读后感)
    Top